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 第31期(POD)

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 第31期(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群爱好文学的伙伴,深觉现代文学的应用性高过于古典文学,据于时代的需要,应该更重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于是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期望凝聚现代文学的爱好者。为凝聚现代文学的爱好者,开发新世纪现代文学的新境界,《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2004年3月正式创刊。

  *本刊为有审稿制度的学术性刊物,于每年六及十二月份出刊。欢迎投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特稿】「世界中」的中国文学/王德威

■专题论文【二十世纪的旧体诗词与文化】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的内与外/高嘉谦、吴盛青

 【专题特稿】怀旧与抗争:独立、自由、性别书写与陈寅恪诗文/李惠仪
 
 离散、方言与启蒙:《新小说》杂志上廖恩焘的新粤讴/姚达兑
 吟坛创格与诗学别裁──从《海天诗话》、《扶桑诗话》论近代诗话视野的新创、局限与中日交流谱系/林香伶
 风雅传承:新加坡南洋大学师生的旧体诗词集/林立
 遭遇明治日本:郁曼陀〈东京竹枝词〉的文学书写及其日本体验/郑雅尹
 旧格新词写「诗史」:以徐佛苏《国难歌史及诗史》、姚伯麟《抗战诗史》为讨论范围/邱怡瑄

■一般论文

 斑驳的时代光影─论萧遥天与马华文学史/钟怡雯
 民国、台湾、共和国─论蒋晓云「民国素人志」的移民书写/张俐璇
 对规格的叛逆:《乱迷》语言探索及其形式实验/林美汎

前期篇目
稿约
撰稿体例
 

图书序言

■「世界中」的中国文学/王德威

◆摘要

当代中国对文学史的关注为国际学界所仅见。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对「文」与「史」的重视其来有自,也和目前学科建制、知识管理、甚至文化生产息息相关。尤其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与阅读更与政治氛围形成微妙对话。本文借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为例,说明中国「现代」与「文学史」的互动意义,并以海德格的「世界中」概念作为重新理解「文」、「史」的批判性切入点。据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借以下四个主题,进一步描述「世界中」的中国文学:时空的「互缘共构」;文化的「穿流交错」;「文」与媒介衍生;文学与地理版图想像。

关键词:文学史、文、「世界中」、再现、彰显
 
◆一、前言

当代中国对文学史的关注为国际学界所仅见。这不仅是因为传统对「文」与「史」的重视其来有自,也和目前学科建制、知识管理、甚至文化生产息息相关。尤其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与阅读更与政治氛围形成微妙对话。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反思,诚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哈佛大学出版公司《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近年英语学界「重写中国文学史」风潮的又一尝试。这本文学史集合美欧、亚洲,大陆、台港143位学者作家,以161篇文章构成一部体例独特,长达千页的叙述。全书採取编年顺序,个别篇章则聚焦特定历史时刻、事件、人物及命题,由此衍伸、串联出现代文学的复杂面貌。

《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耶稣会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国」。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文化及政教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借此,我们期望向(英语)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侷限与可能。

熟悉中国大陆文学史生态的读者对此书可能有如下的质疑。第一,哈佛版文学史尽管长达千页,却不是「完整」的文学史。一般文学史写作,不论独立或群体为之,讲求纲举目张,一以贯之。虽不能鉅细靡遗,也力求面面俱到。相形之下,《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疏漏似乎一目了然。鲁迅的作品仅及于《狂人日记》和有限杂文,当代文学只触及莫言、王安忆等少数作家,更不提诸多和大历史有关的标志性议题与人物、作品付诸阙如。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