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1至1945)

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1至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沦陷时期
  • 历史文献
  • 文化研究
  • 二战
  • 香港历史
  • 文学史
  • 抗战
  • 史料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90年代初至世纪之交,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联合整理香港文学史料,整理结果出版成《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1927-1941》、《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1927-1941》、《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5-1949》、《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1945-1949》(上下册)、《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香港小说选:1948-1969》、《香港新诗选:1948-1969》及《追迹香港文学》,总计十册,只余沦陷时期三年零八个月的史料因黄继持于2002年去世而一直悬搁。这未完成的计划,在卢玮銮与郑树森均退休后加上熊志琴,再以一支三人队伍落实完成。

  香港沦陷时期(1941-1945)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叶灵凤及戴望舒。二人在三年零八个月的作品风貌,已于《沦陷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叶灵凤、戴望舒合集》呈现(衞奕信勋爵文物信託资助、天地图书出版)。本集爬梳沦陷时期之报章杂志,选取最具意义之通告及文化、文艺等重要范畴的资料,冀对当时之写作状况,提供进一步的参考脉络。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20世纪香港文学选集的简介,完全不涉及“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1至1945)”的内容: --- 书名:《狮子山下的光影:战后香港都市文学的流变与回响(1950-1970年代)》 引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香港社会在二战结束后至七十年代末期,文学创作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风貌与深刻变迁。这是一个剧烈转型与身份重塑的时代,战后的迁徙、经济的起飞、社会结构的重组,以及伴随而来的文化认同的迷惘,都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本书选取了这一时期在不同载体上发表的代表性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早期电影剧本——力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学发展脉络,展现“狮子山下”精神的萌芽与早期形态。 第一部分:流徙与定根: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基调 五十年代的香港,是一个承载着巨大人口压力与社会不安的移民都市。文学创作的焦点,自然围绕着“家园”的重建与“身份”的界定。 1. 战后移民的叙事困境: 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无论来自大陆还是本地成长的新一代,都面临着共同的母题:如何在一座快速膨胀、缺乏历史深度的都市中安放自己漂泊的灵魂。我们精选了数篇展现典型“唐人”生活状态的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细致描摹了徙置区(公屋前身)的生活场景、家族内部的代际冲突,以及对失落故土的集体怀旧。重点分析了早期作家如何运用口语化的叙事方式,试图捕捉香港的“烟火气”,而非仅仅作为怀旧的背景板。例如,某些作品中对茶餐厅、街边档口细节的描绘,便构成了早期香港都市景观文学的基础。 2. 殖民地现实与本土意识的初醒: 五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在政治上处于高度敏感地带,但创作者们并未完全回避殖民体制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与文化疏离感。本卷选取了部分探讨中产阶级在英式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心态转变的散文集。这些文字揭示了精英阶层在维护传统文化与接受西方现代性之间的挣扎。更重要的是,我们考察了那些开始关注“香港人”这一独立群体的作品,它们尚未形成明确的“本土意识”口号,但已隐约流露出对本地风土人情的独特情感依恋。 3. 文学社团的兴衰与刊物生态: 此阶段的文学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类文学社团和杂志的推动。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刊物,分析了它们在促进文学交流、培养新血和确立文学标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这些刊物的编目与内容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风格如何从模仿转向探索,从纯粹的文学思辨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都市的觉醒(六十年代中后期) 六十年代是香港社会结构发生质变的关键十年。经济起飞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与文化焦虑。文学开始转向更具现代主义的探索,并敏锐捕捉都市的脉搏。 1. 城市景观与异化主题: 随着摩天大楼的崛起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香港成为一座被“水泥森林”覆盖的现代都市。选入的作品开始集中描绘都市的疏离感、人际关系的原子化以及现代生活的节奏对个体精神的挤压。我们侧重分析了那些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尝试用意识流或破碎叙事来重构都市经验的尝试。这些作品不再满足于描绘生活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个体在庞大机械化都市中的存在困境。 2. 流行文化的崛起与文学的对话: 六十年代,电视媒体的普及对传统文学构成了强力挑战。本书特别收录了几篇早期电视剧的剧本片段,探讨文学作者如何参与到大众媒体的创作中,以及这种跨媒介的互动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文学的语言和叙事节奏。同时,探讨了早期粤语流行曲歌词中蕴含的文学性,它们如何用更直接、更具生命力的语言,承载了底层民众的情感诉求,与主流文学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 3. 身份探索的深化:“香港人”的萌芽: 七十年代初,随着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对自身历史的重新审视,本土意识开始从朦胧的怀旧转变为更为自觉的文化认同探索。本书精选了几位在此时期开始成熟的作家作品,他们不再仅仅是“在香港写作的中国人”,而是开始以“香港人”的视角审视自身与历史、环境的关系。这些作品中,对具体地标(如九龙城寨、早期工业区)的描绘,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成为了承载文化记忆和身份焦虑的符号。 结论:为都市生活立传 本书所选篇章,共同构建了一幅从战后碎片化记忆到初步城市文化自觉的演变图景。通过对这些跨越二十年光阴的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香港文学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流徙中寻根、最终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为这座独特的移民都市,完成了早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生活之诗”。这些作品,是理解战后香港社会心理结构、文化身份认同轨迹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它们的光影交织,共同构成了那座名为“狮子山”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蹒跚学步的坚韧足迹。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总目
 
沦陷时期香港文学及资料三人谈   2
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目录   59
 
(一)日佔后「新香港」   69
(二)文化   93
(三)教育   141
(四)「大东亚文学」   157
(五)香港的「新」文学   173
(六)其他文学论评   185
(七)怀人忆往   219
(八)电影   239
(九)广播   287
(十)戯曲   295
(十一)梅兰芳   325
(十二)附录:旧诗词   335
 

图书试读

一、缘起

郑:1990年代初至世纪之交,老朋友黄继持教授、小思女士和我联合整理香港文学史料,成果出版为《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1927-1941》、《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1927-1941》、《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1945-1949》、《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1945-1949》(上下册)、《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香港小説选:1948-1969》、《香港新诗选:1948-1969》及《追迹香港文学》,总计十册;只余沦陷时期三年零八个月的史料,因黄继持教授于2002年去世而一直悬搁。

卢:多年来,这未完成的计划时在念中。我们除一直注意有关研究动态,也不时交流讨论,终于在退休后加上熊志琴,再以一支三人队伍完成计划。这项计划多承衞奕信勋爵文物信託(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补助,分二册出版:《沦陷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叶灵凤、戴望舒合集》、《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前书另蒙叶灵凤家属授权刊出叶灵凤部份日记、赵克臻书信,罗孚先生及姜德明先生授权收入大作,特此鸣谢。后书的抄录及校对,得刚向教学岗位退役的朱彦容老师鼎力协助,谨此致谢。

二 、选收准则

郑:香港沦陷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无疑是戴望舒及叶灵凤两位;今天回顾,更是早已进入新文学史的作家;而两位在香港沦陷时期的遭遇及劫后的纠缠,更是绝无仅有。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选取,几经讨论,决定尽量收取二位的作品,以更为突显政治与写作的特殊轇轕。

卢:《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以下简称《资料选》)的目录、《沦陷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叶灵凤、戴望舒合集》(以下简称《合集》)的四份目录,根据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香港浸会大学圆书馆及编者个人收藏编成,只录入所能及见的第一手材料,不转录二手材料。各目录以1941年12月1日至1945年8月30日为段限,作品一般按发表日期排序,特殊情况下面会另外 説明,所及报刊包括《华侨日报》、《香岛日报》、《南华日报》、《香港日报》、《东亚晚报》、《大众周报》、《新东亚》、《时事周报》、《香岛月报》、《大同画报》、《写 真情报》、《四年来之香港》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深刻的阅读体验。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宏大叙事和激昂文字的读物,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动荡时期香港社会生活的百态,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情感。书中收录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短篇小说,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写普通市民生活的篇章所吸引,它们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那个时期人们在艰难困苦中的坚韧与乐观,以及那些在日常琐事中闪烁的人性光辉。很多时候,我会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所打动,那些对街景的描绘,对食物的记忆,对人际关系的刻画,都显得格外真实而生动,仿佛我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些文字没有过多的激昂,却充满了冷静的洞察力,展现了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思考深度。这本书并非以取悦读者为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对那些被时代洪流淹没的声音的重拾,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沦陷时期的香港。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扇通往被遗忘岁月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段动荡时期香港文化脉络的斑驳景象。初翻开,就被那厚重的纸张和复古的排版所吸引,仿佛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历史的沉淀。内容上,它并非像市面上某些选集那样,只选取最广为人知、最易于理解的作品,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挖掘出了那些在时光洪流中几乎湮没的珍贵篇章。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当时的作者们,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背景下,是如何用笔尖点燃微弱的希望,如何在压抑的现实中寻找一丝精神的慰藉,又如何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其中一些诗歌,即便历经岁月,其字里行间的苍凉与坚韧依旧能轻易触动人心;而一些散文,则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沦陷时期寻常百姓的生活侧影,那些琐碎的日常,那些无声的抗争,都显得格外真实而动人。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作者和作品的介绍,极大地拓展了我对那个时期香港文学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年代,也总有不屈的灵魂在用文字发声,在为民族的文化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本书并非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耐心和思考,但正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才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沉思。它以一种近乎静默的力量,将我拉扯进那段被战争阴影笼罩的香港。并非那些振聋发聩的口号,而是字里行间的低语,那些被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绝望,以及在绝望中顽强滋生的希望,都在书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我并非一个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却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感,仿佛我能听到那些来自遥远岁月的呼吸声,感受到那些笔尖划过纸张时的温度。书中对于一些日常场景的描写,是如此的细致入微,以至于我能清晰地“看到”街角那家小铺的招牌,能“闻到”空气中混杂着的海风和一丝淡淡的煤烟味。然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描绘之下,却涌动着一股暗流,是生存的压力,是对未来的迷茫,是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在动荡局势下,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交织。书中一些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论,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思考深度和对现实的敏感度。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它以其朴实无华的真诚,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对那段历史,对那些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我一直对近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因此当看到《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时,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个被遮蔽的角落。书中选取的作品,并没有过多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生活化的笔触,描绘了在那段艰难岁月中,香港社会方方面面的细微变化和人们的真实感受。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市民生活的描写,那些对街头巷尾景象的细腻刻画,对日常生活琐事的记录,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历史的温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能听到市井的嘈杂,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炊烟味。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那个时期存在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不同立场、不同声音的文学作品。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期的香港,认识到历史的真实面貌并非非黑即白。书中一些关于文化交流和思想融合的讨论,也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文学选集,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人性、关于文化碰撞的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咀嚼的细节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

拿到这本《沦陷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起初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好奇心,想了解一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香港的文坛是如何运作的,是否有我们如今熟知的名字出现。结果却发现,它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书中收录的篇章,并非是那种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更侧重于那些细碎的、个体化的表达,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悲情色彩和复杂情感。我尤其被其中几篇小说所打动,作者们没有刻意去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描写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内心挣扎、人性的考验以及情感的纠葛,将那个时期的压抑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那些人物,或隐忍,或反抗,或迷茫,都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带着他们鲜活的生命痕迹,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微光。书中对一些评论文章的选取也极具价值,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更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的见证,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思考和选择。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沉重的窒息感,但紧随其后的,又是对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创作的作者们的深深敬意。这本书,就像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它让我看到了香港文学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