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夜读

晚秋夜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岁月无声走过已然偏斜的星辰,
  而阅读未尝稍停,
  生命有多长,阅读就有多长。

  时隔四年,陈芳明教授再次将夜读的点滴心得结集成册。这一次,他将以此为起点,带领我们一同回首他的来时路。

  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书写、评析,陈芳明教授所作的书序与评论篇章累计超过二十万字;《晚秋夜读》不仅仅是他过去四年的读书笔记,更是他生命轨迹的纪录。

  如今危楼孤灯下那道坚毅傲然的身影,在逐渐延伸迎向人生的晚秋之际,仍一笔一笔严谨地以文字梳整着自己的思考与意志。时代的转折,文化的积叠,新生代的文学声腔,全都浮跃在他思绪跌宕有致的笔下。

  《晚秋夜读》再一次引领我们来到陈芳明教授书桌前,感受他对新世代作品的感觉。这本书象征着悠长阅读旅路上的一个驿站,同时预告了下一程的长途跋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芳明


  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高雄。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后赴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成立该校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

  着作等身,主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余光中跨世纪散文》等;政论集《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晚天未晚》、《革命与诗》;诗评集《诗和现实》、《美与殉美》;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孤夜独书》、《枫香夜读》、《星迟夜读》,以及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台湾新文学史》,传记《谢雪红评传》等书,为台湾文学批评学者的研究典范。
 

图书目录

【编辑前言】持续延长的傲岸身影
《陈芳明作品集》前言
时间越来越倾斜──《晚秋夜读》自序

第一辑 序文
「Essay时代」前言
又冷又热的散文──序刘思坊《躲猫猫》
三代的细微感情──序张辉诚《祖孙小品》
大稻埕的光影──序《春花忘录》
台湾就是女性──序洪素丽《台湾好女》
她的退休与未休 ──序廖玉蕙《在碧绿的夏色里》
内敛的青春旗手──序林禹瑄《夜光拼图》
记忆的黑暗与光明──序《茶行的女儿》
从旅行到踏查──阿泼《介入的旁观者》序
爱的背面与内面──序王聪威《生之静物》
爱的輓歌──序王定国《敌人的樱花》
诗的哲学浪子──序吴怀晨诗集《浪人吟》
歌手与写手的奏鸣──序陈绮贞《不在他方》
男女故事,从头说起──《亲爱的小孩》序
《台湾新文学史》日文版序
舌头的台湾探险──序焦桐的《味道福尔摩莎》
我们追求怎样的东亚──写在白永瑞《横观东亚》书前
看待台湾文学史的另一个方法──《同志文学史:台湾的发明》序
美与雄辩──林惺岳《帝国的眼睛》序
散文的细读──序何寄澎《永远的搜索》
跨越语际的原住民文学──《台湾原住民文学英译本选集》序
梦想如烟,现实似海──序《荣町少年走天下》
历史没有表情,就没有故事──序施蜜娜《没脸的人》
梦见爱与死──《龙瑛宗传》序
翻转吧!老师──序宋怡慧《爱读书》

第二辑 导言与评论
公民与诗
天涯的亡友书──读简媜《我为你洒下月光》
他的线条诗──阅读楚戈
以缓慢抵抗现代──读冯杰《猪身上的一条公路》
未亡人的未亡史──《绿岛》读后
未成年的想像共同体──读高翊峰《泡沫战争》
抒情的奥秘 ──「杨牧七十大寿学术研讨会」前言
幸福进行曲──读吴明益《单车失窃记》
哀伤清丽之美──读王定国短篇集《谁在暗中眨眼睛》
茶与抒情──读陈玉慧《幸福之叶》
黑色的淡水河──读平路《黑水》
爱欲生死之书
遇见眷村的邻家女儿──阅读宇文正
历史‧小说‧女性──施叔青的大河巨构
在美丽岛的旗帜下──《反抗的意志》导读
我的洛夫阅读史
于梨华文学的意义
南方,是光与热的源头
风车诗社的文化暗示──为《日曜日式的散步者》纪录片而写
日新又新的新感觉──翁闹的文化意义
张深切文学的历史意义
杨牧散文的抒情诗学
当紫色变色时──读谢里法《变色的年代》
欧阳子的细读实践
历史缝隙中的生命力──写在《大国民进行曲》演出前
窥探余光中的诗学工程
 

图书序言

三代的细微感情
──序张辉诚《祖孙小品》
 
每次遇到张辉诚时,总是迎来他的笑容,很少有这么快乐的高中老师。他在台北中山女高所推行的学思达教学,已经是举国闻名,而且也远播到香港与东南亚。在忙碌的行程中,他从来都保持着好整以暇的态度。令人不能不相信,他一定拥有祕密武器,否则无法在紧凑的工作节奏里,还可以表现得那么从容。第一次捧读他的散文《我的心肝阿母》时,总是让人有会心一笑的时刻。很少作家乐于以整本书来描写自己的母亲,他借由开朗的文字,与读者分享母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台湾社会逐渐进入后现代之际,传统的伦理已逐渐受到淡忘,遑论两代的互动关系。在他的文字之间徘徊时,不免使人产生浓厚的怀旧病。
 
曾经在中山大学与他相遇时,看见他与母亲、妻子、孩子坐在餐厅的桌前,他们彼此不时会发出微笑。纵然坐在邻桌,也能感受到他们全家释放出来的温暖。那时,西子湾的夕照投射进来,昏黄的光照在他们的餐桌。总觉得上面有一位不知名的神,默默赐予罕见的幸福给他们。微近中年的辉诚,稍微消瘦,却有稳定的肩膀。我可以感觉,他坐在那里,彷彿是一座城堡,护卫着全家大小。他母亲是一位乐观的人,充满了母性。与她的金孙张小噜坐在一起,保持着饱满的笑容。那幅景象,使我联想到自己与大小孙儿相处时的心情。只有亲临其境,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滋味。我未曾与他母亲谈话,但是看到他的笑容,就足够神会相通。到现在,我常常想起那黄昏海边的家庭晚餐。不知名的神安排我见证了这一幕,我也可以感受到从上面所赐予的幸福感。他们被祝福时,我也一起领受。
 
辉诚是大开大阖的人,却也是非常专业与敬业的老师。我相信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位老师散发出来的热力。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情,似乎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只要他想实现的计画,必定会不畏艰难去完成。他与我并不是可以常常见面,但我非常明白,他珍惜着每天的分分秒秒,教学、阅读、书写都未尝使他的时光虚掷。他的乐观态度,便是幽默感的根源。在脸书上,我们是脸友。总是从他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他对学生的照顾,对朋友的尊重,对长辈的敬爱。在恰当时刻,他会让朋友看见母亲与金孙的对话。那些平凡的文字,暗藏着不平凡的丰富感情。所谓伦理亲情,不免是老掉牙的价值观念。但是,在他的家庭里,那是生动而新鲜的感情,而且是自然流露。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