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

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杜甫
  • 安史之乱
  • 唐诗
  • 历史
  • 诗歌
  • 长安
  • 战争
  • 社会
  • 文化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人说「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居然为之搁笔,现在长篇巨幅,洋洋数十万字,学术规范又要求谨严精细,还要达到具趣味性并吸引普通读者,非有巨大魄力,必不敢承担写作计划,若无剑胆琴心,必不能顺利完成研究任务。陈岸峰教授《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的出版,最能看出其学识宏富,勤奋用功,以至于组织及书写能力高强之处。——王晋光教授(香港艺术发展局评审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杜甫的一生,简单而坎坷,清白而辉煌,从早年的壮游,到中年的谋职,至晚年的急于北归故里的江湖漂泊,翘首以盼的却是返回故里的归帆。其在挫折与穷苦之中,仍不忘国家大事与天下苍生;在百无聊赖之中,依然在诗歌上千锤百鍊,在穷愁寂寞的江上悲风中调弄音律,在多少清晨黄昏中窥意象以运斤。杜甫乃中国诗歌史上最具创造力、最忠君爱国、 最悲天悯人的伟大诗人,其诗无愧为「诗史」,其人无愧为「诗圣」。——陈岸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岸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曾任「香港大中华文化协会」总干事,现任职于香港大学。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诗学、魏晋文学、文学史、现当代中国小说,以及史学方面的战国史、魏晋史、唐史、明史。着述包括在香港出版的《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中华书局2018)、《镜花水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思想与结构》(中华书局2017)、《文学考古: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隐型结构》(中华书局2016,香港书展十大好书)、《醍醐灌顶: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思想世界》(中华书局2015)、《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中华书局2014,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中华书局2014,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评论推荐奖)、《诗学的政治及其阐释》(中华书局2013)、《战国策》(中华书局2013;北京中信2014)、《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12;北京中信2013)、《神话的叩问:现当代中国小说研究》(天地图书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陆齐鲁书社出版的《沈德潜诗学研究》与《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胡适与顾颉刚》(「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与此同时,他也一直致力于书画的创作,以至于艺术史及饶学研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前言   2
二、「安史之乱」及其影响   5
三、杜诗的创造性   10
四、诗史之誉   21
五、「诗圣」桂冠   33
六、杜诗接受史   35
七、章节安排   41
 
第二章 大唐盛世与长安饮者
一、前言   44
二、盛唐风物纪   47
三、盛唐及其转折点   54
四、长安饮者与天宝政治   67
五、雄狐之刺   86
六、盛世危言   98
七、结语   112
 
第三章 「安史之乱」中的「鬼道」与「野狐」及靖乱
一、前言   116
二、拓边的代价与军事策略改变的遗患   117
三、「鬼道」与「安史之乱」的迷思   143
四、「野狐之喻」的测试   164
五、「安史之乱」与马嵬坡政变   182
六、靖乱   207
七、结语   214
 
第四章 「安史之乱」中的胡马与大唐帝国的兴衰
一、前言   218
二、胡马的歌咏及自伤   219
三、战马养殖及其统领权   245
四、「安史之乱」中战马的关键作用   250
五、回纥铁骑的协助及其遗患   256
六、藩镇购马的野心   264
七、结语   268
 
第五章 「安史之乱」期间的政治参与及其批判
一、前言   270
二、「安史之乱」中长安惨剧的目击者   271
三、求官、获官及贬官的政治漩涡   280
四、后宫与宦官的政治联盟的批判   303
五、贬官途中所见的连环悲剧   311
六、从「华州司功参军」到节度使幕僚   327
七、结语   336
 
第六章 〈秋兴八首〉的思想与结构及其在七律上的地位
一、前言   338
二、悲秋之诗学传承   340
三、「凋伤」意识   351
四、章法结构   365
五、中间两联的创造性   378
六、七律之冠   382
七、结语   386
 
第七章 总结
一、前言   390
二、不遇之叹   390
三、老病及其死因   396
四、两唐书评价杜甫的问题   403
五、结语   406
 
征引书目   408
后记   417

图书序言

推荐辞

  学术性着作,难免道理深奥、文字艰涩,我读陈寅恪、金岳霖、牟宗三等人着作,都有这个印象。文化名人黎东方,有一节故事,记其留法初期,不能顺利就读,因导师嫌他文字难以卒读,不肯收留他。后来他努力寻找办法,领悟了当中原理:西方名着,哪怕是学术巨构,一般能做到条理通顺,文字优雅流畅,引人入胜,翻开书来,觉得阅读是享受,不是苦差。盖西方人重视读者的要求。黎东方毕业归国后,其历史文化着作都属畅销书,大概一直记取当年的教训。眼前,陈岸峰教授这本《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正是朝着这一方向书写,读者翻阅下去,一路可以感受历史的沧桑,典故的趣味,文字的奥妙。诗歌艺术的优美与人间政局的变幻莫测,皆在其中矣。

  书名预示的重点,在于杜甫所书写的安史之乱,但细阅全书,必能了解,当中涵盖了杜甫一生重要事蹟。如果连註释都肯留心阅读,就知道,细微的地方,如观公孙大娘舞剑的年代,是童稚,弱冠,抑青年;杜甫有多少兄弟姊妹,等等,都提供了参考资料,供阅览者了解。至于诗人一生重大经历,包括与李白交往,陷敌、北征、入蜀等,亦能诗文并举,用心缕述。陷贼,使杜甫成为安史之乱的直接经历者与受害者,却又是在场观察者和当路描绘者,他的歌咏和述,因此成为战争见证者的手稿,成为第一手历史文献。杜诗产生时,先天就具备「史」的色彩和价值,加上老杜的文采,作品就是史诗和诗史。其他诗人无其不幸,自然亦无其幸,这能给我们人生带来一点启发吗?以乱世诗人惨情为重心,此书写来,意义何在?居安思危!我最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为了收复长安,求助于吐蕃、回纥,条件是「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即朝廷欢庆能取回土地和居民,但财富和子女却放任给戎狄抢掠,不必说,这与北宋汴京沦陷,日本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星加坡大屠杀,只是程度差别。作者引杜诗和史料解说,使人读之憷目惊心,更能感受到「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的苦况。书中提及英明天子唐玄宗,让李林甫肆意清除异己,操纵朝政,甚至儿子李瑛、李亨亦难逃迫害,于是昨日盛世歌舞昇平,今朝乱世尸骨蔽野,天子与庶民一齐奔走流浪!很明显的,领导人昏愦,政治黑暗,是国家动乱之源;杜甫之外,不知权臣贵戚之中谁能为动乱而羞耻?以史为鉴,这一场动乱,固然让杜甫尝尽苦头,然而杜子已矣,作者如此细意述说乱局之来龙去脉,诗史互证,我想,其中或许寄託其哀悯苍生之念,不独全为杜圣也。

  此书以杜诗赏析为基础,以历史文献为根据,以古今评论为辅佐,通过人物言行、政治动态、谱牒线索等材料,用夹夹议的形式,阐述安史之乱之因果、过程、影响。骤看书名,以为此书不难写;《诗经》、《楚辞》虽是中国文学宗祖,多数人未曾阅读,但杜甫诗歌,深入社会底层,几乎无处不在,无人不诵。文人雅士,评者代有其人,千百年来,中外着述,不说汗牛充栋,而是数之不尽。材料如此丰富,似乎多花心思搜寻,即可纵言赋论。然而,若想深一层,即知下笔极之不易。前人说「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居然为之搁笔,现在长篇巨幅,洋洋数十万字,学术规范又要求谨严精细,还要达到具趣味性并吸引普通读者,非有巨大魄力,必不敢承担写作计划,若无剑胆琴心,必不能顺利完成研究任务。陈岸峰教授《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的出版,最能看出其学识宏富,勤奋用功,以至于组织及书写能力高强之处。

王晋光教授(香港艺术发展局评审委员)
2017年12月8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论

一、前言

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睿宗(李旦,662-716)太极元年(712),卒于唐代宗(李豫,726-779)大历五年(770),1祖籍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之南),故自称「京兆杜甫」或「杜陵布衣」。其十三世祖杜预(元凯,222-285)为晋代大儒兼名将,2随晋室南渡,徙居襄阳。曾祖杜依艺(生卒年不详)位终巩县令,遂世居巩县(在今河南省)。祖父杜审言(必简,约645-708)为初唐诗人,与李峤(巨山,645-714)、崔融(安成,653-706)、苏味道(648-705)并称「文章四友」,官至膳部员外郎。杜甫的父亲杜闲(682-741)任奉天(陕西省干县)县令。杜甫在家学渊源的薰陶之下,自小便诗书俱进,在其晚年所作的〈壮游〉中,他回忆曰:

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3

七岁作诗,九岁写大字,十四五岁即于诗坛崭露头角,出入文人汇聚的场所,结交名士。「斯文崔魏徒」指的是崔尚(生卒年不详)与魏启中(生卒年不详),他们俩人或许是杜甫祖父杜审言的朋友。因杜审言当时名气不小,而且杜家还有不少人在朝为官,故文坛前辈也乐于揄扬杜甫这样既有家学渊源又确有才气的青年才俊。他们称誉少年杜甫之才犹如东汉的班固(孟坚,32-92)与西汉的扬雄(子云,前53-公元18),4或许杜甫亦自此便以班、扬作自我期许。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杜甫作出如此的自我评价: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5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够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情感之中。安史之乱,对于整个大唐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更是刻骨铭心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细腻、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描绘那个时代的氛围。我希望能够透过杜甫的诗歌,去感受到战乱带来的恐惧、绝望,但也希望能从中读出在那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比如,书中是否会描绘杜甫在流亡途中,与百姓之间的互动?他如何安慰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又如何从他们身上汲取创作的力量?我更关心的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一位文人,杜甫的精神世界是如何保持独立和清醒的?他又是如何看待那些混乱和背叛的?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历史的沉重,也希望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它不应该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书,更应该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希望的书,而杜甫无疑是这场精神探索的最佳向导。

评分

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回首望长安」,多么苍凉又深沉的意境。「安史之乱」,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节点,是无数人心碎的年代。而「杜甫书写的」,这四个字更是点睛之笔。杜甫,那个被誉为“诗圣”的人,他的诗歌里承载着太多对时代的洞察,对民生的关怀,对战乱的痛楚。我总是想象,当他身处那乱世之中,眼见长安沦陷,百姓流离,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这一切化为笔下的字字珠玑?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我更想看到的是,在杜甫的笔下,那些宏大的历史洪流是如何与个人的命运紧密交织的。那些他亲历的场景,那些他遇见的人物,那些他流下的眼泪,是否都能在字里行间鲜活地呈现?我尤其好奇,书里会如何描绘杜甫在战乱中的生活状态,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时代的巨变所塑造和摧残的。这本书,大概会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与诗圣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对历史深层情感的挖掘。我希望能从中读出那个时代的悲壮,读出诗人的不屈,读出人民的苦难,读出那份即使在最黑暗时刻也未曾熄灭的人性之光。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安史之乱这个历史节点有着特别的兴趣,觉得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大唐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而由杜甫来“书写”这段历史,更是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契合。我猜这本书里,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而是会更深入地去探讨乱世对普通人命运的冲击。杜甫的诗歌,素来以“沉郁顿挫”著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战乱的控诉。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借着杜甫的视角,去展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比如,那些被战火逼得走投无路的农夫,那些在颠沛流离中失去家园的妇孺,那些在乱军中挣扎求生的士兵。我会关注书中是否能捕捉到这些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是否能通过他们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悲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的功过,更是无数普通人悲欢离合的集合。它应该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温度。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而《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穿越感。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段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杜甫的诗歌与史料融为一体的。是先有史料的考证,再用诗歌来印证,还是以诗歌的意境为线索,去挖掘背后的史实?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解读,可能是一些之前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是一些对史实的全新理解。我特别想了解,在杜甫的眼中,安史之乱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大唐的文化、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探讨乱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杜甫又是如何在极端困境中,依然能够创作出不朽的诗篇?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安史之乱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从中领略到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不凡之处。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书,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评分

我刚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就被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吸引住了。「长安宫阙尽飞尘」,光是这一句,就足以勾勒出安史之乱对大唐政治中心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重新还原出当时长安城内外的真实景象的。是仅仅从史书记载中选取素材,还是会结合考古发现,甚至融入一些民间传说?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那些关键历史人物的刻画,比如安禄山、史思明,他们是如何一步步颠覆盛世的?而身处其中的唐玄宗、杨贵妃,他们的命运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关于杜甫的叙述。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诗歌,是如何反映他的政治立场、人生感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我想要了解,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作为一个文人,是如何在乱世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又如何用诗歌记录下时代的伤痕。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立体、真实、充满血肉的安史之乱,而不仅仅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记载。我希望它能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我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