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学津讨原》及其相关问题

张海鹏《学津讨原》及其相关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学
  • 宋代经学
  • 学津讨原
  • 张海鹏
  • 注释
  • 考证
  • 版本
  • 学术研究
  • 古籍整理
  • 疑难解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清代干嘉时期知名藏书家、刻书家张海鹏(1755-1816)效法同乡先贤毛晋,以剞劂古书为终身志业,刊刻《学津讨原》、《墨海金壶》、《借月山房汇钞》三套丛书。其中《学津讨原》最早汇刻完成,自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秋天开雕,竣工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冬天,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年)正式出版问世。依其〈总目〉,共收书一百七十二种,一千零四十三卷。版式行款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左右双栏,线鱼尾,黑口。
  
  《学津讨原》系据明代毛晋《津逮秘书》删减增补而来,收录许多《津逮秘书》未载却极富价值的书籍,其所选底本更有不少是珍贵而难得的善本;同时,所载之书,首尾俱备,在校勘亦详实,各书并多附有张海鹏撰写的〈识语〉,从中可见其书版本、校勘等经过情形。
  
  本书论述《学津讨原》与《秘册汇函》、《津逮秘书》三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并且针对三套丛书的命名、刊刻缘由与时间、收书种类及卷数、现藏概况、特色价值和缺失、编排、版式、行款、后人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性介绍。

本书特色

  清代干嘉学者张海鹏蒐罗古籍,汇编《学津讨原》丛书,共一百七十余种,一○四三卷。

  本书论述《学津讨原》与《秘册汇函》、《津逮秘书》三者之间的承继关系及其收书特色与价值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性介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学伦


  民国六十三年生,台湾省苗栗县人。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学士班、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毕业。曾任暨南国际大学、中央大学、陆军专科学校、台北商业大学兼任讲师、兼任助理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讲师。着有〈谈刘孝标《梁文德殿四部目录》成书之过程──兼论其他梁代目录书的几个问题〉、〈许说转注、假借和同源字的关系〉、〈柳宗元的辨伪思想──以中唐新《春秋》学为核心进行论述〉、〈从书目中看「杂家」一词意义的演变〉、〈论《昌黎先生集》之〈外集〉──以宋代《韩集》编纂与校勘为核心进行论述〉、〈马端临《文献通考》之〈诗序〉观〉、〈《汉志》反映的小说观念探析〉等学术论文。
 

图书目录

潘序/潘美月 
作者序 

绪论 张海鹏生平简述 

第一章 《秘册汇函》研究 
第一节 辑刻者:沈士龙和胡震亨 
第二节 命名和刊刻时间 
第三节 刊刻的种类、卷数 
第四节 编排、版式、行款 
第五节 《秘册汇函》的版本和现藏概况 
第六节 特色、价值和缺失 
第七节 后人对《秘册汇函》的评价 

第二章 《津逮秘书》研究 
第一节 辑刻者:毛晋 
第二节 命名和刊刻时间 
第三节 刊刻的种类、卷数 
第四节 《津逮秘书》和《秘册汇函》的关系 
第五节 编排、版式、行款 
第六节 《津逮秘书》的版本和现藏概况 
第七节 特色、价值和缺失 
第八节 后人对《津逮秘书》的评价 

第三章 《学津讨原》研究 
第一节 命名 
第二节 刊刻缘由 
第三节 刊刻时间 
第四节 刊刻的种类、卷数 
第五节 《学津讨原》和《津逮秘书》的关系 
第六节 编排、版式、行款 
第七节 《学津讨原》的版本和现藏概况
第八节 特色、价值和缺失 
第九节 后人对《学津讨原》的评价 

结论 

征引书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从2001年进入中央大学硕士班就读,始从潘美月老师,走上研究古典文献学的道路。原本在博士班的期间,就打算将硕士论文出版,但终究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实现,心中一直颇为遗憾。趁着今年暑假期间,把硕论中有关《学津讨原》的部分校稿,加以修订增补,改成了今日所见的面貌。
  
  现在看来,总觉得对以前所写的内容不甚满意,若是重新撰述,必定不会採取原先的写作方式。这样的想法,就当作是自己这几年来学识有所增长的缘故吧!但不论如何,论文得以付梓出版,也终于一偿宿愿,算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谢谢秀威资讯郑伊庭小姐的协助,更感谢长久以来家人、师长、朋友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才使得我能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也是让这本书能够问世的幕后推手。
 
     谨识于新北自家书房 2017年8月25日

图书试读

【结论】
 
沈士龙、胡震亨汇刻的《秘册汇函》,收书二十四种,一百四十三卷,多集中在经、史、子三部,特色在于保存了许多具有研究价值而罕见的书籍,尤其是〈子部•小说家类〉的神异、志怪小说。版式行款每半页九行,每行十八字,左右双栏,白鱼尾,白口。该丛书始雕于明万历年间,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发生火灾时停止刊刻,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时将残版售与毛晋。
 
毛晋在《秘册汇函》的基础上,并在胡震亨的协助之下,自明崇祯三年,迄清顺治六年汇刻《津逮秘书》。全书收录书籍和卷数,笔者根据《汲古阁校刻书目》推论一百四十五种、七百四十九卷。版式行款主要有一、原《秘册汇函》本: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二、汲古阁刻本:又可分为两种,(一)版心较宽,下方题「汲古阁」的版本,此版式又有二:一为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九字,左右双栏,线鱼尾,花口;二为每半叶八行,每行十九字,左右双栏,线鱼尾,花口。(二)版心较窄,下方题「汲古阁」的版本,此版式亦有二:一为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左右双栏,线鱼尾,花口;二为每半叶八行,每行十九字,左右双栏,线鱼尾,花口。三、绿君亭本:《津逮秘书》中只有《葬经》〈葬经翼〉附、《洛阳伽蓝记》两书属于「绿君亭」的版式,其中《葬经》〈葬经翼〉附的版式行款为每半叶八行,每行十八字,四周单栏,无行界、鱼尾;《洛阳伽蓝记》的版式行款为每半叶八行,每行十八字,四周单栏,版心上下无界栏,亦无行界、鱼尾。四、《辍耕录》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有的版式有线鱼尾,有的则无。《津逮秘书》的特色在于:一、所收的书籍多是足本。二、所收之书多为罕见之书。三、注重选择的版本。四、校勘的态度认真。五、大部分各书之后附有〈识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思想的启迪者。《学津讨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张海鹏先生的写作风格,用“厚重而不失灵动”来形容或许再恰当不过。他能够驾驭宏大的主题,也能关注细微之处,并且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一些极富洞察力的句子所打动,它们如同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照亮我内心的迷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它对“独立思考”的推崇。作者并不试图灌输某种固定的观念,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判断。他所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无论是对于人生选择的困惑,还是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我都能在《学津讨原》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鼓励个体精神的内核,是我最为欣赏的。它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自我成长的对话。

评分

《学津讨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的魅力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愈发显得浓厚。第一次读,是被其广博的知识面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第二次读,则开始关注其逻辑的严谨和论证的深度,开始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思想体系。而当我第三次、第四次翻开它时,我更多的是在与作者的灵魂对话,感受他思想的温度,体味他文字的力量。张海鹏先生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角,他不会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溯源”的写作方式,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更难得的是,书中还融入了许多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思考,将历史的智慧与现实的经验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许多我们可能忽视的细节,也启发了我们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思考。每一次的阅读,都能挖掘出新的亮点,都能获得新的感悟,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是衡量一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我内心深处、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而《学津讨原》恰恰满足了我这个近乎挑剔的渴求。初识张海鹏先生的这部作品,便被其书名所吸引,仿佛预示着一场知识的盛宴,一场对事物本源的深入探寻。然而,真正让我沉醉其中,甚至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是其书中展现出的那种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清晰而富有逻辑的知识图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观点而驻足良久,反复咀嚼,然后恍然大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种“顿悟”的时刻,是阅读最令人欣喜的体验之一,而《学津讨原》恰恰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这样的时刻。书中对于某些经典问题的剖析,角度之刁钻,论证之严谨,都让我由衷地钦佩。它不回避争议,不惧怕挑战,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思考的旅程中来。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与一位博学的老友对话,他循循善诱,却又不失犀利的见解,总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学津讨原》带给我的感受,那大概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声势浩大的叙述,而是源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揭示。张海鹏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视角,将那些隐藏在繁杂表象之下的规律和联系一一展现。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剥洋葱,一层层地剥开,直至触及最核心、最真切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简洁与清晰,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阐释最深刻的道理,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也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书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探讨,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论述和恰当的比喻,引导读者去体会,去感悟。我常常会在感到迷茫或困顿时,翻开《学津讨原》,总能在其中找到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它所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不退缩,而是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去追寻心中的目标。这本书,已经成为我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需要力量和智慧的时候,我都会向它寻求慰藉。

评分

《学津讨原》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读完后只是留下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能够在我心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张海鹏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邃的思想。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解读,他没有停留在对古籍的简单复述,而是将其与现代的语境相结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书中对某些看似枯燥的学问的阐述,也因为作者生动的笔触而变得引人入胜,仿佛我置身于那个历史的现场,亲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我需要指导时,它总能给予我最恰当的建议;在我感到迷茫时,它总能点亮我前行的道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读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读者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我十分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将伴随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