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字学家

博物馆里的文字学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字学
  • 博物馆
  • 历史
  • 语言学
  • 文化
  • 学术
  • 研究
  • 古文字
  • 文献
  • 解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下港囝仔变身文字学家的真情故事。
  ★ 从21幅插图、简单的随笔,翻读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的「人生智慧良帖」。
  ★ 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一定能成为某个专业的天才!

  一位文字学家在加拿大皇家博物馆,
  清理甲骨文,解开古文字的神祕世界。

  还不会说英语,就带着妻儿到加拿大博物馆从事甲骨文研究,
  他以文字学专业,完成世人所不知的甲骨文拼图,
  甚至站在大学殿堂,开始以英语授课。

  身为国际级的文字学家,却超凡于学术圈外,
  用他的智慧,活出理想人生。

  出身高雄乡下的文字学教授,从小不爱唸书,直到中学时才发掘到自己的兴趣与天份──文字学,从此将自己的长才发挥得淋漓尽致。

  享誉国际的文字学家以自己的治学之路,勉励:
  每个字都可以告诉你一个故事,
  读历史和文字,就像是看待人生一样,
  做任何事,只要有兴趣,就会做得像天才一样。

  这位非典型文字学家,书房里不只有研究材料,更多的是令他废寝忘食的掌上游戏──电动玩具。他说:玩游戏,可锻鍊脑力,就像在解读甲骨文的谜语。

  《博物馆里的文字学家》像一部电影,一旦阅读,就彷彿回到过去的时空,从1940年代之后的世界,开始历史与人生交错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进雄


  国际甲骨文权威学者。一九四一年出生于高雄。一九六八年受聘加拿大多伦多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整理馆藏的甲骨文字,直至一九九六年退休。一九七四年获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于一九七七年起在该系教授中国文字学、经学史、中国古代社会等课,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职。

  发现以甲骨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被安阳博物苑甲骨展览厅评为:对甲骨学有贡献的二十五名学者之一。

  着作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明义士所藏甲骨文字》、《中国古代社会》(中、韩、英文版)、《简明中国文字学》、《中华古文物导览》、《许进雄古文字论集》等十几本专着,另有四十几篇论文。一九九六年返台专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后改任世新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讲授有关中国文字学、甲骨学、中国古代社会、中国文物等课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一九四一年后的高雄港
第二章 长辈们从不关心我的学业成绩
第三章 不做传统的中文系学问
第四章 在博物馆里做文字学
第五章 我要的理想生活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繁华落尽见真淳 读许进雄《博物馆里的文字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永义


  挚友许进雄的新着《博物馆里的文字学家》,乍看书名会使人误以为是他写一位心仪的友人、在博物馆里工作的文字学家。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那是「夫子自道」。因为他平生最大的成就在博物馆,在文字学。

  进雄喜欢研究文字,几近「天生自然」;他最焕发最畅快的岁月,是他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服务并整理甲骨收藏那二十几年。他的文字学研究蜚声甲骨学界,诸多学术创发论证,使他被列于殷墟博物馆二十五名家之一。他在博物馆远东部主任任上使他对古器物了如指掌。他更以本业文字学为主,融合器物学和民俗学,写成一部极其厚实而被译成多国文字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社会》。我读这部书,艳羡之余,还向世新大学牟宗灿校长说:「在侪辈里,我最佩服许进雄的学术成就。」牟校长也爱才如渇的即聘他为客座教授。

  进雄的学术为世人所仰望,但却无人想到他会写「自传」。其理由他在〈自序〉里说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是他心存感恩,借此表达他的感激给所怀念的亲人、师长和朋友。这是多么可感可爱的「理由」,进雄为人就是如此的「简单朴质」。也由于这样的气质,使他锲而不舍的沉濳于甲骨文字与古器物的钻研;而即使他兴到笔随,写作长篇的自传体散文,也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矫揉不造作,朴素自然,如行云流水般的舒展其雅趣天机。我想那是繁华落尽的真淳,也是进雄人格的总体呈现。

  进雄因是学术泰斗,绝非政治伟人,所以在他的自传里,固然看不到谋国宏猷,丰功伟绩。他只是运用平淡的笔墨含和亲切的口脗,在叙说他的成长、亲情、爱情、友情和学习、研究与工作。那是许多人都会有的「经历」,然而我们从中却看到了那活生生的时代苦难,那会令现代男女「噗哧」的「爱情模式」;也会诧异而佩服的领受他驾轻就熟的将世间绝艰难绝枯燥的甲骨文字学,说得那么深入浅出,趣味横生。这其中又蕴藏着对学子多么殷切的「循循善诱」。所以进雄的文字看似平淡,其实多姿多韵;内容初觉无奇,却渐引人入胜。

  与进雄相识相知,起自民国四十九年,我虽然在台大中文系比他高一班,但与进雄及其同班的章景明、黄启方皆属同年。我们四人论交,于今已五十又七载。其间相顾莫逆,所肇建之「酒党」,党魁,第一二三副党魁,仍然依年秩序位;而「四中全会」,潇洒挥杯,「言不及义」,持续数十年,亦未曾间歇。盖吾党讲究「尚人不尚黑」、「人间愉快」,别无所求也。

2017年4月24日晨
曾永义序于森观寓所

图书试读

目睹众利轮爆炸事件,比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更恐怖

上小学时,高雄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件,一艘名叫「众利」的大船,满载着炸药停靠在高雄港,不知因何种疏失,竟然连环爆炸起来。我记得相当清楚,那天是拜拜的日子,我被指派照顾拜拜桌,在等待上足了三次的酒献,以及线香烧尽的时候,好通知大人们来烧纸钱、收拾祭品与用具等等。我站在店前的走廊上,最先是听到一声巨响,接着此起彼落,响起好多的爆炸声。天空顿时火红,降下阵阵的黑雨,同时也地动屋摇,我惊恐不已。

正在徬徨不知所措之际,只见码头的方向,黑鸦鸦地涌来没有止息的拚命奔跑人潮。奔跑的人群个个衣裳不整,脸色慌张惊恐,有人身上还有血迹。那时很流行的英国式硬椭圆形帽,也丢了满街都是,竟然没有人停下脚步来捡拾,一幅世界末日来到的样子。

我在感染之下,不加思考,也没有通知家人,就跟着人群朝同一个方向,往市区跑。之后的几个小时,我夹杂在人群中,脑中一片混乱,不知该怎么办,也不晓得饥渴。到了黄昏,好像一切都平静了,人群也开始散开,我才辨识道路回到家中。家人见到我,高兴得流泪,因为已到处寻找我几个小时了。事后知悉,我家的屋瓦移位了。屋后教堂的旁边,有人被飞来的铁板给砸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高雄遭受盟军轰炸,我们搬到乡下避难,我因为太小,对战争的记忆可以说一点痕迹也没有。但是这次的爆炸,目睹人群仓皇逃命的景象,比之后来从银幕所见,越战期间一位女孩子被烧夷弹所烧焚而裸体奔跑的画面,更要感到恐怖,就像在立体的电影前,比之有一群大象向你奔跑过来的那种压迫感,更要惊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偶然发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发现的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向导,引导我走进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而它的焦点,并非那些金碧辉煌的展品,而是隐藏在它们之下的,那些沉默的文字。我一直对语言的奥秘充满好奇,但往往因为专业性的门槛而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文字学理论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位睿智的长者身边,倾听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书中的文字学家,不是那种刻板的学者形象,他更像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探索精神的侦探,在纷繁的符号中寻找线索,解开历史的谜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某个已经消失的民族的文字解读部分,作者描绘了那个文字学家如何在一个不起眼的陶罐碎片上,发现了那个民族最后的痕迹,如何从零散的符号中,拼凑出一个失落文明的轮廓。这种探索过程的严谨与浪漫并存,让我深深着迷。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点燃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文字,并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

我最近读到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带我深入了解了一位文字学家在博物馆中的工作。这本书不是那种速食的娱乐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博物馆的静谧之中,与那位文字学家一起,面对那些历经沧桑的展品。书中对文字学的描写,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某个古老宗教文字的解读。那位文字学家如何从那些抽象的符号中,推演出该宗教的信仰体系、祭祀仪式,甚至社会结构,整个过程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字的解读,远不止于认识字母和单词,它更是一种对人类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深入挖掘。我曾经以为,文字学家就是一群沉迷于古籍的“书呆子”,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热忱。它让我对“文字”这件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也让我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文明遗迹。

评分

天啊,我最近沉迷于一本书,简直是欲罢不能!它不是那种让你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也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轻松愉快的读物。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思考。读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历史回响的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和陈列,而这本书的主角,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文字学家,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解读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符号和印记。我一直对古老的文字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们遥不可及,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这本书却打破了这层隔阂,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看似枯燥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等,一一展现在我眼前,让我感受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智慧和生命力。我开始明白,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笔画,都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它们是先民们观察世界、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载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个古老文明失落的文字的解读过程,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推理,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解谜现场,每一次的突破都让人激动不已。这本书让我对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最近读的一本书,着实让我惊叹不已。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诗意的方式,描绘了在一座古老博物馆中发生的种种故事。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文字学家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邀请。我常常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精心打磨过的词句。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尘埃的流动,以及那些陈列在展柜里的文物所散发出的微弱气息。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件古老器物上铭文的描写所吸引。那铭文已经模糊不清,饱经风霜,但文字学家却能从那些斑驳的痕迹中,读出一段关于爱恨情仇、王朝兴衰的史诗。这种能力,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种魔术。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张力,将我牢牢地吸引住。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文字在耳边低语,感受到它们穿越了漫长岁月而来的温度。它让我意识到,文字不仅仅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工具,它更是一种灵魂的寄托,一种文明的延续。这本书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却无比重要的学者们充满了崇敬。

评分

这本读物,简直是一种思维的洗礼。它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也没有刻意营造某种氛围,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呈现了一个文字学家在博物馆中的独特工作。我一开始是被书名所吸引,觉得“文字学家”这个职业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然而,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才发现它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关于“看见”的训练。我平时看一件文物,可能只会关注它的外形、材质,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注意那些细微的、常常被忽略的文字标记。文字学家在书中,就像是一位显微镜使用者,放大那些被时间磨蚀的痕迹,从中解读出隐藏的信息。我尤其被书中对某个古代文明统治者名字的考证过程所打动。那段文字学家如何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铭文,排除干扰,最终锁定正确的读音,整个过程充满了逻辑性和推理的乐趣。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字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权力,一种身份,一种历史的见证。它让我对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有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仿佛它们都在用沉默的文字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