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跨领域现象

新诗跨领域现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诗
  • 跨领域
  • 诗歌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学理论
  • 当代诗歌
  • 艺术
  • 创新
  • 交叉学科
  • 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理工遇上文学,如何以科学公式计量诗的职能转换?│

  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如何探究混沌与诗、以及诗与质能、色空、有无、虚实、与多一的关系?

  诗从「词语」转向「图像」的转向,与当今数位媒体的多元复合特性如何与诗结合?

  杜十三的跨领域行径如何实践?其小诗与图像的互动具备什么意涵?

  以向阳的散文诗和台语诗为例,看向阳的「难题」何在?

  从拉康镜象说及左右脑分工说切入,看路寒袖创作的不安定动态性,与台湾图像的历史走向有何契合?

  闽南语方言诗的拓展和未来的可能发展为何?

  朵思和罗英两人的诗作,在情与欲呈现方式有何不同?

  台湾前行代诗人大规模「移花接木」地填补了「中国新诗史」中五○、六○年代「尬尴的空档」,何以台湾中生代却在「之后的30年」几乎「被尬尴的忽略」?

  从匮乏说怎样看卞之琳的〈断章〉?

  诗人白灵从「跨质能」、「跨媒介」、「跨语言」、「跨文体」、「跨地域」、「跨时空」等面相,以物理、医学、心理学等理论切入,探究诗人与诗作的各种跨领域现象。

本书特色

  台湾诗学论丛系列书之一

  《台湾诗学季刊》以论说台湾诗学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学任教,能写诗,亦都有现代新诗的论述能力,策划编印「台湾诗学论丛」,将收入有关台湾现代诗的专着、论集、诗话等,初期将以同仁为主,未来不排除扩大征稿,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出个几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向明的《诗人诗世界》、萧萧的《新诗创作学》、白灵的《新诗跨领域现象》、陈政彦的《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芸朵的《蒙蒙诗意──芸朵论新诗》和林于弘、杨宗翰的《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丛书有总序,各本有自序,内文可分辑,最后或有附录,如作者诗学年表等。期待本论丛能朝跨领域整合的大方向前进,为台湾现代诗学的建设,略尽棉薄之力。

  诗人白灵将理工背景的专业知识结合诗文评论,从「跨质能」、「跨媒介」、「跨语言」、「跨文体」、「跨地域」、「跨时空」等面相,以物理、医学、心理学等理论切入,探究诗人与诗作的各种跨领域现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灵

 
  本名庄袓煌,1951年生,福建惠安人,现任台北科技大学及东吴大学兼任副教授。年度诗选编委,曾任台湾诗学季刊主编五年,作品曾获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2011新诗金典奖等十余项。创办「诗的声光」,推广诗的另类展演型式。着有诗集《昨日之肉》、《五行诗及其手稿》、《爱与死的间隙》、《女人与玻璃的几种关系》等十二种,童诗集两种,散文集《给梦一把梯子》等三种,诗论集《一首诗的玩法》等六种。近年介入网路,建置个人网页「白灵文学船」、「乒乓诗」、「无脸男女之布演台湾」等十二种(www.ntut.edu.tw/~thchuang/)。

图书目录

【台湾诗学论丛】第二辑 总序/李瑞腾
自序 诗是跨向全人的先锋

│跨质能现象│
质能与多一―混沌诗学初论

│跨媒介现象│
台湾新诗的跨领域现象―从诗的声光到影像诗
有框与无框―杜十三的跨领域实践及其小诗例证

│跨语言现象│
诗的影音建构―以向阳的散文诗和台语诗为例
建构与逃逸―路寒袖影音创作中的台湾图象
闽南 语诗歌中的声情表达与意象的力量―以向阳到唐捐等的方言诗为例

│跨文体现象│
在诗中小说―朵思与罗英诗中的情与欲比较

│跨地域现象│
平行与交错―《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出版的意义和影响
从断舍离看小诗与截句―由东南亚到两岸诗的跨域与互动

│跨时空现象│
我完成我以完成你―从匮乏说看卞之琳的〈断章〉

│附录│
白灵诗学年表

图书序言

自序

诗是跨向全人的先锋


  诗是宇宙的奥秘,具有预测性、风向球的特质。有时随着它拈东惹西,招来不少是非,别人不知你在作什么,自己更不明白为何如此,总要走了好长一段路,回头去想,才略略恍然,甚至这恍然还是另一层次的迷煳。诗就是这样既迷人又令人深陷迷煳、爬了老半天也不见得真正看清它的东西。

  应该说,诗是宇宙借人显现自身之物,永远站在此与彼之间的交界、边缘、或模煳地带发声或发呆。短暂和一瞬是它的特质,像黎明露脸天边,又没有它光亮,像黄昏佈展色彩,又没有它辉煌。它要说的常是不可说、不好说、一说即非原貌之物,它是人心里头万古本然的骚动,它是介在,不,是跨在溪河两岸间的双脚,是一手支天一手顶地的两手,是在梦与现实穿梭却看不太清什么的两眼,它是人的能与不能的无奈表现形式。

  总之,之所以有「跨」、需要「跨」,因人是全人,不愿安于部分或一边,本领又不高强,有愿而无能,只好一生马不停蹄,在诸多此与彼间跨来跨去,像眼光在诸多云朵间跨去跨来就以为看清楚了天空,心思在诸帆间横来扫去就以为明白了海洋。诗是人的不能用还算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慰形式。

  然则跨是宇宙赋予人的本能,性别之跨、工具媒介之跨、语言之跨、地域之跨,自古即在地球上此大陆与彼大陆间不停移动迁变,从来没有停歇。如今不过是借着科技的进步、资讯的爆发、网路的传输、行动装置的便捷,更进一步使人了解人类想要全方位的􀀀性是没有止境的。

  诗只不过让人更能理解科学所谓质与能、无限与有限的关系,哲学所谓有与无、不可见与可见、一与多,佛学所谓色与空,文学所谓虚与实、意与象,乃至大脑研究的左右脑之别,其理皆一,极易一以贯之,明白诗即明白上述各两项之间的交界和互动之处即诗之本质所在,其所以不易说清,就像要搞清一堆学问或名词般,令人容易困顿或退缩。

  此书之形成,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将「跨」区分成各样可能,不过是方便入内讨研而已,集中于诗之一字,此理无它,因诗是自由的,不站在此与彼的哪一边,因为质与能只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形式,因此有限是无限的暂态、色空不二、有无相生、虚实无别,诗便跨在二者之间,诗是完整的、包容的,永远不选择一边,诗是人类跨向全人、成为全人的先锋!

图书试读

【跨媒介现象】
 
台湾新诗的跨领域现象──从诗的声光到影像诗[节录]
 
摘要
 
「跨领域」的最基本概念,在打破固有框架,跳脱本位,穿梭于不同的领域之间,以开放性的观念瓦解了传统艺术文学的封闭性,而诗从「词语」向「图象」的转向,可看作「有框的无框化,有界的无界化」的后现代现象,其发展甚可期待。当今之「数位媒体」因具有多元复合特性,容纳了文字、声音、影像、舞蹈、戏剧、互动、感应科技等多项元素,由此延伸出各种跨界结合与创新的可能,而「诗」正是文学中最易穿梭其间的小飞侠。本文先从八○年代中期出现的「诗的声光」往前爬梳,指出其源头和起因,再略述及20世纪末出现的「超文字」现象、最后论及21世纪前十年出现的「影像诗」的庶民性格,并提出未来诗的展望:诗版图的扩张将无止境、诗的全民化庶民化成为必然、建立超文字影像诗联网之必须、「在场」或「不在场」的「跨」都将与时俱进、以及交流建构「影像诗学」之必要等。
 
关键词:跨领域、诗的声光、超文字、影像诗
 
一、引言:有框的无框化,有界的无界化
 
诗人是人类中最不肯安份守己、不肯固守某一领域的不安份子,一向扮演着文学的先锋角色,企图以各种激进的实验和形式表现其内在情感的不平衡。诗与歌、诗与画的跨领域现象自古已然,于今更烈,尤其在资讯媒体快速变化、成长、越来越贴近人性所求和生活所需的今日,诗人更是文学界中最易躁动、敏锐地嗅闻到此项变革所带来掀天巨浪的一群。在电脑个人化之前,诗与歌、诗与画、诗与剧、诗与舞等的互动,在台湾,早已受到诗人相当的瞩目和实践,尤其是前二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