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当翻阅吴贵龙编着的《亦狂亦侠亦温文──金庸的光影片段》清样书稿,我不禁浮想联翩……
香港的「金庸馆」今年二月二十八日落成,我刚巧人在美国。返港后,香港文化博物馆卢秀丽总馆长打电话来,希望为我安排一次参观。
我在一个周末上午,偕同钢琴大师刘诗昆的夫人、「钢琴公主」孙颖女士前往参观。
事前,我提供了几张金庸的手迹及捐赠了一批金庸的资料,供「金庸馆」展出。
我提供的金庸手稿,大都与读书有关,其中有一份《读书心得》,听説颇受观众关注。
金庸写道:「我的读书心得,只是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之对于我,那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事,只次于唿吸空气、饮水、吃饭、睡觉。我曾经想:坐牢十年而可以在狱中阅读天下书籍;或者,十年中充分自由,但不得阅读任何书刊。两者由我选择,我一定选择『坐牢读书』。我读书没有心得,就如唿吸饮食之没有心得,那是极大的享受。古人称笔为『不可一日无此君』,在我心中,『不可一日无此君』者,书也。」
这份手稿是我一九九七年为《明报月刊》策划一个「名人读书心得」专辑时请金庸写的,十年后重读金庸这段话,仍然令人萦回不已!
多年来,我一直唿吁建立「金庸馆」,并为此而奔走。
「金庸」是香港一座耀目的文化地标,不光是他的读者满天下,金庸已蔚然成为学术殿堂一门炙手可热的课题,不少硕士、博士论文,都是以他的作品为研究题目。此外,金庸作品版本、手迹也成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对象。
「金庸馆」的建立,可説是应运而生。
某次在一个酒会中,遇到当年民政事务局曾德成局长,曾向他表达建立「金庸馆」的强烈愿望。他表示自己也有此意,只是觉得眼下金庸手迹、资料不多,感到为难。我建议可以公开征集金庸的资料,海内外金庸粉丝大不乏人,应无问题。
这是三年前的事。结果经过两年的筹备,特别在康文署副署长吴志华博士、卢秀丽总馆长的努力下,「金庸馆」终于建立了。期间有些珍贵手迹,如《笑傲江湖》手稿,还是我从中介绍联繋而取得的。
曾德成「被退休」后,仍然关心此事。「金庸馆」开馆,他还亲自赴会。
在此之前,为配合「金庸馆」的建立,我受到康文署、艺发局的委託,举办了「我与金庸──全球华文散文征文奖」。征文在全球二十多个地区和国家进行,海内外共有一百多个文化团体、传媒负责人共襄盛举,稿件如雪片飞来。
这一征文,在内地、台湾及海外反应十分热烈,可惜香港的传媒,包括香港电台、无线电视等十分冷待,不予报道,令人纳罕。可见香港某些传媒只对政治话题及与政治相关的文化话题感到热衷,对香港纯文化十分漠视!
这是题外话。这次获公开征文首奖的,是来自台湾的失明人士李尧,他是利用供盲人阅读的凸字,读毕金庸的全集。他来香港领奖,带了一套金庸《倚天屠龙记》的第一本,那是他已逝的父亲遗下的,是一九八七年台湾远流版。他非常珍惜这个版本,请金庸给他签名,最后金庸给他盖了印章,为此他喜出望外。
为海内外读者所乐意收藏的金庸相关资料,除了版本外,刊登金庸早年作品的报章、杂志、金庸作品的电影海报及推广品,都是爱好者的珍藏。
本书作者是有心人,他下了苦功,收藏了不少金庸的相关资料,并对此进行系统梳理、注释,有条不紊,令人一开眼界。相信这是作者第一阶段收藏的物品,日积月累,将有更多更珍贵的资料面世!
潘耀明
《明报月刊》总编辑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二○—七年三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