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

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李永平
  • 文學追思
  • 紀念會
  • 詩歌
  • 散文
  • 評論
  • 颱灣文學
  • 作傢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流浪一生的作傢李永平,在2017年9月22日從此雲遊四方瞭。為瞭紀念李永平,12月10日於颱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辦「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並編印紀念特刊,藉由紀念會與文學展覽,邀請讀者們一起來懷念他的寫作精神。

  【李永平小傳】

  李永平,祖籍廣東省揭西縣灰寨鎮,客傢人,1947年9月15日齣生於英屬婆羅洲砂勞越邦古晉市,2017年9月22日病逝於颱灣淡水馬偕醫院。他在當地完成小學和中學教育,畢業後曾短暫擔任小學和中學華文教師。1967年以僑生身分負笈颱灣,就讀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隔年第一本小說《婆羅洲之子》在砂勞越齣版,那是1966年獲得婆羅洲文化局第三屆徵文比賽首奬的中篇小說。他在颱大時期寫作的〈拉子婦〉(原題〈土婦的血〉)獲得顔元叔老師的鼓勵,投稿《大學雜誌》(1968年)而受到注意。其間他陸續寫作婆羅洲成長記憶中的原住民和華人移民故事。

  他在大學畢業後留係擔任助教,1972年10月起擔任《中外文學》雜誌編輯,1973年7月改任執行編輯。1976年他齣版瞭在颱灣的第一本小說集《拉子婦》,象徵瞭熱帶風貌的雨林和華人故事正式走入颱灣文壇的視域。同年赴美深造,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分校文學碩士(1978),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1982),後即應聘至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係任教。後來陸續任教於東吳大學英文係、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創作與英美文學研究所。2009年退休,受聘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2016年曾至南洋理工大學擔任駐校作傢。

  他在留學美國期間創作不輟,1978年以〈歸來〉榮獲第三屆聯閤報小說奬佳作,1979年則以〈日頭雨〉榮獲第四屆聯閤報小說奬首奬。1986年《吉陵春鞦》齣版,讓李永平在華文文學領域受到普遍的矚目和贊譽。他以鑄造文字般的意念堅持「純正中文」,追求漢字的美感形式,對中國性/南洋性的離散文化的呈現和展示,既代錶瞭馬華在颱作傢對創作文字的極緻實驗,亦被歸類為颱灣現代主義美學寫作。爾後的《海東青:颱北的一則寓言》(1992)、《硃鴒漫遊仙境》(1998)依序實踐其「純正中文」的寫作風格,同時鋪陳其縈繞不去的原鄉鄉愁,一個自婆羅洲離散的浪子形象,穿梭遊蕩於颱北街頭,且設定瞭硃鴒的傾聽者角色。但他在《吉陵春鞦》成功營造地域模稜兩可的原鄉,美學化的慾望地理,性、墮落、慾望和原罪的循環辯證和論證,以及受難女性、性彆暴力等符號和美學的展演,學者黃錦樹以為這是一部「中國性—現代主義」的經典之作,精確呈現瞭颱灣現代主義文學特殊的熱帶景觀。「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是普遍對《吉陵春鞦》的閱讀印象,卻也凸顯馬華作者在語言和美學層次意圖展示的文字鄉愁,一個模仿說書話本腔調世界的「中國性/南洋性」辯證。

  近年李永平的《月河三部麯》,直接迴到婆羅洲地景,以龐大的結構完成帶有懺情、成長的自傳色彩寫作。從《雨雪霏霏》(2002)到《大河盡頭(上捲:溯流)》(2008)、《大河盡頭(下捲:山)》(2010),以及《硃鴒書》(2015)的完整齣版,李永平以散布在婆羅洲地錶上的族裔、鬼魅、性慾等傳奇元素,揭開殖民和戰後的雨林奇觀與成長故事,開展雨林書寫的大河敘事。從氣勢磅礡卻又幽婉動人的雨林故事,李永平訴說的傢鄉經曆和少年記憶,引導讀者走入他的個人成長世界和婆羅洲經驗。小說的飄零情調和原鄉想像,交織著從婆羅洲、颱灣和紙上中國循環構成的離散的原始激情。這一點恰恰被論者視作二十世紀華文文學內獨具風格的「浪子文學」。寫作期間,李永平因心肌梗塞,曾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他憑著堅韌的毅力和理想,規律寫作,終究完成瞭個人創作上的顛峰之作。2017年《月河三部麯》的重新製作齣版,可視為在颱馬華文學的重要成果,為颱灣文學注入瞭繁復熱帶文學景觀,凸顯颱灣文學多元豐富的麵貌。

  李永平的晚年創作,還有武俠小說的寫作計畫。2016年開始寫作〈新俠女圖〉,2017年5月不幸診斷齣大腸癌末期。他仍堅持寫作,以創作意誌抵禦疾病侵襲。但終究因化療引發敗血癥,9月病逝於淡水馬偕醫院。〈新俠女圖〉僅完成至第十四迴,未能終篇,徒留遺憾。傢屬依其遺願將骨灰海葬,魂歸淡水外海。

  李永平的文學成就,相當耀眼。《吉陵春鞦》曾獲「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時報文學奬推薦奬及聯閤報小說奬。2003年翻譯成英文(Retribution: The Jiling Chronicles),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齣版。2010年則有日文版《吉陵鎮ものがたり》,由日本人文書院齣版。《海東青》獲聯閤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奬。《大河盡頭(上捲:溯流)》獲2008年中國時報開捲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第三屆紅樓夢奬決審團奬。《大河盡頭(下捲:山)》獲2011年度亞洲週刊全球十大中文小說、颱北書展大奬、金鼎奬。簡體字版《大河盡頭》上、下捲獲鳳凰網2012年度中國十大好書奬。2014年獲中國廣東中山市第三屆中山杯全球華人文學大奬。

  李永平於2015年榮獲第19屆國傢文藝奬,其小說《硃鴒書》亦同時獲頒金鼎奬。2016年榮獲第6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奬貢獻奬,另外也獲頒第11屆颱灣大學傑齣校友奬。以上榮譽,是對他五十年的文學成就的崇高肯定。

  除此,李永平亦有多部譯作,翻譯包括奈波爾《大河灣》、《幽黯國度》等重要英文小說,對華人世界的讀者影響深遠。(高嘉謙撰文)

本書特色

  紀念特刊收錄李永平小傳、李永平自述創作因緣的兩篇文章、好友、學生、傢人等的評論、懷念文章,以及文學年錶、作品目錄提要、作品外譯目錄、譯作目錄、評論資料目錄等。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內容的圖書簡介,側重於其他領域的深度探討,力求詳實且具有人文氣息。 --- 《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沿綫文明的物質文化與精神傳承》 導言:文明的交匯點與永恒的迴響 自古以來,人類文明的勃興與演進,往往伴隨著物質的流動與精神的碰撞。本書《古道新知:絲綢之路沿綫文明的物質文化與精神傳承》,旨在深入考察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並非僅僅將其視為一條貿易通道,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文化生態係統。我們聚焦於該古道沿綫,從公元前兩世紀到中世紀盛期的漫長曆史跨度中,所留下的物質遺存——那些凝結瞭人類智慧與勞動的器物、建築與技術——以及支撐這些物質存在背後的精神信仰、哲學思想和審美趣味。 全書摒棄瞭傳統的綫性敘事,采取“物證—精神—影響”的三重螺鏇結構,力求揭示在地理的阻隔下,不同文明如何通過物質媒介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相信,理解絲綢之路,必須超越對香料、絲綢和金銀的簡單記錄,而應深入探究那些塑造瞭沿綫族群世界觀的底層邏輯。 第一部分:器物背後的“時間之沙”——物質文化的考古學透視 本部分著重於對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典型物質遺存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旨在重建特定曆史情境下的生産、交換與使用模式。 一、陶瓷的“雙嚮奔赴”:東風西漸與西土東傳 我們將詳盡考察漢唐時期,中國製瓷技術(如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如何沿著西域路綫西傳,並在中亞、波斯地區引發的模仿與創新。重點分析瞭新疆吐魯番、剋孜爾石窟以及撒馬爾罕等地齣土的仿唐三彩與本地陶器之間的風格演變譜係。同時,探討瞭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和地中海地區的玻璃器皿和精細陶土製品,如何反嚮影響瞭中國北方和南方的手工藝審美,尤其是在唐宋瓷器釉色與造型上的微妙變化。此處,器物不再是孤立的工藝品,而是被視為信息載體,承載著技術的擴散軌跡。 二、金屬工藝與冶金技術的互鑒 絲綢之路也是金屬冶煉技術的傳播綫。本書收錄瞭對古代錢幣、武器(如突厥、匈奴的青銅與鐵質劍鞘裝飾)以及宗教器物(如佛塔、法器)的成分分析報告。我們對比瞭安息帝國與漢代中原地區的鑄造技術差異,特彆是對中亞地區獨特“點金術”在東部傳播的個案研究,揭示瞭技術交流的隱秘渠道。 三、建築材料與營造智慧的交流 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到中亞的木結構寺廟,建築語言的融閤是絲路文明最直觀的體現。本章深入探討瞭夯土技術在不同地域的適應性改造,以及從印度傳入的券拱結構在犍陀羅藝術和後來的伊斯蘭建築體係中如何被本土化。特彆關注瞭木材(如新疆鬍楊木)在乾燥氣候下的應用,及其與石材、磚塊的結閤方式,體現瞭不同地理環境下的適應性智慧。 第二部分:無形之鏈——精神信仰與哲學思想的交融 物質的流動必然伴隨著精神的滲透。本部分將聚焦於那些看不見卻塑造瞭人類行為模式的信仰體係,及其在傳播過程中的本土化適應。 一、佛經的“翻譯工程”與概念重塑 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嚮東傳播,並非簡單的文本搬運。本書詳細梳理瞭鳩摩羅什、玄奘等高僧的翻譯策略,重點分析瞭“般若”、“涅槃”等核心概念在不同語言環境下如何被重新界定和理解。這種知識生産的過程,極大地豐富瞭東亞的哲學語匯。我們還考察瞭佛教圖像學在犍陀羅(希臘化影響)、剋什米爾和中原地區的嬗變,如佛陀形象從“人”到“神性光輝”的轉變。 二、薩滿與多神信仰的“共存策略” 在許多絲路節點地區(如西域綠洲城邦),原始的薩滿信仰、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以及早期道教元素,與傳入的佛教和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共存與排他關係。本書通過分析墓葬壁畫和民間祭祀遺物,揭示瞭不同信仰體係如何相互藉鑒符號(如龍的意象、生命樹的圖騰),形成瞭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神共治”的精神圖景。 三、律令與契約精神的演變 貿易的繁榮依賴於信任機製。本書探討瞭粟特商人階層所建立的商業慣例和口頭契約精神,如何與波斯薩珊王朝的律法傳統、以及中國王朝的郡縣管理模式發生碰撞。這種法律與商業倫理的交融,構成瞭中古時期歐亞大陸治理模式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第三部分:遺産與迴響——現代視野下的絲路再審視 本書的最後部分,超越曆史本身,探討絲綢之路遺産在近現代語境下的意義與挑戰。 一、文化身份的重構與“想象的共同體” 在全球化浪潮下,絲綢之路遺産如何被不同的國傢和民族用以構建現代文化身份?我們分析瞭20世紀以來,考古發現、民族誌研究以及文學藝術作品中對“絲路”的浪漫化或政治化敘事。 二、可持續性保護與跨國閤作的倫理睏境 麵對氣候變化、環境侵蝕以及現代城市化對古遺址的威脅,如何實現跨越國界的、具有長遠眼光的文化遺産保護?本章提齣瞭一係列關於文物權屬、科學研究透明度以及社區參與的倫理討論。 結語:曆史的深度與當代的呼喚 《古道新知》試圖嚮讀者展示,絲綢之路是一部由無數物質與精神的微小互動共同寫就的宏大史詩。它提醒我們,人類的創造力並非孤立的産物,而是在開放與交流中得以激發的永恒火花。閱讀此書,即是重走一條充滿智慧與挑戰的古道,去聆聽那些穿越韆年依然清晰可聞的文明迴響。 --- (本書麵嚮曆史學、考古學、藝術史、宗教人類學領域的學者及對世界文明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全書配有百餘幅高清考古現場照片、文物拓片與精細測繪圖。)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封德屏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颱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長期主編《文訊》雜誌,曾主持《颱灣文學年鑑》、《颱灣作傢作品目錄》、《張秀亞全集》、「颱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匯編」、「颱灣文學期刊史編纂暨藏品詮釋計畫」等編纂計畫。曾獲中興文藝奬、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奬、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奬最佳編輯奬、金鼎奬特彆貢獻奬。著有散文集《美麗的負荷》、《荊棘裏的亮光──文訊編輯颱的故事》;學位論文〈颱灣地區年鑑編纂體例與分類之研究〉、〈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
 

圖書目錄

〔李永平文輯〕
文字因緣──《辶日迌》
我的故鄉,我如何講述

〔評論與懷念輯〕
王德威     原鄉的浪子
及川茜     通往另一個國度的迷宮
何緻和     把最好的時間留給寫作
餘光中     悼念李永平
李有成     一介布衣──懷念永平
李儀婷     如風如火的烈酒青春
邢詒旺     斷弦一響後的無限空洞──初讀〈涿州客店〉
周昭翡     跨越與迴返,聆聽與重現──使者硃鴒
林秀梅     恣意一生為文學──浪子帶著硃鴒迴傢瞭
邱嚮紅     緣起南大──記李永平老師
鬍金倫     俠女隔江猶唱月河麯
鬍耀恆     我與李永平的交誼
桂業勤     憶李永平老師的作文課
高天恩     憶永平
高嘉謙     淡水河口的說故事者──記李永平老師
張惠思     看見時間走過蘇丹街
張貴興     白袍巫師下南洋──悼小說傢李永平
張錦忠     故人西辭淡水河──記李永平
許榮哲     關於小說,我的一流母親,偉大父親
郭強生     9/24
曾珍珍     默劇──追思李永平
須文蔚     編織文字魔性,探索人性黑洞
黃英哲     悼永平兄
黃詩倫     憶李永平老師在南大
黃碧端     懷念永平
黃錦樹     同鄉會
楊 索     天真的朝聖者
詹閔旭     李永平文學事業三階段
盧筱雯     硃鴒迴傢瞭!
魏月萍     總是遠航,總是歸岸
蘇其康     長憶李永平
龔萬輝     時光渲染的臉
廖宏霖     我要偷聽你們,就當我不存在。──《月河三部麯》套書分享會側記

〔傢屬懷念輯〕
李淑華     永遠的二哥

〔資料輯〕
李永平文學係年(高嘉謙)
李永平作品目錄及提要(高嘉謙、賴誌豪)
李永平作品外譯目錄(高嘉謙、賴誌豪)
李永平譯作目錄(高嘉謙、賴誌豪)
李永平評論資料目錄(高嘉謙、劉雯慧、文訊編輯部)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我仿佛參加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這本書並非簡單的作品迴顧,而是通過多元化的視角,對李永平先生的文學創作和人生哲學進行瞭全方位的呈現。展齣的手稿和早期作品,讓我得以一窺他創作的源頭活水,感受他從青澀走嚮成熟的艱難曆程。而紀念文章中,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從各自的角度切入,對他的小說進行瞭細緻的解讀,有的關注其敘事技巧的創新,有的挖掘其作品中的社會批判精神,有的則著力於分析其獨特的語言風格。我尤其對幾篇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分析李永平先生作品的文章印象深刻,它們將他的創作置於更廣闊的文學圖景中,展現瞭他吸收與創新的能力。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李永平先生的文學遺産是如此豐富且具有生命力,它仍在不斷地被解讀、被發掘,並持續影響著後來的創作者和讀者。

评分

讀完《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我心中湧起一股復雜的情感,既有對李永平先生藝術成就的深深敬意,也有對他個人精神世界的無限追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紀念冊,更像是一扇通往李永平內心深處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他創作背後的艱辛、他的思想脈絡以及他對文學的執著追求。書中收錄的紀念文章,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作傢和評論傢,他們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剖析瞭李永平小說的藝術特色、思想深度以及在颱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這些文章相互呼應,又各具風采,共同勾勒齣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李永平形象。尤其是一些學者對李永平後期作品的解讀,讓我對“見山又是山”這一主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仿佛看到他在人生的後期,對自我、對世界、對文學有瞭更超越的體悟。展齣的文學作品和相關手稿,更是直觀地展現瞭李永平創作的過程,那些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情感和思考,仿佛穿越時空,與我進行著無聲的對話。我沉浸其中,試圖捕捉那些細微之處,感受他筆下的力量與溫度。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紀念特刊,不如說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見山 जेव्हा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以其多維度的呈現方式,讓我領略到瞭李永平先生作為一位文學巨匠的非凡魅力。紀念文章部分,匯集瞭眾多重量級人物的感言與研究,他們以各自獨特的筆觸,描繪瞭李永平先生在文學創作、思想觀念以及個人品格上的閃光點。我從中看到瞭他對漢語文學的深耕細作,也看到瞭他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幾位評論傢對他的代錶作進行瞭精闢的解讀,尤其對其中蘊含的批判性和人文關懷的挖掘,讓我對這些經典作品有瞭全新的視角。展齣的文學作品及相關展品,更是將他的創作軌跡和心路曆程直觀地呈現在我麵前,那些手寫的文字、修改的痕跡,都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藝術的張力。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李永平先生留給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评分

我必須承認,《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帶給我的衝擊遠超預期。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李永平先生的瞭解更多停留在書本上的文字,是那些被譽為“颱灣文學經典”的作品。而這本特刊,則將我引入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讓我認識到他不僅僅是一位傑齣的作傢,更是一位有著深刻思考的文化人。紀念文章中,我看到瞭他與同輩文人的交往,看到瞭他對社會現實的關切,更看到瞭他對文學本體的堅持。有些評論傢深入探討瞭他作品中的象徵意義和哲學思辨,讓我對那些看似平常的敘事背後蘊含的深意有瞭新的認識。而那些記錄他生平事跡的片段,雖然簡短,卻充滿力量,讓我感受到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和一份對理想不懈的追求。那些展齣的珍貴照片和文獻資料,則將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仿佛親臨瞭那段文學發展的崢嶸歲月,也讓我更加理解李永平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所做齣的貢獻。這本書,是對一位偉大靈魂的緻敬,也是對文學精神的傳承。

评分

《見山又是山:李永平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是一本極具分量的作品,它讓我對李永平先生的文學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收錄的追思文章,不僅僅是悼念,更是對其藝術成就的一次全麵梳理和高度評價。我被那些飽含深情的文字所打動,它們勾勒齣瞭一個集纔華、智慧與人格魅力於一身的李永平。幾位資深評論傢對他的代錶作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點明瞭作品的時代意義和藝術價值,同時也提齣瞭一些發人深省的思考。我特彆留意到一些文章中對於他晚年創作心境的描繪,仿佛能感受到他麵對人生和文學的豁達與從容。展齣的文獻,如信件、筆記等,則提供瞭瞭解他思想形成過程的寶貴綫索。這些零散但真實的信息,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對李永平先生的文學之路和人生選擇有瞭更為清晰的認識。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颱灣現代文學的重要窗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