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岸作家的太平洋周边地区意识〉一文探讨美国西岸的几位白种人作家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文化、中国现况的体认和关切,以及倡导在北美西岸欧、亚裔族群的融合,还有一些美国作家发展出太平洋周边的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并在生活上和文学创作上作跨洋融合的努力。太平洋周边(Paci c Rim)本为政治、军事、经济用语,所谓太平洋周边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澳洲、纽西兰、美国等。而本文探讨的却是美国西岸作家对太平洋周边文化上的认同,具有这种意识的作家包括肯尼斯.雷克罗斯、盖瑞.史耐德、罗拔.哈斯(Robert Hass)、劳伦斯.佛令格第(Lawrence Ferlinghetti)、马克.吐温(Mark Twain)、杰克.克洛厄(Jack Kerouac)等,并以他们作品的文本来印证此意识。〈简朴而诚挚:美国现代诗歌中展现的汉诗风格〉一文探讨二十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兴起的一种简朴而诚挚的诗风;即相对于艾略特(T. S. Eliot)理性、复杂、语调间接的声音,以威廉.卡洛士.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为代表的那种简洁、自然、语调直接之诗风。不少美国诗人认为这种新的诗风是受中国古典诗诗学的启发,他们取法的是几本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艾兹拉.庞德翻译的乐府诗及唐诗译文、亚瑟.魏雷(Arthur Waley)译的白居易诗,及雷克罗斯译的杜甫诗。本文把这三家的译文与美国现代诗人作品的文本作并比,以求证此简朴而诚挚的诗风之形成是否因为吸纳了中国古典诗诗学。
〈肯尼斯.雷克罗斯英诗里的中国风味〉一文探索美国诗人雷克罗斯的诗歌表现了什么中国诗风。他对杜甫极其尊敬,甚至崇拜,尤其是心仪杜甫诗的直接性、深刻、智慧、责任心等道德情操;而雷克罗斯自己的诗歌,尤其是短诗也有这些特色。他其实是一位自学有成、极为广博的文化人,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涉猎,但是对中国诗歌情有独钟,他的诗歌常採用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如四季的流转和山水之美。该文还由他的诗歌文本研究他如何把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句子,移植入自己的诗歌之中,有些故意留下痕迹,有些不着痕迹。他还採用不少中国古典诗歌的对仗法和数字用法。长诗〈心之园,园之心〉(“The Heart’s Garden, the Garden’s Heart”)企图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作一融合。雷克罗斯是庞德之后第一位大量吸纳中国文化的美国诗人。〈简.何丝费尔的诗歌与禅修〉一文探讨何丝费尔诗歌特殊的声音与她研习曹洞宗禅宗之间的关系。现代主义(modernism)作家笔下的声音充满矛盾、自我分裂、自我中心主义,而何丝费尔的声音却是淡化自我的、内敛的、包容的、博爱的。她声音的特色与中国传入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禅修法门相类。她于1974年开始,在日本曹洞宗法师于加州设立的三藩市禅中心(San Francisco Zen Center)做了七年修士,之后也一直修禅。此宗的「只管打坐」方法注重主观意识的淡化和不着力。该文即以何丝费尔诗歌的文本来证实曹洞宗法门与她诗歌的风格及声音相通之处。
〈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爲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爲例〉一文探讨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文如何在传播中本土化的过程:多种优美的译文形成了小传统,译文本身产生有意或无意的误译和创意翻译,其实是一种本土化的现象。该文并研究肯尼斯.雷克罗斯的杜诗英译如何为何丝费尔所吸纳。她印象深刻的杜诗英译文即雷克罗斯译的〈雪风暴〉(“Snow Storm”),译自杜甫的〈对雪〉,而她在写〈破晓前读中国诗〉(“Reading Chinese Poetry before Dawn”)这首英文诗时,引用的竟是雷克罗斯背离原文、肆意创作的那两行。美丽的误解有时候会启意是本文研讨的重点。由于雷克罗斯翻译的时候採用各种英文、法文、德文译文和中文版本,故在方法学上先要判别其所用的源头的原因和改写背后的文化意义:〈体验与创作:论肯尼斯.雷克罗发优越的创作。〈翻译经验与诗歌形式:美国现代诗中的中文文法模式〉一文则探讨一种似乎是不可能的语文实验,就是把中文的诗歌语言和文法用在英文之中。三位美国诗人,庞德、雷克罗斯和史耐德,都翻译过中国古典诗,不论他们在英译诗歌或自己创作时,都曾经如此做过,包括採用英文的单音节字以仿效中国古典诗的音律效果、为了表现五言诗或七言诗的形式而每行用五个或七个重音、採用中文文法省略主词或“be”动词等。这种把中文诗语特色移植英诗的书写方式,实验性很强,有突显音节和言简意赅的效果。他们试图以试验方式来创造新的英文诗语。
图书试读
鬼气、美感与文化:论胡金铨的《山中传奇》(摘录)
胡金铨(1931-1997)导演的电影《侠女》在1975年获得坎城影展之超级技术大奖(la Grand Prix de la Commission Supérieure Technique),之后他导演过一部鬼怪电影《山中传奇》(1979),其实《侠女》已经有鬼怪故事的影子,其故事里有闹鬼的情节,也有高僧的灵异事件。《山中传奇》剧本部分採用宋朝话本小说〈西山一窟鬼〉的情节。〈西山一窟鬼〉本为宋朝口耳相传的说书故事,十四世纪收在《京本通俗小说》之中,后来收入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十七世纪)。〈西山一窟鬼〉描写一位平凡的教书先生进入鬼域而不自知,跟鬼一同生活,然后逃离鬼域的故事。胡金铨在《山中传奇》中创造了一个充满雅致文化与美感的中国古代世界。黄仁在《胡金铨的世界中》,称赞胡金铨是位「真正会利用电影来发扬中国文化的精华,又会利用中国文化与艺术创造出中国电影其独特风格的导演」(黄仁 123)。英国电影评论家汤尼.雷恩斯(Tony Rayns)也早在1975 年就讨论过他广泛地採用中国传统文化,他说:「胡金铨选择了许多明、清两朝,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历史主题,肯定了中国传统的延续性。其中所涉及的美学范畴,包括古典文学及绘画,且大量地使用到京戏的形式和传统。」(Rayns 9)胡金铨在《山中传奇》中展现他卓越的才华,把各项传统艺术形式熔于一炉,涵盖水墨山水画、中国的音乐,包括鼓、箫、笛、壎1,还有书法和棋艺。本文首先将探讨这部电影与水墨山水画技巧之间文本互涉的关系,再探讨传统人鬼相恋爱情观的特色,最后,则探讨这些电影特色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