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研究在韩国:历史情感与东亚连带

台湾文学研究在韩国:历史情感与东亚连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韩国研究
  • 东亚文学
  • 文化交流
  • 历史情感
  • 比较文学
  • 区域研究
  • 文学史
  • 跨文化研究
  • 汉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第一本分别以韩文、中文,在台湾与韩国同步出版的台湾文学研究学术专书,共收录十篇台湾与韩国学者所执笔的论文,在研究对象与议题的选择上,针对韩国与台湾学界不同的需求,在时间上不仅横跨了台湾古典文学、日治时期在台日人文学、现当代文学,在文类上则同时包括小说、诗与戏剧;而在研究方法上,则触及了台韩的比较文学、文化翻译理论、国族与身份认同、传播与接受研究等面向,涵盖的层面不仅广泛,而且能够跟当前台湾文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形成多元的对话,展现执行「推动台湾文学与电影研究在韩国植根:NCHU-HUFS双边合作计画」多年来台湾与韩国学者交流的丰富成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国伟


  现为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推动台湾文学与电影研究在韩国植根:NCHU-HUFS双边合作计画」主持人。曾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人、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Affiliate Fellows)、国立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发展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台湾现当代文学、大众文学、推理小说、流行文化、族群论述。
 
林大根

  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所文学博士,现任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文化创意研究所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韩国外国语大学宣传部主任、社团法人亚洲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席、中国电影论坛事务局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电影、亚洲大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

图书目录

序一:台湾研究在韩国的新纪元/陈国伟
序二:韩台学者携手迈向未来/林大根

一、方法论的重探
台湾文学研究在韩国:建立主体位置与超越台湾内部矛盾的可能性/林大根
文化翻译与跨国语境:台湾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当代转向/陈国伟

二、东亚比较研究
安重根枪杀伊藤博文事件的台湾观点──以日记、诗作及报导为主的讨论/廖振富
韩台最早近代恋爱小说之比较──以〈无情〉与〈她要往何处去〉为中心/黄善美
韩国人眼中的钟肇政小说──以韩译作品《沈沦》《鲁冰花》〈白翎鸶之歌〉为中心/金尚浩

三、想像中国 
钟理和中国乡愁及其政治化的文脉/金良守
翻译「中国」:赖声川的相声剧/汪俊彦

四、历史与情感
帝国半岛与情感之岛:佐多稻子殖民地纪行文的比较/高嘉励
过去的救赎与现在的兼容──以台湾外省第二代作家张大春、朱天心、平路的作品为中心/金顺珍
台湾音乐剧中的世界性:从历史事件启动/吴佩如

图书序言

序一

台湾研究在韩国的新纪元
陈国伟


  自2011年开始,台湾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与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为求有效促进双方学术交流,于该年底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并从2012年7月开始,共同向台湾的教育部申请并执行「推动台湾文学与电影研究在韩国植根:NCHU-HUFS双边合作计画」,这个计画是由「教育部补助大专校院推动台湾研究国际合作交流计画」支持,目的是希望能在国际学术领域,推动台湾研究的推广与深化为目标。由于双方的合作非常成功,这个计画即将迈入第六年。

  长久以来,台湾与韩国虽然在东亚国家间,地理位置相当靠近,且有着相近的历史进程与民主化经验,但其实交流面向十分有限,尤其是在文学与文化层面。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来临,以及东亚在地缘政治上重要性的提升,台湾与韩国在产业与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使得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务之急。

  也因此,通过「推动台湾文学与电影研究在韩国植根:NCHU-HUFS双边合作计画」这样的合作计画,台湾中兴大学与韩国外国语大学成功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五年下来,在台湾与韩国已经共举办过十次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发表论文的双方学者超过上百位,议题横跨文学、电影、纪录片、戏剧、历史、语言、国族、性别、环境运动、社会、文化、性别、区域研究等领域,可以看出台湾研究的创新与丰富性。

  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也就学术会议所发表的论文,陆续合作刊登在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发行的刊物《台湾研究》上。并且进一步地规划编纂以「文学」与「电影」为主题的学术专书,分别在台湾与韩国以中文、韩文出版。一方面,希望引介韩国学者对于台湾的观察,提供台湾学界不一样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透过翻译成韩文的方式,将台湾学者近年来在台湾研究上的开创性,介绍给韩国学界,以达到台湾文学与电影研究在韩国的深化与推广。

  也因此,我们将本书的中文版命名为《台湾文学研究在韩国》,便是在强调无论是韩国学者或台湾学者,在撰述这些论文时,其首要的目标是韩国读者,透过两国相仿的历史进程与情感连带,希望建构起良性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平台。所以在本书的架构上,分成了「方法论的重探」、「东亚比较研究」、「想像中国」、「历史与情感」四个共同关怀的主题。

  不过虽然如此,本书所收录的十篇论文,仍是充分展现了韩国学者与台湾学者在学术问题的关注面向,以及论述的框架上,所展现的不同特色,以及能够互相学习、取法的可能。韩国学者往往能透过跨国与比较研究的视野,进行大格局的论述,也对于台湾的外省移民与文化中国乡愁,有着深入的观察,更能在关注台湾的同时,也带入韩国自身的脉络。而台湾学者对于过去较少被触及的领域,如日本殖民时期文学、当代剧场、音乐剧等,大胆地进行新议题的开发;或是在文化翻译这样新兴的理论方法,以及日记、新闻报导等研究媒介上,尝试作出新的结合。

  而这样的差异,不仅显现出台湾跟韩国各自在文学研究上,所面对的既有传统,以及为求突破所进行的努力;也更让我们了解到,唯有相互的对望与更多元的交错视线,才能够更贴近真实,真正看清自我的全体形貌。而这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也正是我们双方一起推动台湾研究的跨国学术交流,所努力迈向的目标。

  最后,我也代表中兴大学的研究团队,感谢教育部相关单位、驻韩台北代表部、中兴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历任主任王明珂院士、邱贵芬教授、李育霖教授、陈淑卿教授的长期支持,还有为这个国际合作计画付出最多辛劳的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林大根主任!以及这几年在台湾中兴大学以及韩国外国语大学所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与的所有台湾与韩国的学者,因为大家的努力与精彩发表,今天我们才能有这一系列丰硕的学术成果诞生。此外,还有为这系列着作出版贡献心力的书林出版社,中文校润的高钰昌博士,及协助编辑的计画助理廖翊如、林枋俞等,因为有各位的付出,才有今天这本书的顺利完成与出版,在此再度致上最高的谢意。
 

2017年6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学术场域。它不仅仅关注文本本身,更深入地探讨了文本背后的研究者、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研究方法时的细致入微。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研究者手中,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解读面貌。而这种解读面貌的差异,往往又折射出研究者自身的历史情感、文化背景,乃至他们对于“何为文学”、“何为研究”的理解。书中对“历史情感”的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研究者并非冷冰冰的学术机器,他们的情感在研究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研究更具生命力,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研究者内心深处的澎湃。它让我开始反思,我在阅读时,又带着怎样的情感和期待?这种思考,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评价三:** 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作品,它试图勾勒出一幅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图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做到了。我惊叹于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以及对于不同学术观点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书中对于“东亚”这个概念的运用,以及如何将台湾文学置于这一更宏大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它打破了我之前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认识到,即便是看似孤立的文化现象,也可能与更广阔的区域性联系息息相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连带”这一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指政治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更包含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联结。这种“连带”是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心中生根发芽的?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文化的“寻宝”之旅,每一次发现都充满了惊喜。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如何流动、如何融合、以及如何构建新的身份认同。

评分

”分隔,确保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也避免AI痕迹。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文化领域——台湾文学——的全新认知。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台湾文学就是“台湾”的文学,似乎与我所处的环境有着清晰的界限。然而,随着书页的翻动,我逐渐意识到,这种“边界”并非坚不可摧,反而充满了流动的、复杂的互动。作者非常细腻地描绘了这种互动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尤其是在某个遥远的国度,台湾文学是如何被发现、被解读、被珍视的。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默默耕耘的学者们,在异乡的土地上,怀揣着怎样的热情与执着,去挖掘、去梳理、去传播那些原本可能被遗忘的宝藏。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感触颇深,比如那些关于翻译的挑战、关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时代研究者们面对同一部作品时产生的共鸣与分歧。这种深入的研究,让我看到了文学超越国界的巨大力量,也让我对“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的连结,一种对人类共同经验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隐性”联系的挖掘,那些我们可能从未察觉,但却真实存在过的文化脉络。

评分

**评价二:**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著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严谨与深邃,却足以让人反复咀嚼。我尤其被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文化交融时的那种审慎态度所吸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交融背后所承载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个体的情感体验。书中关于“情感”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文学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考据,更是一种与过去、与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对话。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些研究者心中,对于某些作品、某些作家,有着怎样一种难以言喻的依恋与敬意。这种情感的投入,使得他们的研究充满了温度,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阅读文学,究竟在追寻什么?是知识?是思想?还是某种能够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文学的关系,以及文学在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收到!我将以读者的口吻,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实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并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