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华吐英:台大文学翻译奖得奖作品集(2011-2015)

嚼华吐英:台大文学翻译奖得奖作品集(2011-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翻译
  • 台湾文学
  • 大陆文学
  • 比较文学
  • 文学奖
  • 台大
  • 翻译
  • 散文
  • 小说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文学优美而深富哲理,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资产。其中诗词曲赋更是智慧与时间精炼粹取出的人类瑰宝。文学翻译则是一门有如水墨的艺术,因为它能传递另一种语言的内涵,更因其能开拓读者的视野,渗晕衬染出另一种风光。

  台大文学翻译奖自2011年开始举办第一届,集结海内外精通英华双语与文学的高手同台竞技。时值跨过第一个五年的段落,回首过程,参赛者以各自的巧思、功力较劲所散发出的光与热令人惊艳。本书集结五年来的得奖作品成册,内容包含历届选题、得奖作品,与大师评审余光中、梁欣荣、李奭学的讲评,可令有志者一飨文学翻译之美。
 
薪火相传,墨韵流芳:海峡两岸文学新星的创作剪影(2016-2020) 本书汇集了2016年至2020年间,在海峡两岸重要文学刊物及青年文学奖项中崭露头角的优秀中短篇小说、散文及新诗作品。这五年,是文学思潮激烈碰撞、个体经验深度挖掘的时期。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叙事模式受到挑战,年轻一代的作家们以更加锐利、更具实验性的笔触,直面时代脉搏中的迷惘、重构与新生。 一、小说:现实肌理下的魔幻与内省 本选集中的小说部分,展现出强大的现实关怀与风格探索的野心。创作者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线性叙事,而是大量运用了碎片化、多声部以及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力图捕捉现代人复杂幽微的内心景观。 都市疏离与身份追寻: 占据篇幅较大的是描摹当代大都会生活的作品。这些小说深刻地揭示了高压社会下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无论是关于“漂一族”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对“家园”概念的重新定义,还是探讨虚拟社交网络对真实情感联结的消解,都体现出对现代生存困境的精准洞察。例如,一篇名为《霓虹废墟下的计时者》的作品,通过一个在深夜写字楼中不断重复同一项工作的底层白领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既写实又略带荒诞的寓言空间,探讨了“异化”这一经典主题在数字时代的新变体。 乡土记忆的重塑与超越: 另一批重要的作品则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与故土。然而,这些“新乡土”叙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田园牧歌或哀叹式衰败,而是将传统意象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作者们深入挖掘了地域文化的深层密码,处理的议题包括土地产权变迁带来的伦理困折、传统技艺在工业化冲击下的消亡,以及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之间的张力。其中一篇小说,借由一个偏远山区古老祭祀仪式的描写,探讨了现代科学理性与民间信仰之间难以弥合的裂痕,笔触老辣,意象瑰丽。 类型文学的融合与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科幻、推理、黑色幽默等类型元素在本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被大胆融入。创作者们利用类型小说的框架,承载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结构的反思。例如,一部探讨基因编辑伦理的长篇节选,其情节张力十足,但核心却指向了“何为完整的人性”这一严肃的文学母题,显示出年轻作家在文学形式拓展上的勇气。 二、散文:日常琐碎中的哲学回响 散文部分,是本选集展现文体风格多样性的重要窗口。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回归个体,深入哲思”的倾向。 “小叙事”的宏大意义: 许多优秀散文聚焦于极其细微的生活片段:一次不期而遇的街角偶遇、一本被遗忘的书、清晨的一杯咖啡。作者擅长于从这些“小叙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考。他们不再追求宏大叙事下的“抒情”,而是追求一种冷静、克制的观察和自省。一位作者在描述他童年时家中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时,将其引申为对时间流逝不可逆转性的沉思,笔法细腻而富有穿透力。 媒介与记忆的交织: 随着数字媒体的爆炸性增长,关于“信息茧房”、“屏幕凝视”以及“数字记忆的脆弱性”成为散文家关注的新主题。他们反思文字和图像在当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探索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思想的清晰和语言的重量。例如,一篇关于“老照片修复”过程的散文,实则探讨的是“被建构的记忆”与“真实经验”之间的永恒悖论。 旅行书写的新维度: 传统的游记散文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这些旅行书写不再仅仅是风景的记录,而是成为了一种“在路上”的自我审视。作者们在异地的文化冲击中,反观自身文化的根基与局限。他们更关注人与地方的“场域能量”,而非简单的景点打卡,笔调趋向于人类学式的观察和存在主义式的追问。 三、诗歌:语言的边界探索与情感的纯粹回归 本选集的诗歌部分,风格的差异性极大,既有对语言本体进行结构性解构的先锋探索,也有回归倾诉本质的真挚表达。 意象的陌生化处理: 许多诗作致力于打碎日常语言的惯性,通过极其精准和充满张力的意象组合,制造出“陌生化”的阅读体验。他们频繁使用科技词汇、物理学概念或晦涩的古典典故来构建诗歌的内部逻辑,挑战读者的既有认知。例如,一些诗篇将“量子纠缠”的比喻用于表达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创造出冷峻而又充满张力的美感。 内在独白的回归: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诗人回归了抒情诗的传统,但其情感表达更为克制和内敛。他们不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采用简练、口语化的句子,捕捉转瞬即逝的感知瞬间——如光线、声音、气味——并赋予其深远的象征意义。这些诗歌关注个体精神的“微气候”,擅长在静默中酝酿强烈的情感暗流,其力量来自于省略而非陈述。 结语:文学的呼吸与回响 这五年的文学创作,清晰地展现出一种趋势:作家们不再试图提供宏大的答案,而是更热衷于提出精妙的问题。他们以敏锐的触角感知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侵入与人性的幽暗。本书所收录的这些作品,无论在题材、技巧还是思想深度上,都代表了彼时海峡两岸青年一代文学创作的坚实足迹,它们是薪火相传的见证,是当代文学在不断自我革新中发出的有力回响。读者将从中领略到一种既根植于传统又勇于冲破藩篱的文学新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一  v
序言二  vi
序言三  viii
序言四  x

第一届
得奖名单 002
选题范围 004
得奖作品 008
评审讲评 023

第二届
得奖名单 034
选题范围 036
得奖作品 038
评审讲评 047

第三届
得奖名单 056
指定题目 058
得奖作品 060
评审讲评 077

第四届
得奖名单 086
指定题目 088
得奖作品 090
评审讲评 103

第五届
得奖名单 110
指定题目 112
得奖作品 114
评审讲评 13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咀华吐英──汉诗英译评析
余光中


1

「第一届台大文学翻译奖」的主旨,是鼓励将中国的古典诗译成英文,与「梁实秋文学奖」的译诗组鼓励英诗中译恰恰对应。中国古诗英译,要求于译者的,是对于译出语(中文)的深刻了解,和对于译入语(英文)的充分掌握。但是古代的中文应该译成现代的英文还是古代的英文,中文的诗体应该译成英文的诗体或不拘的文体,是很不简单的问题。遇到典故,该直译还是意译?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地名、人名、朝代、官衔,又该如何?这许多跨文化的考验实在令译者左顾右盼,左右为难。所以翻译正如婚姻与政治,实在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此于文学,尤其是诗,最为贴切。能直接欣赏原文的人不多,读通原诗的人更少。译诗遂成必要之恶,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担任此次比赛的决审委员,是台大现任外文系主任梁欣荣教授、台大外文系高天恩教授,和我。我们讨论了一整个下午,才敲定了得奖名单。由于应征者可从五首七绝与五首七律中各选择一首,相应地,决审委员势必充分熟悉十首古典诗,才能从中选出佳译,殊为不易。真能把原诗内容译全、译对的来件,几乎没有。我们这些所谓决审委员,谁又敢自诩能做得到?退而求其次,能大致译出,比如说,百分之七十吧,也就很好了。另一方面,诗的形式呢,能保留百分之六十,甚至是五十吧,也就不错了。所以评审工作,也是一门再三妥协的艺术。希望所有参赛人都能体会我们的苦心。来件分为社会组与大专组,评审结果,第一名均从缺;这表示我们更期待未来。

2

「社会人士组」第二名得主吴敏华,所译七绝为杜牧之〈遣怀〉。此诗潇洒中有悔恨,可是恨得也颇潇洒,因为去日苦多,只赢得浪子之名,却失去立身之功名。吴译採用英诗常见的quatrain诗体,每行大致十个音节,韵式aabb,交代得过去了。「楚」化为Southern,颇佳。瑕疵在次行的woke。Ten years’ dream... woke me up在逻辑上说不过去。如果说Ten years’ dream found me awake a rover,也许较妥。「青楼」之雅,以houses of delight对应,而不像他人所用的brothel,也是高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迷上了深度阅读一些译作,特别是那些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奖项作品。无意间翻到了《嚼华吐英:台大文学翻译奖得奖作品集(2011-2015)》这本书,名字就很有意思,“嚼”和“吐”的动作,仿佛在描绘翻译的过程:先是细细品味、理解原文的精髓,然后才能以另一种语言将之巧妙地呈现出来。这五年间的得奖作品,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浓缩的文学翻译精华库。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语境下,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究竟是如何被本土化的?比如,一位法式幽默的小说家,他的那些微妙的讽刺和轻描淡写的语调,在翻译成中文时,会不会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变得生硬?又或者,是一位东欧诗人,他那种带有历史厚重感和忧郁诗意的表达,又会如何通过中文的韵律和词汇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让我得以一窥那些优秀译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游刃有余,既保留了原作的风骨,又让中文读者读起来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这不仅仅是对翻译技巧的探索,更是一种对跨文化理解的尝试。

评分

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来说,《嚼华吐英:台大文学翻译奖得奖作品集(2011-2015)》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我常常在阅读一本翻译小说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译者在这本书上付出了多少心血。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仿佛是作者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一样,背后必定凝聚着译者深厚的功力。而当了解到这是文学翻译奖的获奖作品时,我便更加确信,这些文字背后的努力和才华是毋庸置疑的。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品,它们被挑选出来并获奖,一定代表了某种在翻译上的突破和创新。例如,诗歌的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因为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音乐性往往难以在另一种语言中完全复现。而小说中那些复杂的叙事结构、人物内心独白,甚至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语言风格,都需要译者极高的驾驭能力。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欣赏和学习不同译者是如何处理这些难题的,他们是如何让不同语言的文学灵魂得以对话,并最终触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

评分

我一直对语言转换中的微妙之处感到着迷。总觉得,好的翻译不仅仅是将A语言的词汇替换成B语言,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需要译者不仅懂A语言,更要懂A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思维方式,以及B语言的精髓和表达习惯。《嚼华吐英:台大文学翻译奖得奖作品集(2011-2015)》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汇集了在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作品。我非常好奇,那些在原文中极具辨识度的作者风格,比如某位作家的冷峻笔触,或是另一位作家的热情洋溢,在翻译成中文后,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其原有的神韵?又或是,那些在原文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对话,在译者的笔下,如何才能呈现出其背后隐藏的情感张力?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不同风格的译作,它们之间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可能力求贴近原文的语感,有的则可能更加侧重于中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读懂翻译”的指南,它能帮助我更深层次地去欣赏和理解文学翻译的艺术。

评分

在我看来,文学翻译就像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而《嚼华吐英:台大文学翻译奖得奖作品集(2011-2015)》这本书,无疑是这扇大门上最为璀璨的钥匙。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将异域文化中的思想、情感和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深感敬佩。而“台大文学翻译奖”这个金字招牌,更是让我对这本书中的作品充满了期待。我设想,这里收录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对原文精神内核的深刻挖掘与再诠释。也许会有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作者,他们的作品通过翻译,得以进入我的视野,让我有机会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手法。我特别关注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那些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词语和典故,如何才能让中文读者在不失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受到原文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集中的文学洗礼,它让我得以在短时间内,品味来自不同角落的文学精华,感受翻译家们的匠心独运。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独立书店的推荐区发现了这本《嚼华吐英:台大文学翻译奖得奖作品集(2011-2015)》。封面设计朴素却又不失质感,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学术气息,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并非专业翻译领域的从业者,但一直以来对语言的魅力以及文字跨越文化时的奇妙碰撞深感着迷。文学翻译,在我看来,是艺术与智力的双重考验,它需要译者对原文意蕴的深刻理解,更需要他们具备将这份意蕴以另一种语言重新创造的能力。读过一些翻译作品,有时会觉得它只是忠实地传递了信息,而失去了原文的灵魂;有时又觉得译者为了追求“信达雅”,反而加入了自己的过多解读,使得作品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当看到这是“台大文学翻译奖”的得奖作品集时,我的期待值瞬间提升。我设想,这些作品一定是经过了专业评审的严格筛选,代表了该奖项在一定时期内对文学翻译最高水准的认可。它们或许能够展现出翻译的多种可能性,从欧美的经典名著到亚洲的当代小说,再到那些常常被忽视但同样充满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并在中文读者面前焕发光彩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嚼”过原文的“华”文,是如何“吐”出那“英”拔的译文的,它们又将为我带来怎样的新鲜视角和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