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限量精装版】

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限量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文学
  • 基督教文学
  • 福音书
  • 小说
  • 传记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近代史
  • 文学史
  • 汉语言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方传教士与华人基督徒小说家,
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福音演义」......

  本书研究晚清时期具代表性的汉语基督教小说,上编「翻译编」分析首部汉译德文基督教小说《金屋型仪》、以儒家经典评点基督教寓言的《胜旅景程》、想像天国乐园的儿童小说《安乐家》;下编「创作编」考察把英国建构成「无上之国」的《是非畧论》、演义圣经的史传体小说《约瑟纪畧》,以及两部借基督教思想为中国社会革故鼎新的「时新小说」──《无名小说》及《驱魔传》。每一章从作品的叙事结构及特征出发,于宗教思想及文学形式之间穿梭往来,多角度探析西方传教士与华人基督徒小说家的书写策略,如何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福音演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黎子鹏


  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汉语基督教文学、中国小说与宗教文化、宗教文学翻译等。专着有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2012)、《经典的转生──晚清〈天路历程〉汉译研究》(2012);编着有《晚清基督教叙事文学选粹》(2012)、《赎罪之道传──郭实猎基督教小说集》(2013)、《道德除害传──清末基督徒时新小说选》(2015)、《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编年史(1860-1911)》(2015)、《中外宗教与文学里的他界书写》(2015;与李奭学合编)。曾获香港中文大学「卓越研究奖」(2011)及「文学院杰出教学奖」(2010、2011、2013、2014及2015)。

图书目录

序文/李奭学
自序
导论

上编 翻译编

第一章 模范圣徒:叶纳清《金屋型仪》(1852)
一、女徒四德
二、灵性维度
三、宗教矛盾
四、族群张力

第二章 评点天路:胡德迈《胜旅景程》(1870)
一、天路归化
二、小说评点
三、儒家评批
四、多元评述

第三章 想像乐园:博美瑞《安乐家》(1882)
一、乐园乡愁
二、圣女形象
三、天堂曲调
四、梦中幻境

下编 创作编

第四章 建构大英:郭实猎《是非畧论》(1835)
一、英国想像
二、诚非外夷
三、兴旺超卓
四、持守正教
五、崇英缘起

第五章 稗说圣经:理雅各《约瑟纪畧》(1852)
一、敷演经文
二、读史之乐
三、劝世之教
四、圣贤之德

第六章 以歌证道:张佃书《无名小说》(1895)
一、时新小说 针砭时弊
二、无名小说 证道之歌
三、西方寓言 中国曲调
四、推动情节 深化主题
五、信仰图谱 诸教合流

第七章 群魔乱舞:郭子符《驱魔传》(1895)
一、神魔之争 千年不息
二、魔王混世 魅惑众生
三、鬼魔肆虐 万恶之源
四、驱鬼除魔 革新之道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序文

  《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分为「翻译编」及「创作编」,绾结七部出现于晚清的基督教小说为一帙。此中的着译者有英国汉学大家理雅各,也有德国传教士中的「枭雄」郭实猎等,俱是时传教士中头角峥嵘的人物,不论所论小说或所涉译着者都代表性十足。《无名小说》与《驱魔传》则是中国人最早创作的基督教小说。上下两编合而为一,恰是清末基督教小说最佳的代表,可代表其全景,《福音演义》以小窥大,呈现出来的正是这幅全景。这也是目前为止,所有涉及晚清基督教小说涵盖面最大的一部着作。

  子鹏走进晚清基督教小说的研究,应该是他犹在香港大学当研究生的时代。他后来选定《天路历程》为题,写下《经典的转生——晚清〈天路历程〉汉译研究》,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本《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前,子鹏另撰有英文专书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则为他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作品。就在我犹为他的成就惊叹之际,子鹏又推出了厚厚一册的《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编年史(1860-1911)》,展现他沉潜的一面,也可见他爬梳资料的本领。此外,子鹏也是位高明的译家与精湛的编者,所译与所编之作散见于港台两地,多数可谓功在清末文学的研究界。至于本书各章,我有幸多曾与闻:有些是因我身任刊物主编,有机会先他人而一读为快,有些则是子鹏申请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计画前,承他看重而和我讨论构想时得悉,有些则因学术会议故而得以当那少数第一位的论文听众。我的本行是比较文学,因缘际会研究起明清之际东来的天主教文学,基督教小说我所知绝不如子鹏当行。不过不论在哪里,相关的学术会议总把天主教和基督教摆在一起;扩而大之,还会把和中国相关的其他宗教文学也汇为主题。我和子鹏订交,应该就在某次筹办类似会议的「会前会」上。

  那一场会议,是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办的「中外宗教与文学里的他界书写」,时间约在2008年前后,子鹏当时发表的文章,就是本书「翻译编」第三章的主题:博美瑞译《安乐家》研究。印象中,子鹏对小说里以「白色」为主的各式象征阐述尤精,博得与会学者不少好评。在这之前,我又承子鹏惠赠一文,专论理雅各的《约瑟纪》,乃他新考而得的鸿文,本书中收为「创作编」的首章。子鹏出身翻译系所,对理雅各英译的中国经典当不陌生。在牛津攻读博士时,他又以基督教中文文学的研究为职志,理雅各的小说创作也不陌生,《约瑟纪》自是难逃法眼。本书冠以「福音演义」一称;狭义言之,书题所指的「演义」,就是类如《约瑟纪》这类由《圣经》扩大改写而来的基督教小说。「演义」二字有中国古籍之典,却因佛子借之推演经文,化为叙事而广为明清史传说部的编次者好用。子鹏慧眼独具,早就看出清末基督教小说的译或作者也有类似之举。前述那场「会前会」,我受教良多。

  《约瑟纪》实为《圣经》史传。古人说以史为鑑,可以知兴替,那么《圣经》的演义——不论是以创作引申或以译作申说——又能为我们带来何种道德教训?广义言之,以《圣经》为鑑,我想至少可以扬善惩恶,说信仰而坚信心。理雅各继马礼逊出掌香港英华书院,所作虽不多,却是传教士小说家中的翘楚。「创作编」里还有郭实猎,则不仅是《圣经》译家,为太平天国提供信仰文本,也是位传教士小说的能人,所撰说部达十余种之多,本书中子鹏唯取《是非论》,一瓢而饮。但他对郭实猎涉猎实广,认识精湛,从而编注了一本《赎罪之道传―郭实猎基督教小说集》;其中也收录了前及本书所论的《是非论》,阅之可收互参之效。当世研究郭实猎的学者,子鹏应称第一。

  郭实猎的小说之外,子鹏另编有《晚清基督教叙事文学选粹》和《道德除害传——清末基督徒时新小说选》,一网打尽清末各类基督教小说的优秀之作。后书中的「时新小说」,系1895年傅兰雅在上海各报刊征文,举行小说有奖比赛,拟借此拔除鸦片、时文和缠足,继而一新中国的结果,见证了当时基督教与中国国运的关系。这一百六十余篇来稿的作者,都是大江南北的中国基督徒,子鹏在他们原稿的复制本中梭巡,最后终于以张佃书的《无名小说》与郭子符的《驱魔传》为题,率先写出了有关时新小说的两篇专论。《无名小说》所写特殊,和《天路历程》此十七世纪新教的经典之作有关,因为小说以「时调」新谱班扬此一小说为十二个月令的劝世之歌,而主角卞尚文也因《天路历程》此一时调而改宗,变成了基督徒。至于《驱魔传》,则为「天上的战争」这个米尔顿曾取之撰《失乐园》的主题的中文新写版,讲魔鬼反叛上帝,摆布三个中国家庭中的人物,展开一段通姦谋杀而最后各得报应的始末。这两个故事写来颇见功力,可代表《清末时新小说》中150篇的时新小说。子鹏刷新了自己研究中国基督教创作性小说的经验。勇于自我挑战,令人佩服。

  待我看到《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的书稿,才了解子鹏上述论文,篇篇都是研究计画下的产物,都在本书的架构下一一撰就。子鹏在崇基学院有行政职,但他很少在社交场合现身,几乎一下课就回家。我原以为他是台湾所谓的「新好男人」,而他的确也是;不过我近来发现子鹏不随便逗留在外还有一因:他擅于把握时间,全神贯注在学问上。《福音演义》是见证,见证子鹏由英国返港后十余年掌控时间确实有成。

李奭学(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图书试读

导论(摘录)
 
一、汉语基督教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十九世纪,随着欧美各国的扩张,基督教传教运动蔓延全球,这差传运动与宣布、传扬「天国」(Kingdom of God)的降临密切相关,而天国的概念既涉及世界末日的来临,又与改变人世现状的诉求逐渐结合。在十九世纪的自由神学思潮中,「天国」常被诠释为理想基督教社会的建立,即使其基督教色彩依然浓厚,但该理想已经变得世俗化。他们认为天国的实现,可借由社会进步、发展及富庶达成。至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北美工业城市兴起的「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更以天国为焦点,社会福音不仅关注个人的得救,同时着重社会的转化及救赎。即使神学和宗派背景各异的传教士对「福音」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传播天国的福音始终是他们远赴中国的核心目标,例如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传教士纪好弼(Rosewell H. Graves, 1833-1912)明言:「今且全球五大洲几无一国不获闻耶稣福音,而以方言翻译圣经,亦已逾四百种。……而如此传佈者,实因其是万国应共率循,万民悉莫能外之世界唯一真道。」
 
1807年,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来华,揭开了基督新教在中国传教运动的序幕。从基督新教来华开始,一直到清朝覆亡(1807-1911)之间,不少西方来华的传教士致力参与文字出版的工作,其中翻译西方的基督教着作成为关键的传教策略。晚清时期,传教士译着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叙事文学类,以及神学思想与崇拜礼仪类,前者主要包括《圣经》故事、宗教寓言、基督教儿童文学及基督徒传记等,后者主要包括护教书籍、讲道集、灵修作品、教义问答、信仰声明,以及规范崇拜礼仪的《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等。翻译本身更是极为复杂的多元系统,作者、译者、读者、文本、社会、历史等因素互相制约。译文往往受以上种种错综因素影响,我们也可把翻译视为对原着的一次重写或改写(rewriting),即是对源文本(source text)的重新解释、改变或操纵(manipulation)。因此,翻译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量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在来华传教士的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限量精装版】》。刚看到名字,我脑海里就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基督教信仰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并以一种全新的、属于中国人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一直对晚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很感兴趣,尤其是西方思想的传入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作用,基督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而“演义”这个词,又带着一种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韵味,仿佛是在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又或是剖析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人物内心。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那些晚清的知识分子、传教士,甚至是普通民众,是如何用汉语来理解、诠释并创作关于基督教故事的小说的。这其中涉及的语言转化、文化解读、叙事策略,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而且,“限量精装版”这个标签,让我对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收藏价值充满了期待。我想,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品读,并且可以反复研究的学术著作,能够填补我对那个时期基督教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

评分

收到这本《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限量精装版】》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气息,但语言却又不失生动,仿佛带领我穿越回了那个百年前的中国。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挖掘和梳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忽视的基督教小说作品的。晚清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新思潮涌入,基督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力量,它的文学表达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这本书我想会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份、他们的思想渊源,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汉语的语境下,构建出符合中国读者接受习惯的基督教叙事。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文本分析,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达进行细致的解读,并试图揭示这些小说在传播基督教教义、影响中国社会文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那种跨文化的语境下,语言的张力与文化的融合,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限量精装版】》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书!”。我对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由此产生的本土化文化现象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更是连接文化与信仰的桥梁。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这个主题的细节。我想,书中必然会涉及那些早期基督教小说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之间游走,如何用中国人的语言讲述西方的故事,如何平衡宗教的纯粹性与文学的艺术性。我很想知道,这些小说在当时中国社会引起了怎样的反响,它们是否触及了当时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宗教宣传品而存在。从“演义”这个词来看,它可能预示着一种将西方叙事中国化的尝试,比如借鉴《三国演义》之类的章回体结构,或者融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理解晚清基督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我对《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限量精装版】》这个书名感到非常着迷。它点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学术研究方向——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创作。这让我联想到,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基督教的传入必然会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文学表达形式,而汉语小说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载体。我好奇的是,这些小说在内容上是如何呈现基督教教义的?它们是直接翻译圣经故事,还是将其融入到更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叙事中?作者是如何在汉语的语境下,塑造出符合中国读者心理预期的基督教人物形象?“演义”二字,又暗示了一种叙事上的中国化,可能是借鉴了《三国演义》等经典小说的叙事手法,也可能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我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些小说的语言、结构、人物和主题,并试图揭示它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对特定时期、特定文学形式的深入挖掘,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变迁和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福音演义: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的书写【限量精装版】》绝对不是一本泛泛之作,它的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深度和专业性。作为一名对晚清文学史颇有研究的读者,我对“汉语基督教小说”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翻译西方的基督教文学,而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用汉语创作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小说。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这些小说的语言特点,比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国式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典故,从而更容易被当时的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作者必然会关注这些小说的“演义”之处,即它们在叙事上如何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或者如何创新地构建出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基督教信仰是如何在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以新的形式获得生命的,以及这种新的形式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中国自身的文学和文化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