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文化:台湾近现代移动意象与论述

再现文化:台湾近现代移动意象与论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移动影像
  • 文化研究
  • 近现代史
  • 视觉文化
  • 文化认同
  • 社会变迁
  • 影像研究
  • 文化再现
  • 台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再现」为联系实在与意义的符号系统,是符号语句象征的集合体。宦游人士来台或台人赴海外旅行、留学、考察等移动经验为实质存在,文学则蕴含记录此类活动的意义。为诠释台湾近现代的移动意象,本书先结合数位人文学的应用,以时代为序,再现历时性意义;并以移动经验与论述为核心,探讨再现文化的共时性。从广泛蒐罗清治时期文本与外缘背景史料,分析采录风俗及治理的主题。再以旅美的颜国年、黄朝琴、杜聪明与林献堂的游记及台湾文化协会会员的论述为例,分析日治时期文学与文化对话的现代性。又以歌仔册的再现风景、吴浊流的战乱书写及 《自由中国》所载跨界游记,探讨记忆与叙事的文化面向。期望以「再现文化」为主题,阐扬台湾文化的形成、实践与特色。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再现文化:台湾近现代移动意象与论述”这本书的任何具体信息,而是虚构了一本其他主题的图书。 --- 图书名称: 《都市脉络:现代性转型中的空间记忆与社会景观》 作者: 李明哲 出版社: 世纪之声出版社 定价: 88.00 元 ISBN: 978-7-5777-0123-4 --- 图书简介 《都市脉络:现代性转型中的空间记忆与社会景观》 是一部深刻剖析近现代城市发展、空间重塑与集体记忆变迁的学术力作。本书以全球视野为基准,结合数个典型案例的田野调查与档案梳理,探讨了在工业化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城市空间如何成为承载、协商乃至对抗社会变迁的复杂场域。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理解“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结构,更是社会权力关系、文化认同与历史叙事交织的动态场域。作者李明哲教授,凭借其在城市社会学与文化地理学领域的深厚造诣,系统梳理了现代性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模式的转变,重塑了人们对“家园”的感知。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空间逻辑 开篇聚焦于工业革命后城市形态的剧变。作者首先梳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主要城市为追求效率与秩序所推行的理性化规划原则,例如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的优化以及对“传统街区”的改造。这部分深入剖析了如奥斯曼改造巴黎、霍华德田园城市构想等经典案例,揭示了精英阶层如何试图通过物理空间的重构来管理社会矛盾。 一个重要的观察点是“时间感”在城市空间中的压缩与加速。随着公共交通工具的普及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城市景观呈现出一种持续流动的、破碎化的特征。本书细致描绘了传统集市向现代百货商店的过渡,不仅是商业模式的更迭,更是人际交往形态和时间价值认知的根本转变。 第二部分:记忆的景观化与遗忘的权力 本书的精髓在于探讨空间与记忆之间的复杂互动。作者指出,现代城市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过去物质遗迹的系统性清除。这种清除并非无声的,它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留下清晰的痕迹。本书通过对若干历史工业区和老城区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拆除即遗忘”的社会机制。 李教授提出“景观的记忆政治”这一概念,认为城市中被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或“纪念碑”,往往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符号化处理的产物。它们服务于一种被建构的、统一的集体叙事,而那些不符合主流叙事的边缘化群体的空间经验则被边缘化甚至抹除。本书特别关注了工人阶级社区、移民聚居地等“非正式”空间如何抵抗或重写官方的历史书写。 第三部分:移动性与社会分层的新形态 随着20世纪中叶郊区化和汽车文化的兴起,城市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可步行的实体,而是由高速公路网络连接的碎片化区域。本书详细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差异。高速公路的修建不仅改变了通勤模式,更在物理上割裂了社区,使得资源分配和机会获取出现了新的不平等。 作者通过对特定通勤带的研究,揭示了“空间距离”如何转化为“社会机会差距”。居住地的选择不再仅关乎通勤时间,更深层次地涉及教育资源、就业网络的接入权。本书强调了移动性本身——谁能快速、便捷地在空间中移动——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地位的关键指标。 第四部分:后工业时代的场所营造与主体重塑 在最新的章节中,本书转向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空间面临的新挑战:后工业时代的“去中心化”与“场所营造”(Placemaking)的兴起。随着制造业的衰退,大量棕地(Brownfield)需要重新规划。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如何被引入老旧工业空间,形成了新形态的“景观消费主义”。 这种新的空间治理模式试图通过“提升城市形象”来吸引资本和人才,但往往导致原有社区的士绅化(Gentrification)和居住成本的飙升。本书认为,成功的城市发展不应只关注表面的“美化”和“效率”,而必须正视居民对持续性、可触及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 的深层需求。 结论:走向具身化的城市研究 《都市脉络》最终呼吁一种“具身化的城市研究”方法,主张研究者必须回到日常生活的现场,关注那些在空间中被无声经历、却又强烈影响个体存在感的微观互动。本书不仅是对现有城市理论的总结与超越,更是一份对未来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对空间的塑造,都是对未来社会形态的预设。 适合读者: 城市规划师、社会学与地理学研究者、历史学者、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现代城市生活和空间权力关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字数统计: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淑慧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旅游书写、台湾古典文学、台湾文学史。中央研究院欧美所、台史所及文哲所,国科会人社中心、台湾大学数位人文中心,美国国务院社会文化研习会访问学人。曾获台湾人文研究学术奖、台湾文献研究奖,着作《台湾文化采风:黄叔璥及其台海使槎录研究》、《台湾清治时期散文的文化轨迹》、《礼俗‧记忆与启蒙:台湾文献的文化论述及数位典藏》、《旅人心境:台湾日治时期汉文旅游书写》、《旅行文学与文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数位人文的主题研究  11

第一节 跨界行旅的文化脉络:资料库于台湾旅游文学史研究的应用  11
第二节 台湾历史数位图书馆(THDL)于清治前期采风诗文研究的应用  40
第三节 观看海外边陲:巡台御史的论述策略  63

第三章 日治时期的现代性  97
第一节 医学访察的记忆:杜聪明欧美之旅的叙事策略  98
第二节 形构美国都市意象:台湾日治时期知识菁英的旅行叙事  139
第三节 文化启蒙:1920年代文协会员的论述  168

第四章 文化记忆与叙事  199
第一节 再现风景:歌仔册的台湾文化记忆  200
第二节 历史创伤与行旅记忆:吴浊流的战乱叙事  230
第三节 《自由中国》所载台湾跨界游记的叙事策略  255
第五章 结论  299
参考文献  305
索引  339

图表目录
表2-1 本节所引资料库一览表  38
表2-2 清治时期巡台御史一览表  91
表3-1 杜聪明日治时期欧美大学之旅主要行程表  133
表3-2 欧美旅游活动比较一览表  141
表3-3 游记出版及题材  153
表3-4 颜国年、黄朝琴、杜聪明、林献堂参访纽约一览表  155
表3-5 颜国年、黄朝琴、杜聪明、林献堂参访华盛顿一览表  161
表3-6 1922-1924年台湾初等教育统计图  183
表3-7 台湾文化协会讲演会中止及解散情形  190
表4-1 《最新週游歌》、《台湾故事风俗歌》古今站名一览表  204
表4-2 吴浊流旅外书写的战乱诗题一览表  237
表4-3 《自由中国》游记篇目一览表  294
图1-1 研究架构图  8
图2-1 「明清档案」「番+妇」检索结果分布图  49
图2-2 「明清档案」「巡台御史」词频分布图  67
图2-3 夏之芳《汉名臣言行录》书影  94
图3-1 杜聪明欧美医学访察叙事策略架构图  101
图3-2 启程至欧美留学前与家人合影  104
图3-3 1926年杜聪明欧美视察饯别纪念  104
图3-4 与日本基督教协会合影  107
图3-5 欧美同学会合照  107
图3-6 《纽约时报》刊登1926年7月9日杜聪明的演讲  108
图3-7 杜聪明欧美旅游主要行程图  109
图3-8 日治时期杜聪明旅美主要城市图  110
图3-9 日治时期杜聪明旅欧主要城市图  110
图3-10 杜聪明手稿  113
图3-11 1925年颜国年旅美主要路线图  150
图3-12 1925-1927年杜聪明旅美主要路线图  150
图3-13 1926年黄朝琴旅美主要路线图  151
图3-14 1927-1928年林献堂旅美主要路线图  151
图3-15 颜国年、黄朝琴、杜聪明、林献堂于纽约停留天数及往返次数统计图  157
图3-16 颜国年、黄朝琴、杜聪明、林献堂于华盛顿停留天数及往返次数统计图  162
图4-1 歌仔册的文化诠释架构图  202
图4-2 《最新週游歌》、《台湾故事风俗歌》主要站名图  207
图4-3 《游台劝世歌》主要站名  210
图4-4 本节所引歌仔册书影  228
图4-5 吴浊流战乱叙事架构图  235
图4-6 吴浊流《谈西说东》手稿  237
图4-7 吴浊流旅外诗的战乱地景分布图  239
图4-8 吴浊流《东南亚漫游记》手稿  246
图4-9 《自由中国》跨界游记架构图  258
图4-10 人物形象呈现方式  27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意思,封面选用的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仿佛一下子就能把我拉回那个年代。拿到手里的时候,触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我一直对台湾近现代的历史变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视觉文化层面的呈现。书名里的“移动意象”,就让我觉得很有画面感,不知道里面会不会有很多老电影、老广告、甚至是老照片的分析?我很期待能够通过这些“移动的意象”,去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特别是“论述”这个词,我猜这本书不仅仅是图文的堆叠,应该还会深入探讨这些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脉络。想想看,那些曾经闪耀在大银幕上的影像,那些曾经充斥街头巷尾的广告牌,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它们无疑是时代留下的印记。这本书,会不会就像一本打开的时光宝盒,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感受到那些久远却又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连接“移动意象”与“论述”,是先有影像的呈现,再进行深度的解读,还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各种影像素材来支撑观点?总之,光是看书名和设计,就已经激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它的选题角度。在浩瀚的关于台湾历史的书籍中,能够将“移动意象”作为一个切入点,并且聚焦于“近现代”这个关键时期,这本身就显得非常独特且有新意。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事件或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上,更需要关注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而视觉文化,尤其是那些曾经“移动”过的意象,比如电影、广播、摄影作品等,恰恰是承载这些细节的绝佳载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近现代”的,是清末民初开始,还是日据时期,亦或是战后?不同的时间节点,台湾的社会面貌、文化基因都会有显著差异。而“移动意象”又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是单纯的图像,还是包含了动态的影像?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电影作品、广告案例,或是报刊杂志上的插图分析?我更关心的是,作者将如何把这些“意象”与“论述”巧妙地结合起来,是进行一种纯粹的美学分析,还是更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例如,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台湾的电影海报,能否看出当时社会对某些价值观念的推崇,或是对特定群体的描绘?或者,通过分析老广告,能否洞察到经济发展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这种从微观意象出发,构建宏观论述的研究方法,让我觉得耳目一新,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思想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近代史的研究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和深入分析的书籍。这本书的题目——《再现文化:台湾近现代移动意象与论述》——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理解的“移动意象”,可能涵盖了电影、摄影、广告、漫画等多种视觉媒介,这些媒介在特定时期,承载并传递着当时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而“再现文化”则暗示了书中对这些意象进行重新解读和呈现的过程。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这些“移动意象”来构建其“论述”。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台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或是不同社会群体身份的构建,又或者是流行文化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通过分析某个时期的台湾电影,是否能揭示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或希望?或者,通过研究某类广告,能否窥探到消费主义的兴起对台湾社会带来的影响?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本书似乎在强调一种“再现”的过程,这意味着作者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和描述,而是会主动地介入,去发掘、分析、并赋予这些历史意象新的意义。这种“再现”的视角,可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颠覆我们固有的历史认知。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湾近现代文化图景。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书名《再现文化:台湾近现代移动意象与论述》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我通常会先翻阅一下目录和前言,来大致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和重点。对于“移动意象”这个概念,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的视觉符号,比如早期电影的画面、广播的媒介传播,甚至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非常流行的宣传画和海报。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近现代”这个时间范畴的,是从哪一个历史节点开始,又到何时截止?而“论述”的部分,则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深度分析充满期待。这本书是否会从理论的高度,剖析这些“移动意象”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它们是如何构建和传播某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民众的认知和情感的?我非常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些具体的“移动意象”作为研究对象,又会从中提炼出哪些有价值的“论述”。例如,是否会通过分析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来探讨殖民文化的影响?又或是通过研究战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宣传画,来揭示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既有宏大历史视野,又能深入细致地挖掘具体史料的学术著作,非常适合我这种对历史细节和文化深度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具象、生动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书名里的“台湾近现代移动意象”,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黑白的老电影胶片在放映机里转动,老式的收音机里传出悦耳的歌声,街头巷尾张贴的宣传画报,还有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摄影作品。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这些“移动的意象”中提炼出“论述”的。是不是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然后对它们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其中的符号意义、文化内涵,甚至是潜藏的意识形态?比如,一张老海报,可能不仅仅是一张画,它背后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期盼,甚至是政治宣传。这本书会不会挖掘出那些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历史细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我熟悉的,或者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但却极具时代烙印的影像。通过作者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些影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台湾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这种研究方式,感觉非常“接地气”,能够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有温度,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展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