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法属殖民地情报官员奥克塔夫.玛诺尼(Octave Mannoni)出版的《普罗士佩罗与卡利班:殖民心理学》(Prospero and Caliban: The Psychology of Colonization)一书,便已针对关于欧洲帝国下的种族关系提出理论。在这本书当中,玛诺尼基于幼儿成长阶段性人格发展理论,将殖民地心理学视为两种扭曲人格的交会:殖民者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被殖民者的「依赖情结」(dependency complex)。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依赖父母的孩童害怕受到父母遗弃,因而先发制人主动进行父母的遗弃,潜意识的罪恶感使其产生自卑情结。同样地,殖民者离开本国到殖民地,也产生了遗弃的罪恶感与自卑情结。相对地,原始未开社会中的被殖民者则一直停留在孩童依赖父母的阶段,维持部落中拟亲子关系式的长老或祖先崇拜,没有真正发展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殖民者因而借由支配被殖民者,弥补其罪恶感与自卑情结,与依赖的被殖民者形成共生关系。 一九五二年,法属马达加斯加岛出身的精神科医师法农(Franz Fanon)在《黑皮肤,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一书当中,反驳马诺尼的说法。他指出,欧洲人殖民者根本没有自卑情结,他们虽然身为殖民地社会的少数,却带着优越感君临大多数的被殖民者。同样地,黑人被殖民者的自卑情结也并非如马诺尼所言是一种先验性的本质,而是在殖民地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下,受到欧洲白人的种族歧视,因而产生认同殖民者、自我否定的殖民地精神病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