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1996-2016)

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1996-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汤显祖
  • 牡丹亭
  • 戏曲研究
  • 文学研究
  • 明代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学术著作
  • 文献目录
  • 研究综述
  • 戏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延续《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之精神,将近二十年来研究汤显祖之专着和论文条目,一一分类、排序、记录。是研究汤显祖和古典戏曲之学者,不可缺少的专业工具书。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1996-2016)》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明代戏曲理论与审美变迁研究:兼论昆山腔在清初的流变与影响》 著者: 陈子言 出版社: 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年3月 页码: 680页 定价: 128.00元 --- 导言:重估明代戏曲的“古典终结”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晚期,尤其是万历至崇祯年间,中国戏曲理论的深刻变革,以及由这种变革所引发的审美范式的转移。传统戏曲研究往往将汤显祖视为明代戏曲的最高成就,但本书采取了更为宏观和批判性的视角,试图将汤显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脉络之中——即明代晚期士人阶层在面对社会剧变与思想解放浪潮时,对“声律”“格律”和“情理”的重新诠释。 我们认为,明代戏曲的“古典终结”并非指艺术的衰亡,而是指一种以宋元旧制为圭臬的学院派理论体系的解构。通过对大量未经充分整理的戏曲文论、剧本序跋、以及当时士人的诗文集进行细致梳理,本书重建了自嘉靖中叶以来,围绕“雅”“俗”二元对立展开的论辩,并深入探讨了昆山腔作为一种新兴的声腔体系,如何在理论上为其艺术实践进行辩护和提升的过程。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的动摇——从“格律”到“情韵”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自嘉靖末年起,戏曲理论家们对传统“格律”概念的挑战。传统理论强调曲牌的规范性和声律的精确性,视之为戏曲艺术的生命线。然而,随着市民文化的勃兴和文人审美趣味的转向,对“情”与“韵”的强调逐渐浮现。 第一章:沈璟与早期规范的坚守与裂变 本章详细考察了沈璟在理论上的保守立场与实践上的创新之间的张力。沈璟的理论体系是明代中叶格律派的集大成者,但他对自身作品的自我批评,以及对后世效仿者的容忍态度,显示出理论与创作实践脱节的迹象。我们通过比对其早期与晚期作品的注释,揭示了其理论的内部矛盾。 第二章:戏曲“风雅”之辨:士大夫与“倡优”的界限 戏曲能否登上“风雅”殿堂,是明代理论的核心议题。本章分析了晚明文人如何通过“意境”和“才情”来界定戏曲的价值。讨论了王世贞等人在诗歌理论中对戏曲的轻视,以及与之相对的,新兴的江南文人如何为昆曲的“雅”性构建哲学基础。 第三章:曲品与人品:论晚明批评中的道德焦虑 道德伦理对戏曲批评的影响贯穿始终。本章研究了批评家们如何将戏曲的“情”的表达与士人的“德行”挂钩。特别关注了对“淫靡之风”的指责,并论证了这些指责如何在无意中推动了对舞台表演艺术更精细的关注,从而为后来的表演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昆山腔的审美重构——“水磨腔”的理论化 昆山腔在明代后期的崛起,不仅仅是声腔上的革新,更是一场彻底的审美革命。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如何将这种高度程式化的、注重气口与行腔细节的声腔体系,上升为一种成熟的理论。 第四章:气息、行腔与“声病”的界定 相对于北方诸腔注重腔调的刚健与饱满,昆山腔追求的是“柔靡婉转”。本章通过对当时乐谱与唱本的对照研究,首次系统梳理了昆山腔对气息控制的独特要求,以及由此衍生的“声病”概念。这些概念不再是简单的音准问题,而是上升到审美境界的判断。 第五章:从吴中才子到“清曲”的形成 “清曲”的兴起标志着昆曲从“科场”走向“闺阁”和“曲会”。本章探究了在这一过程中,以魏良辅为代表的音乐家和以文人雅士为代表的理论家如何共同协作,完成了昆山腔的理论“正名”。我们分析了当时流传的各种“板式指南”的文本特征。 第六章:舞台的想象:从“看戏”到“悟戏” 随着昆曲的成熟,观众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本章侧重于对“看戏”体验的分析,探讨了晚明文人如何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演员表演的想象,将观剧行为转化为一种高度精神化的审美活动,即“悟戏”。这涉及对表演的“意态”和“神韵”的理论阐释。 第三部分:跨地域的传播与影响——清初格局的奠定 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对戏曲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清初,考察昆山腔如何从江南的地域性艺术,转变为全国性的“正宗”,以及这种转变过程中,其理论基础所遭受的冲击和调整。 第七章:南腔北调:昆山腔在北方的接受与改造 清初,尤其是在北京的宫廷和王府中,昆山腔成为主流。然而,其在北方的接受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受到了北方声腔艺术的制约和影响。本章详细比较了清初“南昆北调”在腔调、行腔速度以及演员的韵白处理上的差异,揭示了审美适应性的力量。 第八章:词学复古与戏曲理论的保守化 康熙、雍正年间,随着理学思潮的回归,戏曲批评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复古倾向。本章分析了以毛先舒、李斗为代表的批评家如何试图重新将戏曲纳入传统的词学规范之下,并重新强调“格律”的权威性。这种保守化趋势,实际上是对晚明“情韵”自由探索的一种修正和压抑。 第九章:昆曲的“定型”与后世的理论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汤显祖及同期作家所开启的审美变革,如何在清初的保守化浪潮中被“定型”为一种经典范式。这种定型既巩固了昆曲的艺术地位,同时也为其后数百年的发展设置了理论上的僵局。我们探讨了这种“定型”对乾隆以后戏曲发展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地方戏崛起的间接作用。 结论:古典终结的真正含义 本书最终认为,明代戏曲研究的关键不在于追溯某位剧作家的卓越成就,而在于理解在一个文化范式剧烈变动的时代,理论体系如何被重塑、被辩护,以及最终如何被接受或摒弃。从对格律的执着到对情韵的追求,再到最终的规范化定型,这是一部关于艺术与权力、审美与道德之间复杂博弈的史诗。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跳出剧作家个人成就的框架,用以审视明清之际中国艺术精神面貌的深刻转向。 --- 本书适合对象: 中国古典戏曲史、明清文学、中国美学史、音乐史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及高年级学生。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陈美雪


  一九五三年生,台湾台北县(今改名为新北市)人。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现任世新大学中国文学系专任副教授。讲授戏曲概论、古典诗辞选读、现代文学欣赏等课程,专研古典戏曲,着有《元杂剧神话情节研究》、《汤显祖的戏曲艺术》。编有《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日本研究台湾文学文献目录》等。另有学术论文十多篇。
 

图书目录

自序  1
编辑说明  1
目次  1
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  1

一 时代背景与传记  1
(一)时代背景  1
(二)传记  4
1. 传略  6
2. 各地经历  10
3. 生活轶事  14
4. 交游考  15
5. 遗迹  18
6. 传记剧本及研究  18
(三)年谱  20
(四)故里纪念活动  20

二 汤氏着作  22
(一)全集  22
(二)诗文集  23
(三)戏曲合集  24
1. 原本  24
2. 评注本  25
(四)诗文与小说研究  25
1. 概述  26
2. 诗  26
3. 文  31
(五)评点作品  35
1. 词曲  35
2. 小说  36
(六)研究史  37

三 剧作总论  38
(一)概述  38
(二)作成时代  41
(三)本事探源  41
(四)思想研究  43
1. 通论  43
2. 宗教思想  49
3. 美学思想  50
4. 至情论  52
(五)写作艺术  59
1. 通论  59
2. 技巧结构  59
3. 梦的应用  60
4. 语言文字  62
5. 作品风格  64
(六)文艺理论  64
1. 文学论  64
2. 戏曲论  66
(七)声腔研究  69
(八)导演技巧  70
(九)舞台演出  70
(十)剧本改编  71
(十一)读作品札记  73
(十二)版本研究  73
(十三)评点作品研究  73
(十四)比较研究  75
1. 与国内  75
2. 与莎士比亚  78
3. 与其他西方作品  84
(十五)影响与评价  85

四 紫箫记  89
(一)概述  89
(二)思想研究  89
(三)人物研究  90
(四)英译本  90

五 紫钗记  91
(一)概述  91
(二)作成时代  91
(三)本事探源  92
(四)思想研究  93
(五)写作艺术  94
(六)人物研究  94
(七)比较研究  95
(八)改编剧本  95

六 牡丹亭  96
(一)版本  96
1. 明清刊本  96
2. 点校本  97
3. 改编本  99
4. 选注本  100
5. 影像本  100
6. 曲谱  101
7. 外文译本  101
(二)概述  102
(三)成书过程  107
(四)本事探源  108
(五)思想研究  111
1. 通论  111
2. 主题思想  114
3. 引用经典  116
4. 儒家思想  117
5. 美学思想  117
6. 至情论  118
7. 女性意识  126
(六)写作艺术  127
1. 通论  127
2. 技巧结构  129
3. 梦的应用  132
4. 语言文字  133
5. 集唐诗  139
6. 植物意象  140
7. 作品风格  141
(七)各出析论  142
1. 闺塾  142
2. 劝农  143
3. 惊梦  144
4. 寻梦  147
5. 写真  147
6. 道觋  147
7. 冥判  148
8. 其他  148
(八)人物研究  148
1. 合论  148
2. 杜丽娘  150
3. 柳梦梅  160
4. 杜宝  161
5. 陈最良  162
6. 春香  162
7. 石道姑  163
8. 其他  164
(九)名物研究  164
(十)札记  164
(十一)比较研究  166
1. 与元杂剧  167
2. 与明代作品  169
3. 与清代作品  170
4. 与现代作品  173
5. 与外国作品  173
(十二)改编剧本  179
1. 总论  179
2. 明代改本  181
3. 清代改本  182
4. 昆曲  184
5. 弋阳腔  199
6. 採茶戏  199
7. 越剧  199
8. 赣剧  200
9. 其他  201
10. 评点  203
11. 舞台演出  207
(十三)影响与评价  211
1. 影响  211
2. 评价  219
(十四)外文译本研究  222
1. 总论  222
2. 汪译本  226
3. 白译本  228
4. 其他  228
(十五)文献目录  228

七 南柯记  229
(一)版本  229
1. 清以来刊本  229
2. 点校本  229
3. 外文译本  229
(二)概述  230
(三)本事探源  231
(四)思想研究  231
(五)写作艺术  233
(六)改编剧本  234
(七)影响与评价  234
(八)文献目录  234

八 邯郸记  235
(一)版本  235
1. 点校本  235
2. 曲谱  235
3. 外文译本  235
(二)概述  236
(三)本事探源  237
(四)思想研究  238
(五)写作艺术  239
(六)人物研究  239
(七)比较研究  240
(八)改编剧本  241
(九)影响与评价  242

九 汤沈之争  243

十 纪念活动  246

十一 对国外的影响  251

十二 综合性论文集  252

十三 研究期刊  267

(一)汤显祖研究通讯  267
(二)汤显祖研究集刊  269

十四 书目文献  271
参考文献  273
作者索引  27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读的博士生,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汤显祖的某一特定剧目。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文献查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接到导师的建议,要梳理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时,我曾经感到一丝绝望,因为分散在各个数据库和刊物上的论文数量庞大,且更新速度极快。然而,《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1996-2016)》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它就像一本“导航仪”,为我清晰地指明了方向。我可以通过目录的分类,快速找到与我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文献,并通过参考文献的引用,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研究。书中不仅包含了国内的学术成果,也收录了不少国外学者的研究,这对于我拓宽研究视野、进行比较研究非常有帮助。更令我惊喜的是,一些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也能在这个目录中找到它们的蛛丝马迹,这为我的论文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灵感。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已远不止是一份文献目录,它更是我学术探索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汤显祖研究领域的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关注着汤显祖的研究动态,但总觉得散落在各种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中的信息太分散,查找起来费时费力。尤其是我在撰写一篇关于汤显祖《临川四梦》主题演变的研究论文时,想要梳理近二十年的学术成果,简直大海捞针。这时候,《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1996-2016)》就横空出世了,它犹如一张详尽的索引网,将这二十年间关于汤显祖的学术研究成果系统地网罗起来。翻开目录,那种条理清晰、分类科学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对汤显祖生平事迹的考证,还是对其戏剧作品的文本分析,亦或是对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进行再评价,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踪迹。我尤其惊喜地发现,一些我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但在特定领域内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也都被收录其中。这不仅大大节省了我查阅文献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我对汤显祖研究现状的认知,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界在这段时期内所取得的学术进展。对于任何一位热爱汤显祖、希望深入了解其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

作为一名在大学任教的老师,我深知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以及文献梳理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广泛,汤显祖的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成果。然而,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成果进行汇集和整理,一直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需要基于最新的研究进展,而《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1996-2016)》的出现,无疑是为我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正好是我教学和研究中最为关心的时期,而其条目之详尽,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研究期刊、学术会议、以及国内外相关的出版物。我曾尝试过自己去梳理,但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惊人,而且很容易遗漏一些重要的文献。这本书的出版,让我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对1996年至2016年间汤显祖研究全貌的认知,也让我能够更精准地为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入的学术探讨。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细致划分,让我在备课时能够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迅速找到相关的研究文献,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我之前一直从事戏曲史的教学工作,汤显祖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巨匠,其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更新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续编(1996-2016)》的出版,让我看到了学者们在学术整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的编纂质量非常高,不仅条目清晰、检索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忠实地反映了这二十年来汤显祖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成果。通过这本书,我能够迅速了解当前学界对于汤显祖及其作品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例如,近年来对汤显祖戏剧的接受史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及与当代戏剧艺术的对话等等,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非常希望引入的新视角。这本书就像一本“研究指南”,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让我能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方便了!我是一名业余的汤显祖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他的戏剧作品,也偶尔会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评论和研究。但你知道的,网上的信息太杂了,很多时候都找不到系统性的资料,有时候 even 看到一些好的文章,过一段时间想找都找不到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指明了方向。它把1996年到2016年这二十年间所有关于汤显祖的研究都整理得清清楚楚,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专著,都在这里能找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曾经对《牡丹亭》中关于“情”的解读产生过一些疑问,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令我满意的答案,但这本书里,我竟然找到了好几篇专门探讨这个主题的研究,而且观点都挺有意思的。这让我觉得,原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已经有这么多学者在深入地研究了。这本书不仅帮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还让我认识了更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研究者和他们的观点,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