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层:跨文化融合与性别探索

文本深层:跨文化融合与性别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跨文化研究
  • 性别研究
  • 文学批评
  • 文化融合
  • 文本分析
  • 社会文化
  • 女性主义
  • 比较文学
  • 身份认同
  • 后殖民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在比较文学研究上的努力成果。内容深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及其英译,对当代美国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探究了二十世纪后半期以降台湾、香港女作家与美国女诗人之创作,如何在女性主义与性别意识冲击下,产生内涵与风格上的变化与创新。此外,对于美国当代诗人如何吸收中国传统山水意识,以及国际知名导演胡金铨,如何在电影作品中呈现中国山水画艺术和佛教思想,皆有精辟的探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玲


  学者、小说家、诗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艾伯尼分校比较文学系、香港大学中文系、台湾中山大学英文系、香港浸会大学比较文学系等;历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浸会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文学院院长、协理副校长,澳门大学书院院长。着有《现代中国缪司:台湾女诗人作品析论》、《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中的中国文化模式》、《美国诗人史耐德与亚洲文化:西方吸纳东方传统的范例》、《史耐德与中国文化》、《中国禅与美国文学》等书。
 

图书目录

导论
 
辑一 美国文学吸纳中国文化模式
美国西岸作家的太平洋周边地区意识
简朴而诚挚:美国现代诗歌中展现的汉诗风格
寒山诗的流传
寒山与美国诗歌作品(1980-2007)
寒山、得道流浪汉与查尔斯.弗雷色的《冷山》
肯尼斯.雷克罗斯英诗里的中国风味
简.何丝费尔的诗歌与禅修
 
辑二 英译中国古典诗的跨文化意义
英译中国禅诗集:中国宗教文学在美国经典化的一个案例
体验与创作:论肯尼斯.雷克罗斯英译的杜甫诗
论史耐德翻译的寒山诗
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史耐德的唐诗译作
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为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为例
翻译经验与诗歌形式:美国现代诗中的中文文法模式
 
辑三 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主义意识
爱恨与哀悼:女诗人为父亲写的輓歌
女性主义与台湾女性作家小说
女性主义与古典传统:二十世纪后期台湾女诗人的自我形象
当代台湾女诗人作品的颠覆风格
名家为女诗人序诗及其评论角度
香港女诗人作品呈现的女性风格和女性自觉
香港女性小说家笔下的时空和感性
 
辑四 美国诗人笔下的性别意识
诗的荒野地带
女巫和先知:美国女诗人的自我定位
美国女诗人对生理现象与性经验之诠释
我看来黄得像中国佬:西尔维亚.柏拉丝的颜色意象与自卑情结
强势母亲与弱势父亲:罗拔.罗威尔与约翰.贝里曼的情结
 
辑五 艺术和山水意识
中国山水画中的隐士居所与美国诗人
胡金铨电影《空山灵雨》中的禅宗典故与佛教思想
鬼气、美感与文化:论胡金铨的《山中传奇》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论(摘录)

  本书《文本深层:跨文化融合与性别探索》分为五辑:辑一「美国文学吸纳中国文化模式」、辑二「英译中国古典诗的跨文化意义」、辑三「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主义意识」、辑四「美国诗人笔下的性别意识」、辑五「艺术和山水意识」。书名「文本深层」意指笔者的研究以文学作品的文本或英译文的文本为辐辏,从中探索其版本、文字含义、美学价值、时代思潮、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作者个人心理或族群心理等,务求对作品有深层而切实的了解。副书名的「跨文化融合与性别探索」意指笔者研究的两个范畴。「跨文化融合」一词涵盖辑一「美国文学吸纳中国文化模式」和辑二「英译中国古典诗的跨文化意义」,此二辑属于笔者研究的第一个范畴,即美国作者与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国翻译家,对中国文化、思想传统及文学作品的体认、接受和在创作上的吸收等现象。「性别探索」一词涵盖辑三「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主义意识」和辑四「美国诗人笔下的性别意识」,此二辑为笔者研究的第二个范畴,即探讨二十世纪后叶台湾、香港的女作家以及美国女诗人的作品,和她们受到女性主义思想与性别研究思想的冲击后,在风格和内涵上的变化。辑五「艺术和山水意识」是研究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在美国作家作品中的移转现象,以及胡金铨导演的电影中表现的山水意识和佛教思想研究。

  辑一「美国文学吸纳中国文化模式」收了七篇论文。其中〈美国西岸作家的太平洋周边地区意识〉与〈简朴而诚挚:美国现代诗歌中展现的汉诗风格〉二文属单一主题的通论,探讨在同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一批美国诗人如何相互学习和支援,发展类同的意识来吸收和融会中国诗学,或发展出类同的、带有中国文学特色的创作风格。其他五篇则为跨文化传播方面的个案研究。〈寒山诗的流传〉与〈寒山与美国诗歌作品(1980-2007)〉两篇文章研究唐朝隐士诗人寒山及其作品自1956年到2007年半个世纪来在美国风行的时代因素、文化缘由以及美国翻译家如何译介他,美国作家如何吸纳他。〈寒山、得道流浪汉与查尔斯.弗雷色的《冷山》〉研究美国小说《冷山》(Cold Mountain)如何吸纳寒山的英译文及寒山传说,成为其小说的深层结构。〈肯尼斯.雷克罗斯英诗里的中国风味〉与〈简.何丝费尔的诗歌与禅修〉则分别探讨肯尼斯.雷克罗斯(Kenneth Rexroth)与简.何丝费尔(Jane Hirsh eld)作品中所吸纳的东亚文化。

  〈美国西岸作家的太平洋周边地区意识〉一文探讨美国西岸的几位白种人作家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文化、中国现况的体认和关切,以及倡导在北美西岸欧、亚裔族群的融合,还有一些美国作家发展出太平洋周边的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并在生活上和文学创作上作跨洋融合的努力。太平洋周边(Paci c Rim)本为政治、军事、经济用语,所谓太平洋周边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澳洲、纽西兰、美国等。而本文探讨的却是美国西岸作家对太平洋周边文化上的认同,具有这种意识的作家包括肯尼斯.雷克罗斯、盖瑞.史耐德、罗拔.哈斯(Robert Hass)、劳伦斯.佛令格第(Lawrence Ferlinghetti)、马克.吐温(Mark Twain)、杰克.克洛厄(Jack Kerouac)等,并以他们作品的文本来印证此意识。〈简朴而诚挚:美国现代诗歌中展现的汉诗风格〉一文探讨二十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兴起的一种简朴而诚挚的诗风;即相对于艾略特(T. S. Eliot)理性、复杂、语调间接的声音,以威廉.卡洛士.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为代表的那种简洁、自然、语调直接之诗风。不少美国诗人认为这种新的诗风是受中国古典诗诗学的启发,他们取法的是几本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艾兹拉.庞德翻译的乐府诗及唐诗译文、亚瑟.魏雷(Arthur Waley)译的白居易诗,及雷克罗斯译的杜甫诗。本文把这三家的译文与美国现代诗人作品的文本作并比,以求证此简朴而诚挚的诗风之形成是否因为吸纳了中国古典诗诗学。

  〈寒山诗的流传〉一文研究唐朝隐士寒山其人其诗如何传奇式地在中国、日本和美国流传,探讨何以三个地方对寒山诗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和接受。他的诗一千三百年来在中国的正统文学中没有地位,但在日本几百年来他却被视为有禅味的重要诗人;1950年代末期起,寒山在美国于疲惫求解脱一代与嬉皮青年中间风行起来,其后历久不衰。本文由文化传统、思想潮流、政治经济大环境、文本的美学造诣,来探讨他在三地流传的因素。〈寒山诗的流传〉是由笔者1970年发表的〈寒山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学地位〉扩充写成,该文在台湾的《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以后引起相当大的回响,1970到1975年间不少学者出版了论寒山的专书, 1975年以后台湾的寒山热退潮了。但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大陆中学西渐成为显学,寒山与史耐德变成学术研究的重点,以其为题材的研究专书包括胡安江的《寒山诗: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2011)、崔小敬的《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2010)、陈小红的《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2010)等。又因为中国在政策上推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寒山、拾得成为政策提倡的代表人物。2008年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浙江省社科联、天台县人民政府,在浙江天台县共同主办了「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应邀参加并提出论文。寒山的传奇在时间的洪流中历久不衰。

  〈寒山与美国诗歌作品(1980-2007)〉一文探讨二十世纪后叶美国诗人如何吸纳寒山诗,将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诗人吸纳的文本当然不是寒山的中文原文,而是其英译文。典型的例子是詹姆斯.冷弗斯特(James Leyfestey)吸纳、模仿、转化柏顿.华特生(Burton Watson)翻译的寒山诗,写成一整本诗集。华特生选译的寒山诗大多描写穷困书生不得志却雅好文学的心情,而这正是冷弗斯特内心的写照。〈寒山、得道流浪汉与查尔斯.弗雷色的小说《冷山》〉一文剖析寒山诗如何成为《冷山》这本美国小说在其深层结构、人物塑造上最重要的因素。查尔斯.弗雷色(Charles Frazier)的小说《冷山》(Cold Mountain)出版于1997年,获得了几项文学奖,并改编为同名的好莱坞电影(2003)。表面上寒山诗的影响显而易见,书名Cold Mountain是诗人寒山名字的英译文;此书有两则卷首引言,一则引自西方科学家达尔文的笔记,一则引自唐朝诗人寒山的诗,可见寒山对此小说的重要性。当然弗雷色不懂中文,他吸纳的寒山诗源自二手资料,即史耐德英译的寒山诗及杰克.克洛厄的小说《得道流浪汉》(The Dharma Bums)中塑造的寒山形象。该文试图由两段卷首引言切入,建立此小说中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和宇宙观。达尔文的引文表现了物竞天择的残酷;弗雷色引用寒山诗的中文原文为「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这两句诗看似悲观,但此诗的下文却超然而圆满,人生达到理想境界:「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项楚40)整部小说的内容和情节在这两个对立价值观的两极之间拉锯,故事结尾那位身为流浪汉的音乐家大难不死,女主角带着遗腹子守住农庄家园,显示寒山诗代表的理想主义价值观胜出。该文又由人物的造型追溯其源头,小说中有两位与大自然合一的女英雄─一百三十五岁的印第安女巫师和住在深山中的养羊女子─她们的原型应该是小说《得道流浪汉》中所描述的寒山,而《冷山》中的那位流浪汉音乐家则唿应《得道流浪汉》中所描写的疲惫求解脱一代那群作家。弗雷色的《冷山》是中国古典文学移植美国文学的一个范例。

  〈肯尼斯.雷克罗斯英诗里的中国风味〉一文探索美国诗人雷克罗斯的诗歌表现了什么中国诗风。他对杜甫极其尊敬,甚至崇拜,尤其是心仪杜甫诗的直接性、深刻、智慧、责任心等道德情操;而雷克罗斯自己的诗歌,尤其是短诗也有这些特色。他其实是一位自学有成、极为广博的文化人,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涉猎,但是对中国诗歌情有独钟,他的诗歌常採用中国古典诗歌的主题,如四季的流转和山水之美。该文还由他的诗歌文本研究他如何把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句子,移植入自己的诗歌之中,有些故意留下痕迹,有些不着痕迹。他还採用不少中国古典诗歌的对仗法和数字用法。长诗〈心之园,园之心〉(“The Heart’s Garden, the Garden’s Heart”)企图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作一融合。雷克罗斯是庞德之后第一位大量吸纳中国文化的美国诗人。〈简.何丝费尔的诗歌与禅修〉一文探讨何丝费尔诗歌特殊的声音与她研习曹洞宗禅宗之间的关系。现代主义(modernism)作家笔下的声音充满矛盾、自我分裂、自我中心主义,而何丝费尔的声音却是淡化自我的、内敛的、包容的、博爱的。她声音的特色与中国传入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禅修法门相类。她于1974年开始,在日本曹洞宗法师于加州设立的三藩市禅中心(San Francisco Zen Center)做了七年修士,之后也一直修禅。此宗的「只管打坐」方法注重主观意识的淡化和不着力。该文即以何丝费尔诗歌的文本来证实曹洞宗法门与她诗歌的风格及声音相通之处。

  辑二「英译中国古典诗的跨文化意义」共收六篇论文。本辑中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并非探讨翻译是否达诚信标准,那是大学教授译注的翻译本所用的标准,本辑研究的英译本大多是由略通中文或完全不懂中文的美国诗人所翻译、改写的,他们的译文误译和改写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英译本的文辞优美、内容具当代性,故为当代作家和读者所喜爱和吸纳。本辑探讨的是文化传播现象,这些翻译本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英译中国禅诗集:中国宗教文学在美国经典化的一个案例〉一文述及1970到2000年代初期,美国出版了十多本英译的中国禅诗合集,连佛教盛行的台湾在过去半个世纪也很少出版中国古典诗人的禅诗合集,该文探讨这些英译禅诗集形成小传统,在美国经典化(canonization)的原因和过程。此辑另外三篇论文探讨具有文化传播影响力的两位诗人译者─雷克罗斯与史耐德─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尤其是探讨他们选择诗斯英译的杜甫诗〉、〈论史耐德翻译的寒山诗〉、〈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史耐德的唐诗译作〉。此外,〈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爲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爲例〉与〈翻译经验与诗歌形式:美国现代诗中的中文文法模式〉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如何被美国诗人採用,融入创作之中,这是研究在文化传播上翻译文本如何本土化的现象。

  〈英译中国禅诗集:中国宗教文学在美国经典化的一个案例〉一文探讨1970年代开始,美国出版的十多本─由美国作家编译─中国古典诗人的禅诗英译合集,其经典化的现象;每一本合集都收了多位中国古典时期作家的作品。这些英译禅诗合集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典诗英译大传统中的小传统。形成此小传统的文化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自1950年代开始禅宗信仰在美国开始流行,其后并本土化,美国各地禅修中心林立,所以已经有为数很多的读者群;二是寒山诗多种译本的风行已经为其铺了路。以上所说的各禅修中心大多为日本禅师及其美国弟子所设立,禅修者研读的课本则大部分源于中国古代禅宗大师的着作,如《碧岩录》、《无门关》。所以这些读者对中国诗人的禅诗特别感兴趣。这些经典化的禅诗合集有许多误读与扭曲的地方,那是本土化必然的现象,该文探索其误读与扭曲背后的文化因素。

  〈体验与创作:论肯尼斯.雷克罗斯英译的杜甫诗〉一文探讨雷克罗斯英译杜甫诗的创意部分。他译的杜甫诗广为美国作家与读者喜爱与推崇,这些杜甫译诗已经成为英文诗歌的经典。译文中虽有不少误读与有意误译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反而最有创意,这种创版本,笔者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图书馆所藏的肯尼斯.雷克罗斯手稿来作判定,并用同一首诗的多种稿本来探讨其创意翻译的过程。〈论史耐德翻译的寒山诗〉一文探讨史耐德的寒山译文有哪些创意特色。他译的二十四首寒山诗在中美文化传播史上意义重大,不止流传广,而且为几个世代的美国作家吸纳入自己作品中。其特色包括运用美国式的口语、疲惫求解脱一代的俚语、二十世纪生活的内容、在英文中採用中文文法模式、灵活使用英语词汇及灌注自己的高山经验。〈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史耐德的唐诗译作〉一文研究史耐德于1999年出版的十七首《唐诗三百首》中的译文,这些译诗原是他二十多岁时,在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跟陈世骧教授上研究所课时的作业,可以判定如果译文有扭曲或误译之处,应该是有意为之。译文的英文明显用了中国古典诗的文法,如每行的字数、字序、顿法,应该是史耐德进行的英文诗语实验。为了适应西方读者,他会改写诗中主角的形象,如把杨贵妃改写成娇弱的美女。他并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了一首英文唱和诗,以达成中美文化融合之目的。

  〈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爲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爲例〉一文探讨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英译文如何在传播中本土化的过程:多种优美的译文形成了小传统,译文本身产生有意或无意的误译和创意翻译,其实是一种本土化的现象。该文并研究肯尼斯.雷克罗斯的杜诗英译如何为何丝费尔所吸纳。她印象深刻的杜诗英译文即雷克罗斯译的〈雪风暴〉(“Snow Storm”),译自杜甫的〈对雪〉,而她在写〈破晓前读中国诗〉(“Reading Chinese Poetry before Dawn”)这首英文诗时,引用的竟是雷克罗斯背离原文、肆意创作的那两行。美丽的误解有时候会启意是本文研讨的重点。由于雷克罗斯翻译的时候採用各种英文、法文、德文译文和中文版本,故在方法学上先要判别其所用的源头的原因和改写背后的文化意义:〈体验与创作:论肯尼斯.雷克罗发优越的创作。〈翻译经验与诗歌形式:美国现代诗中的中文文法模式〉一文则探讨一种似乎是不可能的语文实验,就是把中文的诗歌语言和文法用在英文之中。三位美国诗人,庞德、雷克罗斯和史耐德,都翻译过中国古典诗,不论他们在英译诗歌或自己创作时,都曾经如此做过,包括採用英文的单音节字以仿效中国古典诗的音律效果、为了表现五言诗或七言诗的形式而每行用五个或七个重音、採用中文文法省略主词或“be”动词等。这种把中文诗语特色移植英诗的书写方式,实验性很强,有突显音节和言简意赅的效果。他们试图以试验方式来创造新的英文诗语。

 

图书试读

鬼气、美感与文化:论胡金铨的《山中传奇》(摘录)
 
胡金铨(1931-1997)导演的电影《侠女》在1975年获得坎城影展之超级技术大奖(la Grand Prix de la Commission Supérieure Technique),之后他导演过一部鬼怪电影《山中传奇》(1979),其实《侠女》已经有鬼怪故事的影子,其故事里有闹鬼的情节,也有高僧的灵异事件。《山中传奇》剧本部分採用宋朝话本小说〈西山一窟鬼〉的情节。〈西山一窟鬼〉本为宋朝口耳相传的说书故事,十四世纪收在《京本通俗小说》之中,后来收入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十七世纪)。〈西山一窟鬼〉描写一位平凡的教书先生进入鬼域而不自知,跟鬼一同生活,然后逃离鬼域的故事。胡金铨在《山中传奇》中创造了一个充满雅致文化与美感的中国古代世界。黄仁在《胡金铨的世界中》,称赞胡金铨是位「真正会利用电影来发扬中国文化的精华,又会利用中国文化与艺术创造出中国电影其独特风格的导演」(黄仁 123)。英国电影评论家汤尼.雷恩斯(Tony Rayns)也早在1975 年就讨论过他广泛地採用中国传统文化,他说:「胡金铨选择了许多明、清两朝,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历史主题,肯定了中国传统的延续性。其中所涉及的美学范畴,包括古典文学及绘画,且大量地使用到京戏的形式和传统。」(Rayns 9)胡金铨在《山中传奇》中展现他卓越的才华,把各项传统艺术形式熔于一炉,涵盖水墨山水画、中国的音乐,包括鼓、箫、笛、壎1,还有书法和棋艺。本文首先将探讨这部电影与水墨山水画技巧之间文本互涉的关系,再探讨传统人鬼相恋爱情观的特色,最后,则探讨这些电影特色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思想。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