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赤鬆美和子對颱灣文學提齣之精闢見解
颱灣文學與作傢的生成與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變遷
都可透過文藝營這方稜鏡從中抽絲剝繭看齣端倪
這部兼具學術研究與報導內容的著作,記錄瞭赤鬆美和子親身投入颱灣文學社群,並敏銳地提齣一條解釋途徑,直指「文藝營」這樣的文學生産形式,為全世界所罕見,而文藝營五十年以上的悠久脈絡,不隻是文學,也是颱灣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的縮影。文藝營起因於國民黨黨國教育的目的,卻在瘂弦等文人齣於文學培育意圖之下而努力奔走,數十年下來輾轉成為蓬勃發展、百傢爭鳴而立場各異的文學文藝營,孕生齣無數作傢。文藝營這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存在,卻是通往理解颱灣人文的曆史之鑰。
赤鬆美和子將散落四處看似無關連的文壇資料,拼黏起來並經過一番詮釋,讓我們一眼鳥瞰戰後颱灣文學與政治間的錯綜交織。文藝營史的整理、兩大報副刊及文學奬走嚮及立場的分析、解嚴後作傢如何書寫自我認同,作者的書寫從五零年代貫穿至韆禧年,橫跨時間雖長,但卻綿密環環相扣,從中看齣日本學者的嚴謹與赤鬆身處的「雙重外來性」──對颱灣而言她是研究颱灣文學的外國人、在日本她是研究外國文學的颱灣文學──之特殊位置産生之視角
各界推薦 本書正是以救國團為綫索,試圖藉著文學製度來揭開「國傢」誕生的神秘儀式。如此這般,不僅在日本和颱灣,赤鬆也成為世界性的颱灣文學研究先驅之一。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係研究科研究所 中國語文研究科教授 藤井省三
赤鬆教授以文藝營流變為核心,
討論颱灣戰後文學從戒嚴時期到解嚴後的文學場域如何運作,
切入點十分精確,田野工作、訪談、運用報刊材料與學校教材之外,
同時又顯現齣文學研究者的本領,在文本與現象解讀上相當細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楊佳嫻
本書為颱灣文學的戰後,補足瞭一段政治成人化身文學童真的漂白曆程。
原來,必須走過如此細膩的國傢與市場之裏應外閤,
文學纔終於能披上天真的外衣、繼續運轉一部意識型態機器,
並吸引年輕人無怨無悔投注熱情。
──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蘇碩斌
在日本有「食慾之鞦天」、「閱讀之鞦天」的說法,
而適閤夏天的行為則是熱戀、以及一起去海邊。
或許颱灣的文藝營多在夏季舉辦並非偶然,
近百年前來到颱灣的日本文學大傢佐藤春夫所記下的文章副題
即是「一夏之記」。
在赤鬆美和子的體驗與研究中,颱灣文學中青春奔放、
放恣不羈的性格,也因為夏天的文藝營,得到瞭解釋。
──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文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