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历史叙事隅论

先秦两汉历史叙事隅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历史敍事」源远流长,滥觞于商周,成熟于战国,至两汉而鼎盛,其文本之丰赡多采,傲视寰宇。本书探讨先秦两汉「历史敍事」,运用经传、子史与出土文献,以《左传》、《国语》为主,辅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姑成家父》,以及历代经生、儒士之议论,援引「敍事学」、「诠释学」观念,绾合传统经史学、文章学,兼採宏观与微观方式,省察中国「历史敍事」的源起、特色与承变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乃当前探讨先秦两汉「历史敍事」较为多元、全面的专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隆献


  台湾彰化人,1953年生。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硕士、博士,指导教授为张以仁先生。曾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副教授,现任该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专长为经学、史学、叙事学、礼俗、文化、现代小说。着有《晋文公复国定霸考》、《晋史蠡探─以兵制与人事为重心》、《经学通论》(合着)、《汉族成年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合着)等,及学术论文数十篇。近二十年来研究主题聚焦于两方面:一为「复仇观」,撰有论文十六篇,结集为《复仇观的省察与诠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编》、《复仇观的省察与诠释:宋元明清编》二书;一为「先秦两汉历史叙事」,撰有论文十余篇,本书收录其中十篇。

图书目录

导言(代序)
一、「叙事」界说述略
二、先秦叙事传统的形成、要素、特质及其影响述略
三、西方叙事理论、史学理论、后设理论述略:
「历史」与「叙事」、「真实」与「虚构」的辨证
四、近贤出土文献、「叙事」、《左传》叙事研究述略
五、本书之材料、研究方法与内容述略
六、说明与志谢

壹、先秦汉初文献中的「孔子形象」
一、引言
二、《左传》、《国语》的孔子形象
三、出土文献与先秦诸子的孔子形象及其表现形式
四、《史记》的「孔子叙事」
五、结语

贰、从叙事学角度论《春秋》三《传》中鲁隐公的特殊形象
一、引言
二、《公羊传》「鲁隐公叙事」的省察
三、《谷梁传》「鲁隐公叙事」的省察
四、《左传》「鲁隐公叙事」的省察
五、结语

参、《左传》「弒君叙事」隅论──以赵盾、崔杼为例
一、引言
二、「弒君情节」述略与异同比较
三、「弒君人物」与相关人物之形象
四、《左传》对「弒君」的态度与评论
五、中国史官精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肆、《左传》与《系年》「战争叙事」隅论
    ─以邲之战、鄢陵之战为例
一、前言
二、《左传》与《系年》「邲之战」叙事比较
三、《左传》《系年》与「鄢陵之战」叙事比较
四、传世/出土文献的战争诠释与意义
五、结语

伍、先秦传本/简本叙事隅论──以晋「三郄之亡」为例
一、引言
二、情节述略与异同比较
三、人物与人物形象比较
四、叙事观点与主题/意义比较──兼论文献的性质
五、结语

陆、先秦叙史文献「叙事」与「体式」隅论──以晋「栾氏之灭」为例
一、引言
二、《左传》、《国语》「叙事」与「体式」之异同
三、人物形象与叙事意图之异同
四、先秦叙史文献「体式」综论──兼论《清华简.系年》之性质
五、结语

柒、论《左传》的「隐语」与「隐语叙事」
一、「隐」、「隐语」、「廋辞」意涵探论
二、《文心》所举《左传》「谐隐」事例的省察
三、《左传》的「隐语」与「隐语叙事」析论
四、余论:疑例辨析
五、结语

捌、由《左传》的「神怪叙事」论其人文精神
一、《左传》「神怪叙事」前贤论评述略
二、《左传》「神怪叙事」的省察
三、由「神怪叙事」论《左传》的人文精神
四、结语

玖、《左传》「仲尼曰叙事」刍论
一、引言
二、论「仲尼曰」非后人增益──「仲尼曰」与《左传》叙事的结合
三、论「仲尼曰」非《左氏》撰造
─「仲尼曰」与《左传》内容、立场的差异
四、「仲尼曰叙事」的叙事策略及其效用
五、「仲尼曰叙事」的经学意涵
六、「仲尼曰叙事」的史学意涵
七、结语
附:《左传》的「仲尼曰」与孔子事蹟

拾、中国叙事文学的不迁之祧──浅析《左传》的叙事技巧
一、释 题
二、《左传》叙事技巧举隅
三、「叙事」与「诠释」:叙事文本的要素与《左传》的叙事诠释
四、结语

引用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壹、先秦汉初文献中的「孔子形象」(摘录)
 
二、《左传》、《国语》的孔子形象
 
(一)《左传》的孔子叙事
 
《左传》有关孔子事蹟的载述─不包含「仲尼曰」/「孔子曰」等评论内容─各家统计与认定的数目虽小有出入,大致约有十余则。就内容言,可概分为三类:一、说明某人从学、问礼于孔子,或显示孔子的博物多闻;二、叙述孔子实际进行的政治作为与言谈;三、孔子以外的人、事,然与孔子密切相关,或事件发生时孔子得以立即听闻而论评之,就性质言,较类似「仲尼曰」/「孔子曰」等评论,对呈现孔子形象仅有间接作用。本节以前二类为主要论析对象,而以第三类为佐证之资。
 
1.博文与知礼
 
第一类资料计约四、五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叙述某人从学于孔子的两则载录,都以「预叙」方式呈现。较为单纯的一则为襄十年《左传》在偪阳之役后的记载:
 
师归,孟献子以秦堇父为右。生秦丕兹,事仲尼。
 
此则为「仲尼」用为评论之外,首次出现在《左传》的叙述,时距孔子之生尚有十二年,该事件与孔子亦无直接关系;不过偪阳之役,《左传》详细载录了鲁国三位力士秦堇父、郰人纥、狄虒弥的事蹟与战功,其中郰人纥即孔子之父。当其时,秦丕兹亦未出生,故此则战后载录,相当明显以预叙方式延续秦堇父与郰人纥的战功,连及二人之子的师弟关系。杜预《集解》:
 
言二父以力相尚;子事仲尼,以德相高。
 
明白指出《左传》预叙此事的用意,也可见《左氏》对孔门学人的特意重视与用心载录。
 
较为复杂的事例则是昭公年间孟僖子相礼事,昭七年《左传》载鲁昭至楚事云:
 
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荅郊劳。
 
鲁昭赴楚,乃因楚灵王「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意欲炫耀国力,中原诸侯初无至者,仅有鲁国被迫独来,处境已颇尴尬,孟僖子又于「相仪」、「荅郊劳」诸礼皆力有未逮。鲁国此行,内在心态畏惧楚国之威吓,外在威仪有失君国之体面,堪称狼狈,无怪回国后孟僖子要为自己「不能相礼」感到万分懊恼,故在病革之际,慎重叮嘱子孙务须学礼:
 
九月,公至自楚。
 
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