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缘起
「第一届文化流动与知识传播──台湾文学与亚太人文的相互参照」国际学术研讨会系2014年6月27-28日,假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演讲厅举行。会议由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主办,文学院迈向顶尖大学「文化流动──亚太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研究计画群协办。本书即为该会议之会后论文选辑,并兼收相关论文。全书共十九篇,各篇论文依循「文化流动」或「知识传播」两大主轴,以台湾文学为主体,採取相互参照的模式,扩及对亚太人文的关注,借此展现全球化时代下的亚洲视角。
台文所主办本国际学术会议,是因为自2008年起,台文所同仁先后与中文系、外文系、戏剧系、音乐所、语言学所等多位教授合作,共同执行文学院迈向顶尖大学研究计画,持续在「文化流动与知识传播」的议题上,开拓台湾与亚太各国相关的学术脉络。至2013年,适逢台文所成立十周年,为具体呈现十年来台大台文所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于是结合文学院迈向顶尖大学研究计画群的努力,共同举办国际会议,广邀各方学者共襄盛举。也因这样的结合,所以本书除辑录该次会议论文十七篇之外,并收录迈向顶尖大学研究计画群之研究成果二篇,以代表多年来台文所与其他专家学者合作耕耘的成果。
二、试论「文化流动」与「知识传播」
进入21世纪,「文化流动」与「知识传播」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两股动力,促使各地人、事、物的交流愈加频繁,也催生文化与知识的再创造,形成全球化与在地化、中心与边缘互相抗衡的现象。借由流动与传播的进路,台湾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学或文化,都无法拒绝外来资源渗入或被阻隔在世界之外,特别是位于海洋与大陆边界的台湾,它在航海上所具有的关键位置,也正是它在文学、文化上拥有的优势,开放、流动、创新,正是台湾文学的本质与独特精神。
在方法论上,「文化流动」的「流动」,可指人、事、物的迁移,因此而产生的交流与影响,都可成为讨论研究的议题。但「流动」不只是指交流的意涵,更有突破界限,不断游移,形成新的历程之意义。
至于「知识传播」的「传播」,乃借用传播学的传播概念,从媒介、受众、社会的相互关系,试着探求「知识」的传播模式,不只是单向的传播,也有双向的关系,当某项知识进入另一个社会,必须经过转译,成为当地可以理解的语码,并适合所需,经过广泛交流与融合后,促成知识的创新与再生产。
三、相互参照下的台湾文学与亚太人文
承上所论,由于台湾特殊的时空经验,「文化流动」成为社会的隐性结构,因为迁移、断裂的时空因素而启发的身分认同书写,或是因为冲撞固有体制、社会文化,而触动的性别越界书写等,在在充实了台湾文学的内涵,呈现台湾文学的独特性。至于对外的文化交流,我们可看到即使在冷战的局面下,台湾文学获得更多对外传播、输送的机会,与港澳、新马以及泰越等东南亚地区、国家都有深层的交流与影响。
进一步深究,流动、交流都是自于一种开放的态度,而台湾其实从来不曾有过封闭的文化体系。经历地理大发现、帝国主义扩张、乃至冷战架构的时代,在台湾,族群交流的故事不断换幕登场,文化的内容形式也以惊人的频率与幅度持续融合。不论回首历史或凝视今天,台湾的「本土」本就具有高度的时空延伸之意义,彷彿「全球」文化与知识交流的实验室一般蕴藏丰富的多元性与异质性。
从知识传播的视域,在历史上共同接纳「汉字」的多个文化圈,虽然各有不同的国族命运,但文人之间却不乏庞大的交流机缘;而对「汉字」从接受、共享到创发,也形塑台湾文学与中国大陆、日、韩等国的对话空间。此外,在传播的互动关系下,我们也看到1960年代台湾文学接受了欧美现代主义,并对外输送文学知识,成为华文文学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关键转译站。至21世纪,台湾的大众文学,如推理、侦探、罗曼史等,也吸收世界各国大众文学之长,又逐渐建构起台湾的大众文学模式,而可以和欧、美、日、韩各国互相辉映。
在文学、知识、文化的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除了源头、路径与影响,更值得探讨的是彼此间的碰撞与相互涵化。换言之,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二元对立,也非直线传播模式,而是多重、多样的网络关系。台湾文学和亚太周边各国,正是蕴藏这样的关系,亟待相互参照、比较,共同发展出属于东方、亚洲的文学观点。
四、本书涵盖议题与特色
在「文化流动与知识传播」的主题下,本书各篇涉及的议题总共涵盖四大类:
1. 作家、文学体制与知识生产
文学史的构成,有多方面的条件。而文学体制的建构与重构、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更是深深影响文学的面向与内涵。张诵圣、黄美娥、计璧瑞、朱双一以及刘亮雅五位教授的论文,分别观照了1930年代与1960年代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之发展与变貌、战后初期鲁迅与于右任在台湾文坛地位的消长、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成因,以及1990年代后殖民和酷儿论述在台湾如何被挪用、转译,以及再生产。这都触及台湾文学史的各阶段问题,无论是用日文书写,或是挪用西方文学理论,或是和中国文学有所交涉,都对台湾文学的内部形成撞击,激发新的局面。
2. 文化流动:台湾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
以「文化流动」为视角,从台湾文学辐射出去的是,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和香港的多重关系。衣若芬、廖冰凌、洪淑苓与须文蔚等四位教授的论文,正提供我们了解台湾文学与上述各国华文文学的交流与互动景况。冷战时代的台湾,在华文教育、现代文学上具有关键性位置,而东南亚各地华校与文坛,不仅吸收台湾文学,也因此形塑自己的华文文化。因此,无论是作家的移动,教科书、文学刊物的交流,这四篇论文让我们看见台湾文学与亚太各国的华文文学暨文化的相互参照。
3. 文学与社会:台湾文学与日本文学、文化之多重关联
台湾与日本,无论是文学或文化方面的关联,从殖民时期到现当代,都有密切的关系,值得我们梳理与反思。蔡祝青教授的论文探讨日治时期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东洋文学讲座」的成立与发展,使我们了解中国(东洋)文学如何经由日本学制与殖民现代性的视角,落实为文学科目的一环。柳书琴、张文薰、垂水千惠等三位教授的论文则分别借由小说来揭示日治时期、60年代以及当代的台湾社会与日本文化之关联,各篇或者针对台湾人民的内心感受,或者撩拨台/日文化翻译之后的困惑,或者分析当代日文小说如何预言、想像未来的台湾民主之路,都显示台湾与日本在文学、文化、历史或是社会之间多重、纠葛的关系。而Bert Scruggs教授的论文则是从核电存废与环保生态问题入手,透过宋泽莱的小说《废墟台湾》和日本电影《黑雨》作比较,以收台/日文学的参照效果。
4. 知识传播与台湾文学、社会
知识传播不仅对社会发生影响,对文学场域也可能激发新的生产形态,这在台湾的古典文学系谱、语文知识、当代文学、当代社会,都可发现范例。最明显的是当代文学领域,林芳玫、苏硕斌二位教授的论文分别涉及罗曼史小说与旅行文学,也针对从西方、日本传入台湾的文学理论加以耙梳和对话;蔡建鑫教授的论文则以「反核」作为一种知识,探讨当代小说《零地点》是否可能成为一部寓言小说。
此外,本书尚收录迈向顶尖大学研究计画群的三篇论文。从蔡祝青教授的论文探讨日治时期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东洋文学讲座」的成立与发展,使我们了解台湾的大学教育如何承继古典文学系谱。廖勇超教授的论文则分析传统「三太子」的民俗信仰如何经由文化创意产业而现代化。吕佳蓉教授的论文涉及语文知识的传播与接受,透过语料库的分析,探讨中文词汇如何翻译、接受「外族」,具体展现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融合轨迹。
以上各篇大致按照会议当时发表的顺序排列,而把迈向顶尖大学研究计画群的三篇论文置于最后。又,本书各篇皆曾修订后发表于学术期刊或通过本书编辑委员会审查通过,详情可参见各篇发表情形之註明。少数会议宣读论文因故未能收入,其论文题目请参见「议程表」。
五、结语
第一届文化流动与知识传播──台湾文学与亚太人文的相互参照」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圆满闭幕,记得当时还邀请杜国清教授、王文兴教授专题演讲,齐邦媛教授也特地以录影方式为我们讲述台湾文学的重要性。三位台湾文学界的先进,以及与会专家学者对我们的鼓励,都使我们铭记在心。
本次会议附设研究生论坛,由台大台文所与清大台文所合办,十分感谢当时清大的柳书琴所长暨全体师生全力配合、支持。而国际学者张诵圣、纪一新二位教授担任研究生论坛专题主讲人,全程参与,在此也特别感谢。
先前台文所也曾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但本会议以「第一届」为名,即显示台文所愿意在「文化流动与知识传播」的学术议题上,扮演开拓者的角色,与文学院各系,乃至于所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同思考、推动台湾文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能见度与重要性。这项任务或许任重道远,但非常值得期许。
本次会议,是我个人担任台文所所长暨合聘教授期间所主办,因此代表主办单位写下本篇序言。在此感谢科技部、教育部、外交部、台湾文学馆、台大文学院等单位的经费补助,也要感谢当时协助会议事务的台文所全体同仁以及同学们,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努力,无法完成这场盛大的学术飨宴。
最后,编辑、出版这本专书,更不能不感谢后来协助编辑、校稿的研究生助理。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台文所专任助理陈怡燕小姐,在最后阶段总揽其事,本书才能顺利出版。现任的黄美娥所长在繁重的所务之外,提供诸多协助,并与我分担主编的工作,也是我必须衷心感谢的。欣见本书出版,愿与各位分享成果。并请各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洪淑苓序于201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