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他方:施叔青的「台湾三部曲」

永远在他方:施叔青的「台湾三部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施叔青
  • 台湾文学
  • 乡土文学
  • 离乡
  • 殖民地
  • 文化认同
  • 记忆
  • 历史
  • 文学评论
  • 台湾三部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文学的作家,特别是长篇小说作者,对书写过去的历史有着难以放下的关怀之情,好像不透过历史的框架,无法给小说人物定位并解释其行为动机。小说无法离开呈现人物及所处环境(土地),但是台湾特殊的历史处境,使得历史架构中的空间与时间不一定能对应吻合,历史很讽刺地总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与读者感知的他方。
   
  若以台湾这块土地为出发点,同一个空间发生了一次次外来政权的统治与撤退,每个政权看待历史的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我们也目睹了不同政治时代所形成的差异性的历史叙述。不论是外省人写的反共小说,还是本省人想要寻回被压抑的日治时期历史,过去都与现在断裂,因此历史好像总是在「他方」,而我们所处的现在,与过去有巨大的裂变与距离。

  台湾的历史小说,特别是此书所要讨论的「台湾三部曲」,往往具有国族寓言的特色;施叔青三部曲的特殊之处,是关于国族主义的「除去」与「前去」,把当代台湾的国族争议投射于过去的历史国族身分并非一个整体性的大伞,把性别、阶级、慾望、种族等较「小」单位包含在内。相反地,性别、阶级、慾望等各种日常生活身分的重层堆积,才能形成国族认同。「寓言」(allegory),总是牵涉到「不在场」,那么「台湾三部曲」作为国族寓言,就是以性别、阶级及情慾建立重层身分认同,隐约召唤出不在场的台湾认同。「认同」是台湾文学的终极关怀,经历复杂历史时空环境存活的人们与其后代子孙,该用何种心情面对那些与自己以往立场不同的人呢?所以作家企图通过书写来召唤过去,弥合过去与现在的断裂,甚而进一步望向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本书特色

  本书以国族寓言贯串「台湾三部曲」,而每一部又以特定观点来阐述该书特色,以文化学术的出发点,深度探讨《行过洛津》、《风前尘埃》和《三世人》三书。

  例:第二章《行过洛津》以人文地理学来阐述流动的空间。该书以清朝鹿港为背景,由鹿港的兴盛与港口淤积导致没落铺陈空间化的历史。本章核心概念是「之间性」(in-betweenness),打破二元对立,强调流动与暧昧。以该书深入描写的商港为例,作者细腻铺陈「海岸」景观,而海岸既非陆地也非海洋,而是介于此二者「之间」。泥沙淤积造成海岸线的不断移动,也隐喻中国∕台湾、异乡∕本土、男性∕女性等二元对比因素的相对性与互相影响。忽男忽女的许情,其性别位置与情慾流动配合上述流动与不断改变的地理空间,暗喻台湾的变化与台湾认同的不确定性。身分编辑既是身体空间的运用——例如服装的选择、学习西餐礼仪、在公共空间抗议殖民政府、在私人风月场所赏玩女性衣着与音乐表演;身分编辑也在历史时间与个人时间的交错中展开:不同历史阶段或个人生涯阶段会出现不同的身分元素之排列组合方式。
    
  综而言之,笔者从空间、时间、身分编辑三个面向来讨论「台湾三部曲」,并从国族寓言的角度讨论台湾国族想像的开放、流动、永远在他方的「不在场」特质。

推荐语

  「林芳玫教授的这本大作,不仅思理精辟尖锐,充满崭新的概念与犀利的批评,也充满了她对台湾和台湾文学的研究伦理的关切与感性的投入。 在分析《台湾三部曲》的同时,林芳玫教授提供了一个关于台湾的新的认识论,一个深度了解台湾的多元重层认同的方式,一张用情感和慾望想像台湾的地图。

  林芳玫教授直言不讳、一针见血的某些论点使她可被视为台湾学术界的「坏女孩」而不愧,但她对台湾以及台湾文学的感情却又是那么真切诚心,两者交会的效应读来让人一边拍案叫绝,一边大为感动!」—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史书美教授


  *适读年龄:高中/职、大专/研究所、社会人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芳玫


  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教授。

  取得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政大新闻系副教授与教授。

  教学与研究领域为:台湾文学与历史书写、性别研究、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通俗文学。

  第一本出版书籍为《解读琼瑶爱情王国》,曾获联合报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曾出版《女性与媒体再现》。散文集《跨界之旅》曾获新闻局金鼎奖最佳专栏写作。
 

图书目录

前言

推荐/发行序

第一章 导论 永远在他方:历史、土地与人民
第二章 地表的图纹与身体的图纹:《行过洛津》的身分地理学
第三章 《风前尘埃》:历史书写后设小说的共时与共在
第四章 《三世人》人物的认同形构与身分编辑:重层分杈的国族寓言
第五章  沈默之声:从华语语系研究观点看「台湾三部曲」的发言主体
第六章  结论 面对历史幽灵
 

图书序言

前言

「除去」与「前去」国族认同

  台湾文学的作家,特别是长篇小说作者,对书写过去的历史有着难以放下的关怀之情,好像不透过历史的框架,无法给小说人物定位并解释其行为动机。小说无法离开呈现人物及所处环境(土地),但是台湾特殊的历史处境,使得历史架构中的空间与时间不一定能对应吻合,历史很讽刺地总不在作家的掌握中,而是在文本与读者感知的他方。

  什么是「空间与时间不一定吻合」?这牵涉到不同族群与政治立场所带来的不同史观。根据中华民国史观,从1911年到1949年,中华民国的土地在中国大陆,1949年之后,其有效领土范围缩小为台湾(及澎湖等外岛)。中华民国的时间因而对应两种不同空间。若以台湾这块土地为出发点,同一个空间发生了一次次外来政权的统治与撤退,每个政权看待历史的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我们也目睹了不同政治时代所形成的差异性的历史叙述。不论是外省人写的反共小说,还是本省人想要寻回被压抑的日治时期历史,过去都与现在断裂,因此历史好像总是在「他方」,而我们所处的现在,与过去有巨大的裂变与距离,所以作家企图通过书写来召唤过去,弥合过去与现在的断裂,甚而进一步望向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台湾的历史小说,特别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台湾三部曲」,往往具有国族寓言的特色;施叔青三部曲的特殊之处,是关于国族主义的「除去」与「前去」,把当代台湾的国族争议投射于过去的历史。当代台湾众声喧哗的国族议题包含了对单一认同立场的疑惧,因而有「除去」国族的声音;同时,台湾国际地位的暧昧更激发我们「前去」的动力,企图为台湾提出开放但不虚无、流动但不流失的国族想像。

  「除去」国族与「前去」国族两股看似逆反的动力,构成施叔青国族寓言的叙说与开展。
 

图书试读

施叔青的历史书写,乃是以当代关怀介入历史,并选择性地再现历史,而非透过人物与情节来描述单一国族(台湾)的线性发展。施叔青身为知识份子的书写位置与书写策略,有别于戒严时期的李乔与钟肇政。李乔与钟肇政在大中国民族主义的文化霸权下书写台湾历史大河小说,必须以建构清晰的台湾主体意识与认同来与之抗衡,以小说来建构台湾国族寓言,也树立了台湾大河小说的典律。施叔青的三部曲显示不一样的视野与企图,她不是持续强化台湾国族寓言,而是在三本书中用两本书的篇幅写日治时期与日本帝国式国族主义,唯有了解日本国族主义并将之除魅,才能开启对台湾国族复杂而分杈、歧异的多重想像。「台湾三部曲」因而是去国族寓言:召唤再将之除去的日本国族寓言。
 
大河小说一词源自法国文学对家族史与集体历史书写的称唿,与三部曲一词在台湾经常混杂使用。杨照指出,在台湾,大河小说却有其特殊脉络,指涉台湾历史与在地台湾家族史的书写,而书写中国史的小说因此被排除在外。陈芳明也指出大河小说不只是描写家族史的兴亡,也牵涉到国族史的兴亡。台湾大河小说「国族史的兴亡」使其成为第三世界国族寓言的最佳范例。李乔所写的「寒夜三部曲」与钟肇政所写的「台湾人三部曲」,其主题无疑是主人翁追求台湾国族认同的奋斗,而此奋斗是积极向上的。李乔与钟肇政的大河小说以男性为中心,描写三代家族史之线性传承,以「大地母亲」来讴歌女性,将女性固定在国族想像的「中心之旁」。换言之,以男性为中心,而其母亲与妻子以坚毅的精神从旁协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永远在他方:施叔青的「台湾三部曲」》便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与追寻的意味。施叔青老师的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我猜想,这「台湾三部曲」会是一部关于身份认同、归属感以及历史记忆的深刻探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民众经历了怎样的政治动荡,他们的文化身份又经历了怎样的重塑?我对于作者如何处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好奇。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为主,还是聚焦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我总觉得,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细微之处的情感流露和个人化的生命体验。我期待着,在这部作品中,我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有温度的台湾。

评分

读到“永远在他方”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记忆。施叔青老师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她有一种将历史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的能力,总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我非常期待她的「台湾三部曲」,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在历史的巨大变迁中,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如何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猜想,这三部曲一定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会让我看到不同时期台湾社会的风貌,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我特别想知道,施老师会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普通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我期待着,在阅读中,我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也能体会到人性的力量。

评分

施叔青老师的作品,总是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她的文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邃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对于她的「台湾三部曲」,我充满了莫名的向往。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充满时代感的画面:老旧的街道、飘摇的旗帜、人们脸上复杂的神情。我好奇,在这三部曲中,她会如何描绘台湾这片土地的变迁,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又如何在这洪流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我期待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呼吸,能够听到那些已经远去的声音,能够理解那些曾经的痛苦与坚持。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历史的了解,更是对人性深处某种永恒的探寻。

评分

我对施叔青老师的「台湾三部曲」充满期待,主要是因为她的作品往往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她笔下的人物,即便是身处时代洪流之中,也依然鲜活立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展开的?他们如何面对国家的变迁、身份的认同以及家庭的维系?施老师的作品,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她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体察一群人的生命境遇。我设想着,在阅读这「台湾三部曲」的过程中,我可能会跟随人物一起经历战争的创伤,感受经济腾飞的喜悦,也品尝政治动荡的苦涩。而在这其中,我最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女性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的坚韧、智慧以及在逆境中的生存之道。我相信,这一定会是一次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

施叔青老师的「台湾三部曲」,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辽阔感,让我好奇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读过她的一些其他作品,总觉得她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穿透表象,触及历史的肌理和人心的幽微。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台湾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经历过怎样的动荡与变革,人们又是如何在这时代洪流中挣扎、生存、追寻归属,这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我不禁开始构思,她笔下的那些人物,究竟是带着怎样的命运,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是激昂的呐喊,还是无声的叹息?是坚韧的生命力,还是对过往的追溯?我期待着,她能用她独特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段不曾亲历却又深刻影响着今日台湾的岁月。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台湾灵魂的探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