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赤松美和子对台湾文学提出之精辟见解
台湾文学与作家的生成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迁
都可透过文艺营这方稜镜从中抽丝剥茧看出端倪
这部兼具学术研究与报导内容的着作,记录了赤松美和子亲身投入台湾文学社群,并敏锐地提出一条解释途径,直指「文艺营」这样的文学生产形式,为全世界所罕见,而文艺营五十年以上的悠久脉络,不只是文学,也是台湾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缩影。文艺营起因于国民党党国教育的目的,却在痖弦等文人出于文学培育意图之下而努力奔走,数十年下来辗转成为蓬勃发展、百家争鸣而立场各异的文学文艺营,孕生出无数作家。文艺营这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却是通往理解台湾人文的历史之钥。
赤松美和子将散落四处看似无关连的文坛资料,拼黏起来并经过一番诠释,让我们一眼鸟瞰战后台湾文学与政治间的错综交织。文艺营史的整理、两大报副刊及文学奖走向及立场的分析、解严后作家如何书写自我认同,作者的书写从五零年代贯穿至千禧年,横跨时间虽长,但却绵密环环相扣,从中看出日本学者的严谨与赤松身处的「双重外来性」──对台湾而言她是研究台湾文学的外国人、在日本她是研究外国文学的台湾文学──之特殊位置产生之视角
各界推荐 本书正是以救国团为线索,试图借着文学制度来揭开「国家」诞生的神秘仪式。如此这般,不仅在日本和台湾,赤松也成为世界性的台湾文学研究先驱之一。
──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研究所 中国语文研究科教授 藤井省三
赤松教授以文艺营流变为核心,
讨论台湾战后文学从戒严时期到解严后的文学场域如何运作,
切入点十分精确,田野工作、访谈、运用报刊材料与学校教材之外,
同时又显现出文学研究者的本领,在文本与现象解读上相当细致。
──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杨佳娴
本书为台湾文学的战后,补足了一段政治成人化身文学童真的漂白历程。
原来,必须走过如此细腻的国家与市场之里应外合,
文学才终于能披上天真的外衣、继续运转一部意识型态机器,
并吸引年轻人无怨无悔投注热情。
──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苏硕斌
在日本有「食慾之秋天」、「阅读之秋天」的说法,
而适合夏天的行为则是热恋、以及一起去海边。
或许台湾的文艺营多在夏季举办并非偶然,
近百年前来到台湾的日本文学大家佐藤春夫所记下的文章副题
即是「一夏之记」。
在赤松美和子的体验与研究中,台湾文学中青春奔放、
放恣不羁的性格,也因为夏天的文艺营,得到了解释。
──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张文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