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论语》诠解流变

近代日本《论语》诠解流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日本《论语》诠解法,从「会笺」经「弁妄」、「讲义」、「物语」等诠解法之流变到教科书化,既有追求「知识的《论语》解读」,亦有追求「体认的《论语》解读」,更有追求「文化的《论语》解读」。而借由分析探讨近代日人诠解《论语》之形态与变貌,我们既可窥知日本汉学的近代发展,更可发现在东亚世界,不同国家之文化传统可以在经书诠解过程中彼此交融,形成一种新的力道和新的整合,甚至产生创新又独特,乃至变异的整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培懿


  出生于澎湖西屿横礁,祖籍广东湛江。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大学时修习林庆彰先生「经学史」一课,开启经学研究之眼。赴日留学师从町田三郎先生、柴田笃先生研究日本汉学,听从荒木见悟先生建议,研究日儒经注,专研日本汉学、经学、朝鲜儒学等。着有《江户古学派における《论语》注释史の研究》、《近代日本《论语》诠解流变》、《日本儒学之社会实践》、《儒学的日式开展》等书;合编有《日本儒学研究书目》上、下;合译有《论语思想史》;另撰有日本汉学、经学、儒学、朝鲜儒学等相关论文五十余篇,译有经学、日本汉学相关论文三十余篇。
 

图书目录

自序 生命风起时有爱为光  1

第一章 导论  1

一 引言  1
二 为何是经学?  2
三 为何是《论语》?  4
四 《论语》于日本的传播  9
(一)接受理解期:《论语》东传至平安时代  10
(二)涵容内化期:《论语》研究日本化时期  10
(三)飞跃创新期:日本式《论语》研究时期  12
(四)转型摸索期:新旧《论语》研究过渡开展期  18
五 为何是日本汉学?  21
(一)「日本汉学」的特殊性  21
(二)国际汉学的视野  22
(三)跨语言、跨文化与重写经学史、思想史的可能  23
附表  26

第二章 复原与发明—竹添光鸿《论语会笺》注经法及其于日本汉学发展史上之定位  65
一 前言  65
二 《论语会笺》之成书背景  68
三 《论语会笺》之着述体例  72
(一)章节之编次  72
(二)《论语会笺》之注疏体例  77
四 《论语会笺》之注经方法  79
(一)复原  82
(二)发明  93
五 《论语会笺》解经中的复原与发明  99
六 结语—竹添光鸿之历史定位:「支那学」的胎动  115
附表  121

第三章 创新或守旧—由松本丰多《四书辨妄》对服部宇之吉之拮抗论注经之本质问题  127
一 前言  127
二 松本丰多对服部宇之吉的拮抗  130
(一)〈汉文大系四书辨妄序〉之主张  130
(二)〈汉文大系四书辨妄凡例〉之所辨  134
(三)《汉文大系论语集说辨妄》之例证  139
三 注经者的条件与态度  152
(一)「素养」缺如之问题  152
(二)「时间」积累之必要  154
(三)「至高至平」之态度  157
四 注经的规范、假设与注意事项  160
(一)离经言道即为歧出  160
(二)对圣人之意不无小补  162
(三)「家言」与「微言」  164
五 新变代雄之道  167
(一)训诂明则义理明—由「言」到「文」  167
(二)博赡而能通贯—「问」与「思」  170
(三)通经以致用—「虚」与「实」  173
六 与时俱进/永恆的经学研究  175
七 结语—谁的日本汉学史?  182

第四章 注经到讲义—由安井小太郎《论语讲义》论近代日本《论语》研究之转折  187
一 前言:《论语讲义》之成书经过  187
二 作为授课的「讲义」:由「注」到「讲」的《论语》研究新动向  190
三 《论语讲义》之着述体例—「双重证据法」的运用  195
四 《论语讲义》之着述动机—旧学的承继与新学的开创  202
(一)承继家学、相续先学  202
(二)新旧汉学间之中道  207
(三)方法创新、提出创见  214
五 结论—《论语讲义》之提问:近代日本汉学研究之新课题  223
附表  226

第五章 叙事以建构—由涩泽荣一《论语讲义》论经解如何参与国族文化建构  241
一 前言  241
二 涩泽荣一的读《论语》法  243
(一)经典与讲经者的旁白  243
(二)宛若孔子再现的旁白者  245
(三)孔子以外的解经依据—荻生徂徕、龟井父子与三岛中洲  253
(四)朱子学的传统抑或古学的传统?  265
(五)真实抑或虚构的旁白  268
三 《论语讲义》所传达的声音—人外无道的日本《论语》实学  272
(一)涩泽《论语》算盘说的时代背景  272
(二)人外无道的日本《论语》实学  275
四 《论语讲义》所建构的意象—近代国家的身分认同与民族文化主体价值的确立  282
(一)高尚尊贵的武士精神与独特的大和民族  282
(二)明治日本的优越  289
(三)义利合一的邦国  291
五 涩泽讲说《论语》之特色  298
六 结语—活用《论语》与历史传统以跻身列强  301

第六章 《论语》帝王学—诸桥辙次《论语》经筵进讲及《论语》理解析论  305
一 近代日本的汉籍经筵进讲及其特色  305
二 君师诸桥辙次及其《论语》理解  313
(一)君师的不二人选:诸桥辙次  313
(二)诸桥辙次的《论语》观  317
三 古典明镜《论语》的教谕—「修己」的帝王学  319
(一)诸桥辙次《论语》经筵进讲  319
(二)帝王必修之德—「学以养德」、「孝以化民」、「敬以执事」  321
四 结语—天子/天孙.人/神相合的帝王教育之意义  334

第七章 《论语》「物语」化—近代日本文化人之读《论语》法及其省思  343
一 前言—古典常新  343
二 走向通俗—《论语》「物语」化  347
(一)论语読みみ论语知らら—「读」《论语》而不知《论语》  347
(二)一个读《论语》之法:「人」重于「言」  350
(三)另一读《论语》之法:「美感感动的道德训示」  357
(四)又一读《论语》之法:「栩栩如生之人间印象的处世教训」  360
(五)我辈凡人之《论语》—下村湖人《论语物语》  367
三 「论」语抑或「物」语?句读训读不可废?  372
(一)「论」语?抑或「物」语?  372
(二)句读训读不可废?—读《论语》的提醒  376
四 「物语」化《论语》诠解法的省思  380
五 结语—「人外无道」的《论语》换血读法  389

第八章 《论语》教科书—《论语》如何参与近代日本中学校之道德及语文教育  395
一 前言  395
二 近代日本《论语》相关论着之类型区分与特色说明  396
(一)训点《论语集注》与刊行江户《论语》注解名着  397
三 作为中学校汉文教科、参考用书的《论语》讲解书  403
(一)「头书」、「鳌头」、「插画」《论语》注解书  404
(二)「论语讲义录」  406
(三)「论语教本」、「论语读本」  413
(四)「新译」、「新讲」、「新释」《论语》书  419
四 结语—古/今.雅/俗.语文/道德相融的汉文教育  422
(一)非学院派汉文教科、参考用书作者群的出现  422
(二)汉文/汉籍学习的主流方法  423
(三)汉文力的转变  423
(四)雅/俗合一的语文教育功能  424
(五)「经义」独大的道德教育功能  424
(六)近代日本中国认识与汉文教育的双重结构  426

第九章 结论  429
一 朝向一个开放文本的经学研究  429
(一)相异传统的交融  429
(二)经学研究的「第三空间」  429
(三)差异、诠释与经学发展、经学研究  430
(四)经学研究的文本性与互文性  431
二 本书研究心得  431
附表 「近代日本《论语》相关论着目录」  443
征引书目  52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