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日知可祛邪:顾炎武《日知录》札记,暨王夫之《宋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札记节选(上下册)

若能日知可祛邪:顾炎武《日知录》札记,暨王夫之《宋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札记节选(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顾炎武
  • 日知录
  • 王夫之
  • 宋论
  •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
  • 明清思想史
  • 中国古代哲学
  • 治学方法
  • 经史子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皆生于明季、殁于清初,并称「三大儒」。三先贤亲历亲见汉家衣冠遭污、异族奴役渐隆,却无力回天,惟有着书以醒世人。

  莫名所作札记涉亭林《日知录》全部,及阳明《宋论》、梨亭《明夷待访录》节选,读之或可稍见《日知录》朴实无华,一语中的;《宋论》结构严谨,字字凝重;《待访录》慷慨激越,意志决绝。细玩之后,又或再见史非独能留证,更可鉴今时重现旧事之象,并生造化弄人之感、体振聋发聩之力,诚为我中华莘莘学子不可不知者。
 
沧桑百年,薪火相传: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微观史诗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思想流派或历史事件,而是以一种细致入微的、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笔触,勾勒出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知识界在传统与现代剧烈碰撞中所经历的精神图景。它以一系列精选的、富有代表性的私人书信、日记、文集片段以及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为基础,试图重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宏大叙事之外的日常思辨与情感波动。 全书结构松散而内在逻辑严密,分为“旧邦之思”、“新潮之惑”、“民间之语”三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通过对具体文本的深度挖掘,呈现出思想流变的真实肌理。 第一部分:旧邦之思——在继承与怀疑之间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在西方冲击初现,中国精英阶层对既有儒学体系进行自我辩护与修正的努力。我们没有讨论康有为或梁启超的宏大理论,而是深入到一些地方学者的书斋之中。 例如,书中细致分析了江南某县一位私塾先生在光绪中叶所写的关于“格物穷理”的几篇札记。这些札记显示出,即使是最保守的学者,也开始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试图解释自然现象,他们的困境在于,一方面必须坚守“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底线,另一方面又被西方自然科学的报告所吸引,表现出一种知识上的焦虑。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批注和旁参,如某学者在研读《徐霞客游记》时,如何将其中地理观察与传统的“地舆”观念进行艰难的调和。 另一个侧面是关于“名教”的再阐释。书中收录了几篇士绅在处理地方教案冲突时的公文和私信。这些文献揭示了在传统宗法秩序受到挑战时,地方精英如何试图援引儒家“仁”与“义”的观念来建构一个既能适应官府要求,又能安抚乡里的“中间地带”。这里的核心矛盾在于,儒家的普世价值如何与具体的、地方性的权力结构进行兼容,其展现出的是一种结构性的困境,而非简单的思想继承。 第二部分:新潮之惑——西学输入的碎裂景观 “新潮”的涌入并非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个充满误解、挪用和半懂不懂的状态。本部分选取了数位早期留学生或接触西方教育的译员的私人笔记。 重点关注的是他们对“自由”(Liberty)和“平等”(Equality)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早期误读和本土化尝试。例如,书中展示了一份手抄的“欧游心影录”片段,其中“自由”被解释为“个人对家庭伦理责任的适度放松”,而非政治上的解放。这种解释背后的动因,是害怕全面引入西方概念会导致中国社会彻底解体。 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进化论”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播差异。在一些偏向改良的士绅群体中,进化论被简化为一种“历史必然论”,为现有统治秩序的延续提供了看似科学的依据;而在一些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则被用作“打倒旧道德”的工具。本书通过比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论述,揭示了同一个西方概念在中国语境中被“切割”和“重塑”的动态过程。我们聚焦于那些被忽略的边缘论述,如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商业竞争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与传统“义利之辨”发生碰撞。 第三部分:民间之语——未被记录的知识生态 与宏大叙事相对立,本书的第三部分致力于挖掘那些未被主流史学和思想史所关注的社会层面。这部分内容主要基于对地方戏曲、民间宗教文献和口述历史的零星整理。 书中分析了光绪末年流行的民间戏文中,对“清官”形象的演绎变化。从早期的“智者断案”到后来的“能臣抗命”,这种角色的演变反映了民众对权力合法性的不信任感正在加深。戏文中的正义不再仅仅是“遵从天理”,而更多地与“体恤民情”挂钩,这是一种从教化到诉求的转变。 再如,对一些秘密结社(如哥老会、青帮的某些分支)内部流传的歌谣和誓词的考证。这些文本中充满了对“天下大乱”的预感,以及对一个“新王”或“新秩序”的朦胧期待。这些文本虽然充满了迷信和江湖色彩,但它们却是社会底层对政治真空期最直接的情感投射。书中通过对比官方对这些结社的定性描述与内部文本的自我认知,描绘出社会张力的微妙之处。 结语:断裂的连续性 全书最终回到一个核心议题:近代中国的思想变迁,并非一条清晰的从旧到新的线性路径,而是一个充满了“跳跃”、“回溯”和“错位”的复杂过程。知识分子在试图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旧元素进行熔合、冲突,最终形成了一种既非完全古代,也非完全现代的“过渡性意识形态”。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观察视角,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细致打磨,让读者得以触碰到历史的毛孔,理解思想是如何在日常的阅读、书写和生活压力中,悄然发生重构的。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微观史,而不是一部关于“思考了什么”的宏观史。读者将从中看到,在那个剧变的时代,思想的重量究竟是如何体现于个体心灵的挣扎之中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莫名


  在下李莫名,表字其妙,己丑年冬月生于长安。平生最喜读书,却独学浅陋,故当列入「布衣蒙叟」类。二○一六年秋,愚读钱钟书两部书札记付梓后,本意是拿出一年时间专门检讨之前所作;不意「天地图书」另加青眼,许来年再续拙着。于是将顾亭林《日知录》全本札记併王船山《宋论》、黄梨亭《明夷待访录》札记节选辑成一书,斗胆奉诸君批评。此即《若能日知可祛邪》是也。

图书目录

(上册)
自序 63
《日知录》开卷之前 65
《日知录》编者识记 70

若能日知可袪邪──《日知录集释》札记

上篇:经术  七卷共三百七十条
《日知录集释卷一》(《易》)五十三条 76
《日知录集释卷二》(《书》)四十一条 121
《日知录集释卷三》(《诗》)四十二条 158
《日知录集释卷四》(《春秋》)七十七条 192
《日知录集释卷五》(《周礼》《仪礼》)四十九条 251
《日知录集释卷六》(《礼记》)五十二条 292
《日知录集释卷七》(《论语》《孟子》)五十六条 330

中篇:治道  五卷共七十九条
《日知录集释卷八》(行政品秩)十五条 376
《日知录集释卷九》(长吏选察)二十条 394
《日知录集释卷十》(田赋交通)十三条 415
《日知录集释卷十一》(货币度量)十六条 431
《日知录集释卷十二》(财用公建)十五条 444

下篇:博闻  二十卷共五百七十三条
《日知录集释卷十三》(风俗世态)三十七条 464
《日知录集释卷十四》(帝王统绪)二十三条 501
《日知录集释卷十五》(丧葬)十九条 521

(下册)
《日知录集释卷十六》(科举)十七条 570
《日知录集释卷十七》(考任)二十一条 586
《日知录集释卷十八》(经史典籍)二十三条 606
《日知录集释卷十九》(文章着作)二十条 632
《日知录集释卷二十》(古人行文)三十条 651
《日知录集释卷二一》(诗辞书画)三十六条 671
《日知录集释卷二二》(治域地理)二十二条 697

《日知录集释卷二三》(姓氏名字)四十一条 714
《日知录集释卷二四》(称谓职司)四十九条 742
《日知录集释卷二五》(古代人事)十七条 772
《日知录集释卷二六》(着史之法)三十条 788
《日知录集释卷二七》(古籍注疏)十九条 811
《日知录集释卷二八》(礼节习俗)二十六条 831
《日知录集释卷二九》(兵事与夷狄)二十一条 851
《日知录集释卷三十》(天文卜筮)二十六条 868
《日知录集释卷三一》(地名遗存)五十三条 888
《日知录集释卷三二》(训诂杂考)四十三条 930

谬託知己反取辱──《谲觚十事》小记 959
不以碎屑勤拾遗──《日知录之余》略识 966
诸先生说《日知录》 981
《若能日知可袪邪》附录一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王夫之《宋论》札记节选 987
《若能日知可袪邪》附录二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黄宗羲《待访录》札记节选 1071
作者手记 1085

图书序言

自序

  有方家览余所作读书笔记,嘉许曰「札记既为史评,又见文论,亦含时议」云云。鞭策之美意固矣,然言过其实矣。故愚答曰:「予非学人,所作涂抹,仅只浅陋后学粗鄙之言,实不敢当此説。」想余在年近六秩时方知用心读书,而之前一无根柢,兼思来日无多,故只敢由成名大家中选人选书,一路艰难行进,止如实记述閲读所见心得,怎敢妄言评、论、议三字?又所以仍敢以之付梓者,不过是欲与如我之后学商榷,以求共进,如此而已。

  拜读顾炎武亭林、王夫之船山、黄宗羲梨洲着作,是我多年夙愿。争耐早年须为谋生劳碌,自由时间局促,不能如愿。近年赋闲,读书成日常功课,始得实施。但三位先贤皆着作浩繁,斟酌再三,只敢于每人各选一部,聊作管窥。于亭林,我选其呕心沥血《日知录》;于船山,选其晚年史论《宋论》;于梨洲,则选其着名政论《待访录》。此三种着作,均在汉家衣冠遭弃之后,身为亡国遗民,于所历江山易色锥心刻骨,全不同于太平之世所发宏论,故尤可一读。

  顾、王、黄皆学问大家,文章圣手,思想先锋。读三人书,如沐霁月清风,似饮绿蚁新醅,然虽自觉有感,弗能言也。粗陋如我,读罢之后,仅知《日知录》朴实无华,一语中的:《宋论》结构严谨,字字凝重;《待访录》慷慨激越,意志决绝。细玩之中,再知史非独可以鉴今,更常见若旧事重现之象、造化弄人之感、振聋发聩之功。不知自量时,间或竟生出过追随三贤学术之念头。

  《顾炎武传》曰:「《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其论治综敷名实,于礼教尤兢兢。谓风俗衰,廉耻之防溃,由无礼以权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清史稿》)所言固是,而亭林书中于专制之鞭挞、于民主之向往,更不可不见也。夫民众之天下,今称之社会也,众生灵日日生于斯、长于斯,关切最大。其和风良序之养成非短时可得,而其败坏溃烂却常如水决土崩之速。亭林斥礼义不再、叹廉耻无存,皆是由血泪中得来也。以之比照今时,能不感慨系之乎?

  余读三人三书所成札记,本欲以全部结集,而选《若能日知可祛邪》为总名;既成之后,见仅亭林一书所得,已篇幅过大,不得不将船山《宋论》、梨洲《待访录》札记作节选,以为附录,虽有憾,仍祈由此可见先贤嘉书斑毛,亦示言犹未尽也。

  今日不揣冒昧,厚颜以奉,不过如野人献芹,聊供读者诸君一哂耳。

莫名谨识于守拙书屋
二○一六年九月草拟
二○一七年三月定稿

图书试读

《日知录》开卷之前
 
明世大儒
 
有明一代士林人物,自是不能与两宋并驾,但仍有明中叶王阳明与明季世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一批学人出类拔萃。与两宋周程朱陆不同,以上所言四人,皆遭逢乱世:阳明少年时,即见朝政腐败,义军四起,瓦剌侵犯,英宗被俘;及于入仕,上疏论政,得罪阉竖,受廷杖之辱,流放龙场,终得悟道。明
 
末之际,内腐外患,天下将亡;心忧衣冠易色,背负匹夫之责,即见有儒士挺身而出,振聋发聩。除顾、黄、王三儒外,当时士林另有一批有学问、有气节之杰出人物,如李二曲、黄道周、吕晚村、钱澄之等。身份虽异,所见有差,却皆各自唱响,同归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道;其所描绘之思想学术图景,遂成后来社会改良之底色。
 
以上诸人着作皆为余心慕想并欲瞻仰者,惜学力浅薄,时空不济,惟选读阳明《传习录》、亭林《日知录》、船山《宋论》、梨洲《明夷待访录》四部,欲以《传习录》札记为一部,其余三人札记为一部,祈愿能由此稍窥当时贤人思想光辉、治学门径,或可侥倖得其一毛一斑尔。
 
明末学术思想
 
明季时,陆王心学乃至程朱理学日趋式微。如钱穆所指:「在畸轻畸重之间,遂有程朱『性即理』与陆王『心即理』之分别;亦即在畸轻畸重之间,而有晚明顾亭林、王船山、颜习斋诸人之纠驳。」(《国史大纲》)明季一批优秀儒家,是见天下将亡而奋起,如亭林纠驳程朱陆王,痛斥弥漫已久之「空疏」学风,反对专制政权,倡导「经世济用」朴实学风,明言「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天下郡国利病书》),正是要救天下于将崩之际,而非挽肉食者之国家倾塌。在其看来,天下将亡远较国家将亡严重,故而谓「国家与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典亡匹夫有责」,即后来遭篡改为「国家与亡匹夫有责」者。此处须予顺便説明者,「『社会』一词自西方来,中国自古无之。从大处言,中国古代所言之『天下』即社会;从小处言,『家』即是社会;但非指小家,而是指氏族,乡里,街坊,百工百业,总之民众所生所长处即是『家』。」(拙着《不信东风唤不回》)「国」非是「家」,为国而舍家,不啻是为帝王贵冑而舍父老兄弟姊妹,当归于不仁不义无疑。

用户评价

评分

捧读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片思想的沃野,而王夫之的《宋论》正是其中一株虬劲的老树。这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其思想的深邃与驳杂,足以让任何一位治史者为之倾倒。本书对《宋论》的札记部分,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史实梳理,而是深入到作者的政治哲学、历史观乃至于人格精神层面。我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够从王夫之对宋代历史的评述中,洞察出他对明朝灭亡的深沉反思,以及他对后世政治的警示。书中对于王夫之“以圣人必以人为本”的解读,更是点亮了我对儒家思想的新认知。我原本以为儒家仅仅强调伦理道德,但作者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更具人文关怀的政治抱负。每每读到一段关于王夫之如何看待君臣关系、治国之道时,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现实的启示性。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王夫之的思想,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使得《宋论》的价值超越了历史叙述,成为一面映照当下政治与人性的镜子。

评分

初读此书,便被书名中“日知”二字深深吸引。“日知”之说,源于《礼记·中庸》,意指每日学习,不断充实。“祛邪”则点明其学术宗旨,在于辨析辨伪,正本清源。顾炎武《日知录》作为考据学的一座丰碑,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是我敬仰的对象。虽然手头已经有多个版本的《日知录》,但当我看到这本以“日知可祛邪”为主旨的札记时,依然心生好奇。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考证,而是将自己阅读《日知录》的心得体会,以一种沉浸式的、对话式的语态呈现出来。每每读到书中对某个历史事件、某句古语的细致辨析,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真理的渴求和对旧学的不懈探索。这种“札记”的形式,不同于枯燥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与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思想激荡的时代,与顾炎武一同进行着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尤其是书中对一些流传已久的“定论”的质疑和重新审视,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深刻体会到“日知”二字背后所蕴含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评分

翻开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就如同走进了一座思想的宝库,而本书对其札记的呈现,更是为这座宝库开启了一扇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黄宗羲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先驱,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对民本思想的倡导,一直是我学术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明夷待访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待访”的形式,仿佛黄宗羲仍在与后人对话,探讨治国之道。本书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精髓,在札记中,我看到了作者如何梳理黄宗羲思想的演变,如何剖析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革命性观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于对黄宗羲思想的阐释,更着重于其思想的现实意义。他通过对《明夷待访录》中多个篇章的深入解读,揭示了黄宗羲对政治权力制约、官员问责等议题的超前思考,这些思考即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这种将历史思想与现实关切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明夷待访录》的理解,从书本上的知识,升华为了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梳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这三位思想巨匠的著作时,并非简单地进行文本分析,而是将他们的思想融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学”式札记。这种“心学”并非指王阳明的心学,而是指作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思考、甚至是一些碎片化的联想,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日知录》中“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的阐释,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顾炎武的这句话进行了生动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同样,在解读王夫之的《宋论》时,作者的笔触又变得如同一位老友在回忆往事,充满了温情与感慨,将王夫之的悲愤与无奈,化为一种动人的力量。而到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作者的文字又充满了批判的锐气,仿佛在与黄宗羲一同,对现实中的不公与腐败,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这种风格上的多变,让我觉得如同在与三位不同的作者对话,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惊喜。

评分

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随笔集。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大家的作品,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我一直对这三位学者的思想颇感兴趣,但市面上大多是严肃的学术论著,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游刃有余的笔触,将深奥的政治哲学和考据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感悟之中。作者并非仅仅在“解经”,更是在“悟道”。他对《日知录》的札记,让我看到了“日知”背后所蕴含的严谨求实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他对《宋论》的品读,让我感受到了王夫之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和对后世的警醒;他对《明夷待访录》的笺注,更是让我看到了黄宗羲思想中那份对民主和自由的朦胧追求。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的笔调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奔腾江河,在不同作者和不同著作之间,切换自如,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的连贯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这三位思想家的著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他们思想的生命力,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