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沈《书集传》经典化的历程:宋末至明初的观察

蔡沈《书集传》经典化的历程:宋末至明初的观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蔡沈
  • 书集传
  • 宋末元明
  • 版本学
  • 图书史
  • 知识史
  • 文化史
  • 经典化
  • 文献学
  • 宋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蔡沈《书集传》在中国《尚书》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不但与《传》、《疏》比肩,更影响元、明、清三代的科举。然而,这部着作在初成之时,朱门不以为正统,学林亦不甚重视。本书探讨蔡沈承朱子之命作《书集传》,经元代立为功令,到明代编修《五经大全》这段期间的「经典化」过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育龙


  生于台北市。早年学习商业,后因兴趣改变方向,插班进入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受王初庆先生影响,以文字、经学为主要学习目标。其后在淡江大学修读硕士期间亲炙施淑先生,疯狂汲取台湾文学相关知识,在陈廖安先生指导下完成硕士论文。进入台湾大学中文系后,习目录、版本于潘美月先生,在何泽恆、蒋秋华两位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毕业后于中研院文哲所进行两年博士后研究。先后在辅仁大学、台北商业技术学院、台北护理学院、亚东技术学院、国立师范大学侨先部担任教职。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图书目录

序  何泽恒 1
绪论  1

第一章 朱子与《尚书》研究的相关问题  11
第一节 朱子未註全本《尚书》  13
第二节 朱子与今、古文《尚书》的问题  24
第三节 朱子命蔡沈作《书集传》  37

第二章 《书集传》成书到延祐开科前的地位变化  89
第一节 《书集传》成书后在宋元之际的流传  91
第二节 宋元之际学者对《书集传》的引用及意见举隅  100
一 陈 淳(1159-1223)  100
二 真德秀(1178-1235)  104
三 陈大猷  109
四 王 柏(1197-1274)  112
五 黄 震(1213-1280)  115
六 王应麟(1223-1296)  120
七 金履祥(1232-1303)  124
八 陈 普(1244-1315)  129
九 王天与  131
第三节 《书集传》成书后在宋元之际所受之批评  139

第三章 《书集传》在元代科举的地位  149
第一节 从「戊戌选试」到「延祐贡举」的《书集传》流传  150
第二节 元代科举「兼用古注疏」的意义  163
第三节 延祐贡举后《书集传》的地位  185

第四章 《书集传》在元代的经典化过程  209
第一节 以朱学立场补足蔡《传》—董鼎、陈栎  212
一 董鼎与《尚书辑录纂註》  213
二 陈栎与《书说折衷》、《尚书集传纂疏》 224
第二节 仅取蔡《传》文字为之註解—陈师凯  241
第三节 为《书集传》加音义—邹季友  260

第五章 明初《书集传》经—典地位的确立  281
第一节 《书传会选》对《书集传》的修改  283
第二节 《书传大全》的编成与《书集传》地位的独尊  308
结论  331
参考书目  335
索引  34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经典”概念的书。在阅读《蔡沈<书集传>经典化的历程:宋末至明初的观察》之前,我可能将“经典”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便是像《尚书》这样重要的经典,其解读和注疏也需要经历漫长的“被建构”过程。作者对蔡沈《书集传》从宋末到明初的经典化历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复杂历史逻辑。书中对当时士人如何接受、传播、甚至重塑《书集传》的分析,让我对知识的传播和学术权力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论述,展现了《书集传》如何从众多注疏中脱颖而出,成为统治者和学界普遍认可的权威。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分析角度,他不仅仅关注文本本身,更关注文本所处的社会语境,以及它如何在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获得生命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学术成果的“经典化”,不仅仅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更是与时代思潮、政治力量、以及传播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它让我体会到,我们今天所尊崇的经典,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学脉流转和思想斗争。这是一种非常“厚实”的学术阅读体验,让我对接下来的学术研究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蔡沈<书集传>经典化的历程:宋末至明初的观察》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对《尚书》文本以及其背后学脉演变的一扇新窗户。阅读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深入肌理,呈现了蔡沈的《书集传》是如何从一部重要的注疏,一步步被学界接纳,乃至最终巩固其“经典”地位的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书中对宋末元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政治、文化背景的细致描摹,让我得以理解为何《书集传》会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又为何能在随后的历史洪流中乘风破浪。作者巧妙地将文本分析与历史叙事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书集传》文本内部的论证逻辑,是如何在时代的呼唤下,被不断发掘、阐释,并最终被赋予崇高的学术权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发生”,通过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尚书》理解的困境、对新说法的渴求,以及蔡沈本人独特的治学方法和传播策略的梳理,层层剥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本如何通过其自身的价值以及传播者的努力,最终成为思想史上的重要节点。我仿佛能听到宋末那些在经学困境中苦苦思索的学者们,看到他们接过《书集传》时,眼中闪烁的光芒,以及明初官方将其奉为圭臬时,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坚定步伐。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术著作,让我对中国古代经学史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而立体。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脑洞大开的书。我一直以为《尚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读了《蔡沈<书集传>经典化的历程:宋末至明初的观察》之后,才明白“经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被经典化”的过程。作者以蔡沈的《书集传》为切入点,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学术演变图景。书中最令我着迷的是,作者没有回避《书集传》在流传过程中所遭遇的质疑与挑战,反而将这些“争议”作为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我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学者是如何在理解《尚书》这一古老文本时,产生不同的解读,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影响了《书集传》的地位。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上的严谨与细腻,对于宋末至明初一些具体的文献、学者之间的交往、学术派别的形成,都做了详尽的考证。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书集传》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学术史、思想史的精彩叙事。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被后世尊崇的经典,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甚至是一场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历了那段历史,目睹了《书集传》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从一部学术著作,一步步登上经典的神坛,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基石。

评分

《蔡沈<书集传>经典化的历程:宋末至明初的观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以往阅读史书,往往关注事件本身,而这本书则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文本”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被赋予意义。作者对蔡沈《书集传》的“经典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让我看到了一个文本从诞生到被广泛认可,再到成为权威,其间所经历的曲折与必然。书中的分析并非孤立地看待《书集传》,而是将其置于宋末元初整个学术思潮的大背景下,考察了当时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其他重要经学家的观点,是如何共同作用,促成了《书集传》的地位提升。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经典化”机制的剖析,比如官方的推崇、学界的认同、以及在教育中的普及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看到了学术权威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叙事的张力,读起来引人入胜。我仿佛看到,在那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学者们如何在对《尚书》的理解上,不断探索与争鸣,而蔡沈的《书集传》正是在这场伟大的思想运动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定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书集传》的研究,更是对中国古代学术史和思想史的一次深刻的“回溯”与“再发现”。

评分

《蔡沈<书集传>经典化的历程:宋末至明初的观察》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学术殿堂的密门。我之前对《尚书》和蔡沈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次,而这本书则引领我深入探索了《书集传》如何一步步确立其经典地位的复杂过程。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宋末至明初这一关键时期,细致地梳理了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政治、文化、学术等诸多因素。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当时学者的思想动态、学术争鸣以及官方态度的分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书集传》经典化背后的驱动力。书中对文本分析的严谨,对历史场景的描摹,都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学者们在经学研究上的探索与碰撞。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经典化”背后机制的洞察,他不仅仅展示了《书集传》如何被接受,更分析了其被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接受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学术走向。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个被奉为经典的文本,都并非凭空而生,而是经过了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塑造,以及无数人的智慧与努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生长、思想如何演变的生动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