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新版)

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左翼文学
  • 殖民地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日本殖民时期
  • 台湾历史
  • 思想史
  • 文学批评
  • 新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左翼文学研究先趋,殖民地文学论述代表作!

出版于一九九八年的这本论文集,其实是我在学界三年期间所累积起来的文学思考。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政治运动浪潮中翻滚,根本无法沉潜下来,而专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终于能够到达静宜大学中文系时,我不仅结束了自己的流亡生活,也结束了我在政治运动中的起伏。学界与政界最大的不同是,政治永远讲求的是输赢,而且是无穷尽的输赢;学界讲求的是思想的探索,而那样的探索必须经过无穷尽的阅读与研究,才能获得些微的智慧结晶。我能够脱身政治运动时,自然带着「此身虽在堪惊」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劫后余生,这使我对文学更加眷恋,也对学术更加珍惜。——陈芳明


陈芳明是台湾文学、文化史研究的中坚,早在一九八○年代初期即率先揭示「左翼、文学」的研究方向,十余年来,成果有目共睹。

《左翼台湾》指出左翼思考一直存在于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文学创作里。所谓左翼文学,并非只是指具备社会主义色彩的文学而已,其重要特色更表现于作家的抵抗心灵与批判精神。这些作家面对日本的殖民统治,透过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表达了台湾社会底层最深沉的抗议;他们站在弱小者的阶级立场,发扬人道主义的精神,却又未尝放弃文学与美学的纪律。

本书介绍了赖和、杨逵、王诗琅、吴新荣、吕赫若、巫永福、吴浊流、叶石涛等作家的文学试炼,时间则横跨新文学运动的萌芽期,直到四○年代太平洋战争前后。这些作家有的坚持社会主义的信仰,有的则从事现代主义的实验,但是他们都共同带有左翼的色彩。《左翼台湾》突破台湾文学研究的格局与视野,使殖民地作家的风貌可以更完整浮现出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芳明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高雄。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后赴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成立该校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着作等身,主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余光中跨世纪散文》等;政论集《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晚天未晚》;诗评集《诗和现实》、《美与殉美》;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孤夜独书》、《枫香夜读》,以及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台湾新文学史》,传记《谢雪红评传》等书,为台湾文学批评学者的研究典范。


相关着作:《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新版)》

图书目录

在出发点的再出发──《左翼台湾》新序
问学十年──《左翼台湾》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台湾左翼文学发展的背景
第三章    赖和与台湾左翼文学系谱
第四章    杨逵的反殖民精神
第五章    王诗琅小说与左翼政治运动
第六章    史芬克司的殖民地文学──《福尔摩沙》时期的巫永福
第七章    日据时期台湾新诗遗产的重估
第八章    吴新荣:左翼诗学的旗手
第九章    殖民地与女性──以日据时期吕赫若小说为中心
第十章    红色青年吕赫若──以战后四篇中文小说为中心
第十一章    吴浊流的自传体书写与大河小说的企图
第十二章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叶石涛的思想困境(一九四○-一九五○)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在出发点的再出发
──《左翼台湾》新序


《左翼台湾》是我最早的学术书,一九九八年出版时,协助我获得教授的职位。据说这本书出版时,引起学界一些人的议论。彷彿是说,殖民地时期的作家不应该都被归类于左派阵营。尤其像巫永福或吴浊流,都不应该是属于左翼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战后台湾知识分子在极右派的国民党教育之下,似乎已经与马克思主义或左派批判理论完全隔绝。只要提到「左」的字眼,似乎就有被脏掉的感觉。如果台湾学界一听到「左」的字眼,会产生类似的联想,这恰好足以证明国民党的统治非常成功。最初回到学界时,理应配合当时的学术风气,尽量避开「左翼」这样的字眼。如果我那样做的话,就不会选择回到学界,而宁可在政治运动中继续翻滚。然而,有机会回到台湾的文学研究领域,就不应该隐藏自己对左翼思想的信仰。尤其为了升等,更需要保护色为自己护航。那样做的话,就完全违背我的学术良心。

巫永福是属于殖民地时代在东京的《福尔摩沙》集团,这个组织本来就是左派。留学帝都的巫永福,如果没有接触左派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写出〈首与体〉那篇小说。他所酿造出来的这个故事,相当精确点出殖民地知识分子在思想与行动上发生了断裂。而这种断裂的书写,正好是对帝国体制与殖民地体制的强烈批判。到东京留学的台湾留学生,享受了最发达的现代都会生活,自然而然习惯了咖啡店、歌剧院、轻轨电车的环境。那种便利与快捷,绝对不是殖民地台湾所能望其项背。小说中的留学生,接到台湾家人的来信,要求他回去相亲。这使他在精神上面临了抉择的困难,究竟是要回去接受传统习俗的安排?还是要留在东京持续享受现代都会生活?〈首与体〉相当精确点出台湾留学生在精神上的矛盾,也就是说思想与行动已经出现决裂的现象。如果首是属于价值,体是属于传统,这篇小说画龙点睛地把当时留学生的精神困境描绘出来。他的创作技巧是属于现代主义的,但是他的内在思维却是属于左派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殖民地历史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很感兴趣,所以当看到《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新版)》这本书时,就觉得它可能会揭示一些我之前不太了解的领域。我知道,在任何殖民地时期,都会有各种各样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学也往往是其中最敏感、最能反映社会情绪的载体。而“左翼”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色彩,它在殖民地的土壤上滋生,想必会碰撞出更加激烈的火花。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预感,它可能会深入探讨当时台湾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民族危机、社会变革的浪潮中,通过文学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反抗压迫,或者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左翼”文学在不同政治势力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些文学作品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本书的“新版”让我觉得,它很可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新鲜的视角和证据,这对于我这样想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了解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评分

手边的这本《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新版)》,光是厚度和质感就让我对作者的严谨和投入有了初步的想象。对于“殖民地文学”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它承载了太多被压抑的、不为人知的复杂情感与历史印记。而“左翼”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往往与社会批判、变革的诉求紧密相连。因此,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本书似乎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台湾近代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关键且充满张力的视角。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勾勒出那个时期台湾左翼文学群体的精神面貌,他们是如何在思想上受到国际左翼思潮的影响,又如何将其本土化,与台湾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学表达。这本书的“新版”,更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批判,这对我而言,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文学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去挑战现状,去唤醒民众,去塑造民族认同的。

评分

刚拿到这本《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新版)》,翻开扉页,就被那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从书本的设计、装帧,以及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段复杂历史时所付出的心血。我一直对殖民地时期台湾的文化脉络非常好奇,尤其是那些被压抑、被边缘化的声音,它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地寻找表达的出口。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左翼”与“殖民地文学”的结合,预示着它将触及一段充满张力与抗争的历史。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下的具体个体命运,那些知识分子如何在思想的困境中探索新的可能,以及文学如何成为他们抵抗、觉醒,甚至自我救赎的工具。这本书的“新版”二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想必是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更丰富的史料补充,亦或是对某些理论视角进行了更新和修正,这对于我这样对历史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那段激荡岁月的文学回声。

评分

这本《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新版)》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切入点,去理解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必须深入其历史土壤,特别是那些塑造了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根基。殖民时期,无疑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也孕育了新的社会矛盾。而“左翼”文学,往往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最能触碰到社会深层问题、最勇于发出批判声音的力量。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它暗示着将围绕着“左翼”这个思想光谱,去审视当时台湾的文学创作。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作者将如何界定“左翼”在当时的台湾语境下的具体含义,它与当时的社会运动、政治思潮之间有着怎样的复杂互动。此外,我想这本书的“史论”二字,也意味着它不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更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创作动机以及历史影响。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历史视野。

评分

刚收到这本书《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新版)》,光是书名就吸引了我,它仿佛召唤出了一个充满思想碰撞和历史回响的时代。我一直对殖民地时期的文化转型充满了好奇,而“左翼”这个词,本身就预示着一种对现有秩序的质疑和挑战。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台湾在殖民统治下,一部分知识分子和作家所进行的思想探索和文学实践。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那个被外来力量塑造的时代,台湾的左翼文学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怎样的精神特质。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梳理,更会触及到那些文学背后的社会思潮、政治运动,以及知识分子在夹缝中求生存、求表达的艰难历程。“新版”二字,则让我对它抱有更高的期望,相信它一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更详实的论证,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具启发性的洞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