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Der-wei Wang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艺术
  • 知识分子
  • 文化史
  • 二十世纪中国
  • 抒情诗学
  • 文化批评
  • 思想史
  • 文学研究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沈从文、何其芳、冯至、胡兰成
江文也、林风眠、费穆、梅兰芳、台静农
华文世界「中国抒情传统」的新论述与新演绎

「启蒙无论如何诉诸理性,需要想像力的创造发明;革命如果没有撼人心弦的诗情,无以让千万人生死相与。」

二十世纪中期中国政局历经重大动盪鉅变,文学、文化抒情性的张力反而以空前之姿降临,在在呈现有如史诗般的宏大格局,而处于当世的文学与文化人为何选择以抒情标记他们的心声?这个时代的抒情话语究竟由何构成?上个世纪抒情的感召与我们的时代有何关联?

本书探讨中国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面对民初以来历史风暴所作的种种选择,尤其着重革命、启蒙传统之外,「抒情」成为想像与实践现代性的可能与不可能。全书深入梳理现代「抒情传统」的脉络,讨论中国与西方抒情论述的洞见及不见,并且探问「抒情批判」对当代中国与华语语系人文研究的关联意义。

「抒情」,一般看法多以抒情者,小道也。然而,在剧烈变化的时代,文学、文化的抒情张力反而不容小覻。现代世界充满国族分裂的痛苦、振衰起敝的唿号,大变动带来的似乎是个史诗的时代,「恰恰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仍有人召唤抒情传统,召唤一种感觉的方法、一种不合时宜的向往,反主流而行,更有意义,也更耐人寻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如此繁华:王德威自选集》、《后遗民写作》、《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现代抒情传统四论》、《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华语语系的人文视野:新加坡经验》、《华夷风起;华语语系文学三论》、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等。2004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25届院士。

相关着作:《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敍事(全新增订版)》《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

译者简介

涂航
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余淑慧
国立政治大学

陈婧祾
Middlebury College

宋明炜
Wellesley College

杨小滨
中央研究院

吕淳钰
William and Mary College

陈思齐
国立台北大学

蔡建鑫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图书目录

致谢
引言
导论 「抒情传统」之发明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有情的历史」
第二章 沈从文的三次启悟
第三章 梦与蛇──何其芳,冯至,与「重生的抒情」
第四章 抒情与背叛──胡兰成战争和战后的诗学政治
【第二部分】
第五章 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江文也的音乐与诗歌
第六章 斯芬克士之谜──林风眠与现代中国绘画的写实与抒情
第七章 《小城之春》.《生死恨》──费穆、梅兰芳与中国电影诗学
第八章 国家不幸书家幸──台静农的书法与文学
尾声 批判的抒情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带着一种复古而雅致的质感,光是看着就让人有一种想要探究其中奥秘的冲动。“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情感张力,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中期中国。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是那个时代最闪耀的群星,也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思考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本书中,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发出自己声音的个体联系起来的?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重要抉择的知识分子的深入剖析,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他们的困惑与坚持。同时,我也对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充满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局限与解放中,寻找艺术表达的自由?他们的作品,是否能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与个体情感交织的宏大画卷,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即便只是粗略地浏览,也能感受到其中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书中的标题,就像是为我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而“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群体。我一直觉得,那个时代是中国社会转型最为剧烈、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而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敏锐的神经末梢,他们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对民族的未来有着沉甸甸的思考。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个体命运,串联成一曲“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例如,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是如何徘徊的?在国家民族的大义面前,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牺牲?而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又会受到怎样的时代影响?他们的作品是否会成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抑或是对时代的一种超越?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听到那些真挚的声音,去理解他们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心的挣扎、情感的涌动以及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生活在那段历史中的人们。

评分

尽管还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本身,就让我对作者的选题和叙事方式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史诗时代”和“抒情的声音”这两个词语的组合,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张力,一种在宏大叙事中寻找个体情感的努力。“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充满了变革、动荡与希望的时代,而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正是这个时代最活跃、最富有思考力的群体。我猜想,本书不会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会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个体生命。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去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与碰撞,他们如何在政治变革与学术追求之间寻找平衡,他们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得到体现。同时,我也对艺术家们的创作经历充满兴趣,他们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又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用艺术作品去回应社会,去触及人们的心灵。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部关于精神史的史诗,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评分

从书名《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所传递出的信息来看,我立刻被吸引住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历史感。“史诗时代”暗示着宏大叙事和时代背景,“抒情的声音”则点明了情感的表达和个体的视角。而“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更是直接指向了那个充满巨变与思想激荡的特殊时期。我强烈地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描绘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既坚守理想,又承受压力,同时还要努力发出属于自己的“抒情声音”的?我猜测,书中一定会有对那些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的深入解读,探讨他们的思想渊源、艺术风格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个体故事,编织成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恢弘史诗,同时又不失对个体情感和艺术追求的细腻描摹。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与呐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深邃的美感,淡淡的纸张泛黄,暗示着岁月的痕迹,又像是历史的回声。我拿起它,指尖拂过烫金的字迹,一种莫名的期待便油然而生。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书名,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宏大叙事和细腻情感。“史诗时代”,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磅礴的气势,让人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二十世纪中期。而“抒情的声音”,则又透露出一种个体生命在宏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思考与表达。我好奇,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那些身处时代中心,肩负着民族命运思考的知识分子,以及用笔墨、色彩、旋律来抒发情怀的艺术家们,他们的声音是如何被塑造的?他们又如何在这个“史诗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抒情”之地?我猜想,书中一定描绘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图谱,他们是如何在革命的浪潮中坚守理想,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求真理,又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展现出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艺术探索,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用艺术的形式回应历史的召唤,留下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等待着我去推开,去倾听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过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