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展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观念
颜崑阳教授的《诗比兴系论》创见有三点:一、汉儒笺释诗骚以降,「比」与「兴」即混同为一。自此,两者涵义之别,始终未有学者能辨析明确。颜崑阳以「物性切类」释「比」,而以「情境连类」释「兴」,乃有效辨识两者之殊义。二、近现代学界之「诗比兴」研究,不明动态历史语境之视域,将「比兴」抽离观念史,而静态化、简化为形象思惟或修辞技法之义;《诗比兴系论》力矫此弊,让「比兴」回归动态的观念史,以诠释历代观念的变迁。三、「诗比兴」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表现法则,更是古代文人阶层之社会文化行为的特殊言语形式,具有「言语伦理功能及其效用」的意义,这更是《诗比兴系论》的重要创见。
本书第一篇〈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这篇论文的主题是提出「言意位差」的观点,以诠释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
第二篇〈《文心雕龙》「比兴」观念析论〉。这篇论文中,做了几个比较确当的导向:展示一套文本细读法、视「比兴」为开放性、演变性的观念、对「比兴」观念史做出确当的理解,以做为参照架构;然后将《文心雕龙》的「比兴」观念置入此一架构中。
第三篇〈论诗歌文化中的「託喻」观念──以《文心雕龙.比兴》为讨论起点〉。本篇主题在于诠释「託喻」这一观念,在各时代的诗歌文化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
第四篇〈《文心雕龙》二重「兴」义及其在「兴」观念史的转型位置〉。本篇论文诠明二重「兴」义的内涵;接着,从《文心雕龙》新旧「兴」义并陈的状况,揭明他在「兴」观念史的转型位置。
第五篇〈「诗比兴」的「言语伦理」功能及其效用〉。古代士人阶层的社会互动,都必须依循伦理关系;而「伦理」即是以「礼」的精神及形式,所建构的行为规范及秩序而「比兴」是一种最典型的「诗性语言」。
第六篇〈从应感、喻志、缘情、玄思、游观到兴会──论中国古典诗歌所开显「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及其模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群体共对的「存在结构」,也是个体殊历的「存在体验」。因此,从诗之创生与表现的实践历程而言,必然涉及赋、比、兴之为「用」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