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

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训诂学
  • 杨树达
  • 经学
  • 古籍
  • 学术研究
  • 文献学
  • 中国古典文献
  • 传统文化
  • 版本研究
  • 目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杨氏形义观、音义观、语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运用,作为阐明杨氏训诂的主体;以杨氏的语法修辞观及其在训诂中的运用,说明杨氏训诂虚实兼治的特点;通过和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三者的比较,说明杨氏训诂的时代共性和个体特征;从古籍整理、辞书编纂和文史研究等三方面,举例说明杨氏训诂的应用;最后从形义之学、音义之学、语义之学、虚实兼治、专书训诂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杨氏训诂的成就,并从宏观角度指出杨氏训诂的局限、以札记的形式从微观上提出了商榷意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唐宋词史论》的图书简介,全文约1500字,旨在详细介绍该书内容,且不含任何关于《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的信息,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流畅。 --- 唐宋词史论:流变、风骨与气象 作者: 顾培德 (化用名) 出版社: 翰墨轩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二零二四年三月 卷首语:探寻词之为体,格高韵远之源流 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独立而璀璨的一章,其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是理解宋代文化的关键所在。本书《唐宋词史论》,并非仅是对词人名录的简单罗列,或对佳作名句的浅尝辄止,而是试图以宏阔的史学视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唐五代至两宋近六百余年间,词体如何从隋唐燕乐的边缘走向文坛的中心,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孕育出各自独特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规范。 本书的写作动机源于对“词”这种文学体裁生命力的深刻敬畏。词的兴衰,恰恰映照着宋代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和政治命运的起伏。从晚唐的旖旎感伤,到两宋的豪放婉约之争,再到南渡后的家国之思,词体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本书力求揭示,在看似繁复的流派纷争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和内在逻辑。 第一编:词体的肇始与雏形——晚唐五代之嬗变 本书的起点追溯至词体的萌芽期。唐代“词”作为燕倡之曲,其初始形态带有浓厚的民间和音乐的色彩。第一章《燕乐之声与文人之笔》,探讨了琵琶曲辞、曲子词的早期形态,指出词体在与俗乐结合中确立了其特殊的格律基础——长短句的自由与协律的约束。 第二章《温庭筠与花间词派的审美定型》,聚焦于花间词派的贡献。温庭筠等人的创作,标志着词体正式脱离纯粹的歌妓文学范畴,被士大夫阶层所采纳和提升。本章细致分析了“花间派”在用典、用事、色彩描摹上的精妙,揭示其奠定了早期词作的“香艳”与“精工”的基调,但也指出了其在内容上的局限性——“一味绮靡,终失风骨”。 第三章《两蜀词风的竞逐:从晏殊到柳永》,则将目光投向了五代之交的词坛重镇——蜀地。晏殊、欧阳修等北宋初期的重要人物,如何承接花间遗风,并开始尝试将词纳入士大夫日常情怀的书写。柳永的出现是词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柳永的词,以其对市井生活和世俗情感的直书,以及大量创作的慢词(长调),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为后世的“铺叙”手法提供了范本,此处的铺叙不再仅仅是辞藻的堆砌,而是叙事深度的拓展。 第二编:北宋鼎盛:风格的对立与格律的成熟 北宋是词体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其特征在于“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的形成与激烈碰撞,共同铸就了宋词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欧阳修与晏殊:雅正之美的确立》,探讨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对词坛风气的净化作用。他们倡导词风趋向“雅正”,反对靡靡之音,力求以平易之笔写深沉之情。本章分析了其在词韵、用事上的典范意义。 第五章《苏轼的革命:论词入诗的开创性意义》,这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苏轼被视为“以诗为词”的集大成者,他打破了词体在题材和气度上的传统藩篱,将哲理思辨、宏大叙事引入词境。本章详细论证了苏轼如何通过句法结构和意境营造,实现词体美学范畴的“拓边”,使词具有了与诗并驾齐驱的史诗性气象。 第六章《“苏门”余韵与格律的坚守:秦观、黄庭坚的探索》,考察了苏轼开创的豪放一路的影响力,同时对比了坚持传统格律精研的词人。秦观以其细腻的感悟和典雅的句法,成为婉约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本章对“婉约派”的“深细”之处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其“深”并非仅指情感的私密性,更包含对生命体悟的深刻性。 第三编:南宋的承续、张扬与终结 靖康之变,将北宋的繁荣戛然而止,南渡后的词人带着深沉的家国之痛,使词体艺术进入了另一个高潮,同时也孕育了其衰亡的因子。 第七章《李清照:个体生命经验的极致书写》,本书对李清照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婉约派”标签。本章侧重分析了其前期与后期的风格巨大转变,特别是南渡后词中对丧乱、离散的直观描绘,这种“真情”与“血泪”的交织,使得词体具备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力。 第八章《辛弃疾:以笔为剑的英雄气概》,辛弃疾的词是南宋精神的最高体现。本章深入剖析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特点,他如何大量吸收史传、散文的笔法,构建出宏大而悲壮的境界。这种“以身许国”的情怀,虽然继承了苏轼的豪放,但其基调却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第九章《姜夔与周密:格律的精致化与词史的收束》,南宋中后期的词坛,一方面出现了姜夔这样将格律推向极致的“词压倒一切”的典范,其注重音律的“平上去入”的考究,体现了词体艺术的纯粹追求。另一方面,周密的词则带着对故国往事的追忆与伤逝,标志着宋词在历史潮流中的逐步沉寂。 结语:词体的生命与文学的永恒 本书最后总结了唐宋词自萌芽至衰落的内在驱动力——即词体对“声律”的依赖与对“情志”表达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词体最终因其体式的局限性(难以承载过重的社会历史内容),而逐渐被更具自由度和包容性的戏曲和散文所取代。然而,其在审美趣味、语言锤炼和意境营造上的高度成就,已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本书在写作中,大量参考了历代词话、词选的批注,结合现代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在保持传统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赋予文本以现代读者易于接受的阐释框架。它是一部关于词的“形”与“神”的综合性研究,期望能为热爱宋词的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更立体的理解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卞仁海


  男,博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对外汉语教育系副教授,从事训诂学、词源学、避讳学研究。迄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篇,出版学术专着3部,参编教材2部,主持省(部)、市、校级科研项目5项。
 

图书目录

序一  1
序二  5

上册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杨树达生平、着述  1
二 问师求学(1897-1911)  2
三 设教治学(1911-1956)  3
第二节 杨树达的训诂着作及其研究现状  6
一 杨树达的训诂着作  6
二 杨树达训诂之研究现状  8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意义及所用材料  11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
二 本书所使用的杨氏训诂材料  12

第二章 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  15
第一节 段王后学  15
一 干嘉学派的训诂学  15
二 杨氏的历史继承  18
第二节 湘学余绪  28
一 湘学、皖派兼承  28
二 为学独立、致用  32
第三节 时代影响  35
一 近代语源学  35
二 近代甲金学  39

第三章 杨树达的文字形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45
第一节 杨树达的文字观  45
一 文字和语言  45
二 文字的演变  47
三 文字的歧异  48
四 文字的构造  52
五 文字形义密合  53
第二节 古文字字形的利用  55
一 古籀的利用  55
二 甲金文字的利用  59
第三节 文字歧异的利用  65
一 异体字的利用  65
二 古今字的利用  77
三 通假字的利用  88
四 形讹字的利用  88
五 异文的利用  91

第四章 杨树达的音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03
第一节 杨树达的音义观  103
一 杨树达的假借观  103
二 杨树达的声义观  105
第二节 形声字的利用  110
一 形符的利用  110
二 声符的利用  113
第三节 声音的利用  136
一 破假借  136
二 声训  144

第五章 杨树达的语义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49
第一节 杨树达的语义观  149
一 「义为之主」  149
二 语义规律的揭示和利用  150
第二节 词义的辨析  160
一 同源同义词的辨析  161
二 非同源同义词的辨析  166
第三节 词义的引申  178
一 明本义  178
二 明引申义  180
三 明语源义  181

第六章 杨树达的语法修辞观及其在训诂中的应用  183
第一节 杨树达的语法观及其训诂应用  183
一 杨氏的语法研究  183
二 虚实交会—语法和训诂  186
三 杨树达运用文法训诂例举  188
第二节 杨树达的修辞观及其训诂应用  194
一 杨树达的修辞研究  194
二 杨树达运用修辞训诂例举  196

下册

第七章 语源、训诂研究:杨树达与章太炎、沈兼士和黄侃  209

第一节 语源研究:杨树达与章太炎  209
一 章氏的影响  209
二 杨氏的精进  214
三 共有的局限  232
第二节 语源研究:杨树达与沈兼士  236
一 略同的转精之处  237
二 学术旨趣的不同  244
第三节 训诂、语源研究:杨树达与黄侃  247
一 训诂理论与实践  248
二 语源研究  262

第八章 杨树达之训诂在诸多方面的应用  271
第一节 古籍整理及阅读  271
一 版本  272
二 校勘  272
三 注释  276
四 标点  278
五 校订《说文》  280
第二节 辞书编纂  282
一 《词诠》的编纂  282
二 「新式字典」的设想  283
三 杨氏训诂材料用于辞书编纂例举  284
第三节 文史研究及其他  289
一 语言研究  289
二 文学研究  291
三 史学研究  293
四 中外文化交流  295

第九章 杨树达的训诂成就和局限  297
第一节 成就及影响  297
一 形义之学  298
二 音义之学  299
三 语义之学  302
四 虚实兼治  304
五 专书训诂  304
第二节 局限与商榷  306
一 宏观审视  307
二 个案商榷(凡24例)  315

主要参考文献  345

附录
一 杨树达系联同源字、同义字一览表  363
二 杨树达《文字孳乳之一斑》孳乳字一览表  387
三 杨树达学术年  38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看封面和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 “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这几个字传递出的信息,是关于语言的深度探索,是关于古籍的精细梳理,更是关于一位学术巨匠的智慧结晶。我一直觉得,对于汉语来说,训诂学是挖掘其深层含义、理解其文化底蕴的关键。而杨树达先生,更是这个领域的权威。这本书的“上册”,让我预感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当可观,它或许会像一个系统性的课程,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入训诂学的殿堂。我个人尤其对那些历代学者都有不同解读的词语,充满了好奇。想知道杨先生是如何权衡各家之说,最终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这不仅仅是字词的考据,更是对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一种解读。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体现在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文字的迷雾,更真切地感受古代的智慧和情感。我计划把它放在案头,有时间就翻阅,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

评分

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从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来看,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书名“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光是这个名字就透露出一种严谨而深入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古代汉语的词义演变和训诂学有浓厚的兴趣,杨树达先生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他的学术成就对我们这一代治学之人来说,无疑是灯塔般的存在。这本书能够集结成册,并且是“上册”,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与广博,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我个人特别期待书中对于一些疑难字词的考证,特别是那些在传世文献中多有歧义的词语,想知道杨先生是如何梳理和解读的。而且,训诂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考验学人功力的学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释义,更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甚至语音学的知识,才能做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这本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提醒我还有如此浩瀚的知识宝库等待我去探索。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方法论上的启迪,学习如何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如何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度”——不仅仅是纸张层层堆叠的物理厚度,更是知识和智慧沉淀的深度。书名“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几个字,仿佛就带着一股古籍特有的墨香,一种穿越时空的学术力量。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古代汉语的入门读物,但总觉得有些浅尝辄止,而这本书,一看名字就知道是直指核心,要进行的是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我猜想,在“上册”中,杨先生一定对训诂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或许还涉及了对一些重要古籍的训诂实例分析。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而言,能够跟随一位大师的脚步,系统地学习训诂之法,是何等幸运!我尤其好奇,在讲解训诂方法时,是否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但却极为关键的史料,或者提出一些独创性的见解。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其提供的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所代表的那种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那种对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进行不懈探索的精神。我计划把它作为我近期深入研读的重点,希望能在字斟句酌中,领略训诂学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从它的名字“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来看,就透露出一种不凡的学术气质。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著作。我一直对训诂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深知,理解古代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乃至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对词语本义的准确把握。而杨树达先生,在训诂学领域享有盛誉,他的研究无疑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的“上册”,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其中必然包含了对训诂学基本原理的阐释,对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对大量古籍的细致考辨。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进行严谨的字词溯源,如何辨析细微的意义差别,以及如何结合史料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语言的丰富多彩,感受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我计划把它作为我个人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治学水平。

评分

握着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书名“杨树达训诂研究 上册”六个字,在我看来,是学术界的一块丰碑,代表着对汉语源流的深刻洞察和对古典文献的细致考辨。我一直认为,理解古代文献,离不开精准的训诂,而杨树达先生在这方面无疑是翘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汉语词义演变和语用规律的绝佳机会。虽然我还没有打开阅读,但可以想象,其中必定蕴含着大量的考证材料、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一些常用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词语,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杨先生是如何通过层层剥茧,揭示其本义和引申义的。训诂学并非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我希望通过阅读此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能够以更敏锐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篇章。这本书无疑是我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广阔的学术海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