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工遇上文學,如何以科學公式計量詩的職能轉換?│
從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如何探究混沌與詩、以及詩與質能、色空、有無、虛實、與多一的關係?
詩從「詞語」轉嚮「圖像」的轉嚮,與當今數位媒體的多元復閤特性如何與詩結閤?
杜十三的跨領域行徑如何實踐?其小詩與圖像的互動具備什麼意涵?
以嚮陽的散文詩和颱語詩為例,看嚮陽的「難題」何在?
從拉康鏡象說及左右腦分工說切入,看路寒袖創作的不安定動態性,與颱灣圖像的曆史走嚮有何契閤?
閩南語方言詩的拓展和未來的可能發展為何?
朵思和羅英兩人的詩作,在情與欲呈現方式有何不同?
颱灣前行代詩人大規模「移花接木」地填補瞭「中國新詩史」中五○、六○年代「尬尷的空檔」,何以颱灣中生代卻在「之後的30年」幾乎「被尬尷的忽略」?
從匱乏說怎樣看卞之琳的〈斷章〉?
詩人白靈從「跨質能」、「跨媒介」、「跨語言」、「跨文體」、「跨地域」、「跨時空」等麵相,以物理、醫學、心理學等理論切入,探究詩人與詩作的各種跨領域現象。
本書特色 颱灣詩學論叢係列書之一
《颱灣詩學季刊》以論說颱灣詩學為其立刊宗旨之一,大部份同仁都在大學任教,能寫詩,亦都有現代新詩的論述能力,策劃編印「颱灣詩學論叢」,將收入有關颱灣現代詩的專著、論集、詩話等,初期將以同仁為主,未來不排除擴大徵稿,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可以齣個幾本。第二批共有六本,包括嚮明的《詩人詩世界》、蕭蕭的《新詩創作學》、白靈的《新詩跨領域現象》、陳政彥的《身體.意識.敘事──現代詩九傢論》、蕓朵的《濛濛詩意──蕓朵論新詩》和林於弘、楊宗翰的《與曆史競走──颱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匯編》。叢書有總序,各本有自序,內文可分輯,最後或有附錄,如作者詩學年錶等。期待本論叢能朝跨領域整閤的大方嚮前進,為颱灣現代詩學的建設,略盡棉薄之力。
詩人白靈將理工背景的專業知識結閤詩文評論,從「跨質能」、「跨媒介」、「跨語言」、「跨文體」、「跨地域」、「跨時空」等麵相,以物理、醫學、心理學等理論切入,探究詩人與詩作的各種跨領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