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公彦《仪礼疏》研究

贾公彦《仪礼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仪礼
  • 贾公彦
  • 仪礼疏
  • 儒学
  • 汉代
  • 注释
  • 文化史
  • 学术史
  • 文献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唐代礼学家贾公彦所着《仪礼疏》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解经内容和方法。全书共分八章,从贾公彦学术渊源说起,继而论其解析《仪礼》和郑注之思路以及全书核心思维,再比较同时期两部主要礼疏《周礼疏》及《礼记正义》之释经方法,以期全面地突显《仪礼疏》之方法与特点,反思贾疏之地位和价值。
《汉唐之变:儒学经典的重塑与诠释》 引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汉代儒学经典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演变轨迹与内在逻辑,聚焦于这一历史转型期中,儒学经典的诠释体系如何因应时代思潮、政治需求以及学术风尚而发生深刻的重塑。我们并非探讨某一特定学者的注疏工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宏大的时代断面,观察儒学在“内圣外王”理想追求与现实政治结构张力下的复杂面貌。 第一部分:汉代儒学的基石与裂变 汉代儒学,尤其是董仲舒所奠定的阴阳五行之学,构建了帝国意识形态的基石。它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化,确保了皇权的正统性。然而,这种将《五经》与宇宙图式强行融通的解释路径,在东汉末年已显现出内部的紧张与僵化。 本书首先梳理了汉代经学的“今文”与“古文”之争,指出这不仅仅是文字学上的分歧,更是对圣人教诲理解深度的分野。今文经注重政治教化与时事对应,而古文经则更侧重文字训诂和对先秦原貌的追溯。随着王朝更迭和士人阶层的觉醒,原有的僵硬解释体系逐渐松动,为后世的转向埋下了伏笔。汉代儒学重“体”而轻“用”的倾向,使得其在面对魏晋玄学的冲击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二部分:玄学兴起对经学范式的颠覆 魏晋时期,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思潮,将注意力从外在的典章制度转向内在的“名教与自然”的本体论探讨。《老子》、《周易》的地位一度超越了《五经》。玄学对儒家名教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批判,促使经学解释者不得不重新审视经典中关于“仁”、“礼”的本质。 本书详细分析了玄学如何通过“贵无”、“体用论”等概念,渗透入对《周易》的阐释之中,这种渗透并非简单的外来影响,而是儒学内部对自身解释资源进行“精微化”的努力。在这一时期,单纯的训诂和章句学难以满足士人的精神需求,经学开始向哲学思辨靠拢,为隋唐时期理性化、系统化的儒学复兴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准备。我们重点考察了如何通过对“易学”的改造,使之成为沟通儒学与玄学的一座桥梁。 第三部分:南北朝的多元文化熔炉与儒学的再定位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学术“试验场”。北方政权多推崇儒术以树立统治合法性,但其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至深;南方则在王导、谢安等士族的维护下,保持了对汉代旧学的某种程度的继承,但思想的活力相对不足。 在这一多元背景下,儒学经典不再是唯一的真理源泉。学者们被迫在有限的资源内,力求“融通”。例如,如何界定“性”与“情”的关系,如何理解“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递进关系,这些问题在佛教(尤其是涅槃学)和道教(尤其是崇尚自然无为)的映照下,获得了新的阐释维度。本书认为,南北朝的学术实践,是儒家在异质文化冲击下进行自我调适和结构重组的关键阶段。 第四部分:隋唐之际:新综合的构建与学统的重申 隋唐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官方化”和“规范化”的回归。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吸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思辨营养之后,形成的一种更具系统性和内在逻辑的儒学形态。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要求对经典进行统一和标准化的解读,以服务于国家选才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学术焦点转向了对经典体系的“重整旗鼓”。学者们致力于建立清晰的学理结构,强调“义理”的探求,力图将原本散落在不同学派中的精粹整合起来,构建一个能够与佛、老抗衡的完备学说体系。这一整合过程,虽然在后世被视为儒学的正统复兴,但其背后隐藏的学术取舍与重点转移,值得深入探究。本书强调,这种新综合的构建,是以对汉代原貌的某种程度的“超越”为前提的。 结论: 《汉唐之变:儒学经典的重塑与诠释》试图描绘一幅动态的儒学流变图景。从汉代的浑厚到魏晋的飘逸,再到南北朝的碰撞,最终在隋唐达成了某种形式的学术平衡。这个过程,是经典面对时代挑战时,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辩护的历史写照。通过对这个复杂历史阶段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后世的儒学解释体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历经无数次艰难的学术抉择和文化融合的结果。本书旨在揭示这一“变”中的“不变”,即儒家知识分子对理想人格和完美政治秩序的永恒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洛旻


  毕业于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并于同系获得哲学硕士(中文)学位,及后在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得博士。现职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另为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骨干研究人员。参与编有《唐宋类书征引《荀子》资料汇编》、《唐宋类书征引《战国策》资料汇编》等。另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包括:〈论《仪礼》「堕祭」及其礼意〉、〈《群书治要》引《尚书.舜典》注考论〉、〈清代以至近代学者引用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的若干考察〉、〈重合与异文:《墨子》分篇问题重探〉等。

图书目录

如蝶振翼—《文史新视界丛刊》总序一  车行健 1
总序二  刘芝庆、邱伟云 1
推荐序  彭林 1
提要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3
一 文献综述  3
二 前人研究的不足  8
三 本文研究方法  9
四 全书架构  17
第二节 贾公彦之学术渊源  18
第三节 修撰《三礼疏》之背景  27
第四节 前人对《仪礼疏》之评价  34
第五节 《仪礼疏》版本述略  40

第二章 《仪礼疏》的基本内容  53
第一节 疏释经文  53
一 分节  54
二 《仪礼》书写之法  57
三 分析常例变例  61
第二节 疏释郑玄注解  64
一 明郑所据  64
二 解读郑义  68
三 证成郑说  71
四 分析郑注书法  72
五 贯通郑注  76
第三节 小结  79

第三章 尊卑系统及原则  81
第一节 尊卑的基本分野  82
一 士与大夫以上  82
二 君礼与臣礼  92
三 尊卑申屈之义  100
第二节 尊卑变易  108
一 随身分而变易  108
二 身分因处所而变易  111
三 随礼节演进而变易  115
第三节 尊卑原则  119
一 摄盛  119
二 礼穷则同  126
三 王人序诸侯之上  132
第四节 小结  138

第四章 礼类系统  141
第一节 礼篇之性质与分类  142
一 昏礼象生  142
二 昏礼相亲  143
三 乡饮酒、乡射有择人之义  144
四 饮酒主欢心,射礼主于射  145
五 饮酒尚欢,大射辨尊卑  146
六 丧礼尚质  147
七 昏礼与祭礼  149
八 祭礼与饮酒礼  151
九 礼子、礼女、礼妇、礼宾、摈宾、傧尸  152
第二节 礼之轻重  155
一 冠礼比昏礼轻  155
二 祭祀事重,冠事稍轻  156
三 礼女重,醮子轻  156
四 礼宾重,燕宾轻  157
五 射礼重,燕礼轻  158
六 飨食重,燕轻  159
七 聘礼重,食礼轻  160
八 饔饩重,食礼轻  161
九 禽礼轻  162
十 宾之轻重  163
十一 君物重  165
第三节 礼之生死与吉凶  166
一 生人礼与丧亡礼  166
二 事生礼与事鬼神礼  168
三 丧祭与吉祭  169
四 事生与事死的界限  170
五 丧祭、吉祭的界限  174
第四节 礼之文质  177
第五节 小结  181

第五章 探究《仪礼》原貌  183
第一节 礼典之通义  185
一 昏礼六礼之名义,尊卑相同  186
二 尊卑俱有媒氏  188
三 尊卑皆用鴈为挚  189
四 昏礼礼宾皆再拜至  191
五 昏礼授几授校  193
第二节 礼类比较  195
一 鱼之数  195
二 鼎入匕俎从设及匕载面位  196
三 尔黍、授肺及祭食  200
第三节 尊卑原则  206
一 壻亲迎之服  206
二 壻亲迎所乘车  209
三 受币、庭实之人  211
第四节 直接据用其他文献  216
一 父母降送女与否  216
二 媵、姪、娣  217
三 尊卑同用禅縠  219
四 纳征所用币  220
第五节 小结  223

第六章 《仪礼疏》与《礼记正义》之比较  225
第一节 贾孔异义  226
第二节 与唐代经学着作之关系  235
第三节 处理旧疏之法  252
第四节 句解法与演绎法  264
第五节 小结  276

第七章 《仪礼疏》与《周礼疏》之比较  279
第一节 《仪礼》与《周礼》之性质  280
一 二《礼》同为周公摄政时所作  280
二 《仪礼》、《周礼》之本末及体履  282
第二节 两疏取材与体例  289
第三节 舖排及书法的分析  292
第四节 推次及衰差之法  301
第五节 职官的连缀及兼摄  307
第六节 小结  319

第八章 结论  323
第一节 各章论点总述  324
第二节 贾公彦《仪礼疏》的特点  330
第三节 《仪礼疏》的缺失  335
第四节 《仪礼疏》的时代意义  339

参考文献  343
索引  35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不能忽视其最基础的社会规范和生活习俗。《仪礼》作为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贾公彦的《仪礼疏》研究,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使用说明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部经典。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逐章逐节地深入《仪礼》,去了解其中关于祭祀、朝聘、婚礼、丧礼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的疑问:这些看似繁琐的仪式,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哲学思想?它们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仪礼”的理解和实践又有哪些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构建起对“仪礼”的全面认识,并从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

初识这本书,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朋友推荐我阅读一些关于古代礼仪的著作。我对“仪礼”这个概念一直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历史课本上的名词,更像是古代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而“疏”字,则意味着是对原著的深入解读和注释,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贾公彦这位学者,虽然我之前了解不多,但从书名中传递出的学术严谨性,便足以吸引我。我设想,这本书定是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繁复礼仪构建起来的世界,去探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以及蕴含其中的古人智慧。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开启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理解之门,让我窥见先民们如何在“礼”的框架下,构建起他们的生活、思想和信仰。这本书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目的地是那古老而神秘的“仪礼”殿堂,而贾公彦的《仪礼疏》研究,无疑是这场旅行中最可靠的向导。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立体、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肌理。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一本能够清晰梳理复杂概念的书籍是弥足珍贵的。贾公彦的《仪礼疏》研究,光从书名就给人一种“拨云见日”的期待。我希望它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仪礼”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或者通过对比现代社会的一些习俗,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礼仪的意义和价值。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仪礼”对于古代社会如此重要,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我设想,这本书的行文可能不会过于学术化,而是更加注重逻辑的清晰和内容的生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受到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来说,“仪礼”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贾公彦的《仪礼疏》研究,听起来就像是通往这一知识宝库的一扇大门。我预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不同于浅尝辄止的视角,带领读者去探究“仪礼”的深层含义。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出《仪礼》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否能够将“仪礼”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层面进行关联,让我们看到“仪礼”是如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和传播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古代礼仪本身,更是关于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解读。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时光。尽管尚未深入阅读,但从其散发出的学术气息,我就能预感到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我推测,作者在“仪礼”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阐释,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解释,更是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演变的深入挖掘。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发达科技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仪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情感,维系社会秩序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这些“潜规则”,让我们看到古代社会是如何在“礼”的约束下,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和谐与稳定。我猜想,作者的论述定是旁征博引,引用大量史料,旁及诸子百家,将《仪礼》的精髓一一剥离,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是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一次溯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