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文学研究,本身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们既要避免走入理论前置、强制阐释的误区,又要以积极的姿态、跨学科的视域来对现代文学若干问题进行有意义的研究,这显然是一件有些吊诡的事情,但并非不可尝试。
笔者从事中国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已有十余年,一直坚守师出无门、转益多师的研习态度,尽管对于若干问题的思考亦只能算是浮光掠影,但却是自己近五年来苦心探索所得,期盼能够为现代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机会,恳请诸方家不吝赐教。
感谢《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出版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与《逢甲人文社会学报》等学刊发表、转载了敝着中的部分篇章。此外,向读过敝着部分论稿并予以支持指教的王德威教授、周华斌教授、张隆溪教授、赵毅衡教授、Robin Visser教授、聂珍钊教授、李金铨教授、范继忠教授、陈子善教授、陈思和教授、曹顺庆教授、陈丹丹助理教授、杨远承先生等师友致谢,内子张萱博士曾就书中若干问题与我反复研讨,所赋予我的学术灵感,铭感至深。
此外,向资助敝着出版的秀威资讯总经理宋政坤先生、副总编辑蔡登山先生虔诚致敬,感恩我们十余年来的学术合作,诸君为学术、文化而付出的努力,是我前行的动力。
韩晗
2016年3月20日台风过境时,于深圳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