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化
  • 摩登性
  • 文学批评
  • 文化认同
  • 现代性
  • 社会变迁
  • 思想史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构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内历史与摩登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史实和逻辑的二重角度揭示其内在的历史规律。

  本书以「思潮与事件」、「知识分子」、「出版与大众媒介」三大部分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分谈民族主义、古典诗词、城市文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小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化。第二部份则是对周贻白、张光年、苏雪林、胡适、周作人、杨昌溪等现代文人做深度的学术研究。第三部份探究了现代印刷技术与晚清市民文学、现代印刷业与1930年代的左翼文艺、装饰艺术风格、「杂志热」与现代海派文学等主题。全书以积极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跨学科的视野,对现代文学进行多项重要研究。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本书将是一本必读的专书。

本书特色

  ● 严谨的治学态度,跨学科的视野,解构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内历史与摩登的对立统一关系!
  ● 对周贻白、张光年、苏雪林、胡适、周作人、杨昌溪等现代文人做深度的学术研究!
 
《东方之韵:全球化浪潮中的亚洲艺术与身份构建》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以来,亚洲艺术在面对全球化、殖民主义遗产与本土文化复兴等多重力量冲击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身份重塑历程。我们不关注文学文本的内部结构分析,而是聚焦于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建筑设计以及新兴媒体艺术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实践,揭示亚洲艺术家如何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坚守并重新阐释其独特的文化语汇。 本书将亚洲视为一个由多元地理、政治和历史经验交织而成的复杂场域,而非单一的文化实体。我们着重于研究“亚洲性”这一概念是如何在跨国交流、文化挪用与抵抗实践中被不断地协商、颠覆与重建的。全书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通过严谨的案例研究和扎实的史料梳理,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战后初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用”与“本土化”,到七八十年代对“后殖民语境”的批判性反思,再到当代艺术如何利用数字媒介介入全球政治议题。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碎片与初次交锋:亚洲艺术的“引进来”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亚洲各国艺术家如何接触并初步回应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不同于将此过程视为简单的模仿,我们将其视为一场充满张力的“对话”。在东京、上海、孟买和雅加达,艺术家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用现代主义的媒介(如油画、雕塑、摄影)来描绘本国的社会现实和传统题材? 我们将细致分析日本“二科会”在吸收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技法时,如何将其融入对日本风景和人物的描绘中,形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语言。在印度,泰戈尔的“圣地尼克坦美学”如何试图融合莫卧儿艺术的细腻与西方水彩的自由,以抵抗英国殖民教育体系下僵化的艺术规范。我们还将考察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法属印度支那,本土艺术家如何利用学院派的写实技巧,服务于民族主义叙事,同时小心翼翼地规避政治审查。这一阶段的关键议题是:艺术的“现代性”与民族的“现代性”之间,如何寻求一个可操作的平衡点。 第二部分:身体、空间与政治书写:战后亚洲的景观重塑 二战的结束与冷战的开始,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政治地理和艺术生态。本部分探讨艺术家如何将身体经验和对地理空间的重塑,作为抵抗权力的直接途径。我们避开对抽象表现主义的重复论述,而是专注于具有强烈社会介入性的艺术实践。 重点案例包括韩国的“单色画”(Dansaekhwa)运动。我们分析其对材料的极端简化和重复性劳作,如何不仅仅是对西方极简主义的回应,更是在一个经历过战争创伤和威权统治的社会中,寻求一种通过“存在即书写”来确立个体主体性的哲学实践。在东南亚,社会写实主义的衰落催生了更具象征性和批判性的艺术形式。例如,菲律宾艺术家如何通过大地艺术和装置,将废弃的美国军事基地遗址转化为对帝国主义干预的纪念碑式批判。我们考察了建筑师们在后殖民首都重建中,如何运用现代主义的简洁线条来表达新的国家认同,但同时又如何在材料选择和空间布局上,融入本土的自然环境和传统聚落形态。 第三部分:跨越藩篱的想象共同体: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网络 本部分关注亚洲内部艺术社群的形成,以及他们如何有意识地建立超越国家界限的文化网络,以对抗西方主导的艺术史叙事。这一时期,文化身份的讨论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 我们详细研究了以“亚洲”为母题的艺术双年展和非正式聚会的影响。例如,在特定区域,艺术家们开始将“传统”符号(如书法、神话图案、民间工艺)从其固定的历史语境中剥离出来,将其置于新的、有时甚至是戏仿性的语境中。这种“挪用”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对既定“东方主义”标签的解构。我们特别关注了女性艺术家群体的崛起,她们如何利用织物、编织和家庭仪式等传统上被边缘化的媒介,来探讨性别政治、跨代际记忆和家庭结构在社会剧变中的瓦解与重构。这标志着艺术的关注点开始从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向微观的、个体化的生存体验。 第四部分:全球资本与数字流域:当代亚洲艺术的全球化语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艺术市场的扩张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为亚洲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本部分分析了艺术生产如何被卷入全球资本的逻辑,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利用这些新工具来反制“全球化”的同质化倾向。 我们考察了当代中国、韩国和日本艺术家如何利用新媒体、录像艺术和互动装置,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异化感和记忆的易逝性。与文学研究中对身份焦虑的内省不同,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更多地通过展示奇观、构建数字化的平行现实来表达焦虑。例如,聚焦于高密度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的建筑摄影和数字图像,如何揭示了超现代环境对人类感知和行为模式的重塑。我们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如何成为新的“全球性”议题,以及艺术家们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可视化技术,来“绘制”被全球化进程遗忘或牺牲的边缘地带。 第五部分:身份的流动性与“后亚洲”的未来图景 最后一章是关于未来趋势的展望。我们探讨了当代亚洲艺术如何处理身份的“流动性”——即不再将身份视为固定的文化遗产,而是视为一种持续的、在不同文化间穿梭和编码的实践。 我们分析了流散社群(Diaspora)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如何在西方艺术机构中扮演“文化中介”的角色,同时也在构建连接亚洲不同国家艺术家的隐形桥梁。本书最终论证,当代亚洲艺术的生命力并非源于对某种纯粹“亚洲精神”的回归,而是源于其在面对全球权力结构、技术变革和身份多元化时的持续、动态的适应性与批判性生成能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度的亚洲艺术史框架,强调其在全球艺术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创新性与复杂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韩晗


  1985年出生于湖北。2013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亚洲研究系从事博士后或合作研究至今,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Journal of East-Asian Humanities执行主编以及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客席研究员。

  出版学术专着《新文学档案:1978-2008》、《可叙述的现代性:期刊史料、大众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体制》等六种,以及文学作品《布拉格之夜——一个作家的蜜月札记》、《大国小城》、《读钱记──谁把历史藏在钱币里》等七部,译有《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并主编《张隆溪文集》、《杨昌溪文存》与大型学术文库「秀威文哲丛书」。
 

图书目录

前言

PART1 思潮与事件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小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化」
古体诗词与中国现代文学
都市文明与中国现代文化

PART2 知识分子
周贻白:重写的两部戏剧史
张光年:「向阳湖」与其晚年思想的转变
苏雪林、胡适与周作人:三个不同的「五四观」
杨昌溪:一位消失的文学家

PART3 出版与大众媒介
〈七年来的上海杂志事业〉与上海沦陷时期的期刊出版
双向启蒙:现代印刷技术与晚清市民文学
现代印刷业与1930年代的左翼文艺
装饰艺术风格、「杂志热」与现代海派文化
 

图书序言

前言

  现代文学研究,本身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们既要避免走入理论前置、强制阐释的误区,又要以积极的姿态、跨学科的视域来对现代文学若干问题进行有意义的研究,这显然是一件有些吊诡的事情,但并非不可尝试。

  笔者从事中国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已有十余年,一直坚守师出无门、转益多师的研习态度,尽管对于若干问题的思考亦只能算是浮光掠影,但却是自己近五年来苦心探索所得,期盼能够为现代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机会,恳请诸方家不吝赐教。

  感谢《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出版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与《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等学刊发表、转载了敝着中的部分篇章。此外,向读过敝着部分论稿并予以支持指教的王德威教授、周华斌教授、张隆溪教授、赵毅衡教授、Robin Visser教授、聂珍钊教授、李金铨教授、范继忠教授、陈子善教授、陈思和教授、曹顺庆教授、陈丹丹助理教授、杨远承先生等师友致谢,内子张萱博士曾就书中若干问题与我反复研讨,所赋予我的学术灵感,铭感至深。

  此外,向资助敝着出版的秀威资讯总经理宋政坤先生、副总编辑蔡登山先生虔诚致敬,感恩我们十余年来的学术合作,诸君为学术、文化而付出的努力,是我前行的动力。

韩晗
2016年3月20日台风过境时,于深圳南山

图书试读

【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民族主义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甚至可以这样说,发轫于晚清、由新式知识份子引进并重新定义的民族主义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若干意识形态基础,它以白话文为基石,弘扬「庶民文学」的大众性,强调文学在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凝聚力作用,使得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在现代史中不同的阶段―尤其是抗战期间获得了独特彰显,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但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实践者却常标榜精英并以崇尚西学的表现参与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设当中,这看似又与先前以大众为核心的「庶民文学」看似相抵。

随着近年来一批史料被挖掘以及现代文学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事关民族主义的双重吊诡在现代文学界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讨论。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却似乎被学界所忽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民族主义」自始至终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借此,本章拟採取「范式研究」这一方法,在探索问题之前,结合笔者先前对于民族主义所探索的相关心得,构建「民粹/精英」(Populism / Elite)这一二元范式来梳理「民族主义」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并审理如下三个问题:首先,在民族主义萌芽阶段时,它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体制的影响是单一的还是两元的?其次,「精英/民粹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其三,作为两种民族主义具体表现形式的「民族主义文艺思潮」与「延安文艺」,究竟各有何得失?

【苏雪林、胡适与周作人:三个不同的「五四观」】

以证据为依据的历史归根到底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历史而决不是根本的、真正的历史,根本的、真正的历史是当代的和当前的。

这是贝奈戴托‧克罗齐(Bendetto Croce)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1917)一书中所提出的着名观点,这一年恰好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爆发的年份。当克罗齐这位西方的哲学巨人提出了关于历史的新视角时,中国的历史正在悄悄被改写。实际上,克罗齐的这个视角亦反映了当时全世界一代人对于历史的看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当代史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个书名,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文化研究视角”这一点。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而“文化研究”则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框架来解读这种关系。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将“历史”与“摩登”这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例如,在处理那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作品时,是否会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去挖掘其背后所折射的传统文化观念、社会结构以及权力关系?又或者,在分析那些具有“摩登”气息的作品时,是否会深入探讨其与西方现代思潮的互动,以及在本土文化语境下的转化与创新?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识形态、性别建构、阶级叙事等议题。比如,对于那些描写女性解放的作品,是否会从性别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剖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对于那些描写城市化进程的作品,是否会从空间文化研究的角度,去探讨城市景观如何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我还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跨文化”的概念,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与西方文学的对话中,是如何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和独到的解读视角,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涵。

评分

这部书的名字《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听起来就引人入胜,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我一直对那个变革时代下的中国文学充满好奇,尤其是从“文化研究”这个视角切入,感觉会揭示出很多过去被忽略的深层含义。书名中的“历史”和“摩登”两个词,预示着它将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探讨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浪潮中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又如何反哺文学的创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析那些经典作品的文化根源,比如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究竟受到了哪些历史土壤的滋养?而那些“摩登”的作品,又如何在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学风貌?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剖析文学文本背后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权力关系。例如,在解读那些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时,书里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城市空间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个体与集体、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张力是如何通过文学得以呈现的?我个人对宋代词的演变以及清末小说转型等内容特别感兴趣,不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涉及相关章节,哪怕是简略提及,对我来说也会是极大的启发。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梳理文学史,更是在进行一种“文化考古”,发掘那些潜藏在文学作品中的时代密码,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评分

当我看到《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画面。我一直觉得,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思想碰撞的缩影。而“文化研究”的视角,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审视这一切。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历史”与“摩登”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中,有多少是继承了古老的文化基因,又有多少是全然拥抱西方现代性的元素?抑或是,两者之间有着怎样复杂而微妙的融合?我想象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文学现象,比如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对传统文言文的“颠弃”与“继承”,以及新文化运动背后所承载的启蒙与反思。我又在想,对于那些描写“摩登”都市生活的作家,比如张爱玲,她的作品中“摩登”的元素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她对上海都市风情的细腻描摹,还是她对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处境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会不会去解读这些“摩登”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文化、消费主义以及新的社会规范?我还对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如何成为社会批判和思想启蒙的工具这一主题很感兴趣。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如何凝聚民族精神,又如何与时代洪流同频共振?这本书的视角,会不会让我们看到文学作品在历史大事件中的“行动力”?

评分

《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探究中国现代文学深层意义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而“文化研究”这个概念,恰恰是连接文学与社会、历史、思想的桥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一方面试图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摩登”的创新,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割裂与自身深厚文化底蕴的联系。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工具,来解读那些看似“摩登”的作品,是否能够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逻辑和权力运作。例如,在分析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时,是否会关注到性别、阶级、地域等文化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以及,在探讨现代诗歌的语言革新时,是否会追溯其背后思想解放和文化自觉的历程?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像“认同”这样的文化研究核心议题,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重塑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分析案例,用扎实的学理支撑,来阐释“历史”与“摩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交织与碰撞,从而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这个充满活力的文学时期。

评分

《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领域,它既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又渴望拥抱新生的现代气息。而“文化研究”这个切入点,让我觉得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梳理,而是要深入到作品背后的文化肌理之中。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和阐释“摩登”这个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具体体现的。它是否指代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还是中国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审美趣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在“历史”这个维度上,重点关注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在这种反思与批判中,文学如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摩登”的维度上,又会聚焦于那些拥抱新思想、新形式的作品,分析它们如何回应时代的变化,以及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在那个社会转型剧烈的时代,文学是如何成为一种“文化实践”,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塑造和引导。例如,那些关于城市生活、新青年、新女性的作品,是否会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去解读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观念的革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文学史叙事的解读,让我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