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

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土小说
  • 当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研究
  • 社会变迁
  • 农村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现实主义
  • 土地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乡土小说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不管是狭义或广义,在中国学界都累积了非常多的论文,南京大学中文系丁帆教授曾在2001 年编撰了一部《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讨论了五四以降到千禧年为止的两岸乡土小说创作,那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乡土」是一个庞大的概念,田园、农村、原乡、伤痕、寻根、先锋、写实,乃至后现代小说的局部内容,都可能被它吸纳或收编进来。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小说的大宗,也是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尤其长篇的原乡写作。相较之下,台湾乡土小说就不是那么迷人,研究者往往看中台湾乡土小说的议题性,而不是艺术价值,问题意识的研究导向,很容易忽略对作品在审美层次的评价。此外,台湾学界对中国乡土文学研究的兴趣不大,尤其对当代小说的涉猎不足,没有办法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编选出一部两岸乡土小说比较研究的书。所以,我们并没有打算「再次」推动一项两岸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反而想单纯一些,只聚焦在当代中国的乡土小说。

  这本《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收录了十二篇学术研究论文,十一篇来自中国大陆,只有一篇来自台湾。此书以两篇乡土文学和寻根小说的宏观论述掀开序幕,紧接其后的十篇论文,集中讨论了韩少功、莫言、余华、阎连科、陈忠实、阿来、徐则臣的小说,这七位小说家用不同的视角和技巧塑造了自己的原乡、乡土、城乡故事,也引发了很多的讨论。

  所有入选的论文皆保留其原本的论文格式,只作简繁体的转换。这十二篇论文,有一篇发表于1993 年,其余十一篇论文都是2005 年以后的论述,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态势,都能达到理想的论述深度和广度。

  我们希望透过这本书,梳理出一个小规模的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史轮廓,作为文学史或小说课程的教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怡雯


  一九六九年生于马来西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现任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曾获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九歌年度散文奖、星洲日报文学奖、新加坡金狮奖、梁实秋文学奖、华航旅行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等。着有散文集《听说》、《河宴》、《垂钓睡眠》,论文集《莫言小说:「历史」的重构》,并主编《马华当代散文选》、《天下散文选》等。

陈大为

  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联合奖新诗及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新诗及散文评审奖、星洲日报新诗及散文推荐奖、世界华文优秀散文盘房奖等。着有: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散文集《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木部十二划》,论文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等。
 

图书目录

001 丁 帆  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
023 程光炜  在「寻根文学」周边
055 贺仲明  文化纠结中的深入与迷茫——论韩少功的创作精神及其文学意义
075 杨庆祥  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以《山南水北》为讨论起点
099 钟怡雯  论莫言小说「肉身成道」的书写
113 程光炜  茂腔和说书——莫言世家考证之九
133 洪治纲  余华论
159 陶东风  在左翼传统之外书写「穷苦人」——兼论阎连科的底层立场和「人民性」概念
179 雷 达  废墟上的精魄——《白鹿原》论
211 洪治纲  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重读《白鹿原》
229 宋剑华  《尘埃落定》中的「疯癫」与「文明」
253 李徽昭  退隐的乡土与迷茫的现代性——近三十年乡土文学视域下徐则臣的「京漂」小说
269 编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论莫言小说「肉身成道」的唯物书写
 
钟怡雯(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
 
肉体和慾望是构成莫言小说最重要的两大元素。严格说来,慾望甚至可以归结到肉体底下,被物质化,成为肉体的一部份。慾望的来源是肉体,肉体归属于物质,莫言小说的核心构成,其实是物质。我曾经于1997 年的硕士论文提过:肉体和慾望在莫言的小说里是原始生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驱动革命和改变历史的力量1。论文付梓时,《丰乳肥臀》甫出版。此后十数年间,莫言陆续完成了《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等重量级长篇,小说对肉身(体)的关注远远超过形而上的慾望,或者也可以说,慾望的来源乃因肉身而存在。「道成肉身」可以被翻转成「肉身成道」,道者,小说之道也。性、情慾、爱情、对食物的渴望,人的生存状态,最后全盘「唯物」化。莫言怪诞和夸张的语言把肉体卑下化乃至卑贱化,从后出的几部长篇来看,莫言的兴趣是「肉身」,小说创作可以说是他对「肉身」如何影响人的历史所开展的想像。从脚到乳房,从刑罚到生育,从红高粱的民间传奇到节育的当代历史,皆以肉身开始。他对肉身的关注远
 
远超乎对精神的观照,叙事视野的「下放」成了莫言的小说风格。
 
追溯莫言的小说和散文,有一个最合理的线索可以解释他对形而下之物何以贯注如此强烈的关注:饥饿。莫言的小说最常强调食物和酒,对饮食有超乎寻常的强大慾望。跟莫言同辈的中国人都有缺粮的深刻体验,「饿」成了莫言生命中最大的问题或恐惧,也成了小说最永恆的主题。他的小说永远对食物有强大的热情,当代台湾小说擅长处理精神创伤和残缺,莫言则擅长处理肉体的创伤和残缺。或者也可以说,精神的创伤和残缺在莫言那里被根本性地处理成肉体的创伤和残缺。这种写作视野可以说来自莫言的农民身份,对物质世界的观察自有其独到的体会和爱好。如果说台湾小说处理的是「我的灵魂感到巨大的饿」,莫言则处理成「我的身体感到巨大的饿」。

用户评价

评分

《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根”的力量。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与脚下的土地疏离,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无法割裂与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之间的联系。书中对众多乡土小说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对农民生活的刻画,来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那些在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土地的变迁、乡村的衰落与复兴、农民的迁徙与挣扎,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的研究视角非常多元,既有文学批评的严谨,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乡土”这两个字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重新扎根了一般,对中国大地上的种种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学术论集有时候读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系列经典及当代乡土小说作品。作者们并没有将它们仅仅视为文学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乡土小说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乡土小说中“乡愁”这一母题的探讨,不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这份复杂的情感,有的深情缅怀,有的理性反思,有的则充满了批判的力度。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情感,也更加理解了当下许多人为何会对乡土题材的作品产生共鸣。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实,尽管涉及专业理论,但讲解清晰,逻辑严谨,即便不是文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观点。它提供了一个认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和农民精神世界的重要视角。

评分

当我翻开《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厚土在下”。这几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仿佛中国广袤的土地,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记忆。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极其扎实的研究态度,带领我走进了一片又一片由当代乡土小说构建出的文学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作家作品的细致解读,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对生命、对土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一些经典乡土小说的重读,让我看到了它们在当下依然具有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同时,它也关注了新生代乡土小说作家的创作,展现了这一文学类型在不断演进和创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土小说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它更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对农民群体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是对中国文化根脉的持续追寻。

评分

《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这本书,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推荐架上瞥见它的时候,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了。那种厚重感,仿佛直接将人拉进了土地的深处,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我对乡土小说一直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结,或许是因为童年时光里那些关于乡村的零碎记忆,或许是因为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我们总渴望寻回那份质朴与根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入的乡野漫游,作者们用他们敏锐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当代中国乡土小说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乡土小说的分析都极具启发性,我尤其欣赏对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被遗忘的人物形象的挖掘,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本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并存,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对乡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小说理论的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看见中国乡村变迁的缩影,看见农民心灵的挣扎与坚守,看见土地与人之间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联系。

评分

《厚土在下: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论集》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技巧,更在于它能否触及现实,能否反映时代。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梳理了当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作品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刻社会现实。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到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身份焦虑和价值重塑,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有力的分析。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亲友,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书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们的研究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变迁,也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隐秘的欲望,以及在困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乡土小说从来不是过时的文学类型,它依然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乡村状况的一把金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