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学术渊源

顾颉刚的学术渊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顾颉刚
  • 学术史
  • 史学史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思想
  • 史学研究
  • 文化史
  • 历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顾颉刚说影响他一生治学方向的有郑樵、姚际恆、崔述、钱玄同、胡适五人,这五人影响顾颉刚的程度深浅不一,但都在治学方法方面。即使震动二十世纪史学界的古史层累说,也是从姚际恆着作和与钱玄同的书信往来,得到启发。
《中华古代史研究新视野》 一、本书核心关切与研究范畴 《中华古代史研究新视野》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学者的学术谱系或思想演变,而是旨在提供一套宏观的、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和重估中国古代史研究在当代学术语境下的发展方向、方法论革新以及核心议题的再认识。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视野的拓宽”与“研究范式的转换”,强调超越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引入更具穿透力的比较史学视角和跨学科工具,以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形态的构建、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形成更精微的理解。 本书的地理范围主要覆盖商周至秦汉这一关键的历史断层,但其理论资源和方法论讨论则面向更广阔的全球史和区域史对话。我们拒绝将中国古代史视为一个孤立的、自足的叙事体,而是将其置于东亚乃至欧亚文明互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二、方法论的革新与理论工具的引入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既有研究方法论的反思与超越。我们认为,传统上过于依赖文献考据和断代史梳理的路径,虽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解释复杂社会变迁和文化认同的形成方面已显不足。因此,本书积极倡导并示范性地应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论工具: 1.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在早期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应用: 传统史学往往通过族属关系或官职体系来描绘权力网络。本书则借鉴社会学和复杂系统理论,尝试以SNA模型来量化周代分封体系、秦汉郡县制初期地方精英的互动模式、信息传递的效率与权力扩散的阻力。这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理解“中央权力”是如何在地方层层嵌套并最终生效的。 2. 物质文化研究的深度介入: 本书不仅关注青铜器、礼器等传统意义上的“重器”,更深入到日常的陶器、工具以及聚落遗址的空间布局。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类型学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如金属冶炼技术与区域资源分配的关系),结合考古学的时间序列,试图重建早期社会阶层分化、经济活动范围以及文化传播的物理路径,而非仅仅依赖文本记载的精英叙事。 3. 比较史学视角的构建: 我们不再将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视为一种“必然性”或“超前性”的发展,而是将其置于与古代地中海世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比较矩阵中。例如,通过比较周代“礼制”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法制”或“宗教规范”在社会整合中的功能异同,可以更清晰地辨识出中华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适应性及其潜在的脆弱环节。 三、核心议题的重新审视 本书针对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具有批判性的重构: 1. “早期国家”的边界与张力: 我们对“王朝”或“帝国”的既有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解构。尤其关注周代“封建”体系下,中央权力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动态平衡。本书倾向于将周代视为一个由多重宗族网络和军事联盟支撑的“松散的帝国前身”,而非一个成熟的官僚帝国。秦汉的统一,也并非是简单的疆域扩张,而是权力组织形态的一次剧烈、带有试验性的重塑,其内部的文化同化压力与地方反弹,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2. “思想”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儒家思想的兴起不再被简单地视为“精英阶层的哲学构建”,而是被视为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生存危机以及权力结构重组的深刻回应。我们探究了早期思想流派(如墨家、道家)在特定社会阶层(如手工业者、游士阶层)中传播的物质基础和组织形态,揭示了“百家争鸣”背后的社会动力学。 3. 区域差异与文化整合: 本书强调,古代中国的形成是一个“多中心”的、长期的整合过程,而非一个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我们详细考察了长江流域、岭南以及北方草原边缘地带的史前文化与周秦历史的互动关系。通过考古学和古文献的互证,本书试图描绘出汉族文化主体在吸收、排斥和重塑周边文化要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地理政治博弈。 四、结语:面向未来的提问 《中华古代史研究新视野》的最终目标,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套更为灵活和批判性的工具箱。我们相信,对古代史的理解绝非终结,而是一个不断开放和更新的过程。本书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方法,旨在激发学界对于那些“不明确”、“模糊”或“尚未解决”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在权力、身份认同、日常生活这三大领域,我们期待开启下一阶段的实质性对话。本书力求做到的是,提供一种新的观察光线,让那些被传统叙事遮蔽的古代社会细节,得以清晰地显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庆彰


  一九四八年生,台湾台南县人。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家文学博士。专研经学、图书文献学、国际汉学。对研究明清经学史尤有心得,曾提出经学史发展过程中,每隔数百年就会出现「回归原典」的现象,享誉国际汉学界。着有《明代考据学研究》、《明代经学研究论集》、《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中国经学研究的新视野》、《顾颉刚的学术渊源》等十余种,编有《经学研究论着目录》、《日本研究经学论着目录》、《日本儒学研究书目》、《民国时期经学图书总目》、《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晚清四部丛刊》等五十余种。主编《经学研究论丛》、《国际汉学论丛》。翻译有《经学史》、《论语思想史》、《日本近代汉学家》等五种。现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东吴大学端木恺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经学研究会理事长。
 

图书目录

图版  1
自序  1

第一章 导言  1
一 郑樵(1104-1162)  2
二 姚际恆(1647-?)  3
三 崔述(1740-1816)  5
四 钱玄同(1887-1939)  7
五 胡适(1891-1962)  8

第二章 顾颉刚与郑樵  15
一 前言  15
二 郑樵学术思想的特色  15
三 郑樵之学后代晦而不彰  20
四 顾颉刚研究郑樵之经过  25
五 郑樵对顾颉刚的影响  29

第三章 顾颉刚与姚际恆  35
一 前言  35
二 姚际恆的事蹟湮没不彰  36
三 蒐集整理姚际恆的着作  42
四 对姚氏考辨伪书的评价  47
五 对姚氏诠释《诗经》的评价  51
六 姚氏对顾颉刚的影响  57

第四章 顾颉刚与崔述  63
一 前言  63
二 崔述的生平  64
三 搜寻崔东壁的遗书  67
四 重编《崔东壁遗书》  73
五 上海古籍版《崔东壁遗书》  79
六 顾颉刚对崔述的评价  83

第五章 顾颉刚与钱玄同  91
一 前言  91
二 论古书辨伪问题  92
三 论六经的性质问题  97
四 论《诗经》和《春秋》真相问题  102
五 论「古史层累说」  108

第六章 顾颉刚与胡适  115
一 前言  115
二 初步印象  116
三 经济的奥援  118
四 历史进化论  119
五 姚际恆研究  122
六 小说考证  124
七 渐行渐远  131

第七章 结论  135
一 郑樵  135
二 姚际恆  136
三 崔述  137
四 钱玄同  139
五 胡适  140

参考文献  143
附录一 顾颉刚整理郑樵、姚际恆、崔述着作之成果  153
附录二 顾颉刚论《诗序》  157
附录三 顾颉刚的经学观  16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在翻阅《顾颉刚的学术渊源》之前,我曾对这位中国史学大家的研究路径和思想形成过程充满好奇,却也感到一丝模糊。这本书仿佛一把精密的钥匙,一点点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顾颉刚的著作,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探究了他学术思想的“根”与“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顾颉刚早期经历和求学过程的细致描绘,那些关于他与王国维、梁启超等前辈的互动,以及他如何在古史辨的大潮中汲取养分,都写得生动而翔实。书中对顾颉刚在学术方法上的转变,从早期的考据转向对史料的批判性解读,以及他如何吸收西方学术思潮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顾颉刚的传记,但总觉得少了些学术上的深度,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让我看到,顾颉刚并非凭空出现的大师,他的学术成就,是时代、环境、个人际遇以及深厚学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追根溯源”式的分析,不仅是对顾颉刚学术生涯的梳理,更是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脉络的一次精彩解读。我从中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艰难,也更加敬佩顾颉刚先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评分

**评价四** 《顾颉刚的学术渊源》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学家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史学方法课。我一直对如何“读懂”历史感到困惑,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作者在分析顾颉刚的学术思想时,特别注重其“方法论”的形成过程。书中对顾颉刚如何运用“辨伪”的方法来清理历史,以及他如何从“传说”中发掘历史信息的论述,都让我印象深刻。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古史辨的介绍,但总感觉只是知道了结论,而不知道过程。这本书则详细地展现了顾颉刚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他的学术体系的,包括他对古籍的细致考察,对文献真伪的判断,以及他对历史演变规律的思考。特别是书中关于顾颉刚如何看待“神话”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他如何将神话视为历史的一种载体,这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我曾以为神话只是虚构的故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神话背后可能蕴含着古人的生活经验、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顾颉刚的学术渊源》让我认识到,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堆砌事实,更重要的是对史料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和有逻辑的建构。

评分

**评价二** 《顾颉刚的学术渊源》给了我一次非常惊喜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带着我穿梭于顾颉刚先生的学术世界。我之前对顾颉刚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古史辨”这几个字上,总觉得他是一个“破除迷信”的代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学术思想的丰富性,以及他如何从不同的学术传统中吸收养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他对待“文献”的态度,书中细致地分析了顾颉刚如何区分“信史”与“传说”,以及他如何运用“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这一概念来解读古史。这种方法论的探讨,对于我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有着极大的启发。此外,书中关于顾颉刚与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也让我看到了他学术视野的广阔。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古史辨的原始材料,但往往感到晦涩难懂,《顾颉刚的学术渊源》就像一座桥梁,将那些艰涩的理论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并解释了其产生的背景和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术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反思和突破之上的。

评分

**评价五** 阅读《顾颉刚的学术渊源》的过程,就像是在体验一场思想的漫游。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顾颉刚先生学术生涯的脉络,并深入挖掘其思想的根源。我个人对书中关于顾颉刚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关系的论述特别感兴趣。我一直觉得,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进行学术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顾颉刚先生在这方面所做的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细致地分析了顾颉刚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文献”和“思想”,以及他如何试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路径。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顾颉刚的书,但往往觉得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它不仅展现了顾颉刚在古史辨方面的贡献,更将其置于整个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关于顾颉刚如何吸收和借鉴西方学术方法,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远见卓识。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学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超越,而顾颉刚先生正是这一过程的杰出代表。

评分

**评价三** 这本《顾颉刚的学术渊源》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学术随笔,阅读它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学术年代。作者在梳理顾颉刚学术渊源时,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线索,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顾颉刚学术思想的“横向”考察,即他与其他学者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比如,作者如何描绘顾颉刚与胡适在古史辨问题上的差异,又如何呈现他与某些传统学者的辩论,这些都极富戏剧性,也充分展现了当时学术争鸣的活跃氛围。书中对顾颉刚治学理念的演变,从早期对史料的“实证”,到后期对历史解释的“变动性”的强调,这种转变的过程被描绘得非常细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在面对新知识、新思潮时的成长和蜕变。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顾颉刚的介绍,但往往流于表面,《顾颉刚的学术渊源》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读,让我理解了“古史辨”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背后深刻的学术危机和思想解放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顾颉刚的学术面貌,更折射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