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今天》

往事与《今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
  • 散文
  • 文学
  • 个人随笔
  • 生活
  • 情感
  • 成长
  • 时代
  • 思考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芒克
  首度出版畅谈《今天》文学杂志创办历程和停刊始末,
  收录多帧未曾公开的珍贵照片,一窥中国当代诗坛众声喧譁的原点!

  生活中的流浪、饥饿与困顿,都无法挫伤的滚烫理想;
  即便在最艰困闭锁的时代里,依然保有最自由的灵魂;
  这些坚持,让他们的「今天」成为永不退流行的当代经典。


  诗人芒克回首青春,回望《今天》文学杂志诞生的历程。

  历经文化大革命,下乡劳动,流浪的生活,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相濡以沫,在饥饿与困顿之中结下深厚情谊。他们是年轻的诗人、画家、小说家、艺术家;他们拥有最自由的灵魂,即使在最封闭的言论环境,依然压制不住他们萌发滚烫的理想。

  一九七八年的严冬,芒克、北岛、马德升、陆焕兴和黄锐等人联手催生了《今天》文学杂志。芒克说:「我的脑海里当时忽然闪现出『今天』二字,我认为也唯有『今天』能够说明我们所办的刊物和作品的当代性,以及我们作品的新鲜和永不过时。」

  从长安街西单民主墙,到八一湖畔松柏树林里的诗歌朗诵会,再到「星星美展」的抗议游行,《今天》杂志的编辑群不仅努力开辟众人创作发表的园地,同时也为艺术与言论自由争取更大的空间而持续奋斗。

  一九八○年,《今天》被当局勒令停刊。然文学的根系未被斩断,这一群献身文学的信徒,仍旧终日埋首创造一个文学盛放的世代;而繁花亦渐次盛开,「今天文学研究会」和「倖存者诗人俱乐部」相继成立。透过芒克诗人之眼,回首往事,在记忆的长河中,文学灵魂的光芒,熠熠闪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芒克


  诗人、画家。七○年代初开始写诗,一九七八年底与北岛创办文学杂志《今天》,曾在国内外出版诗集《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没有时间的时间》、《今天是哪一天》、《芒克的诗》等,并着有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作品被翻译成十三种外文,曾应邀访问过多个国家。现居北京,从事写作和油画。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引言

  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每一年也都不可能一跃而过,但是能够记忆和难以忘却的时日却不是全部,许多如觅食一样的日子就像浑浊的河水似的静悄悄地流走了。生活从来就没有那么清澈过,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你能清楚地记忆你所有的过去吗?你甚至都不会相信你所经历的真实经历全都真实。既然是这样,我想,我现在要去写的这些回忆,那就只能想起什么说什么了,因为我毕竟只是我,我的记忆也仅仅是我的记忆。当然也正好趁着这个时候我还活着,我还没有彻底地离开我。

  一九七八年可以说是我人生重要的一年。所谓重要,一是这一年我二十八岁了,我终于选择了一条我想走的路,也就是选择了一件我自己想做又愿意做的事情去做;二是从这一年开始直到多年以后我的命运都与此事有着斩不断的牵扯。这件事情就是我们创办了《今天》这本文学杂志,这本连我们都想不到的对后世会有着影响的文学杂志。而今离创办这本刊物已过去将近四十年了,如果不是前不久北岛突然在电话中建议并希望我能写一写那些年我的经历和我们的故事,我现在压根就很少去回想过去,似乎对许多往事都已经淡忘了。静下心来想一想,写是不写?若真的又要动笔了,我该从哪儿说起呢?
 

图书试读

十五
 
一九七八年的下半年,尤其到了九月分之后,北京城每天聚集人最多也是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长安街西单路口的东北角了。那里原先有一道长长的灰色砖墙,有一人多高,大墙的后面是一处北京公共汽车的大停车场。这道砖墙从西单路口一直延伸到电报大楼,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也需要用些时间。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冤枉迫害致死的人太多,什么冤假错案更比比皆是。从全国各地来北京上访伸冤和要求平反的人不约而同地每天都聚集在西单的这道墙下,他们用大小字报写下各种被迫害的事件、经历和诉求,又用五花八门的纸张和字迹贴满了这道墙上。人们都认为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了,连中央政府都这么宣布,那些有冤的人都趁着这时机来到北京,毕竟北京是中国各个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
 
北京的市民和很多的年轻人也到这里凑热闹,他们除了看看大字报和小字报什么的,也常能在这里听到一些情绪激动的人面对着人群在激昂地演讲。这道西单墙是越来越喧闹了,已自发形成了一处公众聚会和宣洩的场所。再后来这西单墙干脆就被大家称为「民主墙」啦!
 
有传闻说「民主墙」这称号还是出自邓小平的嘴,他那时正在重返中共最高权力的路上,有一次外国记者採访他提到西单墙的情况,他老人家张口就这么说了。不管这是真是假吧,反正「民主墙」这名字算是叫开了。进入十月分的时候,赵振开已把筹办文学杂志最初的编委人员找齐了,他告知我这些人要在一起碰个面开个会,一是相互之间有不熟悉的,二是商讨一下办刊的宗旨和给刊物起名。
 
第一次全体编委碰面会是在张鹏志家。说实话我至今都不太了解这个人,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他初次给我的印象肯定是个书没少读的知识分子,戴着眼镜,岁数只会比我大。另一个与张鹏志同样我不太了解的人叫孙俊世,他外表倒不怎像知识分子,但似乎学问很深,说话谈吐言辞犀利。另外三个编委是黄锐,刘羽和陆焕兴。当天在场的好像还有陈佳明,他跟振开和我都是朋友,但正式组成编委会没有他。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敏锐洞察。书中描绘的场景,很多都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经历过的时代印记。比如,关于一些老物件的描写,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的年代。那些曾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如今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它们承载的记忆和情感,却依然鲜活。作者并没有对过去的美好进行过度渲染,也没有对当下进行过于尖锐的批判,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呈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探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选择、适应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了宏大的历史图景。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往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的书,因为它折射出的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和情感。

评分

这是一本初读时会让人有些许疏离的书,但随着翻页的深入,那份疏离感便悄然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刻的共鸣。作者以一种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模糊却又时不时浮现的片段。那些看似零散的叙事,却巧妙地串联起了一种关于记忆、成长与蜕变的情感脉络。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童年时期某个夏日午后的描摹,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落在泥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以及那种无忧无虑的、带着点小小的叛逆的快乐。作者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细微情感一一勾勒出来。读到此处,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看见了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听见了那些已经远去的笑语。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的过去,那些被我忽略的、被我遗忘的,又或者是被我珍藏的“往事”。书中的人物并非完美,他们有着各自的挣扎与困惑,有着不尽如人意的选择,但这恰恰是他们鲜活的生命力的体现,也让读者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含蓄,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细节的铺陈,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去感悟。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个不起眼的描写而停下来,反复咀嚼。比如,书中对某个场景的灯光、声音、气味等感官细节的捕捉,极其精准,仿佛能将我带入那个特定的时空。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它让读者能够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和局限,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那种含蓄的、难以言说的情感,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可能感觉平淡,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蕴和悠长的回味。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叙事风格。作者仿佛是一位沉静的观察者,用一种不带评判的视角,记录下那些流逝的岁月和人物的悲欢离合。书中的故事,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折,而是聚焦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日子里细微的情感波动,却足以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被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描绘深深打动,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作者都展现了其复杂而又真实的一面。那些曾经的误解、隔阂,以及最终的和解与释然,都写得极其细腻。尤其是一个关于家庭聚会的场景,餐桌上看似平淡的对话,却隐藏着几代人之间无声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那种在琐碎日常中蕴含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淌,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在维系着我们的亲密关系,又是什么让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彼此牵绊。这本书不是那种会让你掩卷长叹、情绪激昂的作品,而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静静地诉说,让你在一种温和的氛围中,体会到生活的重量和温度。

评分

这是一本带有哲学意味的书,它引导读者去审视“存在”的本质,以及时间对个体的影响。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跳跃性,看似不经意间切换的视角和时间线,却能巧妙地将不同的片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结构。我沉浸在其中,时而回忆起自己曾经的某个决定,时而又对未来产生新的思考。书中的人物,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仿佛都是在时间的河流中不断碰撞、融合的涟漪。作者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问题,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失落”与“寻找”的主题,那些曾经拥有却又失去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并没有被悲伤所淹没,而是转化成了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回望来时的路,去感受生命中的那些“往事”,并且在其中,找到一种继续前行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