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典藏版:我城(蓝光+DVD+西西小传)

【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典藏版:我城(蓝光+DVD+西西小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西
  • 台湾文学
  • 蓝光
  • DVD
  • 文学经典
  • 城市文学
  • 长篇小说
  • 在岛屿写作
  • 典藏版
  • 蓝光+DV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七位文坛大家,七位中新世代导演
跨越海崃,连结台湾、香港两座岛屿
纪录二十世纪大历史的变迁,战乱,离散与聚首
再掀华人文学创作最灿烂的篇章
刘以鬯、洛夫、痖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
蓝光版+DVD版+作家小传书籍完整典藏

  《他们在岛屿写作》电影计画试图以纪录片影像为媒介,导演的电影风格语言为引路人,将重要华文文学家以电影文本的形式,纪录下文学大家的重要记录的同时,介绍给下一代的读者。

  我们的重点不仅止于保存,更希望展现作家及其作品在世代交接的历史过程中,是如何传递出令人感动的力量,成为一世代的文学文化资产。如此以来,这些文学才有可能永留人心,如火炬不朽不灭,重燃出新一波的书写复兴。

  继2011年推出六位以台湾为主的文坛大家,《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这次跨越海崃、连结另一座岛屿香港,由七位中新世代精锐导演邓勇星、齐怡、刘佩怡、王婉柔、陈怀恩、陈果、黄劲辉,以电影的语言,重新诠释纪录台港七位重要的文学大师:刘以鬯、洛夫、痖弦、林文月、白先勇、西西、也斯,生命与创作的历程。

  ★《我城》2015香港电影节观摩片
  ◆ 西西:《我城》My City
  才女西西自五○年代起开始写作,作品涵盖诗、影评、剧本、小说、散文、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图文创新书写。半世纪以来创作不辍,驾驭自如文字后头,始终保持自在的天真与洞见。

  导演陈果随着西西作品里的视野,描绘作家的写作生活:土瓜湾的家、散步的社区、童年的花墟、马头角码头、美丽大厦、天台上的晒衣架与天线、即将消失的照相馆与冰室……西西多样的文体结构及敏锐的城市洞察,随着镜头推拉、摇攀、碎剪及拼贴,一一在影像叙事中或隐或显、眷恋且多义地表现出来。

  当片中奇特的人型布偶:长颈女子、熊男子意味深长地相会与凝视,隐喻作家笔下人物永恆存在于香港街巷,当城里的老店一家家消失,文学里的情感与探触,便成为映照现实的永恆。

  本商品包含:
  ► 电影蓝光版1部
  ► 电影DVD版1部
  ► 作家小传1本 

  光碟基本资讯:
  ► 类别:蓝光 / DVD
  ► 级别:普遍级
  ► 区码:全区
  ► 萤幕比例:16:9a
  ► 字幕:繁体中文、英文
  ► 语言发音:华语及粤语发音
  ► 影音格式:无杜比

名人推荐

  林怀民(云门舞集创办人、艺术总监)
  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文所所长、作家)
  张艾嘉(台北金马影展执委会主席、导演)
  杨 照(作家)
  曹瑞原(导演)
  马世芳(广播人、作家)
  ————联名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目宿媒体


  目宿媒体于2009年成立,「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为目宿的重点作品。未来将持续聚焦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面向议题,陆续发掘纪录题材,以好的故事与影像,纪录并推广值得被传唱的人、事、 物,并透过纪录影片,深入探讨每一个题材的文化深层意义。

图书目录

蓝光 / DVD光碟:
◆ 西西:《我城》My City(导演 /陈果)
电影本片─121分钟
电影花絮─76分钟(含幕后花絮与未收录片段)

作家小传书籍:
总序
作家简介
重要事件年表
作品书影
作品选读
 

图书序言



文学家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


  二○一二年二月,冬风正飒,「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一的六部纪录电影DVD典藏版,在台北国际书展上正式面世。每位作家除了电影正片,还包含未收录访谈、工作人员谈创作过程的幕后花絮,以及一本作家小传的纸本介绍。六位作家,十二片DVD,六本小书,整套DVD拿在手上的实质重量,正代表了我们对于完整呈现􁻧他们在岛屿写作􁻨的历史价值。

  时隔五年,系列二的典藏版又即将在二○一七年冬日的台北国际书展推出。这五年内,我们除了带着系列一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中国各大重要城市巡回放映,也让影片前进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美国、法国等地,或受邀影展,或洽谈合作进行推广。于此同时,我们仍不敢停下脚步,陆续拍摄了系列二的七位文学大家,记录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并在台湾与香港的戏院盛大上映。接着,再度花费一年时间,坚持制作收录完整幕后花絮的系列二蓝光及DVD光碟—这一切宛若手工艺的雕磨过程虽然艰难,但支撑大家继续前行的动力,除了各地放映后产生的热烈回响外,一波波「诗歌复兴」、「文学与电影」的相关讨论与活动遍地开花。这些鼓励是我们始料未及,却又由衷开心的事。是的,我们始终未忘初心,总是希冀将文学的美好与感动以不同媒介和语言再度与更多人分享, 让文学家的生命厚度与历史故事,继续在观众与读者之间跃动与流传。

  他者记忆建构如此困难,希冀以纪录片形式还原历史、或呈现文学之细致优美是否障碍重重?作家们自尘封书柜抽屉翻出斑驳照片,浮光掠影仅仅定格曾经瞬间;口述过往之黯哑微音,时而模煳细不可测、时而历历在目掷地有声—但唯有「当下」如此真实。影像记录的本身,便是导演与作家们共写记忆的过程。导演从作家作品中吸吮养分、互相激盪,进而转化为电影叙事。这曾经交叠的共时,对每一位导演与工作团队而言,都是生命中难以抹灭的记忆。或于创作上的突破与成长,或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与信任。这过程有时又令人焦急,宛若与时间赛跑。二○一四年,诗人周梦蝶离我们而去,我们悲痛之余却又深感幸运,曾经留下诗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日子的珍贵身影。

  「幸好有岛屿写作。」这样的声音自远方传来,我们的肩膀上便多了一份历史使命的重量。除了周梦蝶,这几年来,商禽、叶泥、辛郁等受访者相继辞世,曾帮助系列一香港宣传的也斯,其音声也成绝响。我们兢兢业业,怀抱着对「今日当下,明日历史」的责任感,继续扛起摄影机。力扬风帆, 跨海而行。希冀绕渡海上女妖的迷惑与纷扰,直直向各座矗立世界的文学岛屿航行。

  是的,「他们在岛屿写作」。岛屿从地理上的疆界、海与陆的实质分野扩而大之。对系列二来说,「文学」才是那一座座傲视世界的岛屿,「他们」 在不同的文学版图上投注下青春、时间、创造力与爱,我们谦卑地穿梭航行其中,希冀在袤大的时光汪洋中记录下他们的此时此刻。以我们缓慢微小却坚定向前的力量,一步一步,向更多观众与读者,拼构出文学版图的样貌。

  而这一切都从台湾出发。一如文学,从来就不是单一地、点状地横空出世。系列二,我们绕行至香港,看《1918》(年)出生、至今已九十八岁的刘以鬯如何立足于香港弹丸之地,影响二十年后的西西,建构小说魔幻时空书写《我城》、影响三十年后的也斯,轻灵连结文化艺术与文学《东西》; 而在当年跨越地域限囿,率先让香港文字渡海而行在台湾进行出版,仰赖诗人编辑痖弦的穿针引线,编织《如歌的行板》;同期,诗人洛夫以超现实主义书写战争,为华文世界打开文学视野奇观,深层脉流《无岸之河》;《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更是以女性细腻优雅的笔调,写上海、写京都、写台湾;定居美国的白先勇,将真情挚意放在小说里、崑曲中,其繁花盛茂风景,《奼紫嫣红开遍》。

  文学之自由从来不受疆界束缚,文学家在哪里,文学就在哪里。系列二,我们亦步亦趋,跟随我们挚爱文学家们的步伐,摄影机从台湾出发, 遍及香港土瓜湾、加拿大温哥华、美国圣塔芭芭拉、日本京都、中国湖南衡阳、广西桂林、河南南阳等地。他们带着笔与探索世界的眼光,书写、旅行、居住、生活,他们的心灵容纳世界万物,其美好富足,我们也不敢停下。

  「我曾暗自希望,把书写的人书写的事都记录下来,代代相传。如今一系列『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文学纪录片,就是在做这件事。」本计划善意的出资者童子贤先生,多年前曾经这样写过这段话。而多年后,我们的理想与初心,也从未改变过。如果说,戏院上映是以一种最尊重电影、尊重记录者的盛重形式,传播书写的事,那么蓝光及DVD典藏版的制作与发行,是为了打破时间与地理的限制,无远弗届,代代相传。

  写在系列二蓝光及DVD典藏版出版上市之前。乘风破浪,我们仍会继续向更多岛屿前航。
 

图书试读

像西西这样的一个丰富女子
 
西西(一九三八年~),原名张彦,一九三八年生于上海,祖籍为广东中山县。西西的笔名由来,从她的《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代序〈造房子〉中,有所说明,这是从她最喜欢的游戏「跳格子」来的,人跳到格子里,双脚与格子就成了一个立体象形的文字「西」。
 
西西在上海读小学,一九五〇年随父母定居香港,就读协恩中学,本来为中文部,中学四年级后转为英文部。西西的父亲任职九龙巴士当稽查员,此外,也一直兼任甲组足球队教练与裁判员,西西在香港的早年生活颇为艰难,有时会为书籍、制服等问题发愁。一九五七年,进入葛量洪教育学院,毕业后成为教师,执教于官立小学。
 
西西早慧,中学时已开始投稿。最早的作品发表于五〇年代的《人人文学》,是一首十四行新诗。中学三年级,她参加云碧琳主编的《学友》,越级得到高年级组首奖。成为教师后,她长期在各种报章、杂志写作专栏,无论是童话专栏、电影专栏、阅读专栏、还是谈音乐专栏都难不倒她,加上父亲的影响,还有专谈看世界盃足球赛的〈西西看足球〉(明报)专栏。无论是新诗、小说、散文还是翻译,西西都能涉猎并创作,六〇年代她也写过电影剧本,如《黛绿年华》(秦剑执导)、《窗》(龙刚执导)等,也写影评,是香港制作实验电影的元老之一,也是作品丰富的作家。
 
一九七九年,西西从教坛退休,从此专心读书写作,也到过不少地方旅行,
 
培养了她在艺术方面的领悟,甚至也将随笔集结成书,如《看房子──西西的奇趣建筑之旅Ι》(洪范,二〇〇八年)。
 
一九八三年,台湾联合报副刊转载她在《素叶文学》发表的〈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正式展开了她在台湾的文学旅程,〈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并获得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一九八八年,〈致西绪福斯〉再度获得联合报第十届小说奖的同奖项,显见她在小说上的造诣。西西曾得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以作家身份参加「国际写作计划」,但她认为机会应该要留给香港的年轻作家,所以婉拒。
 
一九八九年,西西因癌症入院,幸而康复,近年因手术后遗症,只能改以左手写作,但其仍持续笔耕不辍,到二〇一六年仍有作品《试写室》出版,西西除了有蒐集娃娃屋的嗜好,二〇〇五年来,因兴趣与右手物理治疗之故,喜欢手制布娃娃、熊玩偶,并将手艺笔记集录于二〇〇九年出版的《缝熊志》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的故事和那些与城市共生的人们充满好奇,总觉得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脉络和呼吸。《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特别是第二系列,如同一本本邀请我去深入探索的地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这套“典藏版:我城”,但光是“我城”这两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故土、对生长之地深深的眷恋和思考。我期待它能带领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街道,那些日复一日擦肩而过的人们,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坚韧存在的记忆碎片。想象一下,在蓝光高清的影像和DVD的细腻呈现下,那些关于“我城”的影像故事该是何等生动?西西小传的加入,更是添上了一抹温情的光晕,仿佛为这场城市探索之旅注入了人文的温度。我常常在想,我们与城市的关系,究竟是一种依附,还是一种共创?城市塑造了我们,还是我们塑造了城市?这本书,或许就能为我解答这些长久以来的疑惑,让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那片土地的灵魂。

评分

刚收到这套《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包装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质感,尤其是蓝光+DVD+西西小传的组合,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我一直很喜欢这种集合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总能带来更丰富、更立体的阅读体验。光是看到“我城”这个主题,我就觉得它直击人心,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城”,那里承载着我们的童年、青春、梦想,甚至是我们最深的乡愁。我特别期待能通过这套作品,窥见那些关于“我城”的独特视角和细腻情感,也许是某个老街区里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是某个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又或者是那些在这座城市里默默耕耘、留下足迹的灵魂人物。蓝光和DVD的配置,预示着这不会是一次枯燥的文字阅读,而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我相信它会用最动人的画面和声音,讲述那些关于“我城”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

评分

自从听说了《他们在岛屿写作》这个系列,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特别是第二系列以“我城”为主题,更让我觉得它是在讲述我自己的故事。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而我们所在的“城”,就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我们与它紧密相连,互相影响。这套典藏版的配置,蓝光+DVD+西西小传,简直是为深度体验量身定制的。我尤其好奇,在蓝光高清的画面下,“我城”的街景、建筑、甚至是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生活细节,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DVD的配合,也方便我在不同场合观看。而“西西小传”的加入,更是为这趟“我城”探索之旅增添了一份人情味,让我期待能够透过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去触碰“我城”最柔软、最真实的心脏。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我的“我城”,发现那些我曾经忽略的美好,并且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与这座城市之间那份独特而深刻的联结。

评分

读过《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的第一部,对它那种深入挖掘个体生命与地域连接的方式深感着迷,所以当得知有第二系列,而且是关于“我城”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套典藏版。这个“我城”的概念,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精神上的寄托。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套作品将如何以非虚构的方式,去描绘一个我可能熟悉,也可能从未留意过的“我城”。蓝光碟的画面质量,一定能将城市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都纤毫毕现地呈现出来;DVD则提供了另一种观看的便捷选择。而“西西小传”的加入,更是为这趟“我城”之旅增添了人文色彩,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关于城市风貌的记录,更是关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我期待它能唤醒我对“我城”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珍贵记忆。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系列以“岛屿写作”为名,实则探索个体与地域关系的纪录片和图书。当看到《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二系列,特别是“我城”这个主题,我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城”,那个地方可能就是我们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的地方,也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直眷恋着、向往着的地方。而“我城”,恰恰捕捉到了这种情感的精髓。这套典藏版,蓝光+DVD+西西小传的配置,足够让我沉浸其中,从不同的维度去感受“我城”的魅力。我期待它能展现出“我城”独特的韵味,可能是一些被遗忘的老故事,可能是一些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经历,也可能是城市发展变迁中那些令人唏嘘或振奋的片段。我希望通过这套作品,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城”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以及这座城市如何塑造了我,或者我又是如何回馈这座城市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