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而立三俠客:鬍風、聶紺弩、蕭軍

逆風而立三俠客:鬍風、聶紺弩、蕭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傳記
  • 現代文學
  • 鬍風
  • 聶紺弩
  • 蕭軍
  • 知識分子
  • 時代精神
  • 文化反思
  • 曆史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鬍風、聶紺弩、蕭軍。

  三人都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壇著名的「文俠」,同為魯迅的弟子。

  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因正直敢言而長期獲罪;到八十年代重獲自由,拍下唯一閤照,已是八十上下的老者。

  本書由鬍風女兒曉風及蕭軍女兒蕭玉主編,部分注釋由蕭軍次女蕭耘參與整理。收入瞭蕭軍、聶紺弩、梅誌(鬍風妻子)撰寫的文章,從頭細說三人友誼的緣起,和他們與蕭紅之間的深厚情誼;同時收錄三人僅存的通信及蕭軍日記部分內容。

  每字每句,都反映瞭這代文人曆劫的苦難。

  章詒和
  聶紺弩的詩文,蕭軍的日記,鬍風的萬言書,現在是他們各自的成就,而當初則是他們的「罪惡」。三個文人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過著囚徒般的生活(鬍、聶就是囚徒)。他們從文壇消失,乃至蹤跡全無。真的被歲月淹沒瞭嗎?事情恰恰相反,其人似冰雪般凜冽,其文如高原般廣袤,昂然而無憾。倒是那些批判者、宣判者「消失」瞭。三人之間心意相通,精神相契。他們的通信,外錶的樸實無華和骨子裏的酣暢淋灕,令人感動。有時一封信就像一幅速寫,清寒,荒枯,透著漫不經心的揮灑狀態,處處都是真性情。

  北島
  蕭軍、鬍風和聶紺弩是中國現當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在時代轉換的舞颱中,他們交叉與錯位,對話與獨白,麵具與哭泣,拉開或落下一場場悲劇的大幕。

  錢理群
  讀書如見人:鬍風、蕭軍、聶紺弩三位先生都是「魯迅左翼」傳統的當代傳人。他們於當代中國主流文化,既存在糾纏,更是反叛,是另一種觀念,思維,情感,另一種錶達。正因為有瞭他們這樣的異類的存在,共和國文化纔顯得復雜與豐富,後人也就有瞭多樣吸取、多種選擇的可能。

  李歐梵
  這三位作傢都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響當當的人物,代錶瞭左翼文人和知識分子的良心,如今卻被這一代人遺忘瞭。他們的命運都很悲慘,變成瞭「曆史巨輪」下的犧牲品。如今「空留紙上聲」!好在他們的文字終能再現,今天讀來,更令我感動。
 
鐵與火的交響: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彷徨與抉擇 一部描繪特定曆史時期知識精英群像的宏大敘事,聚焦於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精神掙紮、立場選擇與個體命運的深刻剖析。 本書並非聚焦於三位特定人物的傳記集閤,而是以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轉型期的關鍵節點為背景,選取一群具有代錶性的知識分子群體,深入挖掘他們如何在劇烈的社會變革、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以及民族危亡的背景下,進行艱難的自我定位與價值重塑。全書以時間為軸,以思想交鋒為骨架,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近代中國知識界風雲圖。 第一部:舊世界的崩塌與新思潮的湧入 (約1895-1919)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在麵對西方堅船利炮和工業文明衝擊時的集體反應。重點探討瞭甲午戰敗後知識界從“器物層麵的學習”嚮“製度與文化層麵的反思”的艱難轉型。 一、傳統知識的睏境與齣路探索: “中體西用”的局限性:詳述以張之洞、李鴻章為代錶的洋務派士紳,在堅守儒傢倫理核心的同時,嘗試引入西方技術,最終在甲午戰爭的慘敗中暴露其體製上的脆弱性。 康梁變法的理想與幻滅:細緻描繪瞭戊戌變法期間,以康有為、梁啓超為核心的維新派知識分子,如何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來挽救危局。重點分析瞭梁啓超在流亡中,其思想如何從“保國”轉嚮“啓濛”,如何用其筆下的“新民”理念,試圖重塑國民的精神麵貌。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失敗,更是傳統知識分子在現代性麵前的集體迷失。 留學潮與思想的“海嘯”:分析瞭首批赴日、歐美留學生的歸國影響。他們帶來瞭達爾文主義、功利主義乃至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潮。這些新思想如同洪水猛獸,衝擊著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知識分子群體內部開始齣現明顯的分化,形成瞭保守派、改良派和激進派的初步陣營。 二、文學革命的先聲: 本章深入探討瞭新文化運動興起前夜,知識精英對舊文學體裁和僵化思想的批判。這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而是對國民性進行根本性改造的文化工程。白話文的推廣,被視為打破傳統等級壁壘、普及啓濛思想的必要工具。重點展現瞭知識分子如何從單純的政治改良者,轉嚮文化啓濛的“精神工程師”。 第二部:革命的浪潮與主義的選擇 (約1919-1927) 五四運動成為一個關鍵的斷裂點,標誌著知識分子的政治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同時,主義的辨析與選擇也變得異常緊迫和殘酷。 一、從個體解放到階級敘事: 德先生與賽先生的“七年之癢”:五四運動後,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成為知識界的共同旗幟。然而,隨著北洋軍閥的混戰和巴黎和會的失敗,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質疑,沒有徹底的社會結構變革,單純的文化啓濛是否隻是空中樓閣? 馬剋思主義的“登陸”:詳細剖析瞭早期馬剋思主義在知識精英群體中傳播的路徑和遇到的阻力。重點分析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如何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重新解讀中國社會的結構性矛盾,並最終將關注點從“國民”轉嚮“階級”。 知識分子的分化與結盟:描述瞭知識分子在麵對“武力統一”和“思想解放”的雙重壓力下,如何與新興的政治力量進行接觸和靠攏。探討瞭那一時期文學團體(如文學研究會、創造社)與政治傾嚮之間的微妙關係。 二、北伐戰爭中的知識群體: 分析瞭國民革命時期,大量青年學生和新派知識分子投身於國民黨左派和新興革命組織,期望通過武裝和組織化的力量實現國傢的統一與獨立。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的第一次大規模碰撞。 第三部:大時代下的精神流亡與堅守 (約1927-1937) 本部分聚焦於十年對峙時期,知識分子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如何處理“齣路在哪裏”的終極問題,以及“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的緊密捆綁。 一、都市的繁華與思想的暗流: “左翼”的崛起與壓製:描述瞭受蘇聯文學和現實主義影響的左翼作傢群體的形成。他們將筆觸深入工廠、底層民眾,試圖用文學記錄社會的不公,並成為革命思潮的文化先鋒。同時,也展現瞭當局對進步思想的日益收緊的控製。 “現代派”的掙紮:探討瞭那些專注於個人心靈探索和現代主義技法試驗的知識分子。他們一方麵試圖在西方現代思潮中尋找藝術的獨立性,另一方麵又必須麵對外部世界的日益緊張局勢,他們的“超政治化”立場常被批評為脫離現實。 大學的圍城:重點分析瞭以北京、上海、武漢為中心的幾所重要大學,如何成為思想交鋒的前沿陣地。校長、教授、學生之間的互動,構成瞭那個時代最鮮活的思想生態圖景。 二、學術的避難所與文化的薪火: 在政治高壓下,一些學者將精力轉嚮整理國故、學術研究。這並非簡單的退隱,而是在特定領域內,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民族文化保留火種的行為。例如,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等領域的研究在這一時期取得瞭顯著成就,它們構成瞭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層基礎。 第四部:傢國一體的抉擇與民族的熔爐 (約1937-1949) 抗日戰爭的爆發,徹底終結瞭知識分子進行純粹學術或文藝思辨的“安逸期”,所有人都被迫在民族存亡的大前提下做齣最終的站隊與奉獻。 一、西遷的隊伍與延安的精神感召: 內遷的大學與“剛毅堅卓”:詳盡記錄瞭西南聯大時期,知識分子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辦學的壯舉。這是一種對教育理想的近乎宗教般的忠誠。分析瞭瀋從文、馮友蘭等人在物質匱乏中,如何通過學術與人格魅力支撐起一代人的精神脊梁。 知識分子的“轉嚮”:研究瞭大量知識分子如何從城市轉嚮延安,以及他們接受再教育、融入工農兵群眾的過程。重點分析瞭他們放棄原有精英身份,學習新的政治語言和生活方式所經曆的內心衝突與最終的信仰統一。 二、兩個戰場上的筆杆子: 對比瞭在後方(重慶、昆明)堅持抗戰文藝創作的知識分子,他們側重於揭示戰爭的殘酷性與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以及在解放區進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作傢,他們的創作則更具鮮明的政治動員色彩。 三、戰後思想的再洗禮: 抗戰勝利後,短暫的“民主和平”的幻夢破滅,國共兩黨圍繞知識分子展開瞭最後的爭奪。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在解放戰爭後期,如何根據對國傢前途的判斷,做齣最終的、決定人生命運的遷移選擇。 結語: 全書旨在揭示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被需要”與“自我實現”之間的永恒張力。他們既是新思想的播種者,也是時代洪流中最敏感的犧牲品。他們的彷徨、堅守、妥協與蛻變,共同構成瞭理解近現代中國社會轉型最為復雜和深刻的一頁注腳。本書通過對群體命運的梳理,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如何做中國人”這一宏大命題時,所付齣的巨大精神代價與曆史貢獻。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曉風(1939–)


  本名張曉風,湖北蘄春人。1939年齣生於敵機轟炸下的重慶。高中畢業考大學時因受「反革命」父親鬍風的影響,政審不閤格而未能升學。後在北京郊區國營農場當農業工人從事勞動。二十年後,父親獲平反,遂調至中國藝術研究院擔任鬍風秘書,協助他的工作。鬍風去世後,主要從事鬍風著作的整理、齣版和研究工作,並撰寫有關方麵的文章。主要作品有《九死未悔—鬍風傳》(颱灣業強齣版社)、《雖九死其猶未悔—我的父親鬍風》(美國溪流齣版社、湖北人民齣版社)、《鬍風畫傳》(香港時代國際齣版有限公司)、《鬍風傳》(人民齣版社)等書,並主編瞭《鬍風全集》、《鬍風全集補遺》、《我與鬍風—鬍風事件三十七人迴憶》、《我與鬍風•增補本》等十多種有關圖書。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已退休。

蕭玉

  蕭軍女兒,現退休定居北京。退休前就職於北京魯迅博物館。曾參與編輯蕭軍《延安日記》、《東北日記》、《蕭紅書簡》、《魯迅書簡》等多部書籍在香港和內地的齣版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魯迅身邊三弟子
一    我們第一次應邀參加魯迅先生的宴會    蕭軍    
    魏時煜導讀〈在魯迅身邊結成的友誼〉
二    在西安        聶紺弩    
    迴憶我和蕭紅的一次談話
    魏時煜導讀〈在低空中飛的蕭紅〉
三    「愛」的悲劇—憶蕭紅    梅誌    
    曉風導讀〈蕭紅佚信一封〉
    魏時煜導讀〈女性之間的情誼〉
四    悼念之餘—憶聶老紺弩    梅誌    
    魏時煜導讀〈奇人聶紺弩〉
五    友誼長存        梅誌    
    方朔導讀〈三老晚年唯一的閤影〉

第二部分    三俠客書信、日記摘抄
六    蕭軍•鬍風通信選        
    曉風、蕭耘導讀〈未發錶過的鬍風緻蕭軍的七封信〉
    曉風導讀〈蕭軍於1966年給鬍風的兩封信〉
    方朔導讀〈見證曆史真情的信件〉
七    鬍風•聶紺弩書信選        
    曉風導讀〈鬍風和聶紺弩通信〉
    王存誠導讀〈聶紺弩緻鬍風信(六封)賞析〉
八    蕭軍日記摘抄        
    蕭玉導讀〈蕭軍日記摘抄〉

附錄
九    蕭紅不作,蕭軍不渣    張本        
十    誰的曆史?誰的記錄?    魏時煜    
 

圖書序言

齣版前記

  2016春季,我參與瞭北京匡時公司的藝術品拍賣會,在送拍的作品中,民國時期女作傢蕭紅1936年從日本寫給我祖父蕭軍的三封書信格外受到買傢的關注,拍賣前新聞持續報導,而拍賣結果大大超齣預期價格,引來不少的傳言和議論。這些書信原本歸由我的姑姑蕭耘收藏,去年她正式授權委託我全權處理,之前我們已經商定,不論拍賣收入多與少,將用這筆資金來支援與蕭紅有關的文化選題,支持與蕭紅有關的文化人物。而我第一個所想到的項目就是為鬍風,蕭軍,聶紺弩齣版一本閤集,以紀念這三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這三位魯迅先生的弟子,這三位蕭紅生前的親密友人。

  蕭軍與蕭紅的經曆是現代文學史上浪漫的故事,他們是文學事業上的夥伴,是六年的生活伴侶。而鬍風和聶紺弩,應該屬於蕭紅31年短暫生命中的重要朋友。另外一層關係是,鬍風,蕭軍,聶紺弩三人無疑是魯迅先生最忠誠的弟子,他們和蕭紅一樣,沐浴著魯迅的光輝,汲取著先生的營養,用自己的終身奉獻來維護著魯迅的形像,傳承著先生的精神。在20世紀那些動盪的歲月裏,他們都經曆瞭多年殘酷而艱難的日子,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人物。但他們能夠逆風而立,最終贏得世人的敬仰,贏得人生的完美結局。他們無愧於先師魯迅,他們無愧於這個苦難的民族。所以,用蕭紅當年信箋的收益來支持編輯齣版這樣一部書籍,即使地下蕭紅有知,也應該是感覺欣慰的吧?

  我之所以對於齣版本書有著強烈的願望,不僅在於他們三位都是魯迅先生的弟子,不僅在於他們與蕭紅的友誼,也不僅在於他們三人之間的深厚友情,我更在於他們三人都曾因正直敢言而長期獲罪,獲罪而不屈,不屈而堅持,堅持到最後能再次走到一起。八十年代重逢的三位老友,依舊幽默善良,依舊倔強而寬宏。他們三人曾經有一張閤影,是作為專職攝影記者的我的叔叔蕭燕在八十年代拍攝的,那時他們都是重新獲得自由不久,三位自三十年代就站在一起的朋友,那時都已是80上下的老者,但你看他們的眼神,在經過瞭那些大風大浪之後,個個依舊充滿睿智和力量。

  五十年代的鬍風反黨集團是毛澤東欽定的大案,批示編入毛選,直接殃及數韆人。鬍風當年以一部給毛澤東的 30 萬言書而招緻災難,八十年代他齣獄迴京後,精神受到瞭極大的刺激。我曾陪祖父去木樨地 24 號樓鬍風先生的傢中探望,那個迎麵而坐的木納老人,恍惚而又銳利的目光和緊閉的嘴唇,讓我一直在猜測他所遭受的摺磨和內心的怨恨。但他當天給我寫下的兩句題詞竟是:「大忠,首先是生活上的戰士,其次纔是藝術上的詩人」。試想,他的心裏是有何等巨大的承受能力啊!

  聶紺弩,黃埔軍校二期學員,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參加北伐。不論是早期的國民黨還是共産黨,這份履曆都會令人起敬。文革中的反革命現行犯,經曆瞭多少坎坎坷坷,但就是這麼一個幽默詼諧之人,給我的印像是,晚年躺在床上,乾瘦而駝背,有酒有煙,話語不多,兩眼放光。雖然他已離世多年,但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聶紺弩堪稱現當代中國最為優秀的雜文傢,舊體詩歌第一大傢。

  蕭軍,我的祖父,1945 年自延安跟隨共産黨大部隊衣錦還鄉,到瞭 1948 年,在哈爾濱卻成為第一個被中共東北局大規模整肅的左翼文人,文革等曆次運動中多次被批判關押勞改的對像,32 年的時間濛冤,他卻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我和他共同生活超過 20 年,感受到他的點點滴滴,看到他的一怒一笑。從一個普通的祖父到一個大寫的戰士,他的品行所散發齣來的光輝是我們傢族的榮耀。

  這三個人物是俠,是義,是不屈的形像,所以今天作為後人,作為晚輩,我們能來紀念他們,介紹他們,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的責任。

  本書除編入蕭軍,聶紺弩,鬍風夫人梅誌等人的迴憶與紀念文章外,還收集瞭鬍,蕭,聶三傢力所能及可以找到的彼此之間的信箋,由於從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那個特殊的時期,戰火不斷,運動不止,很多信箋丟失或者被銷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而保留下來的就更顯珍貴。另外,為瞭方便閱讀,鬍風和蕭軍的傢人及友人還為這些信箋做瞭導讀和注釋文字。曾經拍攝瞭鬍風,王實味紀錄片的香港女導演魏時煜教授也從自己的角度導讀瞭有關文章。由於編輯本書的原因,也得以讓三傢的後人有更多的機會相聚來往,來追憶那三位在天上的老人。不久前的一個晚上,馮雪峰先生的長孫馮烈在北京做東,在座的還有聶紺弩先生的外孫方瞳等朋友。我們這些也已年過 50 的第三代們相聚在一起,迴憶著我們的先人,自豪於他們的剛直不阿。

  作傢章詒和先生告訴我,當今在世的,她最為推崇和敬重的兩位大學者,一是詩人邵燕祥先生,二是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為此我特意邀請邵先生和著名的文學評論傢劉再復先生為本書作序。邵先生和再復先生欣然應允並按期交稿。這不僅僅是因為二位前輩的人品信譽極佳,更是因為他們與本書的三位主人公有著親身密切的交往,他們說起與三位老人的往事,感慨而且興奮不已。同時,章詒和先生,錢理群教授,詩人北島,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分彆作為推薦人,為本書寫來瞭讀書導言。僅僅看這些大師的名字,就會覺得星光四射,就會感到他們對於已經逝去的三位文學前輩的情誼,就會感覺到本書的價值。

  對於本書的齣版,也要特彆感謝鬍風先生的女兒張曉風女士,感謝我的姑姑蕭耘,蕭玉,我的叔叔蕭燕,還有聶紺弩先生僅有的兩位親人—他的外孫和外孫女方瞳方涓兄妹。在與他們閤作整理此書的資料過程中,可以感到他們對於自己先輩的敬愛和深情。同時,香港城市大學的魏時煜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的責任編輯陳明慧小姐,副社長陳傢揚先生,也是盡心盡力為本書的齣版予以瞭極大地付齣,讓本書能夠以新穎的形態和讀者見麵。

  此外,還有一個願望。在三位老人中,鬍風先生齣生於1902年,聶紺弩先生齣生於 1903 年,我祖父蕭軍齣生於 1907 年。今年適逢祖父 110 歲冥誕,我想將此書作為一份禮物,呈現給他,讓他再次感受到傢人的思念,感受到朋友的溫暖,不知道他老人傢在天是否能領會到我們的這份情誼?

  鬍風,聶紺弩,蕭軍,你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永遠會被記憶的名字!
 
蕭大忠
2017年2月於美國加州
(編按:作者為蕭軍先生的長孫)

圖書試讀

關於魯迅先生的文字讀瞭很多之後,大傢都會發現有幾個人的文字與眾不同、相當「貼身」,讓我們看到一位日常生活中可愛可敬的魯迅。這群人在 30 年代魯迅去世之前幾年,圍繞在魯迅周圍,其中有作傢馮雪峰(1903 – 76)、鬍風(1902 – 85)、聶紺弩(1903 – 86)、蕭軍(1907 – 88)、蕭紅(1911 – 42),還有當時還沒有發錶作品的(鬍風的妻子)梅誌(1914 – 2004)。從他們不同時期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一位最令人尊敬和愛戴的魯迅,他們一輩子都在推動對於魯迅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入地重讀魯迅。蕭軍的這一篇〈我們第一次應邀參加魯迅先生的宴會〉和蕭紅 1939 年 10 月發錶的〈迴憶魯迅先生〉都是十分動人的文字,對照來讀也十分有意思。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一對剛剛踏入文壇的戀人蕭紅、蕭軍(名字寓意「小小紅軍」)決定到上海去找魯迅。他們擠在一個雜貨艙裏,從青島漂泊到上海,在人地兩生的情況下真的寫瞭信給魯迅。魯迅很快迴覆,不久後先生就在霞飛路的一傢咖啡館見到他們,臨彆時魯迅不但給瞭他們一個裝著二十元的信封,還給瞭他們一些銅闆乘車用。第一次見到許廣平(1898 – 1968),蕭紅就緊握住她的手流下眼淚。不到一個月後,魯迅宴請他們時,兩位女性已經十分親密瞭。在小說傢蕭軍的筆下,魯迅先生和許廣平夫婦在當時極為復雜的政治環境下的生活常態描述得十分生動,而熱戀中的他和蕭紅的感受也寫得十分貼切。

應該說,魯迅先生原來打算介紹給二蕭的鬍風、梅誌夫婦,以及這一桌友人,都是他信任和喜愛的青年。當時處於國民政府白色恐怖之下的左翼作傢,寫信和日記的時候,為瞭安全的緣故,都會用字母或者筆名、化名來指代友人。文中魯迅稱「一道開店的老闆」C 老闆是已經成名的作傢茅盾(1896 – 1981)。而 H 先生和 T 女士,則指鬍風與夫人屠玘華(梅誌),聶先生就是本書主人公之一的聶紺弩,聶夫人周女士則是周穎。鬍風早在 1932 年日本留學時代就已先認識周穎,然後又認識瞭聶紺弩。這三人在日本參加左翼活動,1933年同時被捕,並在 5 月同船被遣送迴上海。另外一位第一個給他們留瞭地址的葉紫(1910 – 39),和二蕭很快在魯迅先生的支持下,共同齣版瞭「奴隸叢書」。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三** 我對鬍風、聶紺弩、蕭軍這三位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他們所處的那個特殊年代,更是充滿瞭值得探究的復雜性。“逆風而立”這個詞組,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指他們在政治或社會環境中的艱難處境,更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與堅守,一種不嚮世俗低頭的傲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曆,勾勒齣他們鮮活的形象,不僅僅是作為文學傢,更是作為有血有肉的個體,如何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麵臨著種種考驗。他們的“俠客”之名,又讓我好奇他們身上是否存在著某種不屈的鬥誌,某種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即使麵對重重阻礙,也依然挺直腰杆。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展現他們三人之間的互動,或者他們各自麵對相似睏境時的不同反應,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裏,留下瞭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並且這種印記是曆久彌新的。

评分

**評價五** 僅僅是書名《逆風而立三俠客:鬍風、聶紺弩、蕭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以及在其中閃耀的文學巨匠們充滿敬意,而這三位名字,在我腦海中都曾是鮮活的存在,但又似乎籠罩著一層曆史的迷霧。“逆風而立”四個字,似乎點破瞭他們共同的精神內核——在時代洪流的衝擊下,依然堅守自我,不隨波逐流。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逆風”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鬍風的文學思想,聶紺弩的獨特視角,蕭軍的質樸力量,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他們成為“俠客”的重要特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他們生平的簡單羅列,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他們思想的深度,他們內心世界的掙紮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精神上的聯係,或者在同一個時代背景下,他們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踐行著“俠客”的風骨,成為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

评分

書名:逆風而立三俠客:鬍風、聶紺弩、蕭軍 **評價一** 翻開這本書,仿佛一腳踏進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瞬間鮮活起來。鬍風,這個名字我一直有著模糊的印象,總覺得他和文學、和某種風骨有關,但具體是怎樣一種“風骨”,又是如何“立”在“逆風”之中,我一直缺乏清晰的認知。這本書似乎給瞭我一個契機,讓我得以窺探這位文學巨匠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在那個時代所麵臨的壓力與選擇,以及他如何用文字對抗世俗的洪流。而聶紺弩,這個名字更是帶著幾分傳奇色彩,他的文章似乎總有一種旁觀者的清醒,又夾雜著不羈的灑脫。我很好奇,在這場時代的大潮中,他又是如何遊刃有餘,甚至以一種獨特的姿態“站立”的。蕭軍,這個名字則更容易讓人聯想到粗獷、豪邁,似乎是那個時代普通人中的一員,但他的“俠客”之名又暗示著不同尋常。我想這本書應該會為我揭示,在那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下,他所堅守的是什麼,他又是如何以一種“逆風而立”的方式,詮釋著自己的生命價值。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他們的人生軌跡,以及他們之間可能存在的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

**評價四**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書名所吸引。《逆風而立三俠客》——這四個字仿佛自帶一種傳奇色彩,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身影。而“鬍風、聶紺弩、蕭軍”這三個名字,在我心中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厚重感。我一直覺得,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能夠堅持自己思想和創作的人,身上一定有一種特彆的“俠氣”。他們不是武俠小說裏的江湖俠客,卻在時代的風浪中,以自己的方式“立”在那裏,不被輕易吹倒。我特彆好奇,這三位作傢在那個充滿政治波摺和思想碰撞的時期,是如何保持創作的獨立性,又是如何處理與社會、與權力之間的關係。這本書能否深入剖析他們各自的文學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挑戰?他們之間是否有過思想上的交流,或者在某種程度上相互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解讀,為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鬍風、聶紺弩和蕭軍,讓他們“逆風而立”的精神,能夠穿越時空,感染當下的讀者。

评分

**評價二** 這本書的書名就深深地吸引瞭我,“三俠客”,聽起來就充滿瞭故事性,再加上“逆風而立”這四個字,更是讓我對內容充滿瞭遐想。我一直對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堅持自我、不隨波逐流的人物特彆感興趣,而鬍風、聶紺弩、蕭軍這三位名字,在我腦海中都曾留下過深刻的印象,但始終是碎片化的認知。總覺得他們身上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某種精神特質,是那個時代獨特的産物,也是那個時代不被磨滅的印記。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他們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性的時代,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堅守自己的文學信念。我很好奇,他們彼此之間是怎樣的關係?是惺惺相惜,還是亦敵亦友?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道路上,麵對來自外部的壓力,又不失內心的力量?“逆風而立”不僅僅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對理想的執著,一種對命運的抗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思考,去理解他們的選擇,去體會他們那份“逆風而立”的勇氣與擔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