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起雾散之际:文学卷册

雾起雾散之际:文学卷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情感
  • 成长
  • 治愈
  • 人生
  • 散文
  • 故事集
  • 现代文学
  • 短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齐邦媛教授不肯接受任何溢美之词或冠冕,但她八十岁开始写《巨流河》之前,大半生为台湾文学做的事,在此一目了然。

  本书是齐邦媛教授自一九四九年起,六十年来对台湾文学重要作品的研究、整理、归纳及评论集成,兼及在国内外文学研讨会宣读的论文。

  书中谈到的几十位写者、评者、译者,许多已在时间迁流中消失,或在现实世界的雾起雾散间只看见模煳的背影。

  作者感悟到:不能任由书中这些人被遗忘,应该把他们带到阳光照临的地方,至少在他们二度漂流前,给世人看看他们活过的悲欣世界,和他们所创造的有血有肉的文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齐邦媛


  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
  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
  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
  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任中华民国笔会英文专刊(The Chinese Pen)总编辑十年。

  教学、着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与文学评论多种,
  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
  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图书目录



卷一

从灰蒙凝重到恣肆挥洒── 五十年来的台湾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序言── 写在尔雅版之前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序
期待史诗── 由特洛城到玉泉山 
《印度之旅》的深意
文学与情操
由翻译的动机谈起
文学翻译── 浮云与山岩
二度漂流的文学
留学「生」文学── 由非常心到平常心
闺怨之外── 以实力论台湾女作家的小说
眷村文学── 乡愁的继承与舍弃
乡、愁俱逝的眷村── 由张启疆《消失的口口》往前看
雾渐渐散的时候
中英对照读台湾小说

卷二

超越悲欢的童年── 林海音《城南旧事》
与时代若即若离的《未央歌》
烽火边缘的青春── 潘人木《莲漪表妹》
莲漪,你往何处去?── 再寄潘人木女士
自然处见才情── 序琦君《词人之舟》
《岁月沉沙》── 罗兰还乡三部曲
旋风中的绣花鞋
文章千古事── 弦断韵未止的吴鲁芹散文
《吴鲁芹散文选》前言
剪报时代的消逝── 悼吴心柳
新庄、旧镇、大水河── 郑清文短篇小说和台湾的百年沧桑
冰湖雪山和南国乡梦── 贺《浪淘沙》七版问世
怎样的人生可以写诗的回忆?
鳟鱼还乡了么?── 从《寒夜》到《大地之母》
行至人生的中途──《我在》中的晓风
愉悦欢畅的蝴蝶树── 喻丽清的海外心境
一壶香茗、半庭浓荫── 序远人《也想不幽默》
良性移民的桥樑── 序张至璋《跨越黄金时代》
雨林与马华文学图像
初访张大春的《大说谎家》
大头春的真话 ──週而复始的生活
由平路的《五印封缄》看台湾的知识性文学
回到阳光的肩上── 序陈幸蕙《爱自己的方法》
震撼山野的哀恸──司马中原《荒原》
百年苍茫中──《荒原》、《狂风沙》再起
老芋仔,我为你写下
航越小人国

齐邦媛纪事
 

图书序言

序                                   

  收在这本文集里的是我多年来对文学写作的看法,多有感想和期待,少有评判,最初的书名是《雾渐渐散的时候》,那时常常坐在各式各样的文学研讨会里,聆听、思考,心存盼望,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阳光照亮的清晰景象甚少出现,追寻时,总是旧雾散去,新雾又起──文学直接或间接反映的原本就是我们的现实人生。

  这本文集卷一:一半是整理、归纳台湾文学自一九四九年五十年来的重要作品的书序,一半是我在文学研讨会宣读的论文。讨论以小说为主,因为小说自成个体,主题、结构各有特点,且多已译成英文,讨论时容易沟通、说明。是我综论那些年小说和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和走向。当年西方的新批评是主流,以冷静分析为主,我的论文中投入感情较多,评论时不用任何「主义」的术语,又常忧国忧民的,实在跟不上潮流。

  卷二:是我的书评。我最早写的一篇是评司马中原的《荒原》,名为〈震撼山野的哀恸〉,在此集中又收入〈百年苍茫中──荒原狂风沙再起〉,因为增加了资料。登在台大外文系创办的《中外文学》月刊,大约因为我是创办者之一,他们既向我邀稿,不得不登,有些不太在乎文学理论的读者对这篇又「震撼」又「哀痛」的文章反应不错,那位冷脸的主编竟然问我,「你还有没有这样哭哭啼啼的文章给我?」此语令我停笔十年,正好投入心力去编选英译、又花三年课余时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台湾编》,一九七五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发行;全面阅读,编选了九歌「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小说卷」五本,一九八九年出版。

  英译促进外人对中国文学了解,是我平生志趣之一。

  我由台大退休后,因友情接下主编PEN(国际笔会)《当代台湾文学英译季刊》十年,随二十世纪而终止,但是我一生更大的心愿却迟至八十岁之后才能实现。

  在台湾众多作家中,我只有缘写了二十位的作品,因为自己并不以评论家自居,所以只选写确有兴趣的作品。

  我也不能称这些文章是评论,我半生主修且讲授英国文学,曾有深入认识西方文化的喜悦,也曾苦修过众声喧哗的新文学批评理论。因为英译兴趣而回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一种游子还乡的欢愉,由这些书而努力用中文写作,我不能说是个全然冷静的评论者。

  如同英国诗人奥登(W.H.Auden,1907-1973)说他无法客观地评估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的成就,因为他曾经强烈地爱上了他的诗。


  也因此,我很重视写和读的真情,如王嗣奭评杜甫的〈无家别〉:「目击成诗,遂下千年之泪」。

  生当今世,像我这样的人,也可能是最忠诚的读史者。

  感谢九歌出版社蔡文甫先生,二十年前勇敢地出版此书,虽然明知书评读者有限。而今有更勇敢的远见天下文化出版社要出新版,也许有了新的感悟,觉得不能任由书中这些人──写者、读者、评者──被遗忘,在愈来愈浓的雾里,应该把他们带到阳光照临的地方,给世人看看他们活过的悲欣世界。

  我一生漂泊,因工作来到台湾,至今整整七十年。日升,月落,文化之路悠长,希望我读过、谈到的这些书,不要二度漂流。

齐邦媛
2017年7月

图书试读

二度漂流的文学

漂泊一直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广义看来,古往今来传世的作品全是探讨心灵漂泊与依归的问题。《诗经》、《楚辞》、西洋史诗、《圣经》等经典之作莫不是人类身心漂泊的永恆纪录,启发世世代代的思索。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和民族都有它漂泊的纪录。

台湾的历史是一部漂泊移殖的历史。乡土文化中最着名的民歌──「思想起……」即由祖先跨海来台说起。两百年的坎坷,有说不尽的辛酸。林怀民初演舞剧「薪传」时,舞者手持香火由人群中走上舞台,观众席上不分省籍,涕泣相迎。然而,自一九八七年底开放赴大陆探亲,政党开放以来,许多新的感情关怀与思考角度渐次展开,许多族群也面临了新的困境。

纯文学作家(在今日已渐稀有)惯于说不懂政治,也努力划清与政治的纠葛。但在今日台湾亦渐已不容人对政治趋向作鸵鸟式躲避。文学史的分类首先逼人而来,政治开放与本土化的浪潮似已渐渐将一些稳居文坛的作品,如五○年代被称之为「反共怀乡文学」沖至边缘地位。一九四五年开始推行中国语文初期,大陆来台的作家,由于语文的优势,发表的文学作品较多,并非全由政治因素主导。当年的题材多数围绕着现实生活的艰苦(所谓「克难」阶段),对大陆家乡的怀念和对反攻复国的盼望。六○年代现代文学派扩展了写作题材和技巧的范围;七○年代以后乡土文学因本土作家语文能力增强而渐成文坛主流之一。一些曾经深得青年读者喜爱且曾有相当影响力的作品,如今「读起来好像是别的国度里的风花雪月了」。

令人悚然心惊的是「别的国度」这个说法。由此想到因政治而区分的文学国度问题。想到一些作品可能面对二度漂流的命运(漂流常是漂泊的开始)。

以张爱玲为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尚无应有的地位。她既不属于大陆的中国文学史,又未在台湾居住,而不便被列入台湾文学史,在美国数十年间又并无着作,很难被称为「海外华人作家」,那么,张爱玲这种重要的作家属于哪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