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说话: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多重视域(上)

少数说话: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多重视域(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原住民文学
  • 原住民女性文学
  • 少数族群文学
  • 文化研究
  • 性别研究
  • 文学批评
  • 台湾文学
  • 族群议题
  • 社会文化
  • 口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册)

  1990年代起,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有了新的进展,原住民女性的文学创作也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台湾文学研究者杨翠集结多年来的研究与关怀,以本书盘点二十年来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发展,带领读者倾听双重少数(原住民、女性)位置的声音。

  本书採取宏观、微观的双重视角并进,一面建构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一面对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她们的美学风格。全书共分为四辑,带领读者从宏观全景、现代诗创作、家族史书写、认同叙事与辩证、创伤与离散书写等不同的面向,认识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图像。

  本册收录

  辑一、宏观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
  她们都在写作: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总体相
  三个写诗的原住民女生:论董恕明、伍圣馨、明夏的现代诗作

  辑二、家族史叙写的差异视角
  流变与流浪:论《山深情遥》中绸仔丝莱渥的精神构图与叙事风格
  寻找安居地:论里慕伊.阿纪长篇小说《山樱花的故乡》、《怀乡》中的离/返叙事
  女声与原味:论里慕伊.阿纪《山樱花的故乡》中的饮食书写

本书特色

  ◎盘点二十多年来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发展,台湾文学研究者杨翠近年来最重要的学术研究专书。
  ◎本书採取宏观、微观的双重视角,一边建构原住民女性文学地图,一边对作者、作品、议题进行分析。

名人推荐

  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施懿琳 专文推荐
  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  谢若兰 专文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翠


  1962年生,台中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曾任《自立晚报》副刊编辑、《自立週报》全台新闻主编、《台湾文艺》执行主编、台中县社区公民大学执行委员、「国家艺术基金会」董事。现任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理事、「杨逵文教协会」常务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学生文学奖」、私立怀恩中学「第一届杰出校友」、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第四届杰出台湾文献奖」、东海大学第七届校友楷模。着有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压不扁的玫瑰:一位母亲的318运动事件簿》,传记文学《永不放弃:杨逵的抵抗、劳动与写作》,学术论文《日据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并与廖振富合着《台中市文学史》,与施懿琳合着《彰化县文学发展史》。

图书目录

(上册)
推荐序 台湾原住民女性作家群像显影                       施懿琳
推荐序 少数说话,必铿锵有力!                           谢若兰
导论:这二十年间的原住民女性文学

辑一、宏观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
她们都在写作: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总体相
三个写诗的原住民女生:论董恕明、伍圣馨、明夏的现代诗作

辑二、家族史叙写的差异视角
流变与流浪:论《山深情遥》中绸仔丝莱渥的精神构图与叙事风格
寻找安居地:论里慕伊.阿纪长篇小说《山樱花的故乡》、《怀乡》中的离/返叙事
女声与原味:论里慕伊.阿纪《山樱花的故乡》中的饮食书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台湾原住民女性作家群像显影
施懿琳


  1980年代,缘于以故乡鹿港作为学位论文,我从中国文学的领域转身趋近台湾历史与文化。那是一个多音交响、多族共荣的美好年代,80年代初期的「台湾意识论战」,逐渐形构了国人对「台湾文学」的认知;原住民文化运动也在这一波民主化的过程中开始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彼时的我,凡与台湾相关的资讯史料都感到兴致勃勃,不只努力了解汉人在台湾的发展,也对原住民文化充满兴趣。《原报》、《猎人文化》、《山海文化》都是当时阅读的刊物。

  1990年代台湾文学正式走入校园,我在台湾文学史的课堂上,总是以原住民的神话歌谣传说,作为讲述的起始。我对原住民文化、文学的进一步关注,则是在与杨翠、许俊雅共同撰写完成《台中县文学发展史》之时。1992年夏,我到和平乡的环山部落访问泰雅族三代女性,採集民间故事;杨翠则直接往访瓦历斯与阿,在我们共同撰写的《台中县文学田野调查书》及后续的《台中县文学史》里,留下对原住民文化与文学的纪录与观察;这同时也是我与杨翠成为「盟友」之始。

  那时的杨翠,像个小女孩,裙子是自己手染的,鞋子是自己缝制的,应该还属于「后杨逵时期」吧?「少女」杨翠与大地亲,栽种好多花草,对俗事的了解却少了好几条筋。魏扬还是小小学生哪(幼稚园?),课堂时间总喜欢跑到户外观察昆虫,杨翠说,那种旁若无人的专注,非常人所及。其后,我们持续跑田野,穿宽大牛仔裤装的杨翠,清瘦的身影根本看不出已怀了魏微,也没有一点害喜疲累的娇弱。杨翠就是这样一位,看似瘦小却又强健,看似迷煳其实干练的奇女子。我常被她的乐天和迷煳感染,只要彼此聚在一起,整个情境就从庄重严肃快速转换为滑稽梯突。我后来发觉,原来不只我如此,周边的友人也都很容易中杨翠的「笑蛊」,见面闲聊时人人笑不可支,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吴晟老师说:「阿翠啊,空空」,并非无的放矢。

  杨翠这位乐天又略带迷煳的女子,一旦走入学术的殿堂,却能立即收敛起爱玩笑的本性,像精明干练的拼命三娘,搏命阅读、书写、研讨、演讲,以敏锐的思辨力与犀利的文笔展现她知性的特质以及宽广的观察面向。早年的硕士论文〈日据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之研究—以「台湾民报」为分析场域〉(1991)关怀日治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至今犹为学界经常引用参考的着作。博士论文〈乡土与记忆—70年代以来台湾女性小说的时间意识与空间语境〉(2003)则将研究的对象拉展到战后1970年代台湾女性小说,两论文的时间跨度不同,恰好串联起半世纪以来台湾女性的多种议题。除了这两本长篇巨着外,杨翠持续有多篇论文和专书发表,包括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生命史的〈禁锢与跋涉:女性与白色恐怖〉,杨逵的传记《永不放弃:杨逵的抵抗、劳动与写作》、《压不扁的玫瑰:一位母亲的 318 运动事件》……。试看她在东华大学华文系网站上呈现的近五年着作:发表十篇研讨会论文,三篇具审查制度的论文,不具匿名审查制度的文章则多达十四篇;此外,她还在2015年与廖振富共同完成《台中市史》,与我在2017年完成《彰化县志‧文化志‧文学篇》……当然,这些数据对杨翠来说并不重要,基于使命感,她总是飞蛾扑火般地去完成一个个计划、一篇篇具分量的论文。作为杨翠的盟友,不免为她缺乏现实感着急,长年来累积这么多的学术论文,却未能进一步整理,实在可惜。还好,在诸友朋的说服下,杨翠终于愿意稍稍停下脚步,整合、修润、删增,将她一路以来研究关心的原住民女性论文结集成书,并为这些具丰富面貌的原住民女子撰写了导论〈这二十年间的原住民女性文学〉,以及一篇长达八十页的〈她们都在写作: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总体相〉,全面性地探讨不同族群的台湾原住民女性各种文类(新诗、小说、散文、评论、童书、绘本)、各种呈现于文坛的身影(专书、选集、文学奖);而后,从中筛选具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在后续的章篇里逐一深究:〈三个写诗的原住民女生〉,探讨卑南族董恕明、布农族伍圣馨、阿美族明夏的现代诗;〈流变与流浪〉,讨论泰雅族女性绸仔丝莱渥的个人生命史;〈寻找安居地〉以泰雅族女作家里慕伊‧阿纪两部小说《山樱花的故乡》、《怀乡》为文本,探讨原住民女性不断离、返于故乡与他乡的故事;〈女声与原味〉从里慕伊小说探讨泰雅族特有的饮食风味;〈认同与记忆〉探讨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乌的原住民女性书写。此外,〈回到出发的地方〉讨论泰雅女子丽依京‧尤玛的政治思想与草根实践;〈主体还是失落了〉,讨论阿美族作家阿绮骨撰写的台湾原住民女性第一部中长篇小说《安娜‧禁忌‧门》;〈两种回家的方法〉,比较排湾族女性达德拉凡‧伊苞与图博女作家茨仁‧唯色两本有关西藏书写的异同;〈父系vs.母系〉则探讨三位五年级女生:钟文音、郝誉翔与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乌的自传书写的异同……上述诸篇,确实如本书副标所点出的,呈显「台湾原住民女性的多重视域」,也展现作者跨文类研究的宏大视野。最后收录的〈《后原运‧性别‧族裔》导论〉则是一位长期关心、书写原住民女性的学者之回望与省思。此文观察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台湾原住民族女性运动者如何以少数中的少数,在族群、阶级、性别的重重限制下,走出自属的生命图像;又如何在原民运动渐趋岑寂之后,转化能量,从部落草根组织工作、部落社区营造、部落自主性抗争行动、族群正名运动、青年培力五大面向继续前进。

  二十多年来持续关怀,辛勤笔耕,有着汉族、西拉雅、排湾族混血的大地之女杨翠,终于在她生命的重要转弯处镕铸了多年的心血,结集为这一部掷地有声的着作《少数说话─台湾原住民女性的多重视域》。这是第一本全面性呈现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并进行多视角议题探讨的论着,展现作者扎实的史学素养与深厚的文学功力,不管对台湾文学、原住民文化乃至杨翠个人,都深具意义。作为多年知交,我为「学术的」杨翠阶段性完成专书而喝采;更期待「文学的」杨翠心心念念想要撰述的自我书写也能及早完成,这将会是她生命的双向圆成。

图书试读

推荐序  少数说话,必铿锵有力!
谢若兰 (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
 
史碧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1942-)提问「从属者能否说话?」(Can the Subaltern Speak?),是看到这本书标题时一直浮现在脑海的。
 
史碧娃克,作为一个后殖民理论者,在批判西方知识建构的观点下,呈现少数如何能够发声的论述,试图将被迫噤声的边缘推向主流。身为位居西方世界的「第三世界」女性知识份子,史碧娃克提出相当重要的提问:批判论述与实践行为的动机与目的为何?过程中创造与生产了什么?压制了什么?是谁在说话?为的是谁的利益?也因此,对于事情的洞见与理解,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不自限于「习以为常」的视野。阅读杨翠的着作,对于她透过精简洗鍊的文字进行历史脉络的爬梳所呈现的「少数说话」态度,令人振奋!
 
少数说话, 可以简单的分几个层次来理解。但在我亲身经验中,最重要的理解是不得不说。少数,经常被忽略、漠视、不看重、边缘化、压迫、甚至不允许,而因此不得不说。我的中文一直没有学得很好,偏偏该属于自己的西拉雅族群文化与语言也没有机会学习过。在女性研究的训练脉络下,我成为一位权利倡议者,学会理论与行动合一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放过「说话」的机会,即使採用的是只能普通以应付的过去之华语或是英文。这样的背景,让我在经验层次上可以理解个体在知识被建构的过程中,殖民主体对被殖民者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及其历史的影响层面与建构模式,尤其是透过对知识话语的控制与垄断来进行实现。
 
在整体社会上,包含在学术圈中,太习以为常地以「主流」(欧美、汉文化)为中心的系统话语形式生产,且被视为具有普遍性,成为一套评量价值与评断优劣的标准。这种话语支配权力,导致「主流」以外的文化和知识不得不处于边缘位置,甚至,就连被殖民者用以抵抗殖民主流的话语呈现也受到殖民话语的污染。这导致被殖民者在建构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时,必然遭受到的对位纠缠,也因此,「少数说话」的内涵之多重视野与检视,成为重要的反殖民批评论述的重要中心话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阅读《少数说话: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多重视域(上)》的体验,是一种智识与情感的双重丰盈。作者通过对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不仅展现了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更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我被书中对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深深吸引,那些原住民女性作家如何通过笔下的文字,挑战性别刻板印象,重塑女性形象,并争取话语权。书中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作品时,能够将文学分析与社会议题相结合,从而使得作品的解读更加立体和深刻。那些关于土地、关于家园、关于族群记忆的描写,让我对台湾原住民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了解台湾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它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以及少数族群声音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评价四** 《少数说话》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评论集,不如说是一曲献给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赞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文学的热忱,引领我深入探寻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却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原住民女性作家的创作世界。书中对不同族群女性作家作品的细致剖析,让我得以窥见她们如何以各自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书写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身份认同的动人故事。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对那些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交织下的女性困境的描绘,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文学这一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求解放与自主。作者的笔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性,使得阅读过程既能获得知识的滋养,又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每读到一个感人的篇章,我都会陷入沉思,感叹于这些女性作者的坚韧与智慧。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声音,并意识到理解和尊重少数族群的文学,对于构建一个更包容、更多元的社会至关重要。

评分

**评价二** 《少数说话》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严谨的理论分析与生动的故事讲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梳理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更着重于呈现这些女性作者是如何在特定历史与社会语境下,以文学为载体,进行自我表达、身份建构乃至反抗父权及殖民压迫的。书中对不同族群女性文学的区分与比较,以及对她们在创作中对自然、神话、部落记忆的独特诠释,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文本时,那种充满同理心与批判性的视角。她不仅仅是在分析文学技巧,更是在解读女性生命经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与这些原住民女性作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文学创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而原住民女性的文学,则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的火炬。

评分

**评价三**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少数说话: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多重视域(上)》之前,我对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性地梳理了原住民女性文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并从性别、族群、阶级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解读。我被书中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形象的刻画所深深吸引,她们在父权社会和主流文化的多重挤压下,依然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书写自己的故事。这种力量,让我动容,也让我反思。书中所引用的诗歌、小说、散文等,都充满了独特的意象和情感,它们既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外界压力的回应与反击。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那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对情感的深刻洞察,她能够从字里行间挖掘出作者深藏的意图和女性生命力的爆发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广阔天地,也让我更加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

评分

**评价一** 初翻开《少数说话:台湾原住民女性文学的多重视域(上)》,我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吸引,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声响世界。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温度的笔触,缓缓揭示了台湾原住民女性在文学创作中那些被忽略、被压抑的“少数声音”。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之旅。书中探讨的文本,横跨了历史的纵深与当代的现实,触及了那些在殖民时期、社会变迁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原住民女性如何用她们独特的语言和视角,书写自身的经历、身份认同以及对土地、社群的深情。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被主流文学史遗忘”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挖掘所打动。她们的声音,曾经微弱,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与反抗精神,挑战着既有的权力结构和性别框架。阅读的过程,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浸在作者的分析与原文的引述之中,感受那些文字间涌动的澎湃情感,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坚韧与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学”的定义,认识到那些来自边缘的声音,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魅力,它们是构成台湾多元文化肌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