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役:一九五○、六○年代颱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

詩,役:一九五○、六○年代颱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軍旅詩歌
  • 軍旅文學
  • 詩歌空間
  • 冷戰時期
  • 一九五○年代
  • 一九六○年代
  • 颱灣文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曆史
  • 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現代詩歌的研究一般多以「曆史」及「時間」為參照,「颱灣意識」或「中國情結」往往佔據論述的篇幅,而忽略瞭美學與藝術真正的精神與價值。
    
  本書以「空間」概念切入,結閤「詩歌」與「空間」分析,不僅隻於獨立探索詩美學,也並非鑽研物理空間,而是透過鳥瞰式掃描和地毯式搜索,為僵化的曆史時間另闢一條新的思路。作者以一九五○、六○年代戰後現代詩軍旅詩人洛夫、瘂弦、商禽為考察對象,一方麵由於三位詩人的作品在軍旅詩人中較精純與整齊,在現代詩的創作質量上也展現顯著的躍升,迄今對詩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另一方麵,他們的崛起與壯大應和著五、六○年代颱灣文壇特有的發展景況。
  
  ●透過鳥瞰式的掃描,可知當時的環境氛圍與詩人所採取的創作策略密切相關:
  洛夫的「石室」是前綫金門的碉堡,充滿死亡的氛圍,其空間越往下越壓縮狹小,幾至無可救贖的可能;瘂弦的「航行」意象充滿暗礁與險阻,人生常被比喻成死亡機率極高之「航行」。商禽的「自我監牢」與敞視建築,往往桎梏住肉身與靈魂,其所反映的是無所不在的箍製與監控。
  
  ●透過地毯式的搜索,由詩人創作技巧去探索他們創作的理念與美學技巧:
  洛夫以濛太奇手法,呈現主體、客體易位與擺佈,雖然其詩常被歸類為超現實主義,然而由其存在的空間來看,反而能從其創作找到貼閤點,發現詩人「遞降地窖式」的空間書寫。瘂弦透過「韻律式」的節奏與歌謠風,産生「地方芭蕾」的特性,在其劇戲性的錶現風格中,可發覺他所拉齣的類喜劇距離與張力。商禽善用變形的詩藝,長篇敘事地營造情境,詩中充滿著動物化的隱喻,打破瞭有限存在的藩籬、海峽空間的文化阻隔,以及親人與長輩的懷想距離,進而以無限、想像語言所蘊含的生命意義來破除對死亡的恐懼;詩人如「介殼蟲」一樣擅於「保護」及「防衛」,也與他創作的主題與材料如齣一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誌宏


  筆名伍季,宜蘭蘇澳人,佛光大學文學博士畢業,現任逢甲大學國語文中心、國立虎尾科大及中國醫藥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以及文學廢五金齣版社發行人兼總編輯。作品曾獲:時報文學奬、國傢文學館博士論文奬助、文建會現代文學碩士論文奬助、國藝會齣版奬助、全國優秀青年詩人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新詩奬、全球華文星雲佛教散文奬及颱北市、鳳邑、玉山、大墩、雲林、夢花、桐花、颱中縣、菊島、浯島、颱中市、吳濁流、新北客傢詩詞、後山、後生、竹塹、桃園、海洋、馬祖、乾坤詩刊、彭邦禎、耕莘等文學奬。作品散見報紙、文藝雜誌及個人網站「伍季文學廢五金行」。詩作〈籃球〉選入《九十一年年度詩選》(颱灣詩學)、〈桂河大橋〉入選《閱讀與書寫》大學新詩教材選文、〈時間之鼠〉收入於《詩路2001年網路詩選》(河童),著有詩集《與鐵對話》、《痛苦已把門檻化為礦石》。目前正蘊釀散文《失肘港》誕生。

圖書目錄

【推薦序】颱灣現代詩壇的「詩學」已建構到哪兒?/陳鵬翔
【作者序】塵封書架裏的溫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文獻分析
第四節 美學定位
第五節 方法與架構
第六節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白/灰地帶:五、六○年代三位詩人的空間與想像 鳥瞰
第一節 地窖式遞降的空間:洛夫的「石室」與死亡
第二節 船首神像的眼睛盲瞭:瘂弦的死亡航行與流動風險
第三節 商禽的禁錮意識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洛夫的錯置創作與空間的關係
第一節 濛太奇技法與詩學的並置關係
第二節 存在(生)、消亡(死)「並置」的意蘊
第三節 主客體倒置所呈現齣來的外在環境疏離之景象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瘂弦詩歌技巧與地方韻律的形式
第一節 瘂弦詩歌韻律所帶動的「地方芭蕾」特性
第二節 主體、身體、「戲劇性」肢體及「悲/喜劇」
第三節 遠遊、異域與想像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商禽的散文式變形寓言與殼巢意象
第一節 變形、寓言與祖靈
第二節 門鎖住,或者勿將頭手伸齣:商禽的屋窗
第三節 退縮與防衛:商禽的圓巢/介殼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附錄 洛夫、瘂弦、商禽所考察之詩歌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塵封書架裏的溫暖

  
  這本書從洛夫的「石室」展開對空間乃至現代詩歌空間書寫之美學思索與探究,從思考的萌發、著手寫作到最後完成,整整花瞭三年多的時間,方覺不探究則已,一探究,則精氣神不斷被割裂、紛亂難理,如墮入無底深淵,又似身陷洛夫等人所圍佈成的「地窖」,箇中滋味,實在難以嚮外人道。
  
  初讀洛夫、瘂弦與商禽的詩,乃在青蒼少年時代,那時似懂非懂亦不求甚解,一種難以言喻的淡淡迷戀與迷惘;如今,迴顧那段書寫的的日子,終日與其為伍,不斷在他們詩行中徘徊、遊蕩,時而搔首時而蹙眉,最後卻落得書硯「狼藉」,好幾迴都在書桌前趴睡去,自己彷佛也成瞭他們詩中一個苦澀的身影。但是,這絕對是值得的,他們帶給我創作的養份,以及從研究中所得到的收獲,亦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
  
  我生命也有個二個石室,一個是深盤心靈底處,連陽光也探觸不著,但卻令人卻甘之如飴;另一個我所感謝的起居「石室」,在我捶胸擊牆鬱悶時,能叩以輕輕的迴聲,讓我知道還有「人」在陪伴!衷心感謝陳師鵬翔相當嚴謹又細心的指導,沒有您,這本書是永遠無法成形的。感謝楊鬆年老師的啓濛與教誨,盡管後來您迴新加坡沒有繼續完成論文初構的商討,卻讓我得到相當大的收獲與成長。對於李豐楙、蔡芳定、陳信元,以及陳煒舜老師們細心的評閱,並給予許多非常寶貴的意見,讓此拙論得以初露頭麵,在此亦緻上萬分的謝忱。謝謝中興大學校友室的林組長,是你讓我得以重迴母校圖書館,就地取材更便捷地運用資源;更感謝秀威齣版社願意將拙作付梓,讓它在塵封的書架裏,找到一些溫暖及依靠。最後,將這本書獻給天上的父親,我不會忘記和您臨終前的約定,我做到瞭,但願沒有辜負您的期望!

圖書試讀

Mapped waters are more quiet than the land is,
Lending the land their waves’ own conformation:
And Norway’s hare runs south in agitation.
Profiles investigate the sea, where land is.
Are they assigned, or can the countries pick their colors?
―what suits the character or the native waters best.
Topography displays no favorites; North’s as near as West
More delicate than the historians’ are the map-makers’ colors.[1]
―By E. Bishop “The Map”
 
│一、空間的探討可以開拓詩學研究的新方嚮│
 
筆者非常喜歡,這首名為〈地圖〉的詩,它是美國當代著名女性作傢伊莉莎白•碧許(Elizabeth Bishop,1911-1979)1934年除夕夜,一個人坐在格林威治村賃居的寓所地闆,凝望著一張裱框的北大西洋地圖神遊而寫成的。她在實際地圖中,加入不同種類的人文地圖想像,像浪花層層推進,涵括瞭人類學、方誌學、植物學、性愛的,乃至觀光和傢居生活……讀完讓人著迷傾心,贊嘆怎有人可以將物色觀察得如此細微、詩情寫得這麼跌宕有緻,將地圖的空間妥貼綰進所佈設的人文空間裏與想像裏。她從地圖辨彆的不隻是空間的地理方位,透過想像,也深入瞭自己身體的想像世界,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實質地貌的風景與生態,也是知性地反省曆史學傢和製輿者不同的人文與空間觀照。
 
地圖為現代人旅行的導覽,曾珍珍在導讀〈地圖〉這首詩時是這樣說的:
 
曆史學傢總以特定的地理區域為考察中心,析論各樣人文活動在該區域的發展沿革,除瞭綫性時間內的事件始末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外,各種權力的角逐也影響瞭曆史論述的取嚮。[2]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詩,役:一九五○、六○年代颱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乍一看就有一種厚重感和學術性,但同時又包含瞭文學的溫度。我一直對曆史上的文學現象很感興趣,尤其是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産生的作品。一九五○、六○年代的颱灣,經曆瞭政治、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而“軍旅”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經曆和情感,必然會投射到文學創作中。書名中的“詩,役”二字,直接點明瞭核心內容——詩歌與役務的結閤。這讓我非常好奇,在那個以軍事為重要維度的時代,士兵們是以怎樣的心態去創作詩歌的?是作為一種排遣,一種抵抗,還是一種對生活意義的追尋?而“空間書寫”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關於文字,更是關於文字産生的“場域”。我想象中的“軍旅空間”,可能充滿瞭紀律、命令、以及身體的勞作,但同時,也可能孕育著深厚的戰友情、思鄉之情,甚至是對生命意義的獨特思考。這些詩歌,是如何在這樣的“空間”裏孕育、生長,又是如何通過書寫,將這些無形的感受轉化為具體的文字,進而影響瞭當時的文學風貌,甚至對後世的文學研究産生瞭意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隱藏在曆史角落裏的文學圖景。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其裝幀所吸引。不是那種流光溢彩的商業包裝,而是一種內斂而考究的美學,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兵,用他粗糙卻真誠的手,嚮你娓娓道來一段塵封的往事。書名《詩,役:一九五○、六○年代颱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點齣瞭核心,但我更想深入探討的是“空間”這個維度。軍旅生活,本身就構成瞭一個極具特殊性的“空間”。它有嚴格的等級製度,有統一的作息時間,有日復一日的訓練和等待。在這種高度規訓的環境下,詩歌是如何産生的?是被壓抑的情感找到瞭齣口,還是在枯燥的日常中,士兵們用詩歌為自己建造瞭一個精神的避難所?我猜測,這些詩歌的書寫,不僅僅是為瞭抒發個人情感,更是對一種集體經驗的記錄與確認。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軍隊是許多年輕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青春、他們的迷茫、他們的理想,都在這片“軍旅空間”中被鍛造。書名中的“書寫”二字,也讓我聯想到,當時的書寫條件或許並不像今天這樣便捷,一本泛黃的筆記本,一支即將乾涸的鋼筆,都可能承載著一個士兵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個年代的軍營,去感受那些詩歌背後的溫度,去理解那些在特殊空間裏孕育齣的獨特文學景觀。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曆史厚重感,深沉的色調和那模糊卻又充滿力量的字體,似乎在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颱灣社會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軍旅生活中誕生的文字。這本《詩,役》的名字本身就極具衝擊力,“詩”與“役”的並置,瞬間將讀者拉扯進一個充滿張力的想象空間:是戰場上的壯誌豪情,是離鄉背井的愁緒萬縷,還是軍營裏枯燥生活中的一點靈光乍泄?書名中的“一九五○、六○年代”更是精準地定位瞭一個特殊的曆史節點,那是一個社會變革、時代轉型的時期,軍旅生活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如何被詩歌記錄和反思?我尤其期待書中所呈現的“軍旅詩歌空間書寫”,這個概念非常新穎。它不僅僅是關於詩歌本身,更是關於詩歌在特定“空間”——軍旅環境——中的生成、流傳與意義。我想象中的“空間”或許包括軍營的營房、訓練場、甚至是戰地的通訊站,那些被規訓的、刻闆的軍事環境,是如何孕育齣充滿情感、思想乃至反叛精神的詩歌的?而“書寫”,又暗示著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創作行為,它承載瞭士兵們的個人經驗、集體記憶,以及他們對時代、對命運的種種解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這些軍旅詩歌是如何塑造瞭當時的文化景觀,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评分

說實話,初見這本書名《詩,役:一九五○、六○年代颱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我腦海中閃過許多畫麵。一九五○、六○年代的颱灣,正處於一個怎樣的曆史洪流之中?而“軍旅”這兩個字,更是勾勒齣一個充滿陽剛之氣,也可能暗藏著復雜情感的特定群體。我一直認為,文學的魅力之一就在於它能夠穿越時空,讓我們窺見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生活狀態與內心世界。《詩,役》這個名字,把“詩”與“役”並置,仿佛將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感性的、抒情的詩歌創作,與現實的、嚴酷的軍事役務——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這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讓我好奇,在那些服役的歲月裏,士兵們是怎樣將內心的詩意注入到充滿紀律和任務的生活中的?而“空間書寫”,這個詞組更是令人玩味。它不僅僅是指“在軍營裏寫作”,更可能包含瞭對“軍旅空間”本身的文學化解讀。那些營房的牆壁,訓練場上的足跡,甚至是遠眺故鄉的目光,是否都成為瞭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或者說,這些詩歌是否也反過來塑造瞭士兵們對“軍旅空間”的認知和體驗?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那個特殊的文學場域,去理解那些在“役”與“詩”的交織中誕生的文字,它們是如何在一種特定的“空間”裏,留下屬於那個年代的印記。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書名《詩,役:一九五○、六○年代颱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的時代背景和一群特殊的寫作者。五十、六十年代的颱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期,而“軍旅”群體,無疑是那個時代社會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一直對那些身處特殊環境中的人的精神世界抱有濃厚的興趣,而“軍旅詩歌”恰好滿足瞭這一點。想象一下,在那個充斥著訓練、守衛、以及可能還有戰備緊張的氛圍中,士兵們是如何找到錶達內心的途徑的?“詩,役”這個詞組的組閤,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和張力,它暗示著一種在嚴酷現實中尋求精神慰藉與升華的努力。而“空間書寫”則更是點睛之筆,它讓我不僅僅關注詩歌的內容,更將目光投嚮瞭詩歌産生的“空間”——那些軍營的營房、操場、乃至特定的地理位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軍旅空間”是如何影響瞭詩歌的創作,又如何通過詩歌被重新解讀和書寫。或許,那些看似單調乏味的軍旅生活,在詩人的筆下,會煥發齣令人意想不到的光彩,展現齣那個年代士兵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