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裏的文字學傢

博物館裏的文字學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字學
  • 博物館
  • 曆史
  • 語言學
  • 文化
  • 學術
  • 研究
  • 古文字
  • 文獻
  • 解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下港囝仔變身文字學傢的真情故事。
  ★ 從21幅插圖、簡單的隨筆,翻讀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的「人生智慧良帖」。
  ★ 隻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一定能成為某個專業的天纔!

  一位文字學傢在加拿大皇傢博物館,
  清理甲骨文,解開古文字的神祕世界。

  還不會說英語,就帶著妻兒到加拿大博物館從事甲骨文研究,
  他以文字學專業,完成世人所不知的甲骨文拼圖,
  甚至站在大學殿堂,開始以英語授課。

  身為國際級的文字學傢,卻超凡於學術圈外,
  用他的智慧,活齣理想人生。

  齣身高雄鄉下的文字學教授,從小不愛唸書,直到中學時纔發掘到自己的興趣與天份──文字學,從此將自己的長纔發揮得淋灕盡緻。

  享譽國際的文字學傢以自己的治學之路,勉勵:
  每個字都可以告訴你一個故事,
  讀曆史和文字,就像是看待人生一樣,
  做任何事,隻要有興趣,就會做得像天纔一樣。

  這位非典型文字學傢,書房裏不隻有研究材料,更多的是令他廢寢忘食的掌上遊戲──電動玩具。他說:玩遊戲,可鍛鍊腦力,就像在解讀甲骨文的謎語。

  《博物館裏的文字學傢》像一部電影,一旦閱讀,就彷彿迴到過去的時空,從1940年代之後的世界,開始曆史與人生交錯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進雄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一九四一年齣生於高雄。一九六八年受聘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皇傢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整理館藏的甲骨文字,直至一九九六年退休。一九七四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並於一九七七年起在該係教授中國文字學、經學史、中國古代社會等課,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職。

  發現以甲骨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被安陽博物苑甲骨展覽廳評為:對甲骨學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著作有:《殷蔔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明義士所藏甲骨文字》、《中國古代社會》(中、韓、英文版)、《簡明中國文字學》、《中華古文物導覽》、《許進雄古文字論集》等十幾本專著,另有四十幾篇論文。一九九六年返颱專任颱灣大學中文係教授,後改任世新大學中文係專任教授,講授有關中國文字學、甲骨學、中國古代社會、中國文物等課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一九四一年後的高雄港
第二章 長輩們從不關心我的學業成績
第三章 不做傳統的中文係學問
第四章 在博物館裏做文字學
第五章 我要的理想生活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繁華落盡見真淳 讀許進雄《博物館裏的文字學傢》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永義


  摯友許進雄的新著《博物館裏的文字學傢》,乍看書名會使人誤以為是他寫一位心儀的友人、在博物館裏工作的文字學傢。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那是「夫子自道」。因為他平生最大的成就在博物館,在文字學。

  進雄喜歡研究文字,幾近「天生自然」;他最煥發最暢快的歲月,是他在加拿大多倫多皇傢安大略博物館服務並整理甲骨收藏那二十幾年。他的文字學研究蜚聲甲骨學界,諸多學術創發論證,使他被列於殷墟博物館二十五名傢之一。他在博物館遠東部主任任上使他對古器物瞭如指掌。他更以本業文字學為主,融閤器物學和民俗學,寫成一部極其厚實而被譯成多國文字的經典之作《中國古代社會》。我讀這部書,艷羨之餘,還嚮世新大學牟宗燦校長說:「在儕輩裏,我最佩服許進雄的學術成就。」牟校長也愛纔如渇的即聘他為客座教授。

  進雄的學術為世人所仰望,但卻無人想到他會寫「自傳」。其理由他在〈自序〉裏說得很清楚,最重要的是他心存感恩,藉此錶達他的感激給所懷念的親人、師長和朋友。這是多麼可感可愛的「理由」,進雄為人就是如此的「簡單樸質」。也由於這樣的氣質,使他鍥而不捨的沉濳於甲骨文字與古器物的鑽研;而即使他興到筆隨,寫作長篇的自傳體散文,也能如數傢珍,娓娓道來,不矯揉不造作,樸素自然,如行雲流水般的舒展其雅趣天機。我想那是繁華落盡的真淳,也是進雄人格的總體呈現。

  進雄因是學術泰鬥,絕非政治偉人,所以在他的自傳裏,固然看不到謀國宏猷,豐功偉績。他隻是運用平淡的筆墨含和親切的口脗,在敘說他的成長、親情、愛情、友情和學習、研究與工作。那是許多人都會有的「經曆」,然而我們從中卻看到瞭那活生生的時代苦難,那會令現代男女「噗哧」的「愛情模式」;也會詫異而佩服的領受他駕輕就熟的將世間絕艱難絕枯燥的甲骨文字學,說得那麼深入淺齣,趣味橫生。這其中又蘊藏著對學子多麼殷切的「循循善誘」。所以進雄的文字看似平淡,其實多姿多韻;內容初覺無奇,卻漸引人入勝。

  與進雄相識相知,起自民國四十九年,我雖然在颱大中文係比他高一班,但與進雄及其同班的章景明、黃啓方皆屬同年。我們四人論交,於今已五十又七載。其間相顧莫逆,所肇建之「酒黨」,黨魁,第一二三副黨魁,仍然依年秩序位;而「四中全會」,瀟灑揮杯,「言不及義」,持續數十年,亦未曾間歇。蓋吾黨講究「尚人不尚黑」、「人間愉快」,彆無所求也。

2017年4月24日晨
曾永義序於森觀寓所

圖書試讀

目睹眾利輪爆炸事件,比電影銀幕上的畫麵更恐怖

上小學時,高雄港發生瞭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件,一艘名叫「眾利」的大船,滿載著炸藥停靠在高雄港,不知因何種疏失,竟然連環爆炸起來。我記得相當清楚,那天是拜拜的日子,我被指派照顧拜拜桌,在等待上足瞭三次的酒獻,以及綫香燒盡的時候,好通知大人們來燒紙錢、收拾祭品與用具等等。我站在店前的走廊上,最先是聽到一聲巨響,接著此起彼落,響起好多的爆炸聲。天空頓時火紅,降下陣陣的黑雨,同時也地動屋搖,我驚恐不已。

正在徬徨不知所措之際,隻見碼頭的方嚮,黑鴉鴉地湧來沒有止息的拚命奔跑人潮。奔跑的人群個個衣裳不整,臉色慌張驚恐,有人身上還有血跡。那時很流行的英國式硬橢圓形帽,也丟瞭滿街都是,竟然沒有人停下腳步來撿拾,一幅世界末日來到的樣子。

我在感染之下,不加思考,也沒有通知傢人,就跟著人群朝同一個方嚮,往市區跑。之後的幾個小時,我夾雜在人群中,腦中一片混亂,不知該怎麼辦,也不曉得飢渴。到瞭黃昏,好像一切都平靜瞭,人群也開始散開,我纔辨識道路迴到傢中。傢人見到我,高興得流淚,因為已到處尋找我幾個小時瞭。事後知悉,我傢的屋瓦移位瞭。屋後教堂的旁邊,有人被飛來的鐵闆給砸死瞭。

第二次世界大戰,高雄遭受盟軍轟炸,我們搬到鄉下避難,我因為太小,對戰爭的記憶可以說一點痕跡也沒有。但是這次的爆炸,目睹人群倉皇逃命的景象,比之後來從銀幕所見,越戰期間一位女孩子被燒夷彈所燒焚而裸體奔跑的畫麵,更要感到恐怖,就像在立體的電影前,比之有一群大象嚮你奔跑過來的那種壓迫感,更要驚慌。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讀的一本書,著實讓我驚嘆不已。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詩意的方式,描繪瞭在一座古老博物館中發生的種種故事。與其說它是一本關於文字學傢的書,不如說它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邀請。我常常在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那些精心打磨過的詞句。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捕捉到空氣中塵埃的流動,以及那些陳列在展櫃裏的文物所散發齣的微弱氣息。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件古老器物上銘文的描寫所吸引。那銘文已經模糊不清,飽經風霜,但文字學傢卻能從那些斑駁的痕跡中,讀齣一段關於愛恨情仇、王朝興衰的史詩。這種能力,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種魔術。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冒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張力,將我牢牢地吸引住。我仿佛能聽到那些文字在耳邊低語,感受到它們穿越瞭漫長歲月而來的溫度。它讓我意識到,文字不僅僅是記錄信息的一種工具,它更是一種靈魂的寄托,一種文明的延續。這本書讓我對“閱讀”這件事本身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對那些默默無聞但卻無比重要的學者們充滿瞭崇敬。

评分

我最近讀到瞭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帶我深入瞭解瞭一位文字學傢在博物館中的工作。這本書不是那種速食的娛樂讀物,它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博物館的靜謐之中,與那位文字學傢一起,麵對那些曆經滄桑的展品。書中對文字學的描寫,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某個古老宗教文字的解讀。那位文字學傢如何從那些抽象的符號中,推演齣該宗教的信仰體係、祭祀儀式,甚至社會結構,整個過程充滿瞭智慧的火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文字的解讀,遠不止於認識字母和單詞,它更是一種對人類思維方式、文化形態的深入挖掘。我曾經以為,文字學傢就是一群沉迷於古籍的“書呆子”,但這本書卻顛覆瞭我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敏銳的觀察力、嚴密的邏輯思維,以及對曆史文化的熱忱。它讓我對“文字”這件事,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也讓我開始更加關注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文明遺跡。

评分

天啊,我最近沉迷於一本書,簡直是欲罷不能!它不是那種讓你情節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故事,也不是那種讓你捧腹大笑、輕鬆愉快的讀物。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思考。讀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巨大的、充滿曆史迴響的博物館,每一件展品都經過精心的挑選和陳列,而這本書的主角,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文字學傢,帶領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解讀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符號和印記。我一直對古老的文字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它們遙不可及,像是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隻能遠觀而不能褻玩。這本書卻打破瞭這層隔閡,它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看似枯燥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等等,一一展現在我眼前,讓我感受到瞭它們背後蘊含的智慧和生命力。我開始明白,每一個符號,每一個筆畫,都不僅僅是綫條的組閤,它們是先民們觀察世界、記錄生活、傳遞情感的載體。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某個古老文明失落的文字的解讀過程,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推理,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解謎現場,每一次的突破都讓人激動不已。這本書讓我對文字的起源、演變和功能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偶然發現瞭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以一種齣人意料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智慧與發現的世界。這本書就像一位沉默的嚮導,引導我走進一座宏偉的博物館,而它的焦點,並非那些金碧輝煌的展品,而是隱藏在它們之下的,那些沉默的文字。我一直對語言的奧秘充滿好奇,但往往因為專業性的門檻而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文字學理論娓娓道來,讓我仿佛置身於一位睿智的長者身邊,傾聽他娓娓道來的故事。書中的文字學傢,不是那種刻闆的學者形象,他更像是一位充滿激情和探索精神的偵探,在紛繁的符號中尋找綫索,解開曆史的謎團。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某個已經消失的民族的文字解讀部分,作者描繪瞭那個文字學傢如何在一個不起眼的陶罐碎片上,發現瞭那個民族最後的痕跡,如何從零散的符號中,拼湊齣一個失落文明的輪廓。這種探索過程的嚴謹與浪漫並存,讓我深深著迷。這本書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點燃瞭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文字,並發現它們背後隱藏的巨大能量。

评分

這本讀物,簡直是一種思維的洗禮。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也沒有刻意營造某種氛圍,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呈現瞭一個文字學傢在博物館中的獨特工作。我一開始是被書名所吸引,覺得“文字學傢”這個職業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頁,纔發現它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關於“看見”的訓練。我平時看一件文物,可能隻會關注它的外形、材質,但這本書卻讓我開始注意那些細微的、常常被忽略的文字標記。文字學傢在書中,就像是一位顯微鏡使用者,放大那些被時間磨蝕的痕跡,從中解讀齣隱藏的信息。我尤其被書中對某個古代文明統治者名字的考證過程所打動。那段文字學傢如何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銘文,排除乾擾,最終鎖定正確的讀音,整個過程充滿瞭邏輯性和推理的樂趣。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字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權力,一種身份,一種曆史的見證。它讓我對博物館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瞭一種全新的審視角度,仿佛它們都在用沉默的文字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