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工遇上文学,如何以科学公式计量诗的职能转换?│
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如何探究混沌与诗、以及诗与质能、色空、有无、虚实、与多一的关系?
诗从「词语」转向「图像」的转向,与当今数位媒体的多元复合特性如何与诗结合?
杜十三的跨领域行径如何实践?其小诗与图像的互动具备什么意涵?
以向阳的散文诗和台语诗为例,看向阳的「难题」何在?
从拉康镜象说及左右脑分工说切入,看路寒袖创作的不安定动态性,与台湾图像的历史走向有何契合?
闽南语方言诗的拓展和未来的可能发展为何?
朵思和罗英两人的诗作,在情与欲呈现方式有何不同?
台湾前行代诗人大规模「移花接木」地填补了「中国新诗史」中五○、六○年代「尬尴的空档」,何以台湾中生代却在「之后的30年」几乎「被尬尴的忽略」?
从匮乏说怎样看卞之琳的〈断章〉?
诗人白灵从「跨质能」、「跨媒介」、「跨语言」、「跨文体」、「跨地域」、「跨时空」等面相,以物理、医学、心理学等理论切入,探究诗人与诗作的各种跨领域现象。
本书特色 台湾诗学论丛系列书之一
《台湾诗学季刊》以论说台湾诗学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学任教,能写诗,亦都有现代新诗的论述能力,策划编印「台湾诗学论丛」,将收入有关台湾现代诗的专着、论集、诗话等,初期将以同仁为主,未来不排除扩大征稿,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出个几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向明的《诗人诗世界》、萧萧的《新诗创作学》、白灵的《新诗跨领域现象》、陈政彦的《身体.意识.叙事──现代诗九家论》、芸朵的《蒙蒙诗意──芸朵论新诗》和林于弘、杨宗翰的《与历史竞走──台湾诗学季刊社25週年资料汇编》。丛书有总序,各本有自序,内文可分辑,最后或有附录,如作者诗学年表等。期待本论丛能朝跨领域整合的大方向前进,为台湾现代诗学的建设,略尽棉薄之力。
诗人白灵将理工背景的专业知识结合诗文评论,从「跨质能」、「跨媒介」、「跨语言」、「跨文体」、「跨地域」、「跨时空」等面相,以物理、医学、心理学等理论切入,探究诗人与诗作的各种跨领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