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序
说明与感谢 二○一一年,《台湾文学三百年》出版后,我曾经把书寄给几个「台湾文学研究所」的师长以乞釜正。记得有一位老师回电话给我,和我聊了一些她的看法。大致上她认为《台湾文学三百年》的体例和理论都很好,但是篇幅不够;尤其是漫长三百年文学史里,杰出的作家无数,我只代表性地选出十九位来写,实在太不足了。我听了电话以后,就决定扩大《台湾文学三百年》的篇幅,使它能容纳更多的作家,最好能达到四十位,或者更理想的是六十位。从那时,我又援笔,陆陆续续写了许多篇章。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共计四年,在原来的体例下我又写了十九个作家,估计篇幅已经增大了一倍。如今,我将这些新写的文章汇集起来,并收集这几年来,我对台湾文学各系统的发展以及世界文艺发展史较具有独创看法的数篇散论,合成这本《台湾文学三百年续集》,付梓出版。为了使读者阅读这本书更为容易,同时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性认识,现在我按照目次,依次把续集里的每篇文章做一个重点简介:
首先,〈原自序:另一种台湾文学史的新观念〉这篇文章是原来《台湾文学三百年》的「自序」。这篇序文所以重复收入续集里,是因为它提到了《台湾文学三百年》的理论是受到史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和诺斯洛普.弗莱的「文学原型理论」以及海登.怀特「后设历史叙述学」的启发而产生的,文章有其重要性。同时,这篇自序里,我也提到这本台湾文学史和如今坊间众多的台湾文学史在本质上差异甚大,它可以带给读者对台湾文学的新认知。
接着,第一章:本书理论运用与检讨,也是原来《台湾文学三百年》的第一章。这篇文章所以重复收入续集里,是因为它重点地检讨了诺斯洛普.弗莱以及海登.怀特的若干文学/历史学理论,提纲挈领地把本书的理论简述、检讨了一遍,这是本书的灵魂所在,是很基础的东西,是读者首先必要懂得的。在文章里,我也提到任何的文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我们从事文史研究的人,不应该认为我们和科学家一样,以为自己使用的理论是一种颠扑不破的科学定律。相反的,文史研究者使用的理论,哪怕再严谨,都是有漏洞(例外)的。我们使用理论,必须先理解里面的漏洞,在自知中求进步。
第二章:传奇浪漫文学时代。首先收集了〈论孙元衡《赤嵌集》的「魔怪意象世界」书写〉一文。孙元衡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写了一本非常怪异的诗集,叫做《赤嵌集》,以丑化台湾的山川气候及原住民而名闻四方。他的偏见甚深,影响后人也甚鉅。我们研究孙元衡,不是为了同意他的偏见,而是把他的偏见当成台湾传奇浪漫文学时代的一种特色,认为这是无意识下的书写,是一种迷障。其次,又收集了〈细读杨廷理《东游草》里的几首诗〉一文。杨廷理的文学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显示了传奇浪漫文学里「英雄的旅程」的标准书写。这种书写,彷彿是一种公式被运用在每个传奇浪漫文学家的作品中。换句话说,这个阶段的作家如是书写他们的文学,却不知道他们的文学早已经被一种公式所操纵。
第三章:田园文学时代。首先收集了〈评陈维英「西云岩寺」「太古巢」系列的诗作〉一文。陈维英是清治前期,台北最重要的教育家,他书写的对联巧妙风趣,因而声名远播,受人尊敬;不过,他的诗艺更好。由于日治时代,连横误解了陈维英的诗,居然说他「不知诗」,我特别用这篇评论来纠正连横。其实陈维英的诗比连横的诗好多了,这就是为什么陈维英能考上举人,而连横连秀才都考不上的原因。陈维英一生最古怪的举止是想当「鸟人」,他虽颇富有,却在山顶的树上盖房子,栖居在那里,教人费解。我认为这是田园文学时代,诗人想「升入天堂(羽化登仙)」的万化冥合的精神现象。其次,又收集了〈细读李逢时《泰阶诗稿》里的几首诗〉一文。李逢时是宜兰人,诗作充满大自然风光以及红蓝绿白种种颜彩,才情不比李白差。他拔元出身,按理说最少应该当个官儿,可惜他一生很不得意,最高职位只担任过彰化县令的幕僚,可说是一个穷书生。然而,他对朋友、亲戚、父母、妻儿都非常有情,不惜写诗赞美身边的每一个人,读他的诗真教人舒服。我认为这是田园文学时代的人伦感情普遍滋长的现象,是一个情意满溢的时代。为什么台湾文学界很少人谈到李逢时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第四章:悲剧文学时代。首先收集了〈评洪弃生的「鹿溪」系列诗〉一文。洪弃生是彰化鹿港人,古典诗人,晚清出生。十几岁就考上秀才,到府城唸过书;随后好几次到福州应举,可惜都没有考上。那时,他的诗歌非常浪漫快乐,有如朝阳东升,充满希望。到了一八九五年,台湾迅速割让给日本,瞬间来临的剧变,几乎摧垮了他。他不服从日本人的统治,不愿剪辫,散发行走在街道,彷彿疯子。他的诗一夕变成为愤怒、哀伤,所写的外境也成为一片黄昏斜阳。他是「境随心转」非常厉害的作家,只在一夜之间,作品全变了。他是台湾文学由田园突变(非渐变)成为悲剧的样板。同时由洪弃生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学并不客观地反映「实境」,它只主观地反映「心境」。洪弃生之后的重要新文学作品(比如说赖和以及杨逵的小说),与洪弃生的文学一样,外境遂成一片黄昏斜阳,甚至天昏地暗了!其次,收集了〈评林痴仙和蔡惠如的几阕词〉一文。林痴仙是雾峰家族的才子之一,林献堂的叔叔,「栎社」的创办人之一;割日时,他二十一岁。蔡惠如是中部清水人,「鳌西诗社」的创办人,实业家;割日时,他十四岁。他们都是古典诗人,而且他们的词比他们所写的诗要更优秀。从作品来看,田园文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词不免也染有田园风,但是他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无意识是悲剧的。换句话说,他们使用了田园技法和悲剧精神在写文学作品,写出来的作品当然变成了悲剧,事实上说明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已经由田园让位给悲剧了。再其次,收集了〈评赖和的短篇台语小说〈一个同志的批信〉〉一文。赖和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新文学之父,对于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具有创生、抚育的功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白话小说十余篇,有北京语小说,也有台语小说。〈一个同志的批信〉应该是一篇台语小说。这篇小说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赖和用来自我策励的小说,也就是说赖和自认为他的革命行动不够激进,因此写这篇小说来自我反省。不过,事实上不是如此。相反的乃是由于赖和的小资产阶级身分被年轻的左派分子批判,赖和因此写这篇小说来反驳左派作家。也就是说,赖和对反日阵线左右派的分裂不以为然,分裂只会使反对运动更形孤立,说白了就是反对运动的末日。赖和的看法是先知性的,是左派从来没有想过的。「孤立」乃是悲剧的原因,不管是现实上的或是文学上的,一旦孤立,最终就一定产生悲剧,甚至是灭亡。最后,收集了〈评吕赫若的小说〈财子寿〉〉一文。吕赫若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日治时期家族小说最深刻的写手。台湾的大家族的问题,在日本时代才开始受到反省,吕赫若是最鲜明的作家。〈财子寿〉具体揭出了大家族里的成员彼此剥削、吞噬的现象:夫妻无情、兄弟无义、儿子不孝、奴仆欺主……,可说人伦丧尽、刻薄寡恩。我们可以把悲剧时代吕赫若的家族小说和田园文学时代李逢时的古典诗相比较,就知道有情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寡情时代已经来临了!
第五章:讽刺文学时代。首先收集了〈评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一文。王祯和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标准的战后讽刺文学家,讽刺的纯度甚至超过了黄春明。他从不写大人物的小说,小说里的主角尽是小人物。按说,小人物总是能唤起我们同情的,但是王祯和笔下的小人物大半不值得我们同情。他们能抗拒道德,不顾廉耻,简直是披毛戴角的异类,那是因为他们都被金钱迷住了。这些小说以〈嫁妆一牛车〉一文最典型。我们分析这篇小说,一方面是为了揭示战后讽刺文学的大潮已经降临;同时让我们能自我了解到战后台湾人普遍笑贫不笑娼,已经变成金钱的奴隶了。其次收集了〈评李乔的小说〈告密者〉〉一文。从李乔的所有小说看来,他并不是一位纯粹的讽刺文学家,由于他的人生观倾向了悲观,使他的主要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都属悲剧类型。但是他毕竟是战后才写小说的作家,所以不免写了一些讽刺小说。他写的讽刺小说,大半富有政治性,许多都用来讽刺战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他有几篇作品书写了「食人妖魔」那种人物,也就是那些寄生在党国体制里的害人精,〈告密者〉就是典型的一篇。他的这篇小说说明了,战后的台湾社会一片洪荒,特务横行,异兽出没,噬人魂魄。这时,英雄已死,再无英雄可以书写,一些作家只好书写这些害人的「食人妖魔」以充篇幅。再其次收集了〈论《笠》诗人们的反讽性〉一文。这篇文章评介了陈千武、李魁贤、郑烱明三位诗人,都是「笠诗社」的成员。笠诗社是战后台湾本土最大的诗社,人数达到数百人。由于陈千武从日本引介「新即物主义」这一派的理论进入诗社里,导致他们的成员大半都会写这种诗。「新即物主义」的诗其实是走着隐喻的道路,讽刺社会万象的一种诗。陈千武、李魁贤、郑烱明这三个「新即物主义」的写手常常以台湾人为暗喻的对象,讽刺战后台湾人被逼迫、被压榨、被囚禁……的种种窘境,书写出台湾人内心最深的痛楚和反抗,这群诗人真了不起!再其次,收集了〈试论林双不和王定国的谴责文学〉一文。谴责文学是文豪鲁迅用来替晚清帝国某些小说做归类所发明的一个词,它有一定的内涵,比如说它意在抨击政治,揭发社会黑暗面;又比如说它和讽刺小说本属同类,只是语意比较外露罢了。那么,战后台湾有谴责小说吗?答案是:太多了!在八○年代,由于历经美丽岛事件洗礼,出现了几十位年轻一代的人权文学家,抨击现实,高喊改革。他们笼罩了半边文坛,使台湾文学壮大起来,林双不和王定国就是当中的两个年轻作家。我们借着分析这两位作家的作品,略略来理解当时蓬勃发展的台湾谴责文学。
第六章:新传奇浪漫文学时代。首先收集了〈评陈雷长篇小说《乡史补记》〉一文。陈雷是台南人,台大医学院毕业后,赴加拿大执业。在海外,他和同仁推动台语文运动,不但亲自编写剧本演出外,也写台语小说。他并用汉字和罗马字,表意无碍,作品非常生动有趣。在台文作家之中,他的短篇小说无人能敌,质量精,数量亦大,书写台湾白色恐怖的小说尤其杰出。在才情上,他是类如奥亨利或莫泊桑的那种小说家,小说从来没有失败过,尽管再短的篇章,都很吸引人。《乡史补记》却是他唯一的台语长篇小说,也是大河小说,从有清一代一直写到战后,时间纵贯将近两百年。这篇小说是当前西拉雅(平埔族)书写中最重要的作品,揭开了数百年来平埔族如何被汉人欺骗、侵夺、驱赶、杀害、改姓的事实。最重要的是,这个长篇小说把台湾人具有平埔族血统的事实揭发出来,引发我们久久的思考。其次,收集了〈评胡长松的台语长篇小说《复活的人》〉一文。胡长松是高雄人,年轻一辈的台文小说家。早年,他用北京语写了两本长篇小说和若干短篇小说,大部分是悲剧。后来,转向台语书写,仍然长短篇都写。台语短篇小说书写了二二八事件,引人侧目。长篇台语小说以《复活的人》篇幅最大,也最被讨论。《复活的人》不再是悲剧小说,而是浪漫传奇小说。同时,它既是政治小说,也是基督教小说,最重要的是平埔族小说。从才情来看,胡长松的叙述能力很高,能把一件小事说得非常有趣,小说甚具阅读性。台语长篇小说从陈雷到胡长松,走的是一条深邃无比的民族重建的道路。他们都是寻根者,作品带我们回到了平埔族的祖源之地,在那里,让已死的台湾人得以再度活了起来。
第七章:余论。首先收集〈论台湾女性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文。这篇文章是我近几年来对台湾女性文学较深刻的思考。在原来的《台湾文学三百年》里,我只提到「客家福佬族群」和「外省族群文学」的春→夏→秋→冬的演变历程,并没有提到女性族群文学。但是在台湾文学里,女性族群文学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并不比「客家福佬族群」和「外省族群文学」这两个系统更不重要。它一样可以用春→夏→秋→冬的演变历程来分析它的过往,也可以预测它的未来。按照我的看法,女性文学当前是走到了冬天讽刺文学的阶段,等这个阶段过后,就会进入春天传奇浪漫时代,那时会有许多女性英雄被歌颂,那时才是女性真正解放的时代!其次,收集了〈细读原住民作家莫那能的两首诗〉一文。这篇是用来检讨观察、预测当前原住民文学发展的文章。原住民文学和女性文学一样,在台湾文学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不能不特别注意。我们仍然可用春→夏→秋→冬的演变历程来分析它的过往,也可以预测它的未来。据我的看法,目前原住民文学正摆盪于「田园」及「悲剧」之间,所写的文学不是田园文学就是悲剧文学。我也唿吁原住民文学应该往讽刺文类移动,如此,对于原住民真正的解放才是有利的!再其次,收集了〈论战后悲剧文学的存续与二二八事件的关系〉一文。为什么要收集这篇文章呢?原来,我曾经说过,三百年来台湾文学的发展乍看之下,会呈现双主流发展的现象。比如说战后的文学应该是以讽刺文学为唯一的主流,可是战前悲剧文学的势力仍然非常有力地延续下来,使人不得不承认它和讽刺文学是并行发展的两个文类。这个原因来自两方面:一个是战后仍有许多作家书写着日治时期的题材,和日治时代的小说并无两样,既然这样,文类当然也採用日治时期盛行的悲剧。另一个是二二八事件所导致,由于二二八事件里死难的人太多,悽惨无比。这种故事的书写除了採行悲剧书写以外,并没有比较好的文类,终于导致战后的悲剧文学壮大起来。在这篇文章里,我分析三个作家的小说,让读者了解二二八悲剧文学的力量,同时也指出二二八文学是不容易消失的,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会有人写它。
最后是附录。这一辑大半是我把文学四季变迁理论拿来观察世界文学史所得到的新见解,也是我阅读世界文学史的一个祕诀。首先收集〈《圣经》文学两千年的四季变迁及循环现象〉一文,在文章里,我把《圣经》文学两千年分成五个阶段,也就是由传奇浪漫文学时代开始,经过田园文学时代、悲剧文学时代、讽刺文学时代,又回到了新传奇浪漫文学时代,呈现了一个标准的循环。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阅读《圣经》。《圣经》从来不是一笔流水帐,它阶段分明,每个阶段都关系着人和神之间的亲疏关系,神话的历程极有条理。其次收集了〈美国小说三百年的四季变迁现象〉一文。这篇文章指出了美国文学主流的发展也呈现四季变迁的现象,现在是来到了讽刺文学的阶段,估计不久之后,将会走入新传奇浪漫文学阶段。再其次,收集了〈近代欧美文艺三百年的四季变迁现象〉一文。在这篇文章里,我用表列作家名字的方式,指出不但是美国的文学发展,包括法国、英国的文学发展,其主流都呈现四季变迁的现象。不但是文学发展,甚至欧美的美术发展也呈现四季变迁的现象。这就说明了,文学的四季变迁现象,不是仅止于发生在台湾三百年的文学史里,它也普遍发生在近代欧美的文艺史里。再其次收集了〈唐诗三百年的四季变迁现象〉,这篇文章可以帮我们了解唐诗各阶段想要表达的不同精神。例如,我们阅读唐诗,不可以把杜甫和白居易简单都看成是社会诗人,认为他们属同一类,他们的不同大到无法相互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就请看这篇文章。再其次收集了〈汉赋三百年的四季变迁现象〉一文,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赋诸家的根本不同,三百年的汉赋其实是依循着文学的四季变迁理论在发展,仍然难逃这个文学的变迁律则。从上面两篇文章看来,文学的四季变迁理论不仅发生在近代的文学史里,也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文学史里。最后,收集了〈文学四季所表现的一般性内容〉一文。这篇文章我使用了表格的方式,将文学四季所表现的内容分别罗列出来,每个阶段都不相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要表达的东西,提供给读者作最简易的了解。
以上,就是我对《台湾文学三百年续集》每篇文章的简介。总之,她是原来《台湾文学三百年》一书的再扩充,但是她也不是完全依附在《台湾文学三百年》上面,她是可以独立的。换句话说,即使只阅读《台湾文学三百年续集》也能完整了解台湾文学三百年的发展过程,更何况续集里有我近几年来更深入的思想。
感谢自二○一一年以来,许多人对于我写的这本台湾文学史的关怀,他们都认为这本台湾文学史不同于当前任何一本台湾文学史,既拓宽也加深了台湾文学史的视野,乃是一本无法被忽视的史着。我亦可能继续书写完结篇,希望被论述的作家再增加二十人左右,俾使这本文学史更为完备。
—─二○一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于鹿港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