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遗民情怀」作为重诠《红楼梦》的密码
从文字迷宫中发掘「隐微书写」的政治意义
将当代理论导入红学研究,重审「反清悼明」或「排满兴汉」的议题
学者廖咸浩新作《红楼梦的补天之恨:国族寓言与遗民情怀》
将红楼梦中「心学」与「理学」的对抗现象,
还原为遗民情怀与清代笼络政策的抗衡,展开关于本书题旨的钩沉。
这个重诠的过程主要以后设小说、国族寓言及精神分析理论贯穿。从红楼梦以两种神话二度开展的现象,勾勒出其后设小说架构,并以「不看正面,应看反面」的寓言阅读,窥看其对明清易代之巨变下国族命运的省思,再由精神分析理论剖析遗民之「另我」(宝玉)如何在以《大义觉迷录》为高潮的清廷笼络政策压力下,经由重履崇祯殉国至南明覆灭的历史,以坚其不仕二主之志。最后,《红楼梦的补天之恨》更经由此一易代的悲剧,探索红楼梦如何转化兴起于明清之际的本土现代性因满人入关所遭致的挫败。
文学研究中的寓言式阅读在中西文学传统中都源远流长,而当代的「国族寓言」式的阅读,更可谓结合了传统寓言式阅读、当代后结构主义理论及后殖民理论,对文学作品中被忽略的国族宰制关系给予了全新的关注。《红楼梦的补天之恨》的写作即是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对遗民情怀应成为一种「具正当性」的红学研究议题,提供一点浅见。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
廖咸浩《红楼梦的补天之恨》开宗明义,点出目前「红学」研究的局限在于执着文本内部(人物、文字、象征)研究,以致见树不见林,忽略《红楼》真正宗旨:这是一本反清复明的国族寓言,是一本政治小说。我们任何对木石前缘的矜惜,对补天遗恨的喟叹,都必须以作者的遗民情怀为前提。
《红楼梦的补天之恨》延续了蔡元培、潘重规的「红学」论述,力图「正本清源」,为《红楼》民族大义再做解说。廖咸浩秉持《红楼梦》作为寓言小说的信念,将全书视为一庞大细腻的遗民密码结构,不仅自己抽丝剥茧,也号召读者有志一同,参与解密工作。在以往蔡元培、潘重规式的解读方法外,他又能操作西学理论,从拉冈(Lacan)到布希亚(Baudrillard)、纪杰克(Žižek),从创伤论到国族论、后殖民论,发展出个人的诠释体系。作者一方面是解密,但另一方面因为援引、发挥繁复理论资源,其实又成为「加密」的尝试。由此形成微妙的论述张力,最是可观。
廖咸浩将《红楼梦》再还原至历史情境,认为《红楼梦》成书背景虽然已是雍干盛世,却也是文字狱的高峰期。根据小说种种蛛丝马迹,作者认为上述三重世界观和遗民论述息息相关。太虚论依违程朱理学,其实投射清廷怀柔汉人的一套思想逻辑;大荒论指向明室正统覆亡后,天崩地裂的绝对荒凉情境;而大观论则暗示遗民一往情深,追怀前朝而不可得的乌托邦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