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周尧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

单周尧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单周尧
  • 哲学
  • 伦理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寿庆论文集
  • 高等教育
  • 文化研究
  • 赠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单周尧教授,经学小学名家,任教香港大学、能仁专上学院逾四十载,贡献殊多。先生性情温厚,仁义待人,君子风范,人所称道。适值先生七秩华诞,门人有感师恩,敬具文章,以为先生寿。

  本书所收文字,均由单周尧教授门下弟子与再传弟子撰写。论文涉及经学、史学、故训诠释、出土文献、语言文学诸等领域,共三十篇,凡三十万字。诗书易左,史记楚辞,儒道墨者之学,俱有所述;至于说文甲骨,音声方言,韵文骈俪,亦为探寻。单门弟子研究范畴之广,可见一斑,而书中所列单教授之着作目录,亦可窥视周尧先生深湛之学养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单周尧教授七秩寿庆论文集》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信息,同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写作的痕迹。 --- 图书名称: 《古韵新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前沿探索》 作者/编者: 李明 著 / 王晓华 编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00-1234-5 --- 图书简介: 《古韵新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前沿探索》 是一部立足于扎实古典学基础,同时积极回应当代学术脉络的综合性研究文集。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被忽视的文本细节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对话,旨在为学界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方法论参考。 本书共分四辑,收录了作者李明教授近十年来在不同阶段的代表性论文,涵盖了先秦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诗文、以及明清小说等多个领域,共计十八篇。其核心特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融汇贯通,既有严谨的文本细读,又不乏宏观的历史语境重构。 第一辑:先秦文本与思想的再审视 本辑聚焦于先秦典籍的深层解读。其中,《<诗经>“风”之地域性考察与乐舞文化关联》 一文,通过对《诗经》中涉及祭祀、农事及婚嫁场景的诗篇进行细致梳理,结合考古发现的乐器形制,论证了早期“风”的地域性差异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仪式和音乐表达方式。作者挑战了传统上将《诗经》视为单一文本的观点,强调了其口头传统和音乐表演的本体地位。 另一篇重点论文《楚辞文本中的“神性”与“人境”的辩证统一》 ,则深入分析了屈原及宋玉作品中对神灵世界与现实困境的描绘。文章细致考察了“香草美人”意象的演变,指出楚辞并非简单地表现失意,而是在对神境的向往中完成了对个体精神价值的肯定,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殉道式”文学范式。 第二辑: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流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关键转型期,本辑对这一时期的“风度”进行了深入剖析。《玄学清谈与文学想象力的边界》 一文,探讨了王弼、竹林七贤等人的言谈对当时山水诗、清言体的影响。作者认为,清谈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辨,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文人社交的“修辞游戏”,这种游戏性反过来刺激了文学想象力的拓展,尤其是在对自然与自我关系的表达上。 此外,《南北朝赋体在宫廷与民间语境中的张力》 一文,通过对比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和阶层所创作的赋,揭示了宫廷文学的程式化与地方性文学的生命力之间的张力。特别是对北朝石刻铭文与南朝辞赋的并置分析,为理解文化融合时期的文学生态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第三辑:唐宋诗文的结构与媒介 本辑将视角投向唐宋时期文学的成熟阶段,着重探讨其内部结构和媒介影响。《唐代边塞诗的“视觉陷阱”与主体性建构》 一文,运用空间理论,分析了盛唐诗人如何通过对遥远边疆的地理描绘,构建一种超验的、英雄主义的文学空间。作者指出,这种空间叙事往往带有强烈的“在场”的想象,但同时也存在着将真实经验过度“文本化”的风险。 在宋代研究方面,《苏轼“意象群”的生成机制与文体选择》 深入剖析了苏轼诗文中的典型意象组合(如月、酒、竹、石等)是如何在不同文体(诗、词、散文)中进行策略性调配的。文章强调,苏轼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创作广度,更在于他对特定意象群的系统性运用,使得其作品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辨识度。 第四辑: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变迁与叙事创新 本书的第四辑着眼于明清小说的社会史意义与叙事技巧的创新。《<金瓶梅>叙事中的“在场”与“缺席”》 一文,侧重于对小说中空间处理的分析。作者认为,潘金莲、西门庆的日常生活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实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叙事者对细节的精心描摹,而这种对“在场”的强调,恰恰反衬出权力结构与伦理规范的“缺席”与虚无。 另一篇重要的研究是《清代公案小说中的司法实践与民间舆论》 。该文通过梳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短篇以及早期的公案小说,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介入当时的司法审判流程,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民间道德评判的载体,反映了晚期封建社会法律执行与民间认知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结语 《古韵新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前沿探索》不仅是一部学术成果的汇编,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路径的系统梳理与方法论的实践展示。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挖掘出文本深处的文化肌理与思想火花,为当代读者重返经典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生动的阅读体验。本书适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高校师生,以及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李雄溪

  广东新会人,一九六四年二月生,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一九九一年加入岭南大学中文系。在研究和教学之外,曾担任语言中心副主任、中文系系主任、学生辅导长、协理副校长。研究兴趣为文字学、经学和汉语语言学。曾出席超过六十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出版包括五本专书,以及数十篇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序言 李雄溪、郭鹏飞、许子滨 001
单周尧教授简历 谢向荣 001
单周尧教授论着目录 谢向荣 001
经史
「君子是则是傚」解 庄文龙 001
俞樾释〈秦风.小戎〉「蒙伐有苑」析评 刘玉国 011
高葆光《诗经新评价》小析 萧欣浩 019
从《尚书释义》到《尚书集释》—屈万里先生尚书研究初探 留金腾 045
《周易》「有孚」为「有保」说补识—兼述「孚」之语源问题 谢向荣 057
《左传》「遇」字初论(附「逢」) 刘文强 081
论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对杜《注》的梳理与考辨 李洛旻 105
也谈《左传》「作爰田」—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讨论中心 许子滨 123
读俞樾《论语平议》札记五则 郭鹏飞 137
从《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看简朝亮的经权思想 曾汉棠 155
《真诰》中的许谧 文英玲 173
文字训诂
「帝」字本义平议 王嘉仪 199
论《说文》从「匕」得声之字 何 添 217
《说文》「会意」研究浅议 宗静航 249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十八章「遗」字考异 李咏健 265
朱骏声《离骚补注》述评 李雄溪 277
读俞樾《诸子平议.墨子》记 蔡挺 287
出土文献
〈金縢〉字词考释及「周公居东」故事的再探讨 黄湛 307
清华简六所见郑国初期史事探微 陈沛铭 329
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残卷校读补识 萧敬伟 347
汉语及方言
甲骨卜辞祭祀动词句三宾语研究—运用当代句法理论研究祭祀动词后名词性成份的归属问题 谢春玲 359
从语言角度探讨《孔丛子》首六卷「成书于战国后期至秦代」的说法 潘汉芳 371
《史记》反映汉初社会变革的几组新词 曾志雄 389
《英华分韵撮要》异读举隅 陈以信 405
闽南区方言表「一」的「蜀」及其相关问题 郭必之 415
繁体汉字难学否?—从三多三难谈起 老志钧 425
香港粤语脱落声母n-和ŋ-小议 谭志明 439
港式中文「非常」用法初探 马世豪 451
古典文学批评与教学
常见文言韵文教材举隅略论 马显慈 465
从《国朝骈体正宗》及《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的异同看清代骈文的发展 胡家晋 477
感言
才德兼重 人师楷模—敬贺恩师单周尧教授七秩华诞 谢向荣 491
〈《尚书校释译论》管窥〉读后感言 黄湛 495
附录
单周尧教授相关评述目录 谢向荣 499
编者简介 51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埋头于书海、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学者群像。这本书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论文汇编,它承载的是一段学术历史,凝聚的是一群学者的情谊,更是对一位杰出学者一生学术成就的致敬与肯定。我想,在这本论文集中,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的探讨都可能引发现实的启迪。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寻,那些在各自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看待周尧教授的学术遗产,又是如何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回应和发展教授的思想。这种跨学科、跨代际的学术对话,本身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新的学术知识,更在于它所构建的学术生态,以及它所展现出的学术传承的生命力。它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鲜活、动态的学术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在相关学术领域摸索多年的年轻研究者,我深知学术道路的艰辛与不易。而周尧教授这样一位在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其一生的学术追求与成就,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精神的灯塔。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生涯的一次总结,更是一种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我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周尧教授的治学态度——那种严谨求实的精神,那种不懈探索的毅力,那种敢于创新的勇气。这些宝贵的品质,比任何具体的学术成果都更加重要,它们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周尧教授在学术领域所开创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学习他如何构建理论、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在复杂的学术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学术信念。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激励。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契机。我一直对学术界的动态保持着高度关注,而像这样汇聚名家大作、纪念德高望重学者的论文集,往往是了解一个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术研究脉络的重要途径。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不同学者围绕周尧教授的学术思想,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探讨与发掘。也许有的文章会聚焦于教授某个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有的会分析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有的则可能回顾其学术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周尧教授的学术贡献,以及他对相关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由不同学者撰写的文章,我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这对于拓宽我的学术视野,激发我的研究灵感,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这本书就像一座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其中的每一份珍贵思想。

评分

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不俗的品味。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字体选择考究,细节之处彰显出编者的匠心。我预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仔细品味的书籍。从书名“七秩寿庆论文集”来看,这不仅仅是对周尧教授年龄的纪念,更是一场学术界的盛宴,汇集了众多学者对其学术成就的献礼。 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学术领域充满好奇,猜想它可能涵盖了周尧教授一生耕耘的多个研究方向,也可能展现了不同学者对他思想的多元解读。无论是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挖掘,还是对前沿问题的探索,抑或是对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都将是令人期待的内容。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了解周尧教授学术思想及其学术影响的绝佳平台,也为我们揭示了当代学术研究的面貌和发展趋势。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学术体验,拓宽我的视野,激发我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一拿到手,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外壳所吸引,金色的烫金字体在深邃的封面上熠熠生辉,散发着一种学术的庄重感。虽尚未深入阅读,但从装帧设计上便能窥见编纂者的用心与对学术殿堂的敬意。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一名对学术研究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对于能够接触到这样一份珍贵的学术财富感到十分荣幸。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周尧教授一生学术贡献的一次隆重致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他学术思想及影响力的绝佳窗口。从书名本身,我们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崇高敬意,七秩寿庆,这本身就是对一位学者一生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的最好证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那些潜藏在纸页间的智慧光芒,去领略周尧教授所开辟的学术疆域,去感受他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论文集,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学术传承,一份承载着敬仰与爱戴的厚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