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国阅读:当代台湾人文精神

我的家国阅读:当代台湾人文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当代台湾
  • 人文精神
  • 文化研究
  • 家国情怀
  • 社会思潮
  • 台湾文化
  • 阅读
  • 文化认同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王德威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长 范铭如
专文推荐


从中国到台湾、从戒严到解严、从殖民到媚外
各种文化、双元史观的融合与转型
走出象牙塔的知识分子,从文学阅读中探索、
观察文学如何再现台湾社会,进一步检验当代人文精神

民主运动的展开,政治改革的翻转,国际形势的挑战,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整个社会再也不可能停留在戒严时期的宁静与安定。学校的围墙,再也抵挡不住变革力量席卷而来。知识分子留守在书窗里的安顿,也不复存在。在知识实践的时代,所有的思考者与书写者似乎受到要求,如何把静态思维化成具体行动。这恰恰就是当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检验人文精神的最佳时期。
而在阅读中,我们发现文学容许我们看见女性受到歧视,原住民受到污名化,农民工人受到剥削,同志受到扭曲。在静态的文字之间游走,终于激发读者的批判行动。而这样的批判,正好与我们所高举的人文精神相互吻合。从文学阅读中探索当代台湾人文精神,正是本书书写的主要企图。
本书重新探讨文学对当代社会所带来的冲击。鼓励读者透过文学阅读,进一步探索战后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的演变。观察文学如何再现台湾社会,如何从封闭的党国体制走向开放的民主改革,如何使边缘族群、性别、阶级获得发言权,从而进一步干涉政治权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芳明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高雄。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后赴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成立该校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着作等身,主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余光中跨世纪散文》等;政论集《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晚天未晚》、《革命与诗》;诗评集《诗和现实》、《美与殉美》;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孤夜独书》、《枫香夜读》、《现代主义及其不满》、《很慢的果子:阅读与文学批评》,以及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台湾新文学史》,传记《谢雪红评传》等书,为台湾文学批评学者的研究典范。


相关着作:《很慢的果子:阅读与文学批评》《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板块与潮汐 王德威
隐形的力量 范铭如

绪论 什么是人文精神?
第1章 面对台湾历史伤口:一个历史与文学的角度
第2章 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决
第3章 殖民地与崇洋媚外的根源――帝国中心论的观察
第4章 民主运动解放了什么:七○年代的反思
第5章 谁先解严:文学或政治?
第6章 女性文学的意义:从人权立场出发
第7章 原住民文化的窥探:内部殖民的拆解
第8章 同志文学与台湾民主
第9章 和解为什么可能
第10章 双元史观的建构及其实践
第11章 本土.在地化.民族主义
后记 当前人文学的危机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走出象牙塔
  
文学作品只是属于静态的文字吗?它只是限于艺术审美的领域吗?或者,它竟只是创作者之间的文字游戏吗?这个议题已经存在许多人的观念或偏见里,好像已经铸成定论,那样牢固地进驻在学术界里。文学研究者曾经受到强烈质疑,而且也不时被指控:「文学不能治疗感冒,也不能治疗香港脚。」是这样吗?好像理工科技才是真正的知识,是非常实用的学问。然而理工领域,如天文学、物理学,也不能治疗感冒与香港脚。学术界对文学领域的偏见,并非真正理解文学的核心价值。长期以来,我希望换一个角度,重新探讨文学在当代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在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开授了两个学期的课程,名称是「文学与当代台湾人文精神」。这个课程设计,在于鼓励学生透过文学阅读,进一步探索战后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的演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具体写出一册专书,仔细观察文学如何再现台湾社会,如何从封闭的党国体制走向开放的民主改革,如何使边缘族群、性别、阶级获得发言权,从而进一步干涉政治权力。
  
台湾社会曾经把学术研究视为象牙塔,这是许多人的看法,很少有人对这样的概括反驳或抗拒。象牙塔(ivory tower)是一个西方舶来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分子抱持高度的贬抑。学者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也并非是罪大恶极。如果一个社会陷入混乱的意识形态斗争,或卷入恶劣的政治权力争夺,学者反而可以获得一个清楚思考的位置。所谓知识分子,是从英文的「intellectuals」翻译过来的,意味着从事思考的人,可以实践知识于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或家国。这个名词,跟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截然不同。士大夫在西方被译为「literati」,指的是经过科举考试的士大夫官僚(scholar-bureaucrats)。士大夫可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却可以掌握权力,统治天下。这种畸形现象,曾经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使得民间与官方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我沉浸在一本名为《街角的回声:台湾城市记忆与社会变迁》的书籍中,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城市漫步”。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过于学术化的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描绘了台湾不同城市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的人文印记。作者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穿梭于台北的巷弄、台中的老街、高雄的港湾,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细节。比如,书中描绘的某个老旧的唱片行,它不仅仅是售卖音乐的地方,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回忆;又比如,某个曾经繁华如今略显寂寥的夜市,它见证了时代的起落,也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变迁。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城市”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历史感和无数个鲜活故事的载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台湾社会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跳动,也感受到了那些在城市角落里,默默回响着的人文温度。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叫做《山巅回响:原住民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追寻》的书,简直是颠覆了我过去对台湾的认知。长期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台湾形象,大多是都市的繁华,科技的进步,或是政治的博弈。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台湾的土地深处,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原住民文化。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图腾或祭典,而是深入挖掘了原住民群体在历史变迁中,如何维系和重塑自己的身份认同。从早期与汉族移民的交流碰撞,到近代殖民统治下的压迫与反抗,再到如今争取文化复兴的道路,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力量与韧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回归部落”的叙述所吸引,那是一种对根源的渴望,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精神家园的努力。书中引用的许多口述历史和神话传说,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对生命最朴素的敬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台湾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更是一片承载着丰富多元文化,充满生命张力的土地。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岛屿的歌谣:台湾民间艺术的百年回眸》,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并非枯燥乏味地罗列艺术品,而是将台湾的民间艺术,如布袋戏、歌仔戏、庙宇彩绘、剪纸、陶瓷等等,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梳理和解读。作者用充满感情的文字,讲述了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又如何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布袋戏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孩童的玩乐,更是承载了历史故事、社会批评,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书中对于这些民间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的解读,更是让我动容。那些朴实无华的技艺,却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走过了一趟台湾的“百年市集”,看到了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充满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之美,也感受到了台湾人民乐观而坚韧的灵魂。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太平洋的风,吹过书页:台湾海洋文学的脉络》的书,它让我对“台湾”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解读。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这片土地的陆地文明,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太平洋,那些与海共生的故事。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台湾丰富的海洋文学景观,从早期渔民的讨海传说,到郑成功时期的海上开拓,再到近代作家笔下的海滨风光和漂流叙事。书中不仅仅是描写了海的壮丽与危险,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海洋如何塑造了台湾人民的性格,他们的冒险精神,他们的漂泊感,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独特的互动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海洋漂流”的讨论,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漂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寻,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意义的旅程。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台湾这片土地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让我看到了海洋文学所蕴含的,那种更加辽阔、更加自由的生命力量。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名为《海风吹拂的岛屿:台湾近代文学图谱》的书,实在是大有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学史的梳理,更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了台湾文学在近现代的跌宕起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从日治时期到解严后的各个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的星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个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战后初期,那些在动荡年代中挣扎求生的作家们,他们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伤痕,也孕育了新的文学生命。书中穿插的许多文学家的访谈片段和创作手稿的介绍,更是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听到他们当年创作时的心跳和呼吸。那些关于乡愁、关于认同、关于土地的情感,跨越时空,依然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读完这本书,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文学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台湾文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它让我明白,文学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能够承载历史,也能照亮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