序 本书以台湾九位现代诗人为研究对象,着重其创作历程、语言风格以及诗中所呈现的孤独、美感、时间、自然、童趣、族群关怀等主题,以细读文本的方式,对诗人与诗学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因孤独与美两大主题是大多数诗人的作品都会触及的,因此本书也以「孤独与美――台湾现代诗九家论」命名。
这九位诗人包括周梦蝶(1921-2014)、郑愁予(1933―)、叶维廉(1937―)、杜国清(1941―)、席慕蓉(1943―)、莫渝(1948―)、陈义芝(1953―)、瓦历斯‧诺干(1961―)以及陈克华(1961―),各篇论文撰写时间有先有后,汇整成书,则依诗人出生年代排列各章顺序。
从最年长的周梦蝶到最年轻的陈克华,这九位诗人可说是战后台湾现代诗人前行代与中生代中的佼佼者。周梦蝶、郑愁予、叶维廉与杜国清在50-60年代已负盛名,周、郑是抒情诗人的典范,周梦蝶的〈孤独国〉、〈菩提树下〉,郑愁予的〈错误〉、〈赋别〉等诗,历来传诵不已。而叶、杜两位除创作外,亦兼擅诗学理论,他们对现代主义诗学、道家美学以及新古典美学的研究与推展,可说不遗余力,是重量级的学者诗人。席慕蓉第一本诗集《七里香》1980年才问世,此后却造成风潮,吸引无数读者。莫渝、陈义芝自70年代晋身诗坛,创作风格屡求自我突破,直至90年代,无论是都市、乡土或是后现代的风格,两位诗人都有不凡的表现。瓦历斯‧诺干是原住民诗人的最佳代表之一,他的诗从现代主义苦闷式的风格起家,随着族群意识的觉醒,在内容与主题上都有很大的转变和成就。1981年,陈克华自全国学生文学奖崛起,而后从科幻诗、都市诗到近年的同志诗,陈克华勇于挑战诗坛固有的规则,也用艰险的诗艺展现他精彩深刻的创作功力。这九位诗人的独特成就恰恰可以贯串50年代到当代的现代诗史,也使本书具有纵观诗史的作用。以下简要叙述各章旨趣。
第一章〈周梦蝶诗中的孤独与世态人情〉: 周梦蝶的《孤独国》以独特的文白交揉形式,塑造了特殊的语言风格。而他所刻画的「孤独」,不只是个人苦心孤诣之境,也捕捉了同辈人在台湾战后初期的时空氛围下,那无可脱逃的困锁之境。然而时空流转,周梦蝶在后期作品里展现的是另一种生活的姿态,是安于现实,对世态人情有具体而微的观照;在他笔下,无论是闹区街道上的众生相,或是郊区的公寓生活,都有了新鲜的体验,点化都市人的冷漠,也显现诗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安顿。
第二章〈论郑愁予的山水诗〉:郑愁予的〈错误〉脍炙人口,巧妙地融合了古典情境与现代视角,他的情诗如〈赋别〉,更是浪漫动人,令人心醉不已。但郑愁予描写台湾山岳的「五岳记」,以及之后游历欧美各地所撰写的山水诗,或者近期再次描绘台湾山水――以花东之地的太鲁阁等为对象的山水诗,都显现了诗人敏锐的美感,以他的生花妙笔细细刻画山水景致,任由想像力自由驰骋,既有恢弘的气象,也有充满机趣的意境。透过本章的分析,可以了解郑愁予山水诗如何体现审美的过程,并且具有道家「游」的美学,在字里行间流露「与造物者游」的精神。
第三章〈叶维廉诗中的童趣与自然〉:叶维廉精通中西诗学,对于现代主义诗学、道家美学有丰富的论着。本章以叶维廉的童诗展开论述,着眼点在于叶维廉从事道家美学研究,也将这样的体悟和观念融贯到童诗当中。这大大提升童诗的境界,使童诗具有诗人个人的思想表征。更重要的,叶维廉的童诗也有活泼、趣味的一面,深深启发儿童读者的想像力与感受力。其次,则分析叶维廉的山水诗。这类作品可说充分印证叶维廉所主张的道家美学理念,借由色彩、气氛、情境的铺陈,叶维廉诗中的自然之境就是「道」的化身。
第四章〈论杜国清的译介〈荒原〉、诗学与近期诗集〉:杜国清具多重身分,集创作者、翻译家和研究者于一身。他是研究艾略特的专家,翻译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与文学理论,本章第一部分即是探讨他译介的〈荒原〉与相关问题,试图从「翻译」这个脉络线索看〈荒原〉对华文现代诗的影响。其次,则耙梳杜国清的诗学理念,并发现他近来喜用「以诗论诗」的方式来陈述诗学观念,和中国古代的「诗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则评论杜国清近期两部诗集,《玉烟集:锦瑟无端五十絃》可说是他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精心杰作,而《山河掠影》则是现代山水诗的新范式。
第五章〈席慕蓉诗中的时间与抒情美学〉:席慕蓉对于时间具有敏锐的感受,构成她作品中非常突出的抒情性与美感特质。本章以追忆、日常、生死三个向度探讨席慕蓉对于时间书写的表现。席慕蓉擅长以「追忆」手法捕捉、重现回忆的「断片」,反覆歌咏的是夏日、夏夜、四月、月光、山径等景象与情境,对这些生命印记,席慕蓉常有「言犹未尽」的述说欲望。而对于日常时间的感受,则转化为对于诗的高度掌握,以诗的超越性来抵抗日常对生命的耗能。面对严肃的生死课题,则试图以诗的热情来延宕死亡带来的威胁,展现从容的姿态。经由本章之析论,应可打破一般人对席慕蓉情诗的刻板印象。
第六章〈莫渝诗中的现代世界〉:莫渝为笠诗社的资深社员,他70年代的作品深具现实批判的精神,但本章更试图指出莫渝在都市诗的题材上也有所开展,而且具有国际性、现代感,构成一个「现代世界」。这方面,莫渝对现代化都市生活中的事物,如公寓、公车、电视机、路树、月亮等,都有细腻的刻绘,〈寂寞男子〉尤其道尽都会生活中的空虚与寂寞。此外,都会生活的特点是与世界同步,人在书斋而能融入全球化的氛围之中,莫渝有多首诗对国际时事展现关心与评论,充分显现莫渝具备了世界观;尤其是对国际战争的书写,更显露其悲天悯人的胸怀。
第七章〈陈义芝诗作语言与风格的新变及其意义〉:陈义芝为中生代着名诗人,他的成名诗集《青衫》以古典风格见长,但自第四本诗集《不能遗忘的远方》后,却展现求新求变的意图。因此本章重点在观察《不能遗忘的远方》与《不安的居住》两诗集,并与前期作品对照,指出其新变的意义。经由本章,可看到陈义芝的语言由古典整齐的风格转向松动、自由,写诗的视角也更为开阔、新颖,对于女性主义、情慾想像、数字游戏等主题与形式,都有极大的突破,和90年代台湾社会思潮的急遽变动有所唿应,也刷新他自己的写作成绩。但对于乡土的书写,陈义芝仍坚守语言典正的本位,他的返乡探亲诗、台湾乡土诗都有深刻的内涵。
第八章〈瓦历斯的族群书写与文化关怀〉:瓦历斯‧诺干的新诗创作,语言流畅,内容深刻,充分反映一个原住民作家对自身部落文化的关怀,也旁及对所有原住民命运和历史的关注,因此本章探讨他新诗作品中所呈现的原乡风貌,并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瓦历斯对原住民文化有着怎样的反省和期许。瓦历斯的诗中洋溢回归山林、回归部落的唿唤,而〈雨落在部落的屋顶上〉更进一步期盼部落也将和汉人的世界和平共处,使人人都享有爱与温暖的世界。他的近期诗集《当世界留下两行诗》,则是以两行的形式进行创作试验,也有助于推动现代诗的创作。
第九章〈陈克华诗中的孤独、爱与抒情表现〉:陈克华曾因身体诗、情色诗而遭人非议,然而他从不因外界的褒贬而停顿创作的脚步。本章亟欲深究他身为诗人的抒情自我的样貌。这个抒情的陈克华,最鲜明的特质是孤独。陈克华的诗,无论是以一般意象或是身体感官为意象来譬喻,个中所蕴藏的正是一种孤独的气息。永恆的孤独正是他一再陈述、倾吐的内心感受。他对于爱的诠释,不只是感官肉体的暴露―或说是一种抗议的姿态,更多时候,是表现失落与怅惘,和上述孤独的心境相关联。即使是借用佛教典故来写爱情,陈克华不仅写出了情/欲的矛盾,也捕捉了当中沉醉的心情,因而更有抒情的况味。
透过上述九章,再对照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可了解各章所探讨的诗人都是涉及诗史风潮的重要人物。50年代,以纪弦为首的「现代派」叱咤风云,郑愁予正是其中一名健将,以知性与感性兼具、现代与古典并重的风格,示范了现代的抒情模式。尔后,覃子豪和纪弦掀起论战,创办了蓝星诗社,倡导「风格是自我创造的完成」(「六大信条」之六);蓝星同仁各有风采,周梦蝶无疑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他作品中的语言与思想,塑造了个人的魅力。60年代是台湾现代主义的兴盛时期,叶维廉在香港时期即已萌发现代主义思想,来台升学时加入创世纪诗社后,更介绍、带动了强大的现代诗思潮,本身也有相应的创作产生。杜国清起初在《现代文学》杂志担任编撰、译介工作,其后也成为笠诗社发起人之一,他的诗和诗论,一直都和现代主义的主知、客观对应、「通感」、「一即多」等观点相互参照,进而建构自己的诗学美典。70年代乡土文学崛起,笠诗社对现实的嘲讽以及捍卫乡土的用心有目共睹,而属于笠诗社、也曾长年担任主编的的莫渝,他在创作、翻译、评论与编选诗集等各方面,都累积不少能量,对于推广笠诗人的作品,可说不遗余力。
80年代是风起云涌的年代,席慕蓉的《七里香》诗集造成轰动,引发「新诗大众化」的论战。但席慕蓉以持续创作来回应(或可说是不回应)旁人的批评,对于诗、对于写作这档事,她有自己坚守不移的信念。陈义芝的诗也是自80年代开始转变,到90年代有明显的突破。他的求新求变,一方面是内在的自我需求,希望不断超越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思潮的诱发――1987年是政治解严的关键年代,政治的禁令松动,社会更加开放多元,许多观念也被松动、解构,彷彿预告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则诗人在语言、思想上的放松、解构,其实正是创新的好时机。这种来自自我与社会的双重较劲,在陈克华身上亦可印证。从《欠砍头诗》到《善男子》,陈克华在创作上的努力,是值得重视的;他的诗,无论是以抒情诗看待或作为同志诗的范例,都是可以用来考验诗史的新论述。瓦历斯‧诺干为原住民诗人,他历来对原住民文化的关怀,也是以诗歌、文学活动来切入整个台湾社会与文学史,透过对他的诗作与相关理念的分析,相信可使文学史、诗歌史更为丰富。
本书以周梦蝶研究为首章,陈克华研究为末章,两者恰都以「孤独」为题。事实上,诗人的心灵恆常是孤独的,唯有如此,才能超越世俗的羁绊,专注于诗的创作。而那一次次为生命为诗歌而悸动的心情,正是诗人为我们所揭示的美的历程。
最后说明,本书各章曾先后发表于学术会议或期刊,刊载资料详见各章文末註明。也因发表时间不一,为求慎重起见,遂将各篇重新修订、增补后结集出版。特别感谢当初邀约和刊登的各处所,激励笔者持续研究现代诗;同时也感谢协助整理资料或校稿的秩维、玫汝、建志、伟洁、洁莹等诸位同学。惟愿本书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敬请学界先进不吝赐教。
洪淑苓 序于2016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