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新版)

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殖民地
  • 现代性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 日本殖民时期
  • 后殖民研究
  • 台湾近代史
  • 殖民地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摩登未完,后摩登是否可能抢滩?
从现代化到全球化,让知识分子更清楚自己的力量!

现代(modern),日文译字「モダン」,中文译为「摩登」,台语译为「毛断」。
从这些不同译法可以发现,东方社会并不存在「现代」的观念,而是直接从欧洲文化移植过来。台湾社会到达现代时,正是沦为日本殖民地之际。在被迫接受现代化的过程中,摩登一词已不纯粹意味着现代,而渐渐成为都市文明、时髦、风尚、流行的同义词。
《殖民地摩登》收集有关台湾现代性的学术论文。全书分成第一辑「摩登与日据台湾」,第二辑「现代性与台湾史观」,分别从殖民地文学与历史的研究,考察现代性对台湾文化的影响。
摩登对于台湾知识分子,是代表启蒙与进步,或是代表蒙蔽或伤害,正是本书的研究主旨。在历史产生重大裂变的时刻,《殖民地摩登》为台湾主体的建构提出新的诠释。
《岛屿的凝视:后殖民语境下的台湾文化景观》 作者: 王思齐 著 出版社: 寰宇学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岛屿的凝视:后殖民语境下的台湾文化景观》是一部深入剖析战后台湾社会在复杂历史脉络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如何重塑其文化身份与视觉表征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单纯梳理台湾历史的编年史,而是聚焦于“凝视”这一核心概念,探讨台湾如何在被审视、自我审视以及反向审视的动态过程中,构建出其独特的文化场域和主体性叙事。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通过对文学、艺术、建筑、大众媒体乃至日常生活实践的细致考察,揭示了“殖民遗产”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挪用、抵抗、消解与重构。作者秉持批判的立场,拒绝接受任何单一的、线性的“台湾发展史”叙事,而是强调历史的碎片化、张力以及多重在场的复杂性。 第一部分:论“被观看”的形塑——从日治晚期到战后初期(约400字)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殖民经验对台湾空间美学与社会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首先挑战了对“日治时期”的简单浪漫化或污名化处理,转而分析日本帝国在台湾推行的“现代化”工程中,如何嵌入了双重性的权力结构——既是物质上的建设,也是符号上的驯化。 核心议题在于“被观看”的被动性。在日治后期,台湾社会被置于一个由殖民者构建的“他者”框架内,其文化生产往往被导向迎合或模仿宗主国的审美趣味。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身份危机时的挣扎,例如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暗示”与“象征”来表达无法直接言说的本土情感。 进入战后初期,随着政权更迭,凝视的主体发生了转换。国民政府的迁入带来了新的文化规范与意识形态,台湾本土文化在新的权力体系下再次被置于“边缘”或“未完成”的位置。本部分通过分析战后初期的教育政策和城市规划文件,揭示了早期台湾人在面对新旧权力交替时,其自我认同的焦虑与表层顺从下的潜流反抗。例如,对“光复”话语下都市景观中纪念碑的符号学分析,揭示了权力更迭对公共空间叙事权的争夺。 第二部分:身体、景观与媒介的重构(约400字) 此部分将焦点投向文化生产的物质载体,探讨媒介如何成为重塑台湾人“看”世界方式的工具。作者关注的是,在政治高压与经济起飞的交织下,大众文化如何成为抵抗与顺应的复杂战场。 文学方面,本书深入分析了1960至19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的深层文化意涵。这不仅是文学风格的争论,更是对“何为真实台湾经验”的主权宣言。作者认为,乡土文学家试图通过对底层生活、本土语言和具体地景的“深描”,来收回被主流叙事剥夺的观察权。 视觉艺术领域,本书着重审视了台湾现代艺术的“出走”与“回归”。在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对话中,台湾艺术家如何在引入前卫观念的同时,避免成为纯粹的文化附庸?作者通过对抽象表现主义在台湾的接受史分析,指出艺术家们实际上是在用现代的形式语言,表达一种非现代的、根植于岛屿经验的视觉焦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早期电影中“台湾意象”的探讨,揭示了商业电影如何消费并固化了特定的人物类型(如坚韧的母亲、迷惘的青年),进而影响了公众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三部分:空间政治学:建筑中的记忆与遗忘(约350字) 《岛屿的凝视》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物质环境——建筑与城市空间——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作者强调,建筑不是中立的容器,而是权力关系最直接的物证。 本书对日治时期留下的公共建筑(如邮局、火车站)的再利用与改建进行了细致的案例研究。这些建筑在战后被赋予新的政治意义,其原有的风格符号被有意无缺地保留或被粗暴地覆盖,形成了多层叠加的“历史断层”。作者考察了这种“保留与改变”之间的张力,指出台湾在面对殖民遗存时,并非采取彻底的清除策略,而是一种“模糊处理”:既不能完全否认其建设成果,又不能全然接受其历史合法性。 在城市规划的层面上,作者探讨了快速城市化对传统聚落肌理的冲击。在追求“进步”与“现代化”的名义下,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和社区记忆的结构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功能主义的、去地域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对空间的“净化”,实际上是一种对地方主体性叙事的消音。本书认为,对老建筑的“怀旧”情结,实则包含了对失落的、未被主流叙事充分记录的生活方式的追溯。 第四部分:后殖民的自我反思与全球视野的碰撞(约250字) 本部分将视角从岛屿内部转向外部的互动,探讨台湾文化在国际语境下被“标签化”的现象,以及知识界如何应对这种外部凝视。 作者审视了冷战时期台湾文化输出的策略,以及在进入全球化时代后,台湾如何努力在“中华文化圈”与“亚洲现代性”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后殖民理论的引入,为台湾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权力地位的工具。本书强调,后殖民批评在台湾语境下的应用,必须警惕简单地将台湾等同于“完全的受害者”,而应关注台湾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成为“次级施为者”(sub-alter-n actor),即在更大的权力结构中,也曾参与了对内部边缘群体的规训与塑造。 第五部分:日常生活的抵抗:饮食、语言与亚文化的渗透(约100字) 最后一部分则将目光转向最微观的层面——日常生活。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化主体性往往在制度和精英文化之外的日常实践中得以维持。对台湾多元饮食文化变迁的考察,揭示了外来影响如何被“消化”并转化为具有地方特性的新符号。语言的生命力,特别是本土语言在亚文化群体中的复兴,被视为对主流国家语言霸权的温和但坚韧的抵抗。 --- 总结: 《岛屿的凝视》旨在为理解战后台湾提供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内在张力的分析框架。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台湾的历史,更要“反思”我们是如何被教导去看待这段历史的。本书对于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后殖民理论在亚洲的应用,以及台湾社会变迁的学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芳明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高雄。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后赴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成立该校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着作等身,主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余光中跨世纪散文》等;政论集《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晚天未晚》、《革命与诗》;诗评集《诗和现实》、《美与殉美》;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孤夜独书》、《枫香夜读》、《现代主义及其不满》、《很慢的果子:阅读与文学批评》,以及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台湾新文学史》、《我的家国阅读:当代台湾人文精神》,传记《谢雪红评传》等书,为台湾文学批评学者的研究典范。


相关着作:《很慢的果子:阅读与文学批评》《我的家国阅读:当代台湾人文精神》《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

图书目录

第一辑 摩登与日据台湾
现代性与日据台湾第一世代作家
三○年代台湾作家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抗拒
现代性与本土性──以《南音》为中心看三○年代台湾作家与民间想像
现代性与殖民性的矛盾――论朱点人小说中的两难困境
当殖民地的作家与画家相遇――三○年代台湾文学史的一个侧面
殖民地诗人的台湾意象――以盐分地带文学集团为中心
黄得时的台湾文学史书写及其意义
从发现台湾到发明台湾――现阶段中国的台湾文学史书写策略
台湾文坛向左转――杨逵与三○年代的文学批评

第二辑 现代性与台湾史观
殖民地时期自治思潮与议会运动
殖民地社会的图像政治――以台湾总督府时期的写真为中心
日据时期台湾左翼文学的研究及其限制
连温卿与抗日左翼的分裂――台湾反殖民史的一个考察
郑成功与施琅――台湾历史人物评价的反思
台湾历史的孤儿蒋渭川――一个后殖民形象的重建
国民意识:台湾自由主义的旧传统与新思考
简吉与台湾农民运动的左倾化(一九二五︱一九三一)
论文出处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新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历史并非是一个静止的、预设好的故事,而是一个充满动态与张力的过程。作者以“现代性”为切入点,巧妙地串联起台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历史叙事传统的梳理与反思,特别是关于“台湾史观”的构建,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框架,去理解历史的多元面向。书中对城市发展、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新旧文化冲突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生动的感知。例如,作者在分析殖民统治下,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影响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这种影响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进步”这一概念有了更审慎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台湾的历史,以及“现代性”在其中的复杂作用。

评分

《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新版)》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台湾在特定时期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殖民时期视为一个纯粹的压迫与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现代性观念如何渗透、改造甚至被部分接纳的过程。我特别被书中对城市空间、建筑风格以及生活习惯变化的描绘所吸引,这些具象化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感受着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比如,作者对日治时期引入的现代教育体系如何重塑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现代性”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进步,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书中对于“台湾史观”的探讨,也让我开始反思过去我们是如何理解和书写这段历史的,这种批判性的视角非常宝贵。

评分

这本书《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新版)》,着实颠覆了我之前对台湾殖民时期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在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中,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深入到“现代性”的内涵及其在台湾的特殊落地过程。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议题,通过具体的个案和细节展现出来,例如对当时报刊杂志、电影戏剧等文化载体的分析,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现代性观念传播的媒介,并且催生出新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书中关于“台湾史观”的讨论,也提供了一个更为多元和开放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群体在其中的挣扎与定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所吸引,殖民的背景下,原有的身份是如何被挑战、重塑,以及新的身份如何在这种张力中生成,这部分内容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新版)》时,对其标题中的“摩登”一词感到一丝好奇,甚至有些许保留。然而,读进去之后,这种疑虑很快就被书中的深刻洞见所取代。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层次的方式,解构了“现代性”在台湾殖民时期的具体表现。他并非仅仅罗列事件,而是着重分析了各种思潮、制度和文化如何在殖民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又如何被重新诠释和转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后殖民”视角的运用,它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审视那个被殖民的过去,并且理解其对当下台湾社会及文化认同的长远影响。书中关于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风俗变迁的章节,更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案例,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复杂而多样的面貌。读完这些内容,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而“现代性”的到来,也并非是单一的文化输入,而是一个充满互动、协商甚至对抗的动态过程。

评分

《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新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带我深入了解了台湾近代史的脉络。作者在梳理历史事件的同时,更着重于探究“现代性”这一概念在台湾殖民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维方式。我对于书中对“台湾史观”的批判性反思印象深刻,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过去教科书上那些相对单一和扁平化的历史叙事。书中关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以及社会阶层变迁的分析,都非常扎实,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例如,作者在探讨殖民当局如何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经济模式来巩固其统治,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催生出新的社会矛盾,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对殖民地精英阶层在接受和改造现代性观念时的复杂心态的描绘,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立体性,而非简单的脸谱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