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

迴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杜甫
  • 安史之亂
  • 唐詩
  • 曆史
  • 詩歌
  • 長安
  • 戰爭
  • 社會
  • 文化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前人說「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居然為之擱筆,現在長篇巨幅,洋洋數十萬字,學術規範又要求謹嚴精細,還要達到具趣味性並吸引普通讀者,非有巨大魄力,必不敢承擔寫作計劃,若無劍膽琴心,必不能順利完成研究任務。陳岸峰教授《迴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的齣版,最能看齣其學識宏富,勤奮用功,以至於組織及書寫能力高強之處。——王晉光教授(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杜甫的一生,簡單而坎坷,清白而輝煌,從早年的壯遊,到中年的謀職,至晚年的急於北歸故裏的江湖漂泊,翹首以盼的卻是返迴故裏的歸帆。其在挫摺與窮苦之中,仍不忘國傢大事與天下蒼生;在百無聊賴之中,依然在詩歌上韆錘百鍊,在窮愁寂寞的江上悲風中調弄音律,在多少清晨黃昏中窺意象以運斤。杜甫乃中國詩歌史上最具創造力、最忠君愛國、 最悲天憫人的偉大詩人,其詩無愧為「詩史」,其人無愧為「詩聖」。——陳岸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岸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文學博士,曾任「香港大中華文化協會」總乾事,現任職於香港大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詩學、魏晉文學、文學史、現當代中國小說,以及史學方麵的戰國史、魏晉史、唐史、明史。著述包括在香港齣版的《迴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中華書局2018)、《鏡花水月: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思想與結構》(中華書局2017)、《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中華書局2016,香港書展十大好書)、《醍醐灌頂: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思想世界》(中華書局2015)、《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中華書局2014,河北人民齣版社2016)、《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中華書局2014,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推薦奬)、《詩學的政治及其闡釋》(中華書局2013)、《戰國策》(中華書局2013;北京中信2014)、《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12;北京中信2013)、《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天地圖書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陸齊魯書社齣版的《瀋德潛詩學研究》與《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鬍適與顧頡剛》(「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奬」二等奬)。〉與此同時,他也一直緻力於書畫的創作,以至於藝術史及饒學研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2
二、「安史之亂」及其影響   5
三、杜詩的創造性   10
四、詩史之譽   21
五、「詩聖」桂冠   33
六、杜詩接受史   35
七、章節安排   41
 
第二章 大唐盛世與長安飲者
一、前言   44
二、盛唐風物紀   47
三、盛唐及其轉摺點   54
四、長安飲者與天寶政治   67
五、雄狐之刺   86
六、盛世危言   98
七、結語   112
 
第三章 「安史之亂」中的「鬼道」與「野狐」及靖亂
一、前言   116
二、拓邊的代價與軍事策略改變的遺患   117
三、「鬼道」與「安史之亂」的迷思   143
四、「野狐之喻」的測試   164
五、「安史之亂」與馬嵬坡政變   182
六、靖亂   207
七、結語   214
 
第四章 「安史之亂」中的鬍馬與大唐帝國的興衰
一、前言   218
二、鬍馬的歌詠及自傷   219
三、戰馬養殖及其統領權   245
四、「安史之亂」中戰馬的關鍵作用   250
五、迴紇鐵騎的協助及其遺患   256
六、藩鎮購馬的野心   264
七、結語   268
 
第五章 「安史之亂」期間的政治參與及其批判
一、前言   270
二、「安史之亂」中長安慘劇的目擊者   271
三、求官、獲官及貶官的政治漩渦   280
四、後宮與宦官的政治聯盟的批判   303
五、貶官途中所見的連環悲劇   311
六、從「華州司功參軍」到節度使幕僚   327
七、結語   336
 
第六章 〈鞦興八首〉的思想與結構及其在七律上的地位
一、前言   338
二、悲鞦之詩學傳承   340
三、「凋傷」意識   351
四、章法結構   365
五、中間兩聯的創造性   378
六、七律之冠   382
七、結語   386
 
第七章 總結
一、前言   390
二、不遇之嘆   390
三、老病及其死因   396
四、兩唐書評價杜甫的問題   403
五、結語   406
 
徵引書目   408
後記   417

圖書序言

推薦辭

  學術性著作,難免道理深奧、文字艱澀,我讀陳寅恪、金嶽霖、牟宗三等人著作,都有這個印象。文化名人黎東方,有一節故事,記其留法初期,不能順利就讀,因導師嫌他文字難以卒讀,不肯收留他。後來他努力尋找辦法,領悟瞭當中原理:西方名著,哪怕是學術巨構,一般能做到條理通順,文字優雅流暢,引人入勝,翻開書來,覺得閱讀是享受,不是苦差。蓋西方人重視讀者的要求。黎東方畢業歸國後,其曆史文化著作都屬暢銷書,大概一直記取當年的教訓。眼前,陳岸峰教授這本《迴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正是朝著這一方嚮書寫,讀者翻閱下去,一路可以感受曆史的滄桑,典故的趣味,文字的奧妙。詩歌藝術的優美與人間政局的變幻莫測,皆在其中矣。

  書名預示的重點,在於杜甫所書寫的安史之亂,但細閱全書,必能瞭解,當中涵蓋瞭杜甫一生重要事蹟。如果連註釋都肯留心閱讀,就知道,細微的地方,如觀公孫大娘舞劍的年代,是童稚,弱冠,抑青年;杜甫有多少兄弟姊妹,等等,都提供瞭參考資料,供閱覽者瞭解。至於詩人一生重大經曆,包括與李白交往,陷敵、北徵、入蜀等,亦能詩文並舉,用心縷述。陷賊,使杜甫成為安史之亂的直接經曆者與受害者,卻又是在場觀察者和當路描繪者,他的歌詠和述,因此成為戰爭見證者的手稿,成為第一手曆史文獻。杜詩産生時,先天就具備「史」的色彩和價值,加上老杜的文采,作品就是史詩和詩史。其他詩人無其不幸,自然亦無其幸,這能給我們人生帶來一點啓發嗎?以亂世詩人慘情為重心,此書寫來,意義何在?居安思危!我最注意的有兩點,一是為瞭收復長安,求助於吐蕃、迴紇,條件是「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迴紇」,即朝廷歡慶能取迴土地和居民,但財富和子女卻放任給戎狄搶掠,不必說,這與北宋汴京淪陷,日本侵華在南京大屠殺、星加坡大屠殺,隻是程度差彆。作者引杜詩和史料解說,使人讀之怵目驚心,更能感受到「寜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的苦況。書中提及英明天子唐玄宗,讓李林甫肆意清除異己,操縱朝政,甚至兒子李瑛、李亨亦難逃迫害,於是昨日盛世歌舞昇平,今朝亂世屍骨蔽野,天子與庶民一齊奔走流浪!很明顯的,領導人昏憒,政治黑暗,是國傢動亂之源;杜甫之外,不知權臣貴戚之中誰能為動亂而羞恥?以史為鑒,這一場動亂,固然讓杜甫嘗盡苦頭,然而杜子已矣,作者如此細意述說亂局之來龍去脈,詩史互證,我想,其中或許寄託其哀憫蒼生之念,不獨全為杜聖也。

  此書以杜詩賞析為基礎,以曆史文獻為根據,以古今評論為輔佐,通過人物言行、政治動態、譜牒綫索等材料,用夾夾議的形式,闡述安史之亂之因果、過程、影響。驟看書名,以為此書不難寫;《詩經》、《楚辭》雖是中國文學宗祖,多數人未曾閱讀,但杜甫詩歌,深入社會底層,幾乎無處不在,無人不誦。文人雅士,評者代有其人,韆百年來,中外著述,不說汗牛充棟,而是數之不盡。材料如此豐富,似乎多花心思搜尋,即可縱言賦論。然而,若想深一層,即知下筆極之不易。前人說「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居然為之擱筆,現在長篇巨幅,洋洋數十萬字,學術規範又要求謹嚴精細,還要達到具趣味性並吸引普通讀者,非有巨大魄力,必不敢承擔寫作計劃,若無劍膽琴心,必不能順利完成研究任務。陳岸峰教授《迴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的齣版,最能看齣其學識宏富,勤奮用功,以至於組織及書寫能力高強之處。

王晉光教授(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
2017年12月8日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導論

一、前言

杜甫,字子美,生於唐睿宗(李旦,662-716)太極元年(712),卒於唐代宗(李豫,726-779)大曆五年(770),1祖籍在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之南),故自稱「京兆杜甫」或「杜陵布衣」。其十三世祖杜預(元凱,222-285)為晉代大儒兼名將,2隨晉室南渡,徙居襄陽。曾祖杜依藝(生卒年不詳)位終鞏縣令,遂世居鞏縣(在今河南省)。祖父杜審言(必簡,約645-708)為初唐詩人,與李嶠(巨山,645-714)、崔融(安成,653-706)、蘇味道(648-705)並稱「文章四友」,官至膳部員外郎。杜甫的父親杜閑(682-741)任奉天(陝西省乾縣)縣令。杜甫在傢學淵源的薰陶之下,自小便詩書俱進,在其晚年所作的〈壯遊〉中,他迴憶曰:

往者十四五,齣遊翰墨場。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3

七歲作詩,九歲寫大字,十四五歲即於詩壇嶄露頭角,齣入文人匯聚的場所,結交名士。「斯文崔魏徒」指的是崔尚(生卒年不詳)與魏啓中(生卒年不詳),他們倆人或許是杜甫祖父杜審言的朋友。因杜審言當時名氣不小,而且杜傢還有不少人在朝為官,故文壇前輩也樂於揄揚杜甫這樣既有傢學淵源又確有纔氣的青年纔俊。他們稱譽少年杜甫之纔猶如東漢的班固(孟堅,32-92)與西漢的揚雄(子雲,前53-公元18),4或許杜甫亦自此便以班、揚作自我期許。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杜甫作齣如此的自我評價: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麵,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齣,立登要路津。
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5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在於它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讓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智慧。而《迴首望長安:杜甫書寫的「安史之亂」》,光是這個書名就充滿瞭穿越感。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這段我們耳熟能詳的曆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杜甫的詩歌與史料融為一體的。是先有史料的考證,再用詩歌來印證,還是以詩歌的意境為綫索,去挖掘背後的史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解讀,可能是一些之前鮮為人知的史料,或者是一些對史實的全新理解。我特彆想瞭解,在杜甫的眼中,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它對大唐的文化、社會、經濟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書中是否會探討亂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杜甫又是如何在極端睏境中,依然能夠創作齣不朽的詩篇?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安史之亂有一個更宏觀、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能從中領略到杜甫作為一位偉大詩人的不凡之處。它應該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的書,讓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

评分

我剛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就被其中一些章節的標題吸引住瞭。「長安宮闕盡飛塵」,光是這一句,就足以勾勒齣安史之亂對大唐政治中心帶來的毀滅性打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曆史的蛛絲馬跡中,重新還原齣當時長安城內外的真實景象的。是僅僅從史書記載中選取素材,還是會結閤考古發現,甚至融入一些民間傳說?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那些關鍵曆史人物的刻畫,比如安祿山、史思明,他們是如何一步步顛覆盛世的?而身處其中的唐玄宗、楊貴妃,他們的命運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當然,我最期待的還是關於杜甫的敘述。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詩歌,是如何反映他的政治立場、人生感悟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憂慮?我想要瞭解,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他作為一個文人,是如何在亂世中尋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又如何用詩歌記錄下時代的傷痕。這本書,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個立體、真實、充滿血肉的安史之亂,而不僅僅是曆史書上冷冰冰的記載。我希望它能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讓我身臨其境,感受那個時代的跌宕起伏。

评分

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有分量。「迴首望長安」,多麼蒼涼又深沉的意境。「安史之亂」,那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節點,是無數人心碎的年代。而「杜甫書寫的」,這四個字更是點睛之筆。杜甫,那個被譽為“詩聖”的人,他的詩歌裏承載著太多對時代的洞察,對民生的關懷,對戰亂的痛楚。我總是想象,當他身處那亂世之中,眼見長安淪陷,百姓流離,他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將這一切化為筆下的字字珠璣?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梳理,我更想看到的是,在杜甫的筆下,那些宏大的曆史洪流是如何與個人的命運緊密交織的。那些他親曆的場景,那些他遇見的人物,那些他流下的眼淚,是否都能在字裏行間鮮活地呈現?我尤其好奇,書裏會如何描繪杜甫在戰亂中的生活狀態,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時代的巨變所塑造和摧殘的。這本書,大概會是一次心靈的旅程,一次與詩聖跨越韆年的對話,一次對曆史深層情感的挖掘。我希望能從中讀齣那個時代的悲壯,讀齣詩人的不屈,讀齣人民的苦難,讀齣那份即使在最黑暗時刻也未曾熄滅的人性之光。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夠沉浸在那個時代的情感之中。安史之亂,對於整個大唐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而對於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更是刻骨銘心的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非常細膩、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描繪那個時代的氛圍。我希望能夠透過杜甫的詩歌,去感受到戰亂帶來的恐懼、絕望,但也希望能從中讀齣在那絕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比如,書中是否會描繪杜甫在流亡途中,與百姓之間的互動?他如何安慰那些遭受苦難的人們,又如何從他們身上汲取創作的力量?我更關心的是,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作為一位文人,杜甫的精神世界是如何保持獨立和清醒的?他又是如何看待那些混亂和背叛的?這本書,我希望能從中看到曆史的沉重,也希望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它不應該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書,更應該是一本關於如何在睏境中堅守、如何在黑暗中尋找希望的書,而杜甫無疑是這場精神探索的最佳嚮導。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安史之亂這個曆史節點有著特彆的興趣,覺得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摺點,它不僅改變瞭大唐的命運,也深刻地影響瞭之後中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發展。而由杜甫來“書寫”這段曆史,更是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契閤。我猜這本書裏,作者不會僅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而是會更深入地去探討亂世對普通人命運的衝擊。杜甫的詩歌,素來以“沉鬱頓挫”著稱,字裏行間充滿瞭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戰亂的控訴。這本書,我希望它能藉著杜甫的視角,去展現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比如,那些被戰火逼得走投無路的農夫,那些在顛沛流離中失去傢園的婦孺,那些在亂軍中掙紮求生的士兵。我會關注書中是否能捕捉到這些個體命運的細微之處,是否能通過他們的經曆,摺射齣那個時代更深層次的悲劇。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曆史不僅僅是帝王的功過,更是無數普通人悲歡離閤的集閤。它應該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書,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溫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