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比兴系论

诗比兴系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展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观念

  颜崑阳教授的《诗比兴系论》创见有三点:一、汉儒笺释诗骚以降,「比」与「兴」即混同为一。自此,两者涵义之别,始终未有学者能辨析明确。颜崑阳以「物性切类」释「比」,而以「情境连类」释「兴」,乃有效辨识两者之殊义。二、近现代学界之「诗比兴」研究,不明动态历史语境之视域,将「比兴」抽离观念史,而静态化、简化为形象思惟或修辞技法之义;《诗比兴系论》力矫此弊,让「比兴」回归动态的观念史,以诠释历代观念的变迁。三、「诗比兴」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表现法则,更是古代文人阶层之社会文化行为的特殊言语形式,具有「言语伦理功能及其效用」的意义,这更是《诗比兴系论》的重要创见。

  本书第一篇〈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这篇论文的主题是提出「言意位差」的观点,以诠释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

  第二篇〈《文心雕龙》「比兴」观念析论〉。这篇论文中,做了几个比较确当的导向:展示一套文本细读法、视「比兴」为开放性、演变性的观念、对「比兴」观念史做出确当的理解,以做为参照架构;然后将《文心雕龙》的「比兴」观念置入此一架构中。

  第三篇〈论诗歌文化中的「託喻」观念──以《文心雕龙.比兴》为讨论起点〉。本篇主题在于诠释「託喻」这一观念,在各时代的诗歌文化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

  第四篇〈《文心雕龙》二重「兴」义及其在「兴」观念史的转型位置〉。本篇论文诠明二重「兴」义的内涵;接着,从《文心雕龙》新旧「兴」义并陈的状况,揭明他在「兴」观念史的转型位置。

  第五篇〈「诗比兴」的「言语伦理」功能及其效用〉。古代士人阶层的社会互动,都必须依循伦理关系;而「伦理」即是以「礼」的精神及形式,所建构的行为规范及秩序而「比兴」是一种最典型的「诗性语言」。

  第六篇〈从应感、喻志、缘情、玄思、游观到兴会──论中国古典诗歌所开显「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及其模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群体共对的「存在结构」,也是个体殊历的「存在体验」。因此,从诗之创生与表现的实践历程而言,必然涉及赋、比、兴之为「用」及其效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颜崑阳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擅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学术博及中国古典美学、文学理论、老庄思想、诗词学等。着有:《李商隐诗笺释方法论》、《反思批判与转向》、《诠释的多向视域》、《诗比兴系论》等十余种。创作以古典诗词、现代散文、小说为主,曾获联合报短篇小说奖、中国时报散文奖、中兴文艺奖章古典诗奖,另着有《颜崑阳古典诗集》,短篇小说集《龙欣之死》,现代散文集《窥梦人》等十余种。
 

图书目录

转向的领航者/郑毓瑜
批判性反思/廖栋樑

导言
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
《文心雕龙》「比兴」观念析论
论诗歌文化中的「託喻」观念──以《文心雕龙.比兴》为讨论起点
《文心雕龙》二重「兴」义及其在「兴」观念史的转型位置
「诗比兴」的「言语伦理」功能及其效用
从应感、喻志、缘情、玄思、游观到兴会──论中国古典诗歌所开显「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及其模态

 

图书序言

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
 
一、绪论
 
在学术史上,有关「比兴」的论述,群言日出,不可胜数。其中尤以「兴」义之说,更为繁复。「兴」义论述,从历史进程来看,应当分为二个大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古典诗歌文化实践力」尚未衰竭的时期,可称为「古典诗歌文化实践期」。所谓「古典诗歌文化实践力」指的是古典诗歌在社会中被普遍的创作、解读、使用、论述而所涵具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化情境,我们可以称它为「古典诗歌文化情境」。在这阶段,所有对「兴」义发言的人,都还存在于此一情境中,对诗歌文化进行各种实践;因此,他们的发言都基于对古典诗歌之创作、解读、使用的切身体验,去加以省思而作「当下决断」的论述。这时,由于诗歌文化对他们而言是切身的存在情境,而不是纯为认知之客体,故其言说充满主体性。凡于文化情境中之实践主体,其言说皆当享有创造之自由,与同一情境中之其他言说相对为义而等待接受诠释。这一时期之「兴」义论述,当作如是观。
 
第二时期是「古典诗歌文化实践力」已渐衰竭的时期。古典诗歌不再是社会中现存的一种普遍文化情境,而是故书堆中的史料,只做为被研究的知识对象。这一时期,可称为「古典诗歌知识研究期」,多数对「兴」义发言者,都已在「古典诗歌文化情境」之外,故其发言都非基于对古典诗歌之创作、解读、使用的切身体验,而是择取古代的文献当对象,进行分析而综合的客观性、系统化论述。这就是现代学术研究下的「兴」义。它必须受到文献证据以及方法学上的客观限定,绝非可以主观的自由创说。
 
社会文化之变迁,其「变」以渐不以顿。因此任何社会文化历史的分期,都不可能如政治上之改朝换代,以一定点时间为断限。上述二期的分割,亦大致只能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水岭。
 
这样的分期,最主要的用意,乃是为了分辨这二个时期有关「兴」义论述,其论述目的、知识性质与方法的差异,从而为处在第二期的现代学者做出发言的定位,让我们明白,在进行「兴」义论述时,必须先确认论述的目的、方法与乎所获致之知识的性质。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