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立三侠客:胡风、聂绀弩、萧军

逆风而立三侠客:胡风、聂绀弩、萧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传记
  • 现代文学
  • 胡风
  • 聂绀弩
  • 萧军
  • 知识分子
  • 时代精神
  • 文化反思
  • 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胡风、聂绀弩、萧军。

  三人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着名的「文侠」,同为鲁迅的弟子。

  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因正直敢言而长期获罪;到八十年代重获自由,拍下唯一合照,已是八十上下的老者。

  本书由胡风女儿晓风及萧军女儿萧玉主编,部分注释由萧军次女萧耘参与整理。收入了萧军、聂绀弩、梅志(胡风妻子)撰写的文章,从头细说三人友谊的缘起,和他们与萧红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收录三人仅存的通信及萧军日记部分内容。

  每字每句,都反映了这代文人历劫的苦难。

  章诒和
  聂绀弩的诗文,萧军的日记,胡风的万言书,现在是他们各自的成就,而当初则是他们的「罪恶」。三个文人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过着囚徒般的生活(胡、聂就是囚徒)。他们从文坛消失,乃至踪迹全无。真的被岁月淹没了吗?事情恰恰相反,其人似冰雪般凛冽,其文如高原般广袤,昂然而无憾。倒是那些批判者、宣判者「消失」了。三人之间心意相通,精神相契。他们的通信,外表的朴实无华和骨子里的酣畅淋漓,令人感动。有时一封信就像一幅速写,清寒,荒枯,透着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处处都是真性情。

  北岛
  萧军、胡风和聂绀弩是中国现当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在时代转换的舞台中,他们交叉与错位,对话与独白,面具与哭泣,拉开或落下一场场悲剧的大幕。

  钱理群
  读书如见人:胡风、萧军、聂绀弩三位先生都是「鲁迅左翼」传统的当代传人。他们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既存在纠缠,更是反叛,是另一种观念,思维,情感,另一种表达。正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异类的存在,共和国文化才显得复杂与丰富,后人也就有了多样吸取、多种选择的可能。

  李欧梵
  这三位作家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响当当的人物,代表了左翼文人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如今却被这一代人遗忘了。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变成了「历史巨轮」下的牺牲品。如今「空留纸上声」!好在他们的文字终能再现,今天读来,更令我感动。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晓风(1939–)


  本名张晓风,湖北蕲春人。1939年出生于敌机轰炸下的重庆。高中毕业考大学时因受「反革命」父亲胡风的影响,政审不合格而未能升学。后在北京郊区国营农场当农业工人从事劳动。二十年后,父亲获平反,遂调至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胡风秘书,协助他的工作。胡风去世后,主要从事胡风着作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并撰写有关方面的文章。主要作品有《九死未悔—胡风传》(台湾业强出版社)、《虽九死其犹未悔—我的父亲胡风》(美国溪流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胡风画传》(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胡风传》(人民出版社)等书,并主编了《胡风全集》、《胡风全集补遗》、《我与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我与胡风•增补本》等十多种有关图书。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退休。

萧玉

  萧军女儿,现退休定居北京。退休前就职于北京鲁迅博物馆。曾参与编辑萧军《延安日记》、《东北日记》、《萧红书简》、《鲁迅书简》等多部书籍在香港和内地的出版工作。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鲁迅身边三弟子
一    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鲁迅先生的宴会    萧军    
    魏时煜导读〈在鲁迅身边结成的友谊〉
二    在西安        聂绀弩    
    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
    魏时煜导读〈在低空中飞的萧红〉
三    「爱」的悲剧—忆萧红    梅志    
    晓风导读〈萧红佚信一封〉
    魏时煜导读〈女性之间的情谊〉
四    悼念之余—忆聂老绀弩    梅志    
    魏时煜导读〈奇人聂绀弩〉
五    友谊长存        梅志    
    方朔导读〈三老晚年唯一的合影〉

第二部分    三侠客书信、日记摘抄
六    萧军•胡风通信选        
    晓风、萧耘导读〈未发表过的胡风致萧军的七封信〉
    晓风导读〈萧军于1966年给胡风的两封信〉
    方朔导读〈见证历史真情的信件〉
七    胡风•聂绀弩书信选        
    晓风导读〈胡风和聂绀弩通信〉
    王存诚导读〈聂绀弩致胡风信(六封)赏析〉
八    萧军日记摘抄        
    萧玉导读〈萧军日记摘抄〉

附录
九    萧红不作,萧军不渣    张本        
十    谁的历史?谁的记录?    魏时煜    
 

图书序言

出版前记

  2016春季,我参与了北京匡时公司的艺术品拍卖会,在送拍的作品中,民国时期女作家萧红1936年从日本写给我祖父萧军的三封书信格外受到买家的关注,拍卖前新闻持续报导,而拍卖结果大大超出预期价格,引来不少的传言和议论。这些书信原本归由我的姑姑萧耘收藏,去年她正式授权委託我全权处理,之前我们已经商定,不论拍卖收入多与少,将用这笔资金来支援与萧红有关的文化选题,支持与萧红有关的文化人物。而我第一个所想到的项目就是为胡风,萧军,聂绀弩出版一本合集,以纪念这三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这三位鲁迅先生的弟子,这三位萧红生前的亲密友人。

  萧军与萧红的经历是现代文学史上浪漫的故事,他们是文学事业上的伙伴,是六年的生活伴侣。而胡风和聂绀弩,应该属于萧红31年短暂生命中的重要朋友。另外一层关系是,胡风,萧军,聂绀弩三人无疑是鲁迅先生最忠诚的弟子,他们和萧红一样,沐浴着鲁迅的光辉,汲取着先生的营养,用自己的终身奉献来维护着鲁迅的形像,传承着先生的精神。在20世纪那些动盪的岁月里,他们都经历了多年残酷而艰难的日子,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人物。但他们能够逆风而立,最终赢得世人的敬仰,赢得人生的完美结局。他们无愧于先师鲁迅,他们无愧于这个苦难的民族。所以,用萧红当年信笺的收益来支持编辑出版这样一部书籍,即使地下萧红有知,也应该是感觉欣慰的吧?

  我之所以对于出版本书有着强烈的愿望,不仅在于他们三位都是鲁迅先生的弟子,不仅在于他们与萧红的友谊,也不仅在于他们三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我更在于他们三人都曾因正直敢言而长期获罪,获罪而不屈,不屈而坚持,坚持到最后能再次走到一起。八十年代重逢的三位老友,依旧幽默善良,依旧倔强而宽宏。他们三人曾经有一张合影,是作为专职摄影记者的我的叔叔萧燕在八十年代拍摄的,那时他们都是重新获得自由不久,三位自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那时都已是80上下的老者,但你看他们的眼神,在经过了那些大风大浪之后,个个依旧充满睿智和力量。

  五十年代的胡风反党集团是毛泽东钦定的大案,批示编入毛选,直接殃及数千人。胡风当年以一部给毛泽东的 30 万言书而招致灾难,八十年代他出狱回京后,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我曾陪祖父去木樨地 24 号楼胡风先生的家中探望,那个迎面而坐的木纳老人,恍惚而又锐利的目光和紧闭的嘴唇,让我一直在猜测他所遭受的折磨和内心的怨恨。但他当天给我写下的两句题词竟是:「大忠,首先是生活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试想,他的心里是有何等巨大的承受能力啊!

  聂绀弩,黄埔军校二期学员,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参加北伐。不论是早期的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这份履历都会令人起敬。文革中的反革命现行犯,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但就是这么一个幽默诙谐之人,给我的印像是,晚年躺在床上,干瘦而驼背,有酒有烟,话语不多,两眼放光。虽然他已离世多年,但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聂绀弩堪称现当代中国最为优秀的杂文家,旧体诗歌第一大家。

  萧军,我的祖父,1945 年自延安跟随共产党大部队衣锦还乡,到了 1948 年,在哈尔滨却成为第一个被中共东北局大规模整肃的左翼文人,文革等历次运动中多次被批判关押劳改的对像,32 年的时间蒙冤,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我和他共同生活超过 20 年,感受到他的点点滴滴,看到他的一怒一笑。从一个普通的祖父到一个大写的战士,他的品行所散发出来的光辉是我们家族的荣耀。

  这三个人物是侠,是义,是不屈的形像,所以今天作为后人,作为晚辈,我们能来纪念他们,介绍他们,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的责任。

  本书除编入萧军,聂绀弩,胡风夫人梅志等人的回忆与纪念文章外,还收集了胡,萧,聂三家力所能及可以找到的彼此之间的信笺,由于从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战火不断,运动不止,很多信笺丢失或者被销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保留下来的就更显珍贵。另外,为了方便阅读,胡风和萧军的家人及友人还为这些信笺做了导读和注释文字。曾经拍摄了胡风,王实味纪录片的香港女导演魏时煜教授也从自己的角度导读了有关文章。由于编辑本书的原因,也得以让三家的后人有更多的机会相聚来往,来追忆那三位在天上的老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冯雪峰先生的长孙冯烈在北京做东,在座的还有聂绀弩先生的外孙方瞳等朋友。我们这些也已年过 50 的第三代们相聚在一起,回忆着我们的先人,自豪于他们的刚直不阿。

  作家章诒和先生告诉我,当今在世的,她最为推崇和敬重的两位大学者,一是诗人邵燕祥先生,二是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为此我特意邀请邵先生和着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再复先生为本书作序。邵先生和再复先生欣然应允并按期交稿。这不仅仅是因为二位前辈的人品信誉极佳,更是因为他们与本书的三位主人公有着亲身密切的交往,他们说起与三位老人的往事,感慨而且兴奋不已。同时,章诒和先生,钱理群教授,诗人北岛,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分别作为推荐人,为本书写来了读书导言。仅仅看这些大师的名字,就会觉得星光四射,就会感到他们对于已经逝去的三位文学前辈的情谊,就会感觉到本书的价值。

  对于本书的出版,也要特别感谢胡风先生的女儿张晓风女士,感谢我的姑姑萧耘,萧玉,我的叔叔萧燕,还有聂绀弩先生仅有的两位亲人—他的外孙和外孙女方瞳方涓兄妹。在与他们合作整理此书的资料过程中,可以感到他们对于自己先辈的敬爱和深情。同时,香港城市大学的魏时煜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陈明慧小姐,副社长陈家扬先生,也是尽心尽力为本书的出版予以了极大地付出,让本书能够以新颖的形态和读者见面。

  此外,还有一个愿望。在三位老人中,胡风先生出生于1902年,聂绀弩先生出生于 1903 年,我祖父萧军出生于 1907 年。今年适逢祖父 110 岁冥诞,我想将此书作为一份礼物,呈现给他,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人的思念,感受到朋友的温暖,不知道他老人家在天是否能领会到我们的这份情谊?

  胡风,聂绀弩,萧军,你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永远会被记忆的名字!
 
萧大忠
2017年2月于美国加州
(编按:作者为萧军先生的长孙)

图书试读

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读了很多之后,大家都会发现有几个人的文字与众不同、相当「贴身」,让我们看到一位日常生活中可爱可敬的鲁迅。这群人在 30 年代鲁迅去世之前几年,围绕在鲁迅周围,其中有作家冯雪峰(1903 – 76)、胡风(1902 – 85)、聂绀弩(1903 – 86)、萧军(1907 – 88)、萧红(1911 – 42),还有当时还没有发表作品的(胡风的妻子)梅志(1914 – 2004)。从他们不同时期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一位最令人尊敬和爱戴的鲁迅,他们一辈子都在推动对于鲁迅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地重读鲁迅。萧军的这一篇〈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鲁迅先生的宴会〉和萧红 1939 年 10 月发表的〈回忆鲁迅先生〉都是十分动人的文字,对照来读也十分有意思。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一对刚刚踏入文坛的恋人萧红、萧军(名字寓意「小小红军」)决定到上海去找鲁迅。他们挤在一个杂货舱里,从青岛漂泊到上海,在人地两生的情况下真的写了信给鲁迅。鲁迅很快回覆,不久后先生就在霞飞路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他们,临别时鲁迅不但给了他们一个装着二十元的信封,还给了他们一些铜板乘车用。第一次见到许广平(1898 – 1968),萧红就紧握住她的手流下眼泪。不到一个月后,鲁迅宴请他们时,两位女性已经十分亲密了。在小说家萧军的笔下,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夫妇在当时极为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的生活常态描述得十分生动,而热恋中的他和萧红的感受也写得十分贴切。

应该说,鲁迅先生原来打算介绍给二萧的胡风、梅志夫妇,以及这一桌友人,都是他信任和喜爱的青年。当时处于国民政府白色恐怖之下的左翼作家,写信和日记的时候,为了安全的缘故,都会用字母或者笔名、化名来指代友人。文中鲁迅称「一道开店的老板」C 老板是已经成名的作家茅盾(1896 – 1981)。而 H 先生和 T 女士,则指胡风与夫人屠玘华(梅志),聂先生就是本书主人公之一的聂绀弩,聂夫人周女士则是周颖。胡风早在 1932 年日本留学时代就已先认识周颖,然后又认识了聂绀弩。这三人在日本参加左翼活动,1933年同时被捕,并在 5 月同船被遣送回上海。另外一位第一个给他们留了地址的叶紫(1910 – 39),和二萧很快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共同出版了「奴隶丛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仅仅是书名《逆风而立三侠客:胡风、聂绀弩、萧军》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在其中闪耀的文学巨匠们充满敬意,而这三位名字,在我脑海中都曾是鲜活的存在,但又似乎笼罩着一层历史的迷雾。“逆风而立”四个字,似乎点破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内核——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依然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逆风”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胡风的文学思想,聂绀弩的独特视角,萧军的质朴力量,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他们成为“侠客”的重要特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他们生平的简单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他们思想的深度,他们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坚持。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或者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他们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着“侠客”的风骨,成为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评分

**评价四**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书名所吸引。《逆风而立三侠客》——这四个字仿佛自带一种传奇色彩,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身影。而“胡风、聂绀弩、萧军”这三个名字,在我心中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厚重感。我一直觉得,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坚持自己思想和创作的人,身上一定有一种特别的“侠气”。他们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侠客,却在时代的风浪中,以自己的方式“立”在那里,不被轻易吹倒。我特别好奇,这三位作家在那个充满政治波折和思想碰撞的时期,是如何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又是如何处理与社会、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这本书能否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文学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现实中所遭遇的挑战?他们之间是否有过思想上的交流,或者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解读,为我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胡风、聂绀弩和萧军,让他们“逆风而立”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感染当下的读者。

评分

**评价三** 我对胡风、聂绀弩、萧军这三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们所处的那个特殊年代,更是充满了值得探究的复杂性。“逆风而立”这个词组,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他们在政治或社会环境中的艰难处境,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坚守,一种不向世俗低头的傲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勾勒出他们鲜活的形象,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家,更是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面临着种种考验。他们的“侠客”之名,又让我好奇他们身上是否存在着某种不屈的斗志,某种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即使面对重重阻碍,也依然挺直腰杆。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展现他们三人之间的互动,或者他们各自面对相似困境时的不同反应,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艰难的时代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并且这种印记是历久弥新的。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三侠客”,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再加上“逆风而立”这四个字,更是让我对内容充满了遐想。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物特别感兴趣,而胡风、聂绀弩、萧军这三位名字,在我脑海中都曾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但始终是碎片化的认知。总觉得他们身上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某种精神特质,是那个时代独特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不被磨灭的印记。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性的时代,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守自己的文学信念。我很好奇,他们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惺惺相惜,还是亦敌亦友?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道路上,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又不失内心的力量?“逆风而立”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理想的执着,一种对命运的抗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思考,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体会他们那份“逆风而立”的勇气与担当。

评分

书名:逆风而立三侠客:胡风、聂绀弩、萧军 **评价一** 翻开这本书,仿佛一脚踏进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瞬间鲜活起来。胡风,这个名字我一直有着模糊的印象,总觉得他和文学、和某种风骨有关,但具体是怎样一种“风骨”,又是如何“立”在“逆风”之中,我一直缺乏清晰的认知。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契机,让我得以窥探这位文学巨匠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压力与选择,以及他如何用文字对抗世俗的洪流。而聂绀弩,这个名字更是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的文章似乎总有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又夹杂着不羁的洒脱。我很好奇,在这场时代的大潮中,他又是如何游刃有余,甚至以一种独特的姿态“站立”的。萧军,这个名字则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粗犷、豪迈,似乎是那个时代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他的“侠客”之名又暗示着不同寻常。我想这本书应该会为我揭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他所坚守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以一种“逆风而立”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价值。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