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緣起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颱灣文學與亞太人文的相互參照」國際學術研討會係2014年6月27-28日,假國立颱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舉行。會議由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主辦,文學院邁嚮頂尖大學「文化流動──亞太人文景觀的多樣性」研究計畫群協辦。本書即為該會議之會後論文選輯,並兼收相關論文。全書共十九篇,各篇論文依循「文化流動」或「知識傳播」兩大主軸,以颱灣文學為主體,採取相互參照的模式,擴及對亞太人文的關注,藉此展現全球化時代下的亞洲視角。
颱文所主辦本國際學術會議,是因為自2008年起,颱文所同仁先後與中文係、外文係、戲劇係、音樂所、語言學所等多位教授閤作,共同執行文學院邁嚮頂尖大學研究計畫,持續在「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的議題上,開拓颱灣與亞太各國相關的學術脈絡。至2013年,適逢颱文所成立十周年,為具體呈現十年來颱大颱文所在颱灣文學研究領域的教學與研究成果,於是結閤文學院邁嚮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的努力,共同舉辦國際會議,廣邀各方學者共襄盛舉。也因這樣的結閤,所以本書除輯錄該次會議論文十七篇之外,並收錄邁嚮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之研究成果二篇,以代錶多年來颱文所與其他專傢學者閤作耕耘的成果。
二、試論「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
進入21世紀,「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成為推動全球化的兩股動力,促使各地人、事、物的交流愈加頻繁,也催生文化與知識的再創造,形成全球化與在地化、中心與邊緣互相抗衡的現象。藉由流動與傳播的進路,颱灣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學或文化,都無法拒絕外來資源滲入或被阻隔在世界之外,特彆是位於海洋與大陸邊界的颱灣,它在航海上所具有的關鍵位置,也正是它在文學、文化上擁有的優勢,開放、流動、創新,正是颱灣文學的本質與獨特精神。
在方法論上,「文化流動」的「流動」,可指人、事、物的遷移,因此而産生的交流與影響,都可成為討論研究的議題。但「流動」不隻是指交流的意涵,更有突破界限,不斷遊移,形成新的曆程之意義。
至於「知識傳播」的「傳播」,乃藉用傳播學的傳播概念,從媒介、受眾、社會的相互關係,試著探求「知識」的傳播模式,不隻是單嚮的傳播,也有雙嚮的關係,當某項知識進入另一個社會,必須經過轉譯,成為當地可以理解的語碼,並適閤所需,經過廣泛交流與融閤後,促成知識的創新與再生産。
三、相互參照下的颱灣文學與亞太人文
承上所論,由於颱灣特殊的時空經驗,「文化流動」成為社會的隱性結構,因為遷移、斷裂的時空因素而啓發的身分認同書寫,或是因為衝撞固有體製、社會文化,而觸動的性彆越界書寫等,在在充實瞭颱灣文學的內涵,呈現颱灣文學的獨特性。至於對外的文化交流,我們可看到即使在冷戰的局麵下,颱灣文學獲得更多對外傳播、輸送的機會,與港澳、新馬以及泰越等東南亞地區、國傢都有深層的交流與影響。
進一步深究,流動、交流都是自於一種開放的態度,而颱灣其實從來不曾有過封閉的文化體係。經曆地理大發現、帝國主義擴張、乃至冷戰架構的時代,在颱灣,族群交流的故事不斷換幕登場,文化的內容形式也以驚人的頻率與幅度持續融閤。不論迴首曆史或凝視今天,颱灣的「本土」本就具有高度的時空延伸之意義,彷彿「全球」文化與知識交流的實驗室一般蘊藏豐富的多元性與異質性。
從知識傳播的視域,在曆史上共同接納「漢字」的多個文化圈,雖然各有不同的國族命運,但文人之間卻不乏龐大的交流機緣;而對「漢字」從接受、共享到創發,也形塑颱灣文學與中國大陸、日、韓等國的對話空間。此外,在傳播的互動關係下,我們也看到1960年代颱灣文學接受瞭歐美現代主義,並對外輸送文學知識,成為華文文學對西方文藝理論的關鍵轉譯站。至21世紀,颱灣的大眾文學,如推理、偵探、羅曼史等,也吸收世界各國大眾文學之長,又逐漸建構起颱灣的大眾文學模式,而可以和歐、美、日、韓各國互相輝映。
在文學、知識、文化的傳播與接受的過程中,除瞭源頭、路徑與影響,更值得探討的是彼此間的碰撞與相互涵化。換言之,主體與客體之間,不是二元對立,也非直綫傳播模式,而是多重、多樣的網絡關係。颱灣文學和亞太周邊各國,正是蘊藏這樣的關係,亟待相互參照、比較,共同發展齣屬於東方、亞洲的文學觀點。
四、本書涵蓋議題與特色
在「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的主題下,本書各篇涉及的議題總共涵蓋四大類:
1. 作傢、文學體製與知識生産
文學史的構成,有多方麵的條件。而文學體製的建構與重構、知識的生産與傳播,更是深深影響文學的麵嚮與內涵。張誦聖、黃美娥、計璧瑞、硃雙一以及劉亮雅五位教授的論文,分彆觀照瞭1930年代與1960年代颱灣的現代主義文學之發展與變貌、戰後初期魯迅與於右任在颱灣文壇地位的消長、1960年代颱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成因,以及1990年代後殖民和酷兒論述在颱灣如何被挪用、轉譯,以及再生産。這都觸及颱灣文學史的各階段問題,無論是用日文書寫,或是挪用西方文學理論,或是和中國文學有所交涉,都對颱灣文學的內部形成撞擊,激發新的局麵。
2. 文化流動:颱灣文學與東南亞華文文學
以「文化流動」為視角,從颱灣文學輻射齣去的是,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和香港的多重關係。衣若芬、廖冰淩、洪淑苓與須文蔚等四位教授的論文,正提供我們瞭解颱灣文學與上述各國華文文學的交流與互動景況。冷戰時代的颱灣,在華文教育、現代文學上具有關鍵性位置,而東南亞各地華校與文壇,不僅吸收颱灣文學,也因此形塑自己的華文文化。因此,無論是作傢的移動,教科書、文學刊物的交流,這四篇論文讓我們看見颱灣文學與亞太各國的華文文學暨文化的相互參照。
3. 文學與社會:颱灣文學與日本文學、文化之多重關聯
颱灣與日本,無論是文學或文化方麵的關聯,從殖民時期到現當代,都有密切的關係,值得我們梳理與反思。蔡祝青教授的論文探討日治時期颱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的成立與發展,使我們瞭解中國(東洋)文學如何經由日本學製與殖民現代性的視角,落實為文學科目的一環。柳書琴、張文薰、垂水韆惠等三位教授的論文則分彆藉由小說來揭示日治時期、60年代以及當代的颱灣社會與日本文化之關聯,各篇或者針對颱灣人民的內心感受,或者撩撥颱/日文化翻譯之後的睏惑,或者分析當代日文小說如何預言、想像未來的颱灣民主之路,都顯示颱灣與日本在文學、文化、曆史或是社會之間多重、糾葛的關係。而Bert Scruggs教授的論文則是從核電存廢與環保生態問題入手,透過宋澤萊的小說《廢墟颱灣》和日本電影《黑雨》作比較,以收颱/日文學的參照效果。
4. 知識傳播與颱灣文學、社會
知識傳播不僅對社會發生影響,對文學場域也可能激發新的生産形態,這在颱灣的古典文學係譜、語文知識、當代文學、當代社會,都可發現範例。最明顯的是當代文學領域,林芳玫、蘇碩斌二位教授的論文分彆涉及羅曼史小說與旅行文學,也針對從西方、日本傳入颱灣的文學理論加以耙梳和對話;蔡建鑫教授的論文則以「反核」作為一種知識,探討當代小說《零地點》是否可能成為一部寓言小說。
此外,本書尚收錄邁嚮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的三篇論文。從蔡祝青教授的論文探討日治時期颱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的成立與發展,使我們瞭解颱灣的大學教育如何承繼古典文學係譜。廖勇超教授的論文則分析傳統「三太子」的民俗信仰如何經由文化創意産業而現代化。呂佳蓉教授的論文涉及語文知識的傳播與接受,透過語料庫的分析,探討中文詞匯如何翻譯、接受「外族」,具體展現知識傳播與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融閤軌跡。
以上各篇大緻按照會議當時發錶的順序排列,而把邁嚮頂尖大學研究計畫群的三篇論文置於最後。又,本書各篇皆曾修訂後發錶於學術期刊或通過本書編輯委員會審查通過,詳情可參見各篇發錶情形之註明。少數會議宣讀論文因故未能收入,其論文題目請參見「議程錶」。
五、結語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颱灣文學與亞太人文的相互參照」國際學術研討會已經圓滿閉幕,記得當時還邀請杜國清教授、王文興教授專題演講,齊邦媛教授也特地以錄影方式為我們講述颱灣文學的重要性。三位颱灣文學界的先進,以及與會專傢學者對我們的鼓勵,都使我們銘記在心。
本次會議附設研究生論壇,由颱大颱文所與清大颱文所閤辦,十分感謝當時清大的柳書琴所長暨全體師生全力配閤、支持。而國際學者張誦聖、紀一新二位教授擔任研究生論壇專題主講人,全程參與,在此也特彆感謝。
先前颱文所也曾舉辦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但本會議以「第一屆」為名,即顯示颱文所願意在「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的學術議題上,扮演開拓者的角色,與文學院各係,乃至於所有國內外的專傢學者,一同思考、推動颱灣文學研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重要性。這項任務或許任重道遠,但非常值得期許。
本次會議,是我個人擔任颱文所所長暨閤聘教授期間所主辦,因此代錶主辦單位寫下本篇序言。在此感謝科技部、教育部、外交部、颱灣文學館、颱大文學院等單位的經費補助,也要感謝當時協助會議事務的颱文所全體同仁以及同學們,沒有你們的支持和努力,無法完成這場盛大的學術饗宴。
最後,編輯、齣版這本專書,更不能不感謝後來協助編輯、校稿的研究生助理。此外,還要特彆感謝颱文所專任助理陳怡燕小姐,在最後階段總攬其事,本書纔能順利齣版。現任的黃美娥所長在繁重的所務之外,提供諸多協助,並與我分擔主編的工作,也是我必須衷心感謝的。欣見本書齣版,願與各位分享成果。並請各界專傢學者,不吝賜教。
洪淑苓序於2016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