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孙康宜
美国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性别研究以及文化理论和美学。主要英文着作有《词与文类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2010)以外,还与魏爱莲(Ellen Widmer)合作主编《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与苏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编《历代女作家选集:诗歌与评论》(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还以中文出版了多部关于美国文化、女性主义、文学及电影的着作。自传《走出白色恐怖》(增补本)(2012)。201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31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国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特级讲座教授,任教于比较文学系和东亚语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和比较诗学。研究以中国中古时代(200-1200)的文学为主。主要着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诺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论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楼》(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忆》(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诗》(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诗》(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译有《杜甫诗集》(The Poetry of Du Fu)。
作者简介
吕立亭(Tina Lu)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主要着作包括《人、身、心:《牡丹亭》和〈桃花扇〉中的身分认同》(Persons, Roles, and Minds: Identity in Peony Pavilion and Peach Blossom Fan, 2001),《明清文学中的意外乱伦、割骨疗亲以及其他奇遇》(Accidental Incest, Filial Cannibalism, 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08)。
李惠仪(Wai-yee Li)
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主要着作有《谈情说幻》(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93)、《历史的解读与书写》(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2007)、《明清文学的女子与国难》(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4)。与伊维德及魏爱莲合作主编《清初文学中的创伤与超越》(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2006),并与杜润特(Stephen Durrant)和史嘉伯(David Schaberg)合作翻译《左传》(2016)。2014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30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商伟(Shang Wei)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研究兴趣为印刷文化、书籍史、思想史以及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剧。着有《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3)。其他研究主要关注《金瓶梅词话》、晚明文化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此外还合编有几种论文集,包括与王德威合编的《王朝危机与文化创新:晚明至晚清以降》(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Beyond, 2005)。
伊维德(Wilt L. Idema)
先后在荷兰莱顿大学、日本及香港学习中国语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于莱顿大学,2000年起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文学。以英文和荷兰文发表多篇关于中国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学研究之作,英文近作包括与管佩达(Beata Grant)合编的《彤管:中华帝国的女性书写》(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与救赎:两种观音宝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姜女哭长城:十个版本译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与法治:1250至1450年代词话八种》(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30与80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二十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如此繁华:王德威自选集》、《后遗民写作》、《1949: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现代抒情传统四论》、《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华语语系的人文视野:新加坡经验》、《华夷风起;华语语系文学三论》、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等。2004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25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石静远(Jing Tsu)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研究集中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思想文化史,包括十九世纪至今的科学主义与大众文化、种族、民族、方言以及离散(diaspora)问题。着有《失败、民族主义与文学:现代中国身分的建构》(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2005),《中国移民文学中的声与文》(Literary Governance: 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 2010)。
贺麦晓(Michel Hockx)
美国圣母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研究集中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机制和传播媒介,以及现代诗和诗论。代表作为《文体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杂志(1911-1937)》(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 2003)。
奚密(Michelle Yeh)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教授。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现代诗、比较诗学和翻译。主要着作有《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1991)。另编译《中国现代诗歌选集》(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92),合作编译《杨牧诗选》(No Trace of the Gardener: Poems of Yang Mu, 1998),《台湾现代诗选》(Frontier Taiwan: 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2001)以及《今生有约:黄翔诗选》(A Lifetime Is a Promise to Keep: Poems of Huang Xiang, 2009)。中文着作有《现当代诗文录》(1998)、《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2000)、《芳香诗学》(2005)、《台湾现代诗论》(20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